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训练卷(一)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训练卷(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8-29 20:31:20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单元训练卷
历 史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林则徐禁烟
B.中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C.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D.英国工业革命完成,需要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自从鸦片战争后,清朝就被迫对列强开放了国内市场,但是到1860年时,西方各国在对华贸易上仍然没有打开局面,他们吃惊的发现,除了那些通商口岸以外,中国几乎没有发生改变。究其主要原因是
A.闭关锁国的政策依然存在
B.皇帝集权统治未受到损害
C.近代经济结构未发生变化
D.传统的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3.《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之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这一规定
A.破坏了近代中国司法主权
B.造成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便利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
D.导致了洋货倾销中国内地
4.马克思曾说:“实际上从这次海盗式的英中战争中取得实利的唯一强国是俄国,英国根据条约所得到的商业利益是很微小的。”马克思所说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的目的在于
A.推翻清朝统治
B.打击外来侵略
C.实现其革命理想
D.建立人间的天国
6.天京变乱后流传着一首民谣:“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该民谣反映出天京变乱的发生是由于
A.宗教迷信思想的毒辣
B.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的作祟
C.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
D.领导集团内部的自相残杀
7.“《资政新篇》的提出给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一块新界碑,这就是它已经明显地展示出这场战争已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这是指《资政新篇》
A.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B.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C.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
D.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
8.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宵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允许外国军舰到长江各口岸航行
B.体现了帝国主义阶段的侵略特征
C.使列强获得在京津地区驻兵特权
D.使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的统治工具
9.有同学在近代中国某不平等条约的历史叙事中看到如下表述:“割绿岛、钓鱼岛、赤尾屿等二十多个岛屿”“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据此可知,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A.《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B.《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
C.《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
D.《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11.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12.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曾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在林老看来,辛亥革命
A.政治意义常被低估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在反封建方面意义重大
D.因群众基础薄弱而失败
13.2011年我国两会的主题是“民生”,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他的这一主张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14.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北洋三杰”之一的段褀瑞曾对袁进行劝诫,称:“南方寸步不让者,乃国体问题,正因如此,我们不能授人以柄”,“国体变更必将引起人心浮动,一隅有变,牵动全局,说不定又要酿成大乱,后果难堪设想!”这说明
A.袁世凯损害了北洋集团利益
B.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民众的民主意识有较大提高
D.段褀瑞等信奉三民主义
15.北京学生发生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吴佩孚5月9日通电说,“萃孝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这反映出
A.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五四运动是全国性革命运动
C.经济诉求是运动的重要目标
D.军队支持是胜利的重要原因
16.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17.2017年1月,教育部对教材修改明确规定,将中国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下列关于中国14年抗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展开抗日武装斗争
B.日本侵略者犯下了南京大屠杀等滔天罪行
C.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D.抗战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18.抗日战争前,中国的工矿企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七七事变后,仅以上海为例,共有146家民营企业先是迁到了武汉,后又迁到重庆。全国内迁技术工人共12182人。民族企业和技术人员内迁
A.加速了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B.使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保障
19.毛泽东的诗词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其中“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秋收起义 红军长征 南昌起义
B.国民革命 红军长征 渡江战役
C.抗日战争 土地革命 解放战争
D.秋收起义 红军长征 渡江战役
20.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材料中涉及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B.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C.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程度加深
第II卷
本卷包括两大题,共计4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洪仁???耘兹丛谙愀圩魑?袒嶂腥说钠骄采?睿?八劳缎в肭寰??秸?ǖ奶?骄?男辛校??松砦?樾闳?宓芎托南等烈拇笠档囊蛩赝猓???淙??ü??乃??梗?词酝荚谔?教旃?凳┧?慕???桨福?怪泄?沧呱细磺恐?贰?
——夏春涛《洪仁?乃枷胩卣骷捌淅?返匚弧?
材料二 孙中山打一个生动的比喻,大意是中国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以后应该走什么道路?是走开明专制化道路呢,还是民主政治?这就好比我们中国现在造铁路,造好了就要用火车头,到底是用人家发明的原始的“粗恶的火轮车”,还是用“最新的火轮车”?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近代化方案”集中体现在哪部著作里?据材料一,概括洪仁?岢稣庖环桨傅哪康摹#?8分)
(2)指出材料二中“用‘最新的火轮车’”的含义。列举孙中山为此作出的努力。(8分)
(3)材料三中图一、图二所示历史事件选择的革命道路有何不同?谈谈你对中俄两国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认识。(6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们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材料二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部分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材料三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走向全国的胜利。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材料一中提出了什么作战方针?提出这一方针的背景怎样?(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解放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特点是什么?(2分)
(3)全国性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是哪里?为何作出这一选择?(6分)
(4)材料三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其中的转折点又指什么?(4分)
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单元训练卷
历 史(一)答 案
1.【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成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故D正确。A是直接原因;B、C不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答案】D
2.【解析】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性和封闭性,虽然列强打开了中国市场,但是广大内陆地区贸易销售仍然很低,主要是小农经济顽强抵抗的结果,故D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就宣告破产,排除A;外国侵略签订条约促使皇权集权统治受到威胁,排除B;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经济入侵,近代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走向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和洋务运动企业开始出现,排除C。
【答案】D
3.【解析】英国对中国输出的商品,只要交纳完中国和英国商定的关税以后,就可以在中国进行销售,有利于英国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贸易和司法主权无关,排除A;材料不能直接反映造成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英国货物在中国销售的条件,直接作用是有利于列强对华进行商品倾销,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列强的侵略势力并没有完全深入中国内地,D错误。
【答案】C
4.【解析】题干中“实际上从这次海盗式的英中战争中取得实利的唯一强国是俄国”反映了俄国在战争中得到了巨大利益。结合所学可知,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而在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胁迫清政府签订《瑗珲条约》等一系列条约,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故B正确。俄国没有参与鸦片战争,排除A。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材料“取得实利的唯一强国是俄国”不符,排除CD。
【答案】B
5.【解析】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是为了用这种宗教去动员群众推翻清朝统治,所以在拜上帝教的内容里明确把清朝统治者称作“阎罗妖”,并且确立了唯一真神“皇上帝”,这些内容也是为了贬低清政府的地位和影响力,故选A;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是在太平天国后期,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联合镇压时才有的,排除B;洪秀全的革命理想不应该是为了推翻清政府,而应该是建立一个与清朝封建统治性质不同的政府,故C也不符合题意;建立人间天国是不能实现的空想,也不是拜上帝教创立时的目的,排除D。
【答案】A
6.【解析】“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说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的争斗导致了该运动的失败,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教迷信的影响,排除A;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是《天朝田亩制度》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不符合材料分析原因,排除C。
【答案】D
7.【解析】《资政新篇》是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体现了太平天国顺应世界潮流、顺应近代化的时代特征,故B正确;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是《天朝田亩制度》,排除A;《资政新篇》没挽救太平天国,并未给太平天国带来新生机,也未开启太平天国的新使命,排除CD。
【答案】B
8.【解析】从材料“东南诸宵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可以看出,这个条约指的是《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允许日本投资建厂,它体现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特征,故B正确。A是《天津条约》内容,排除。CD属于《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
【答案】B
9.【解析】材料“割绿岛、钓鱼岛、赤尾屿等二十多个岛屿”“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反映了1895年《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故C正确;《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北京条约》没有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排除B;《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内容,它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排除D。
【答案】C
10.【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在《辛丑条约》中保留清政府,“托保全之名”,实际上是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其在华的代理人,“行灭国之实”,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正确。《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ACD项涉及的相关信息均不能体现“行灭国之实”的信息,故排除。
【答案】B
11.【解析】“光绪二十八年”是1902年,“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指的是保路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B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排除A;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排除C;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排除D。
【答案】B
12.【解析】根据材料“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可知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意义重大,故C正确。A项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主要强调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B项侧重思想意义,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的失败,排除D。
【答案】C
13.【解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后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解释为三民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是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是民生主义,故ABC错误,D正确。
【答案】D
14.【解析】“国体变更必将引起人心浮动”,这说明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B正确;袁世凯代表着北洋集团利益,故A错误;C项错在“较大提高”;此时还没有三民主义,故D错误。
【答案】B
15.【解析】“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表明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正确;全国性革命运动、经济诉求、军队支持材料无法体现,故BCD错误。
【答案】A
16.【解析】材料中“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选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排除B;由“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排除C;D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答案】A
17.【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被推翻,D说法错误,故选D。其他三项说法正确,排除。
【答案】D
18.【解析】民族企业和技术人员内迁有利于保护民族工业不受破坏,从而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物质保障,故D正确;民族企业和技术人员内迁和官僚资本无关联,排除A;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是在一战期间,排除B;民族企业和技术人员内迁并没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排除C。
【答案】D
19.【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反映的是秋收起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反映的是红军长征;“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的是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因此答案选D。
【答案】D
20.【解析】根据材料“…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以得出这一条约是《南京条约》,C项是《南京条约》的影响,故C正确。A项是《马关条约》的影响,排除。B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D项是《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影响,排除。
【答案】C
21.(22分)
【答案】(1)《资政新篇》(2分)目的:振兴太平天国;反对满清;实现国家富强。(6分)
(2)含义:实行民主共和。(2分)努力: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对北洋军阀(进行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6分)
(3)不同:俄国:城市武装起义(或以城市为中心);(2分)中国:工农武装割据(或农村包围城市)。(2分)
认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2分)
22.(18分)
【答案】(1)作战方针:举行全国性战略反攻。(2分)背景:尚未完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但敌我力量已发生较大变化。(4分)
(2)特点:主力军进行外线作战,外线作战与内线作战相结合。(2分)
(3)主攻方向:中原地区。(2分)原因:该地区敌人力量薄弱;战略位置重要,可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可缓解陕北和山东两解放区的压力。(4分)
(4)背景: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后,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2分)转折点:1947年,开始全国性战略反攻。(2分)
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单元训练卷
历 史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林则徐禁烟
B.中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C.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D.英国工业革命完成,需要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成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故D正确。A是直接原因;B、C不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答案】D
2.自从鸦片战争后,清朝就被迫对列强开放了国内市场,但是到1860年时,西方各国在对华贸易上仍然没有打开局面,他们吃惊的发现,除了那些通商口岸以外,中国几乎没有发生改变。究其主要原因是
A.闭关锁国的政策依然存在
B.皇帝集权统治未受到损害
C.近代经济结构未发生变化
D.传统的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解析】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性和封闭性,虽然列强打开了中国市场,但是广大内陆地区贸易销售仍然很低,主要是小农经济顽强抵抗的结果,故D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就宣告破产,排除A;外国侵略签订条约促使皇权集权统治受到威胁,排除B;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经济入侵,近代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走向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和洋务运动企业开始出现,排除C。
【答案】D
3.《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之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这一规定
A.破坏了近代中国司法主权
B.造成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便利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
D.导致了洋货倾销中国内地
【解析】英国对中国输出的商品,只要交纳完中国和英国商定的关税以后,就可以在中国进行销售,有利于英国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贸易和司法主权无关,排除A;材料不能直接反映造成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英国货物在中国销售的条件,直接作用是有利于列强对华进行商品倾销,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列强的侵略势力并没有完全深入中国内地,D错误。
【答案】C
4.马克思曾说:“实际上从这次海盗式的英中战争中取得实利的唯一强国是俄国,英国根据条约所得到的商业利益是很微小的。”马克思所说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题干中“实际上从这次海盗式的英中战争中取得实利的唯一强国是俄国”反映了俄国在战争中得到了巨大利益。结合所学可知,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而在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胁迫清政府签订《瑗珲条约》等一系列条约,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故B正确。俄国没有参与鸦片战争,排除A。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材料“取得实利的唯一强国是俄国”不符,排除CD。
【答案】B
5.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的目的在于
A.推翻清朝统治
B.打击外来侵略
C.实现其革命理想
D.建立人间的天国
【解析】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是为了用这种宗教去动员群众推翻清朝统治,所以在拜上帝教的内容里明确把清朝统治者称作“阎罗妖”,并且确立了唯一真神“皇上帝”,这些内容也是为了贬低清政府的地位和影响力,故选A;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是在太平天国后期,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联合镇压时才有的,排除B;洪秀全的革命理想不应该是为了推翻清政府,而应该是建立一个与清朝封建统治性质不同的政府,故C也不符合题意;建立人间天国是不能实现的空想,也不是拜上帝教创立时的目的,排除D。
【答案】A
6.天京变乱后流传着一首民谣:“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该民谣反映出天京变乱的发生是由于
A.宗教迷信思想的毒辣
B.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的作祟
C.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
D.领导集团内部的自相残杀
【解析】“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说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的争斗导致了该运动的失败,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教迷信的影响,排除A;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是《天朝田亩制度》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不符合材料分析原因,排除C。
【答案】D
7.“《资政新篇》的提出给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一块新界碑,这就是它已经明显地展示出这场战争已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这是指《资政新篇》
A.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B.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C.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
D.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
【解析】《资政新篇》是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体现了太平天国顺应世界潮流、顺应近代化的时代特征,故B正确;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是《天朝田亩制度》,排除A;《资政新篇》没挽救太平天国,并未给太平天国带来新生机,也未开启太平天国的新使命,排除CD。
【答案】B
8.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宵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允许外国军舰到长江各口岸航行
B.体现了帝国主义阶段的侵略特征
C.使列强获得在京津地区驻兵特权
D.使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的统治工具
【解析】从材料“东南诸宵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可以看出,这个条约指的是《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允许日本投资建厂,它体现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特征,故B正确。A是《天津条约》内容,排除。CD属于《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
【答案】B
9.有同学在近代中国某不平等条约的历史叙事中看到如下表述:“割绿岛、钓鱼岛、赤尾屿等二十多个岛屿”“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据此可知,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材料“割绿岛、钓鱼岛、赤尾屿等二十多个岛屿”“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反映了1895年《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故C正确;《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北京条约》没有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排除B;《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内容,它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排除D。
【答案】C
10.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A.《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B.《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
C.《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
D.《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在《辛丑条约》中保留清政府,“托保全之名”,实际上是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其在华的代理人,“行灭国之实”,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正确。《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ACD项涉及的相关信息均不能体现“行灭国之实”的信息,故排除。
【答案】B
11.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解析】“光绪二十八年”是1902年,“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指的是保路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B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排除A;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排除C;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排除D。
【答案】B
12.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曾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在林老看来,辛亥革命
A.政治意义常被低估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在反封建方面意义重大
D.因群众基础薄弱而失败
【解析】根据材料“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可知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意义重大,故C正确。A项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主要强调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B项侧重思想意义,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的失败,排除D。
【答案】C
13.2011年我国两会的主题是“民生”,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他的这一主张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解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后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解释为三民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是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是民生主义,故ABC错误,D正确。
【答案】D
14.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北洋三杰”之一的段褀瑞曾对袁进行劝诫,称:“南方寸步不让者,乃国体问题,正因如此,我们不能授人以柄”,“国体变更必将引起人心浮动,一隅有变,牵动全局,说不定又要酿成大乱,后果难堪设想!”这说明
A.袁世凯损害了北洋集团利益
B.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民众的民主意识有较大提高
D.段褀瑞等信奉三民主义
【解析】“国体变更必将引起人心浮动”,这说明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B正确;袁世凯代表着北洋集团利益,故A错误;C项错在“较大提高”;此时还没有三民主义,故D错误。
【答案】B
15.北京学生发生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吴佩孚5月9日通电说,“萃孝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这反映出
A.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五四运动是全国性革命运动
C.经济诉求是运动的重要目标
D.军队支持是胜利的重要原因
【解析】“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表明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正确;全国性革命运动、经济诉求、军队支持材料无法体现,故BCD错误。
【答案】A
16.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解析】材料中“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选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排除B;由“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排除C;D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答案】A
17.2017年1月,教育部对教材修改明确规定,将中国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下列关于中国14年抗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展开抗日武装斗争
B.日本侵略者犯下了南京大屠杀等滔天罪行
C.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D.抗战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被推翻,D说法错误,故选D。其他三项说法正确,排除。
【答案】D
18.抗日战争前,中国的工矿企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七七事变后,仅以上海为例,共有146家民营企业先是迁到了武汉,后又迁到重庆。全国内迁技术工人共12182人。民族企业和技术人员内迁
A.加速了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B.使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保障
【解析】民族企业和技术人员内迁有利于保护民族工业不受破坏,从而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物质保障,故D正确;民族企业和技术人员内迁和官僚资本无关联,排除A;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是在一战期间,排除B;民族企业和技术人员内迁并没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排除C。
【答案】D
19.毛泽东的诗词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其中“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秋收起义 红军长征 南昌起义
B.国民革命 红军长征 渡江战役
C.抗日战争 土地革命 解放战争
D.秋收起义 红军长征 渡江战役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反映的是秋收起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反映的是红军长征;“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的是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因此答案选D。
【答案】D
20.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材料中涉及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B.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C.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程度加深
【解析】根据材料“…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以得出这一条约是《南京条约》,C项是《南京条约》的影响,故C正确。A项是《马关条约》的影响,排除。B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D项是《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影响,排除。
【答案】C
第II卷
本卷包括两大题,共计4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洪仁???耘兹丛谙愀圩魑?袒嶂腥说钠骄采?睿?八劳缎в肭寰??秸?ǖ奶?骄?男辛校??松砦?樾闳?宓芎托南等烈拇笠档囊蛩赝猓???淙??ü??乃??梗?词酝荚谔?教旃?凳┧?慕???桨福?怪泄?沧呱细磺恐?贰?
——夏春涛《洪仁?乃枷胩卣骷捌淅?返匚弧?
材料二 孙中山打一个生动的比喻,大意是中国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以后应该走什么道路?是走开明专制化道路呢,还是民主政治?这就好比我们中国现在造铁路,造好了就要用火车头,到底是用人家发明的原始的“粗恶的火轮车”,还是用“最新的火轮车”?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近代化方案”集中体现在哪部著作里?据材料一,概括洪仁?岢稣庖环桨傅哪康摹#?8分)
(2)指出材料二中“用‘最新的火轮车’”的含义。列举孙中山为此作出的努力。(8分)
(3)材料三中图一、图二所示历史事件选择的革命道路有何不同?谈谈你对中俄两国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认识。(6分)
【答案】(1)《资政新篇》(2分)目的:振兴太平天国;反对满清;实现国家富强。(6分)
(2)含义:实行民主共和。(2分)努力: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对北洋军阀(进行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6分)
(3)不同:俄国:城市武装起义(或以城市为中心);(2分)中国:工农武装割据(或农村包围城市)。(2分)
认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们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材料二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部分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材料三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走向全国的胜利。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材料一中提出了什么作战方针?提出这一方针的背景怎样?(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解放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特点是什么?(2分)
(3)全国性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是哪里?为何作出这一选择?(6分)
(4)材料三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其中的转折点又指什么?(4分)
【答案】(1)作战方针:举行全国性战略反攻。(2分)背景:尚未完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但敌我力量已发生较大变化。(4分)
(2)特点:主力军进行外线作战,外线作战与内线作战相结合。(2分)
(3)主攻方向:中原地区。(2分)原因:该地区敌人力量薄弱;战略位置重要,可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可缓解陕北和山东两解放区的压力。(4分)
(4)背景: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后,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2分)转折点:1947年,开始全国性战略反攻。(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