2018-2019学年新高一开学第一周 语文 第2课诗两首《雨巷》(第二课时)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新高一开学第一周 语文 第2课诗两首《雨巷》(第二课时)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26 21:3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第2课 诗两首《雨巷》第一单元 人教版 必修1(第2课时)1.分析探究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了解诗歌的象征派特色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探究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缘由,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感受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苦闷及爱国情怀,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
教学目标 本课时循迹而上,从上节课的初步感知那种淡淡的惆怅和哀伤入手,进一步探究产生这种情感的缘由,以及作者表达这种情感所使用的手法技巧,从而水到渠成地挖掘出诗歌的主题。
通过对《雨巷》情感、手法、主题等的探究,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充分调动学生联想和想象,丰富学生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和理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课件简介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诵和对意象的分析,初步感知了这首诗的凄迷、伤感、朦胧的美感。但诗中的“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幻觉,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这节课让我们一步步去解开这些谜团,感受“雨巷诗人”这首《雨巷》的魅力。授课过程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我们的“雨巷诗人” 满腹的忧愁、无限的烦忧究竟是因何而产生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上世纪初去了解下我们的“雨巷诗人” 的相关信息和他生活的时代。视频:《雨巷》朗诵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戴梦鸥、江恩、艾昂甫,
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
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
《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
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
“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诚挚。 现代派诗歌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同时又承接了以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现代》《新诗》《小雅》《诗志》杂志是20世纪30年代刊登现代派诗歌的主要载体。诗人路易士曾说,他主编的《诗志》、戴望舒主编的《新诗》和吴奔星主编的《小雅》,可以说是1930年代中国诗坛的代表。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其他主要代表诗人有陈江帆、南星、徐迟、番草、玲君、吴奔星、路易士等。拓展知识现代派诗歌象征派
中国20世纪20、30年代新诗创作中的一个流派。源出于19世纪末叶法国兴起的象征主义。1857年发表诗集<恶之花>的诗人波特莱尔被认为是象征派文学的先驱。
象征派对于新诗创作有明显的影响。曾留学法国的李金发的《微雨》(1925)等诗集,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象征主义新诗。他用欧化的句法和晦涩的语言表现颓废朦胧的思想和情调,被朱自清称为是把法国象征派诗人的手法第一个介绍到中国诗里的诗人。此后取法于法国象征派诗而进行新诗创作的,还有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戴望舒、姚蓬子等人。 本诗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
有人称这首诗是 “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将西方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讲究营造美妙意境完美融为一体。
卞之琳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探究诗歌中“雨巷” “我”“丁香姑娘” 的象征意义吧。1.前途的迷惘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是中国正处于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热的高潮坠入了黑暗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背 景 简 介2.失恋的痛苦
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好友施蜇存的妹妹施绛年,后来两人订婚,终因她的变心而解除婚约,戴望舒十分痛苦。?诗中“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各象征着什么?象征: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①黑暗压抑的现实
②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的低谷
③人生际遇上的低谷苦闷的、人生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 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
还可以是:
①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②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③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④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和美好回忆的寄托。?? 微课:《雨巷》—美的赏析 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主题探讨 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 《雨巷》这首诗带着诗人早期诗作的特征,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产生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这就是我们“雨巷诗人” 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小 结作者及背景:
(1)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戴梦鸥、江恩、艾昂甫,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被誉为“雨巷诗人”。《雨巷》被叶圣陶先生称赞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2)《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中国处于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课堂笔记文学常识:
(1)现代派诗歌:现代派诗歌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又承接了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追求诗歌创作的朦胧美,以奇特观念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
(2)象征派: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诗创作中的一个流派。源于19世纪末叶法国兴起的象征主义。代表诗人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戴望舒、姚蓬子等。手法及主题:
(1)象征:“雨巷”“我”“丁香姑娘”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主题:《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