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一、选择题
1.通过“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负,减少行政开支”而减轻了农民负担的皇帝是 ( )
A.光武帝 B.汉宣帝 C.汉明帝 D.汉高祖
2.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包括( )
①下令释放奴婢,减轻负担,减轻刑法 ②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③ 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④合并州县,裁撤冗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光武中兴的准确含义是指汉光武帝刘秀 ( )
A.颁布禁止虐杀奴婢的诏令
B.恢复了汉朝政权和社会的安定发展
C.提倡节俭,取消苛捐杂税
D.调整统治政策,减轻对人民的剥削
4.汉高祖与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 )
A.退役兵士,免除若干年徭役
B.释放奴婢为平民
C.让战时逃亡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
D.惩处贪官污吏
5.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②统治者调整政策
③社会局面稳定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
6.东汉中期以后,政治日益黑暗的原因之一是( )
A.外戚和皇后交替专权
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外戚和宦官共同专权
D.父子、兄弟之间长期争权夺利
7.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 )
A.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
B.东汉争夺帝位斗争激烈
C.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
D.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8.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9.“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这首民谣反映了( )
A.当时人民的愤怒情绪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B.当时统治者对人民的蔑视和仇恨
C.当时人民的彷徨和苦难
D.当时统治者害怕人民起义的畏惧情绪
二、材料题
10.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传八世共十四帝,历经195年。
【东汉兴盛】
材料一
刘秀勤于正事,“每旦视朝,日昃乃罢,数引公卿朗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期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1)材料一中,介绍了刘秀的哪些为政之策?“建武盛世”的另外一个名号是什么?
【东汉衰败】
材料二 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表
皇帝
即位年龄
寿命(岁)
和帝
10岁
27
殇帝
1岁
2
安帝
13岁
31
顺帝
11岁
30
冲帝
2岁
3
质帝
8岁
9
桓帝
15岁
36
灵帝
12岁
34
少帝
14岁
14
献帝
9岁
54
材料三
张角是一个伟大的组织者。他在平平常常的布道活动中,已经不动声色地把数十万徒众部署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有自己的首领,都归他指挥。三十六方的教众,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甲子”年有“大吉”到来,而最近的一个甲子年就是汉灵帝中平元年。
──江建忠《公元8年至公元220年的中国故事 漫漫中兴路》
(2)材料三与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次起义有关?这次起义是通过哪一宗教发动的?这次起义有何突出特点?
(3)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1.A 2.A 3.B 4.B 5.B 6.B 7.C 8.B 9.B
10.(1)释放奴婢;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光武中兴”。(2)黄巾起义;太平道;有组织、有准备。(3)由于即位的皇帝年龄比较小,产生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社会动荡黑暗,导致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