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 辛亥革命(学生版)
●课标要求: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特点及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地位和影响。
●考纲要求: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考题角度
备考分析
(1)2018江苏单科,8:武昌起义之四川保路运动
(2)2016全国卷Ⅱ,40:辛亥革命的影响
(近代海外移民及华侨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2016北京文综,17:辛亥革命影响
(4)2015海南卷,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立法服从于政治
(5)2013全国Ⅰ卷,29:晚清现代化的趋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6)2013海南卷,14:辛亥革命的妥协性
1.高频考点: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2.备考策略:
(1)认识辛亥革命需站在现代史观的角度,认识其对中国现代化的作用,这是高考考查本考点的基本角度。
(2)学习中可适当补充北洋军阀的相关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考点一:辛亥革命
1.条件
(1)经济:“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__________力量增强。
(3)思想:革命知识分子大力宣传天赋人权、__________学说。
(4)组织
①兴中会:1894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②中国同盟会:1905年成立,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__________________。
2.酝酿
(1)起义推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广泛宣传: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3)有利时机:四川发生__________,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3.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党人攻占楚望台军械库,后占领武汉三镇。
4.高潮
(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 ___________________颁布
①目的:巩固共和政体和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②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________;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自由权利;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__________。
③意义: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结局
(1)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 ______覆灭。
(2)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3)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6.历史意义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_______,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思想:使__________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经济: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社会习俗:推动了社会移风易俗和观念的更新。
7、捍卫共和
(1)二次革命
①原因: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对外卖国,对内肆意践踏民主,积极谋划复辟。
②过程:1913年孙中山高举讨袁旗帜,发动了二次革命。
③结果:失败。
④性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护法运动(1917—1918年)
①起因:段祺瑞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
②经过:依靠南方的军阀去打击北方军阀,在南方军阀的破坏下无果而终。
◆考点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意义
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家国一体的观念
国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
促进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否定了传统的臣民观念
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现代民主政体
否定了“人治”观念;体现了资产阶级希望通过法律形式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
1、多元史观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
①政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
②经济: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③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
④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教育:培养具有民国共和精神的新国民。
(3)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
(4)从社会史观看:推动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
2、辛亥革命中的妥协政治智慧
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不到三个月就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冲突多方以社会共同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根据共同认可的规则,通过谈判、协商、彼此间利益让渡解决了当时的矛盾和冲突,这种非暴力的社会调节方式,让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
(1)各派力量实力不足
清政府
想镇压革命,但国内秩序混乱,清政府统治徒有虚名
革命派
想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但不具备北伐条件
袁世凯
想武力统一全国,彻底消灭革命势力,取清代之,但袁世凯没有把握消灭革命军,也不敢背叛清政府
英国等列强
为了经济、政治利益,想尽快结束战争,议和统一
(2)妥协有效避免了更大规模刀兵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
①辛亥革命是汉族和满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妥协与和解。民族矛盾及民族关系得到妥善处理,保证了祖国领土的完整统一。
②南方革命政权和清朝皇室之间的政治妥协与和解,避免了长时间的社会动荡与流血牺牲。
③孙中山与袁世凯之间的权力妥协与和解。
3、多角度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2)思想:体现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
(3)内容:确立起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
(4)评价: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③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考点一:武昌起义之四川保路运动
例1:(2018江苏单科,8,3分)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清朝末年四川官、商、民筹办铁路的历史事件。1911年,清政府宣布将商办铁路“收归国有”,引发了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空虚,武昌起义爆发,最终清朝政府垮台。故选B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咸丰年间,故A项错误;保路运动发生于1911年,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排除C、D两项。
【点评】?要从民谣中的“办路”“怕的是外国占路权”入手分析,判断出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四川保路运动,再依次分辨备选项即可。
考点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立法服从于政治
例2:(2015·高考海南卷)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这一做法的目的是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选A项。
【点评】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基于孙中山的名望和地位,被定为临时大总统,并全面效仿美国宪法实行总统制。1912年南北议和后,以逼近清帝退位为条件,南北达成了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协定,为限制袁世凯,《临时约法》将民国政体由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即议会制。在责任内阁制下,总统只是国家元首,其权力受到极大的制约,行政实权掌握在国会产生的内阁中。
一、选择题
1.(2018·豫北豫南)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的江苏巡抚程德全、安徽巡抚朱家宝、广西巡抚沈秉堃、两广总督张鸣岐纷纷宣布独立,变成新政权的都督;四川总督赵尔丰则主动把政权交给了谘议局议长蒲殿俊。这种形式的“独立” ( )
A.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B.为共和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
C.埋下了此后帝制复辟的隐患
D.导致革命党人失去了主导权
2.(2018·安阳)在中国历史上,直至辛亥革命之后,追求平等、自由权利的人们才第一次明确地运用一套与专制主义截然对立的理论和制度体系去动摇专制主义的正统地位。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 )
A.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历史
D.彻底地完成了反封建任务
3.(2018·青岛)民国初年,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有多种说法,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目繁多。这表明 ( )
A.辛亥革命对封建正统思想批判不彻底
B.北洋军阀对新兴思想严格控制和打压
C.民主共和已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思想
D.媒体和舆论对革命的名称未达成共识
4.(2018·桂林、柳州)下图为1912年2月11日《神州日报》发表的漫画《但闻人语声》,该漫画描绘的是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据此可知 ( )
A.辛亥革命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革命党人期盼结束封建帝制
C.在农村辛亥革命影响非常有限
D.报刊舆论高度关注热点新闻
5.(2018·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段考)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命令吴禄贞率北洋新军第六镇(师)镇压山西革命,他却暗中与山西革命党人联络,随后并共同反清,最终于1911 年 11 月被旧势力暗害。此事说明 ( )
A.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B.革命阵营内部潜伏危机
C.革命果实落入北洋之手 D.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激烈
6.(2018·河南中原名校考评)新军是清朝统治的支柱力量。1911年秋,武汉新军15000人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2000人,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的约4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多人,其余都是摇摆不定。这说明 ( )
A.清朝统治根基已动摇 B.革命党建立自己的武装
C.武昌起义打击了清廷 D.革命党人的宣传力度大
7.(2018·豫北豫南)周锡瑞教授曾经指出:“推翻满清,建立民主共和政府,这种信念曾创造了对于革命几乎是普遍的支持。……而在1912年以后,那种魔术般灵验的信念,开始淡薄起来了。尤其对于农民,革命带给他们的是一无所有。”材料意在表明 ( )
A.辛亥革命具有深厚群众基础
B.孙中山无意改变农民处境
C.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没有实现
D.革命在后期脱离群众的支持
8.(2018·邢台)1911年12月,朱尔典在致格雷的电文中指出:英国方面将采取措施,预防通商口岸脱离清政府而落到革命党人手中,被他们控制关税,用于军用或其他迫切需要。由此可知当时 ( )
A.暴力革命的观念深入人心 B.清政府迅速丧失军心民心
C.革命党面临不利外交形势 D.列强曾大力镇压中国革命
9.(2017·海南·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 )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10.(2018·衡水金卷)西南军阀中的一部分人曾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或护国战争,有的人还曾参加过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充当过革命的角色。但在同北洋军阀的武力对抗和纵横捭阖中,他们自身也变成了军阀。这一状况根源于 ( )
A.传统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B.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瓦解
C.同盟会内部的争权夺利 D.近代教育的半殖民地性
11.(2018·石家庄)中华民国建立时,孙中山曾通电全国使用公历。但在整个民国时期,改换公历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民间诸多反对。由此可见 ( )
A.政府构建政治权威的努力受挫
B.全盘西化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C.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
D.民主共和观念缺乏群众基础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但他们很快认识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革命”,“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他们进一步指出:“整个世界都惊讶于中国能够开始并完成一场理性的革命,其流血之少,在任何东方国家中从未有过。”在众多传教士眼中,“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对中国来讲),一次性彻底完成破坏的工作,不管转变怎样跌跌撞撞,不管进步是怎样不确定,确信无疑的是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了。”
——据朱英等著《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
材料二 1894年兴中会成立会上,孙中山带头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拟定盟书后带领大家举右手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谕此,任众处罚。”1912年1月1日晚10时,孙中山在南京原两江总督衙门就任临时大总统,便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与民国宣誓制度之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带给传教士的印象,说明“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2)依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宣誓的不同。
第17讲 辛亥革命(解析版)
●课标要求: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特点及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地位和影响。
●考纲要求: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考题角度
备考分析
(1)2018江苏单科,8:武昌起义之四川保路运动
(2)2016全国卷Ⅱ,40:辛亥革命的影响
(近代海外移民及华侨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2016北京文综,17:辛亥革命影响
(4)2015海南卷,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立法服从于政治
(5)2013全国Ⅰ卷,29:晚清现代化的趋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6)2013海南卷,14:辛亥革命的妥协性
1.高频考点: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2.备考策略:
(1)认识辛亥革命需站在现代史观的角度,认识其对中国现代化的作用,这是高考考查本考点的基本角度。
(2)学习中可适当补充北洋军阀的相关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考点一:辛亥革命
1.条件
(1)经济:“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3)思想:革命知识分子大力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4)组织
①兴中会:1894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②中国同盟会:1905年成立,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酝酿
(1)起义推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广泛宣传: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3)有利时机: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3.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党人攻占楚望台军械库,后占领武汉三镇。
4.高潮
(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①目的:巩固共和政体和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②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自由权利;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③意义: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结局
(1)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2)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3)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6.历史意义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经济: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社会习俗:推动了社会移风易俗和观念的更新。
7、捍卫共和
(1)二次革命
①原因: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对外卖国,对内肆意践踏民主,积极谋划复辟。
②过程:1913年孙中山高举讨袁旗帜,发动了二次革命。
③结果:失败。
④性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护法运动(1917—1918年)
①起因:段祺瑞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
②经过:依靠南方的军阀去打击北方军阀,在南方军阀的破坏下无果而终。
◆考点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意义
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家国一体的观念
国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
促进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否定了传统的臣民观念
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现代民主政体
否定了“人治”观念;体现了资产阶级希望通过法律形式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
1、多元史观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
①政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
②经济: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③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
④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教育:培养具有民国共和精神的新国民。
(3)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
(4)从社会史观看:推动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
2、辛亥革命中的妥协政治智慧
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不到三个月就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冲突多方以社会共同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根据共同认可的规则,通过谈判、协商、彼此间利益让渡解决了当时的矛盾和冲突,这种非暴力的社会调节方式,让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
(1)各派力量实力不足
清政府
想镇压革命,但国内秩序混乱,清政府统治徒有虚名
革命派
想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但不具备北伐条件
袁世凯
想武力统一全国,彻底消灭革命势力,取清代之,但袁世凯没有把握消灭革命军,也不敢背叛清政府
英国等列强
为了经济、政治利益,想尽快结束战争,议和统一
(2)妥协有效避免了更大规模刀兵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
①辛亥革命是汉族和满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妥协与和解。民族矛盾及民族关系得到妥善处理,保证了祖国领土的完整统一。
②南方革命政权和清朝皇室之间的政治妥协与和解,避免了长时间的社会动荡与流血牺牲。
③孙中山与袁世凯之间的权力妥协与和解。
3、多角度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2)思想:体现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
(3)内容:确立起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
(4)评价: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③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考点一:武昌起义之四川保路运动
例1:(2018江苏单科,8,3分)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清朝末年四川官、商、民筹办铁路的历史事件。1911年,清政府宣布将商办铁路“收归国有”,引发了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空虚,武昌起义爆发,最终清朝政府垮台。故选B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咸丰年间,故A项错误;保路运动发生于1911年,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排除C、D两项。
【点评】?要从民谣中的“办路”“怕的是外国占路权”入手分析,判断出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四川保路运动,再依次分辨备选项即可。
考点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立法服从于政治
例2:(2015·高考海南卷)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这一做法的目的是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选A项。
【点评】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基于孙中山的名望和地位,被定为临时大总统,并全面效仿美国宪法实行总统制。1912年南北议和后,以逼近清帝退位为条件,南北达成了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协定,为限制袁世凯,《临时约法》将民国政体由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即议会制。在责任内阁制下,总统只是国家元首,其权力受到极大的制约,行政实权掌握在国会产生的内阁中。
一、选择题
1.(2018·豫北豫南)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的江苏巡抚程德全、安徽巡抚朱家宝、广西巡抚沈秉堃、两广总督张鸣岐纷纷宣布独立,变成新政权的都督;四川总督赵尔丰则主动把政权交给了谘议局议长蒲殿俊。这种形式的“独立” ( )
A.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B.为共和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
C.埋下了此后帝制复辟的隐患
D.导致革命党人失去了主导权
【答案】A
【解析】 由题干可知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使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故选A项;B项错误,虽然这些省份宣布独立,但是并不主张民主共和;C项不选,此后的帝制复辟主要是受君主专制思想的影响,与题干无关;D项错误,革命党人没有丧失革命的主导权。
2.(2018·安阳)在中国历史上,直至辛亥革命之后,追求平等、自由权利的人们才第一次明确地运用一套与专制主义截然对立的理论和制度体系去动摇专制主义的正统地位。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 )
A.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历史
D.彻底地完成了反封建任务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追求平等、自由权利的人们才第一次明确地运用一套与专制主义截然对立的理论和制度体系去动摇专制主义的正统地位”可知,这里讲的是“立新”,而“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只是“破旧”,故A项错误;“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属于明显的破旧之后的立新,故B项正确;“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同样属于破旧而非立新,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D项错误。
3.(2018·青岛)民国初年,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有多种说法,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目繁多。这表明 ( )
A.辛亥革命对封建正统思想批判不彻底
B.北洋军阀对新兴思想严格控制和打压
C.民主共和已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思想
D.媒体和舆论对革命的名称未达成共识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呈现的是不同的报刊的态度,而不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呈现北洋军阀的态度,故B项错误;民主共和已成为近代思想界的主流,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有多种说法,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故D项正确。
4.(2018·桂林、柳州)下图为1912年2月11日《神州日报》发表的漫画《但闻人语声》,该漫画描绘的是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据此可知 ( )
A.辛亥革命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革命党人期盼结束封建帝制
C.在农村辛亥革命影响非常有限
D.报刊舆论高度关注热点新闻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逊位”即退位之意,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此漫画的意思是表达了革命党人期盼结束封建帝制的心声,所以出现“但闻人语声”,并未提到建立新的民主共和,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根据题目中“该漫画描绘的是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说明漫画作者希望人们听到封建帝制结束的声音,而并非在农村辛亥革命影响有限,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12年2月11日”,此时还未正式宣布退位,此漫画表达的是一种愿望和期待,故D项错误。
5.(2018·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段考)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命令吴禄贞率北洋新军第六镇(师)镇压山西革命,他却暗中与山西革命党人联络,随后并共同反清,最终于1911 年 11 月被旧势力暗害。此事说明 ( )
A.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B.革命阵营内部潜伏危机
C.革命果实落入北洋之手 D.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激烈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清军将领与革命党共同反清,没有涉及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军将领与革命党合作,不是革命阵营内部的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清政府的进步将领抗清,没有涉及革命果实被北洋军窃取,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清政府军队与革命党的相互较量,可知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激烈,故D项正确。
6.(2018·河南中原名校考评)新军是清朝统治的支柱力量。1911年秋,武汉新军15000人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2000人,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的约4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多人,其余都是摇摆不定。这说明 ( )
A.清朝统治根基已动摇 B.革命党建立自己的武装
C.武昌起义打击了清廷 D.革命党人的宣传力度大
【答案】D
【解析】 大部分新军的摇摆不定并不代表清王朝统治的根基已动摇,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看出,革命党人的武装还尚不足新军的五分之一且并没有实现独立,故B项错误;1911年秋天之时武昌起义尚没有爆发,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11年秋,武汉新军15000人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2000人,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的约4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多人,其余都是摇摆不定”可知,革命党人的宣传工作是十分有力和有效的,故D项正确。
7.(2018·豫北豫南)周锡瑞教授曾经指出:“推翻满清,建立民主共和政府,这种信念曾创造了对于革命几乎是普遍的支持。……而在1912年以后,那种魔术般灵验的信念,开始淡薄起来了。尤其对于农民,革命带给他们的是一无所有。”材料意在表明 ( )
A.辛亥革命具有深厚群众基础
B.孙中山无意改变农民处境
C.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没有实现
D.革命在后期脱离群众的支持
【答案】D
【解析】 “普遍的支持”“尤其对于农民,革命带给他们的是一无所有”说明辛亥革命后严重脱离群众基础,故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辛亥革命没有群众基础;孙中山三民主义关注民生,故B项错误;C项中在辛亥革命后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得以实施。
8.(2018·邢台)1911年12月,朱尔典在致格雷的电文中指出:英国方面将采取措施,预防通商口岸脱离清政府而落到革命党人手中,被他们控制关税,用于军用或其他迫切需要。由此可知当时 ( )
A.暴力革命的观念深入人心 B.清政府迅速丧失军心民心
C.革命党面临不利外交形势 D.列强曾大力镇压中国革命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出武昌起义之后,外国势力干涉辛亥革命的情景,这一措施显然不利于革命党人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A、B两项均没有体现;材料中是英国准备干涉中国革命,还没有开始,故D项错误。
9.(2017·海南·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 )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这体现出预备立宪的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C项正确。
10.(2018·衡水金卷)西南军阀中的一部分人曾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或护国战争,有的人还曾参加过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充当过革命的角色。但在同北洋军阀的武力对抗和纵横捭阖中,他们自身也变成了军阀。这一状况根源于 ( )
A.传统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B.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瓦解
C.同盟会内部的争权夺利 D.近代教育的半殖民地性
【答案】A
【解析】 近代军阀割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独立性,这与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分散性有关,故A项正确;当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并没有瓦解,故B项错误;同盟会内部的争权夺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教育不是根源,根源主要是经济因素,故D项错误。
11.(2018·石家庄)中华民国建立时,孙中山曾通电全国使用公历。但在整个民国时期,改换公历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民间诸多反对。由此可见 ( )
A.政府构建政治权威的努力受挫
B.全盘西化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C.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
D.民主共和观念缺乏群众基础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改换公历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民间诸多反对”可知,公历制度的推广受到了传统文化因素的制约,故选C项;使用公历不是构建政治权威,排除A项;B项全盘西化不正确;D项表述不当。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但他们很快认识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革命”,“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他们进一步指出:“整个世界都惊讶于中国能够开始并完成一场理性的革命,其流血之少,在任何东方国家中从未有过。”在众多传教士眼中,“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对中国来讲),一次性彻底完成破坏的工作,不管转变怎样跌跌撞撞,不管进步是怎样不确定,确信无疑的是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了。”
——据朱英等著《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
材料二 1894年兴中会成立会上,孙中山带头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拟定盟书后带领大家举右手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谕此,任众处罚。”1912年1月1日晚10时,孙中山在南京原两江总督衙门就任临时大总统,便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与民国宣誓制度之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带给传教士的印象,说明“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2)依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宣誓的不同。
【解析】(1)第一小问印象,据材料一“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和“‘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可知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革命印象是突然发生,进程迅速,和平完成,影响深远;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体上来说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然后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思考,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统治结束,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经济方面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进一步成长,思想文化方面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近代意识逐步加强。
(2)可以从宣誓的目的和负责的对象方面进行分析,从宣誓的目的来看前者是为了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后者是为了在中国建立现代民主国家;负责的对象,前者是对政党负责,后者是对国民负责。
【答案】 (1)印象:突然发生;进程迅速;和平完成;影响深远。
说明: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革命后君主专制统治结束,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进一步成长;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近代意识逐步加强。
(2)不同:前者是为了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后者是为了在中国建立现代民主国家;前者是对政党负责,后者是对国民宣誓。
第17讲 辛亥革命(学生版)
●课标要求: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特点及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地位和影响。
●考纲要求: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考题角度
备考分析
(1)2018江苏单科,8:武昌起义之四川保路运动
(2)2016全国卷Ⅱ,40:辛亥革命的影响
(近代海外移民及华侨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2016北京文综,17:辛亥革命影响
(4)2015海南卷,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立法服从于政治
(5)2013全国Ⅰ卷,29:晚清现代化的趋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6)2013海南卷,14:辛亥革命的妥协性
1.高频考点: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2.备考策略:
(1)认识辛亥革命需站在现代史观的角度,认识其对中国现代化的作用,这是高考考查本考点的基本角度。
(2)学习中可适当补充北洋军阀的相关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考点一:辛亥革命
1.条件
(1)经济:“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__________力量增强。
(3)思想:革命知识分子大力宣传天赋人权、__________学说。
(4)组织
①兴中会:1894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②中国同盟会:1905年成立,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__________________。
2.酝酿
(1)起义推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广泛宣传: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3)有利时机:四川发生__________,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3.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党人攻占楚望台军械库,后占领武汉三镇。
4.高潮
(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 ___________________颁布
①目的:巩固共和政体和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②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________;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自由权利;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__________。
③意义: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结局
(1)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 ______覆灭。
(2)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3)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6.历史意义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_______,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思想:使__________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经济: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社会习俗:推动了社会移风易俗和观念的更新。
7、捍卫共和
(1)二次革命
①原因: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对外卖国,对内肆意践踏民主,积极谋划复辟。
②过程:1913年孙中山高举讨袁旗帜,发动了二次革命。
③结果:失败。
④性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护法运动(1917—1918年)
①起因:段祺瑞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
②经过:依靠南方的军阀去打击北方军阀,在南方军阀的破坏下无果而终。
◆考点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意义
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家国一体的观念
国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
促进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否定了传统的臣民观念
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现代民主政体
否定了“人治”观念;体现了资产阶级希望通过法律形式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
1、多元史观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
①政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
②经济: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③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
④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教育:培养具有民国共和精神的新国民。
(3)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
(4)从社会史观看:推动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
2、辛亥革命中的妥协政治智慧
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不到三个月就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冲突多方以社会共同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根据共同认可的规则,通过谈判、协商、彼此间利益让渡解决了当时的矛盾和冲突,这种非暴力的社会调节方式,让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
(1)各派力量实力不足
清政府
想镇压革命,但国内秩序混乱,清政府统治徒有虚名
革命派
想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但不具备北伐条件
袁世凯
想武力统一全国,彻底消灭革命势力,取清代之,但袁世凯没有把握消灭革命军,也不敢背叛清政府
英国等列强
为了经济、政治利益,想尽快结束战争,议和统一
(2)妥协有效避免了更大规模刀兵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
①辛亥革命是汉族和满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妥协与和解。民族矛盾及民族关系得到妥善处理,保证了祖国领土的完整统一。
②南方革命政权和清朝皇室之间的政治妥协与和解,避免了长时间的社会动荡与流血牺牲。
③孙中山与袁世凯之间的权力妥协与和解。
3、多角度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2)思想:体现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
(3)内容:确立起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
(4)评价: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③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考点一:武昌起义之四川保路运动
例1:(2018江苏单科,8,3分)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清朝末年四川官、商、民筹办铁路的历史事件。1911年,清政府宣布将商办铁路“收归国有”,引发了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空虚,武昌起义爆发,最终清朝政府垮台。故选B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咸丰年间,故A项错误;保路运动发生于1911年,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排除C、D两项。
【点评】?要从民谣中的“办路”“怕的是外国占路权”入手分析,判断出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四川保路运动,再依次分辨备选项即可。
考点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立法服从于政治
例2:(2015·高考海南卷)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这一做法的目的是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选A项。
【点评】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基于孙中山的名望和地位,被定为临时大总统,并全面效仿美国宪法实行总统制。1912年南北议和后,以逼近清帝退位为条件,南北达成了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协定,为限制袁世凯,《临时约法》将民国政体由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即议会制。在责任内阁制下,总统只是国家元首,其权力受到极大的制约,行政实权掌握在国会产生的内阁中。
一、选择题
1.(2018·豫北豫南)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的江苏巡抚程德全、安徽巡抚朱家宝、广西巡抚沈秉堃、两广总督张鸣岐纷纷宣布独立,变成新政权的都督;四川总督赵尔丰则主动把政权交给了谘议局议长蒲殿俊。这种形式的“独立” ( )
A.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B.为共和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
C.埋下了此后帝制复辟的隐患
D.导致革命党人失去了主导权
2.(2018·安阳)在中国历史上,直至辛亥革命之后,追求平等、自由权利的人们才第一次明确地运用一套与专制主义截然对立的理论和制度体系去动摇专制主义的正统地位。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 )
A.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历史
D.彻底地完成了反封建任务
3.(2018·青岛)民国初年,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有多种说法,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目繁多。这表明 ( )
A.辛亥革命对封建正统思想批判不彻底
B.北洋军阀对新兴思想严格控制和打压
C.民主共和已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思想
D.媒体和舆论对革命的名称未达成共识
4.(2018·桂林、柳州)下图为1912年2月11日《神州日报》发表的漫画《但闻人语声》,该漫画描绘的是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据此可知 ( )
A.辛亥革命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革命党人期盼结束封建帝制
C.在农村辛亥革命影响非常有限
D.报刊舆论高度关注热点新闻
5.(2018·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段考)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命令吴禄贞率北洋新军第六镇(师)镇压山西革命,他却暗中与山西革命党人联络,随后并共同反清,最终于1911 年 11 月被旧势力暗害。此事说明 ( )
A.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B.革命阵营内部潜伏危机
C.革命果实落入北洋之手 D.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激烈
6.(2018·河南中原名校考评)新军是清朝统治的支柱力量。1911年秋,武汉新军15000人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2000人,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的约4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多人,其余都是摇摆不定。这说明 ( )
A.清朝统治根基已动摇 B.革命党建立自己的武装
C.武昌起义打击了清廷 D.革命党人的宣传力度大
7.(2018·豫北豫南)周锡瑞教授曾经指出:“推翻满清,建立民主共和政府,这种信念曾创造了对于革命几乎是普遍的支持。……而在1912年以后,那种魔术般灵验的信念,开始淡薄起来了。尤其对于农民,革命带给他们的是一无所有。”材料意在表明 ( )
A.辛亥革命具有深厚群众基础
B.孙中山无意改变农民处境
C.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没有实现
D.革命在后期脱离群众的支持
8.(2018·邢台)1911年12月,朱尔典在致格雷的电文中指出:英国方面将采取措施,预防通商口岸脱离清政府而落到革命党人手中,被他们控制关税,用于军用或其他迫切需要。由此可知当时 ( )
A.暴力革命的观念深入人心 B.清政府迅速丧失军心民心
C.革命党面临不利外交形势 D.列强曾大力镇压中国革命
9.(2017·海南·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 )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10.(2018·衡水金卷)西南军阀中的一部分人曾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或护国战争,有的人还曾参加过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充当过革命的角色。但在同北洋军阀的武力对抗和纵横捭阖中,他们自身也变成了军阀。这一状况根源于 ( )
A.传统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B.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瓦解
C.同盟会内部的争权夺利 D.近代教育的半殖民地性
11.(2018·石家庄)中华民国建立时,孙中山曾通电全国使用公历。但在整个民国时期,改换公历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民间诸多反对。由此可见 ( )
A.政府构建政治权威的努力受挫
B.全盘西化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C.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
D.民主共和观念缺乏群众基础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但他们很快认识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革命”,“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他们进一步指出:“整个世界都惊讶于中国能够开始并完成一场理性的革命,其流血之少,在任何东方国家中从未有过。”在众多传教士眼中,“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对中国来讲),一次性彻底完成破坏的工作,不管转变怎样跌跌撞撞,不管进步是怎样不确定,确信无疑的是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了。”
——据朱英等著《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
材料二 1894年兴中会成立会上,孙中山带头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拟定盟书后带领大家举右手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谕此,任众处罚。”1912年1月1日晚10时,孙中山在南京原两江总督衙门就任临时大总统,便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与民国宣誓制度之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带给传教士的印象,说明“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2)依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宣誓的不同。
第17讲 辛亥革命(解析版)
●课标要求: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特点及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地位和影响。
●考纲要求: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考题角度
备考分析
(1)2018江苏单科,8:武昌起义之四川保路运动
(2)2016全国卷Ⅱ,40:辛亥革命的影响
(近代海外移民及华侨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2016北京文综,17:辛亥革命影响
(4)2015海南卷,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立法服从于政治
(5)2013全国Ⅰ卷,29:晚清现代化的趋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6)2013海南卷,14:辛亥革命的妥协性
1.高频考点: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2.备考策略:
(1)认识辛亥革命需站在现代史观的角度,认识其对中国现代化的作用,这是高考考查本考点的基本角度。
(2)学习中可适当补充北洋军阀的相关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考点一:辛亥革命
1.条件
(1)经济:“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3)思想:革命知识分子大力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4)组织
①兴中会:1894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②中国同盟会:1905年成立,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酝酿
(1)起义推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广泛宣传: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3)有利时机: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3.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党人攻占楚望台军械库,后占领武汉三镇。
4.高潮
(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①目的:巩固共和政体和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②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自由权利;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③意义: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结局
(1)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2)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3)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6.历史意义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经济: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社会习俗:推动了社会移风易俗和观念的更新。
7、捍卫共和
(1)二次革命
①原因: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对外卖国,对内肆意践踏民主,积极谋划复辟。
②过程:1913年孙中山高举讨袁旗帜,发动了二次革命。
③结果:失败。
④性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护法运动(1917—1918年)
①起因:段祺瑞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
②经过:依靠南方的军阀去打击北方军阀,在南方军阀的破坏下无果而终。
◆考点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意义
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家国一体的观念
国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
促进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否定了传统的臣民观念
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现代民主政体
否定了“人治”观念;体现了资产阶级希望通过法律形式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
1、多元史观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
①政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
②经济: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③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
④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教育:培养具有民国共和精神的新国民。
(3)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
(4)从社会史观看:推动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
2、辛亥革命中的妥协政治智慧
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不到三个月就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冲突多方以社会共同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根据共同认可的规则,通过谈判、协商、彼此间利益让渡解决了当时的矛盾和冲突,这种非暴力的社会调节方式,让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
(1)各派力量实力不足
清政府
想镇压革命,但国内秩序混乱,清政府统治徒有虚名
革命派
想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但不具备北伐条件
袁世凯
想武力统一全国,彻底消灭革命势力,取清代之,但袁世凯没有把握消灭革命军,也不敢背叛清政府
英国等列强
为了经济、政治利益,想尽快结束战争,议和统一
(2)妥协有效避免了更大规模刀兵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
①辛亥革命是汉族和满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妥协与和解。民族矛盾及民族关系得到妥善处理,保证了祖国领土的完整统一。
②南方革命政权和清朝皇室之间的政治妥协与和解,避免了长时间的社会动荡与流血牺牲。
③孙中山与袁世凯之间的权力妥协与和解。
3、多角度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2)思想:体现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
(3)内容:确立起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
(4)评价: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③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考点一:武昌起义之四川保路运动
例1:(2018江苏单科,8,3分)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清朝末年四川官、商、民筹办铁路的历史事件。1911年,清政府宣布将商办铁路“收归国有”,引发了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空虚,武昌起义爆发,最终清朝政府垮台。故选B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咸丰年间,故A项错误;保路运动发生于1911年,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排除C、D两项。
【点评】?要从民谣中的“办路”“怕的是外国占路权”入手分析,判断出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四川保路运动,再依次分辨备选项即可。
考点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立法服从于政治
例2:(2015·高考海南卷)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这一做法的目的是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选A项。
【点评】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基于孙中山的名望和地位,被定为临时大总统,并全面效仿美国宪法实行总统制。1912年南北议和后,以逼近清帝退位为条件,南北达成了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协定,为限制袁世凯,《临时约法》将民国政体由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即议会制。在责任内阁制下,总统只是国家元首,其权力受到极大的制约,行政实权掌握在国会产生的内阁中。
一、选择题
1.(2018·豫北豫南)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的江苏巡抚程德全、安徽巡抚朱家宝、广西巡抚沈秉堃、两广总督张鸣岐纷纷宣布独立,变成新政权的都督;四川总督赵尔丰则主动把政权交给了谘议局议长蒲殿俊。这种形式的“独立” ( )
A.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B.为共和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
C.埋下了此后帝制复辟的隐患
D.导致革命党人失去了主导权
【答案】A
【解析】 由题干可知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使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故选A项;B项错误,虽然这些省份宣布独立,但是并不主张民主共和;C项不选,此后的帝制复辟主要是受君主专制思想的影响,与题干无关;D项错误,革命党人没有丧失革命的主导权。
2.(2018·安阳)在中国历史上,直至辛亥革命之后,追求平等、自由权利的人们才第一次明确地运用一套与专制主义截然对立的理论和制度体系去动摇专制主义的正统地位。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 )
A.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历史
D.彻底地完成了反封建任务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追求平等、自由权利的人们才第一次明确地运用一套与专制主义截然对立的理论和制度体系去动摇专制主义的正统地位”可知,这里讲的是“立新”,而“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只是“破旧”,故A项错误;“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属于明显的破旧之后的立新,故B项正确;“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同样属于破旧而非立新,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D项错误。
3.(2018·青岛)民国初年,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有多种说法,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目繁多。这表明 ( )
A.辛亥革命对封建正统思想批判不彻底
B.北洋军阀对新兴思想严格控制和打压
C.民主共和已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思想
D.媒体和舆论对革命的名称未达成共识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呈现的是不同的报刊的态度,而不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呈现北洋军阀的态度,故B项错误;民主共和已成为近代思想界的主流,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有多种说法,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故D项正确。
4.(2018·桂林、柳州)下图为1912年2月11日《神州日报》发表的漫画《但闻人语声》,该漫画描绘的是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据此可知 ( )
A.辛亥革命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革命党人期盼结束封建帝制
C.在农村辛亥革命影响非常有限
D.报刊舆论高度关注热点新闻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逊位”即退位之意,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此漫画的意思是表达了革命党人期盼结束封建帝制的心声,所以出现“但闻人语声”,并未提到建立新的民主共和,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根据题目中“该漫画描绘的是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说明漫画作者希望人们听到封建帝制结束的声音,而并非在农村辛亥革命影响有限,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12年2月11日”,此时还未正式宣布退位,此漫画表达的是一种愿望和期待,故D项错误。
5.(2018·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段考)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命令吴禄贞率北洋新军第六镇(师)镇压山西革命,他却暗中与山西革命党人联络,随后并共同反清,最终于1911 年 11 月被旧势力暗害。此事说明 ( )
A.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B.革命阵营内部潜伏危机
C.革命果实落入北洋之手 D.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激烈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清军将领与革命党共同反清,没有涉及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军将领与革命党合作,不是革命阵营内部的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清政府的进步将领抗清,没有涉及革命果实被北洋军窃取,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清政府军队与革命党的相互较量,可知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激烈,故D项正确。
6.(2018·河南中原名校考评)新军是清朝统治的支柱力量。1911年秋,武汉新军15000人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2000人,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的约4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多人,其余都是摇摆不定。这说明 ( )
A.清朝统治根基已动摇 B.革命党建立自己的武装
C.武昌起义打击了清廷 D.革命党人的宣传力度大
【答案】D
【解析】 大部分新军的摇摆不定并不代表清王朝统治的根基已动摇,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看出,革命党人的武装还尚不足新军的五分之一且并没有实现独立,故B项错误;1911年秋天之时武昌起义尚没有爆发,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11年秋,武汉新军15000人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2000人,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的约4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多人,其余都是摇摆不定”可知,革命党人的宣传工作是十分有力和有效的,故D项正确。
7.(2018·豫北豫南)周锡瑞教授曾经指出:“推翻满清,建立民主共和政府,这种信念曾创造了对于革命几乎是普遍的支持。……而在1912年以后,那种魔术般灵验的信念,开始淡薄起来了。尤其对于农民,革命带给他们的是一无所有。”材料意在表明 ( )
A.辛亥革命具有深厚群众基础
B.孙中山无意改变农民处境
C.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没有实现
D.革命在后期脱离群众的支持
【答案】D
【解析】 “普遍的支持”“尤其对于农民,革命带给他们的是一无所有”说明辛亥革命后严重脱离群众基础,故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辛亥革命没有群众基础;孙中山三民主义关注民生,故B项错误;C项中在辛亥革命后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得以实施。
8.(2018·邢台)1911年12月,朱尔典在致格雷的电文中指出:英国方面将采取措施,预防通商口岸脱离清政府而落到革命党人手中,被他们控制关税,用于军用或其他迫切需要。由此可知当时 ( )
A.暴力革命的观念深入人心 B.清政府迅速丧失军心民心
C.革命党面临不利外交形势 D.列强曾大力镇压中国革命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出武昌起义之后,外国势力干涉辛亥革命的情景,这一措施显然不利于革命党人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A、B两项均没有体现;材料中是英国准备干涉中国革命,还没有开始,故D项错误。
9.(2017·海南·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 )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这体现出预备立宪的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C项正确。
10.(2018·衡水金卷)西南军阀中的一部分人曾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或护国战争,有的人还曾参加过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充当过革命的角色。但在同北洋军阀的武力对抗和纵横捭阖中,他们自身也变成了军阀。这一状况根源于 ( )
A.传统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B.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瓦解
C.同盟会内部的争权夺利 D.近代教育的半殖民地性
【答案】A
【解析】 近代军阀割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独立性,这与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分散性有关,故A项正确;当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并没有瓦解,故B项错误;同盟会内部的争权夺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教育不是根源,根源主要是经济因素,故D项错误。
11.(2018·石家庄)中华民国建立时,孙中山曾通电全国使用公历。但在整个民国时期,改换公历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民间诸多反对。由此可见 ( )
A.政府构建政治权威的努力受挫
B.全盘西化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C.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
D.民主共和观念缺乏群众基础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改换公历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民间诸多反对”可知,公历制度的推广受到了传统文化因素的制约,故选C项;使用公历不是构建政治权威,排除A项;B项全盘西化不正确;D项表述不当。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但他们很快认识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革命”,“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他们进一步指出:“整个世界都惊讶于中国能够开始并完成一场理性的革命,其流血之少,在任何东方国家中从未有过。”在众多传教士眼中,“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对中国来讲),一次性彻底完成破坏的工作,不管转变怎样跌跌撞撞,不管进步是怎样不确定,确信无疑的是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了。”
——据朱英等著《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
材料二 1894年兴中会成立会上,孙中山带头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拟定盟书后带领大家举右手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谕此,任众处罚。”1912年1月1日晚10时,孙中山在南京原两江总督衙门就任临时大总统,便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与民国宣誓制度之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带给传教士的印象,说明“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2)依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宣誓的不同。
【解析】(1)第一小问印象,据材料一“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和“‘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可知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革命印象是突然发生,进程迅速,和平完成,影响深远;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体上来说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然后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思考,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统治结束,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经济方面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进一步成长,思想文化方面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近代意识逐步加强。
(2)可以从宣誓的目的和负责的对象方面进行分析,从宣誓的目的来看前者是为了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后者是为了在中国建立现代民主国家;负责的对象,前者是对政党负责,后者是对国民负责。
【答案】 (1)印象:突然发生;进程迅速;和平完成;影响深远。
说明: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革命后君主专制统治结束,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进一步成长;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近代意识逐步加强。
(2)不同:前者是为了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后者是为了在中国建立现代民主国家;前者是对政党负责,后者是对国民宣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