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弹力第一课时——弹力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3. 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4.通过实验探究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锻炼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进行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微小量放大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2.了解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发展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3.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
教材分析
《弹力》是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牛顿力学的基础知识,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以后正确受力分析的基础。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条件、弹力方向和胡克定律,难点是弹力方向和胡克定律。教材用拉伸、压缩弹簧的事实让学生体会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拓宽学生的认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弹力的方向是本节的教学难点、重点,教科书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讨论、体会弹力的方向,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用通俗的语言概括了弹力的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方法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
通过本章第一节“相互作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也对弹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和一定的理论基础。在高中教学中要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对弹力的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学生普遍感到难以把握的问题。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二)教学难点
弹力方向的判断。
提炼的课题
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实验、PPT、
教学过程
教师个性化修改
课堂导入:视频“棒球的形变”引入弹力。
3. 形变限度
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外力后,物体就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三、弹力
1. 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发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注意: 弹力不是指“弹簧产生的力”。
某一弹力的产生是施力物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
2、弹力产生的条件
(1)直接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
3. 弹力有无的判断(假设法)
课堂训练:见课件例3
四、几种弹力
1. 压力:由于被支持物体发生形变,而对支持物产生的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2. 支持力:支持面发生形变,对被支持的物体产生的弹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3. 拉力:由于绳子(弹簧)被拉长要恢复原状,而产生的弹力。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绳子(弹簧)收缩的方向。
4. 杆的弹力:杆的弹力不一定沿杆
【小试身手】应用所学知识,画出研习单上几种弹力的方向
画桌面受的压力 画B受的支持力 画C受的拉力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成果,分析受力物体、作用点、弹力方向,强调规范画图。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
1.形变和弹性形变
2.弹力的概念
3.弹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