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功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0-05-17 09:4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节 《功》 教案
单位:单县五中 编制:吴军跃 执教:吴军跃 日期:2010–4–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两个要素。
(2) 会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运算。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
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3) 理解正、负功的含义,能解释相关现象。
(4) 会求几个力对物体做的总功。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自己阅读课本,回答问题,提高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通过讨论、交流、分析论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思考与练习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
(4) 通过例题的分析计算,掌握合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生产、生活中处处体现了功的问题,通过生活实例来探究功,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2) 合理、正确地做“功”有益于社会.
教学重点
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1.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
2.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
计算机、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起重机吊起货物,列车在火车的牵引下运动,让学生体会能量变化情况,引入新课。同时强调功是本章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功和能紧密相连,是力学的基础和综合,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探究新课
一、功的定义与要素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52页,思考能量变化情况,完成学案上的问题1:
(1)功的定义 (2)做功的要素。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教师: 板书:一、功的定义与要素 板书:1、功的定义
教师:功如何定义,让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投影功的定义。
教师:根据定义思考做功的要素是什么? 板书:2、功的要素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强调位移应当是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指出这是重点,有它可以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同时也是计算功的大小的依据。投影图片,让学生判断图片中的力是否做功。
学生:判断是否做功,并解释原因。
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
二、功的计算
教师:学习了功的概念,结合功的要素我们来学习一下功的大小计算。引入功的计算问题。课件展示问题2:(1)如图,物体M在水平力恒力F的作用下发生了一段位移l,求恒力F做功的大小。让学生在学案上完成。
板书 :二、功的计算 F
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功的概念独立推导。
教师:让学生回答结果,指出物理上怎样定义功的大小。
教师:板书:1、力与位移方向相同 W=F
教师: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怎样计算功呢?
投影问题2:(2)如图,当恒力F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时,恒力F所做的功应该是多少呢? F
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交流方法。
教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分析做题过程,并回答结果。
学生:学生分析回答。
教师:投影分析,得出功的定义式。 板书:力与位移有夹角 W=Fcos
目的: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师:要学生根据公式用语言表述出来。
学生:学生表述。
教师:为了加深对功的理解,对功做两点说明:
1、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1J等于1N的力使物体在
力的方向上发生1m的位移时所做的功。1J=1N×1m=1N m。举例说明
1J的大小,让学生体会。
2、功是标量 。没有方向,运算方法遵循代数运算,举例说明。
教师:为了更好的利用公式计算功的大小,下面我们看一下对公式的理解:
1、 公式中F是恒力, l是物体对地的位移, 是F与 l的夹角,
分析 的含义,展示练习1。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让学生看练习2,并分析讨论。
学生:分析计算、理解讨论。
教师:点拨,学生回答,并总结,得出理解: 2、计算“功”时,一定要明确是哪个力做的功。指出该力做功与其他因素无关。
教师:讨论练习3。
学生:分析计算、理解。
教师:由该题可知,理解:3、公式中的F和l必须具备同时性。
教师:应用功的计算公式看例题1,展示例题1:如图,质量为150kg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角的斜向右上方的拉力F=500N的作用,在水平地面上向右移动的距离为l=5m,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100N,求拉力F和滑动摩擦力f做的功。 (sin370=0.6, cos370=0.8)
让学生在学案上做,教师巡视、指 F
导,提醒学生注意规范答题。
学生:认真分析计算。 f
教师:展示学生答题,让学生点评、总结,
教师强调答题规范。并由数值正负
引出问题:三 正功和负功
目的:培养学生规范答题能力。
三、正功和负功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53的正功和负功内容。并要求学生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板书:三、正功和负功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教师:投影表格,让学生回答,并结合课件小孩拉车,理解正负功的含义。
教师:小结正功负功的含义:提出问题,正负表示方向吗?表示大小吗?
比较“–10J的功与+5J的功那个大?”正功负功表示什么含义?
学生:通过问题讨论,理解功的正负表示做功的效果不同。是动力的功、还是阻力功。
教师:某个力对物体做负功,还可以怎么说?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我们学习了功的计算公式,理解了功的正负,通常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怎样计算总功呢?下面结合例题2分析。
教师:投影例题2:如图,一个质量m=2kg的小车,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角斜向上方的拉力F1=10N,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l=2m。小车与地面间的摩擦力F2=4.2N。求外力对小车所做的总功。(sin370=0.6, cos370=0.8)
F1
37
F2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得出两种方法:
(1)是求出各个力所做的功,则总功等于各个力所做功的代数和;
(2)求出各个力的合力,则总功等于合力所做的功。
目的:开拓学生思路,灵活掌握解题方法。
教师:分组试着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在学案上完成。
学生:动手去做,解决问题。
教师:展示学生答题,对两学生的解题过程,让学生评论,教师点评总结,再次强调规范答题,投影答案。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其他同学在学案上总结。
学生: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
教师:投影本节小结,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看学案上跟踪训练。
学生:回答学案练习,自己根据所学完整学案。
教师:布置作业,书面完成课本第54页问题与练习1、3、4题。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功
1、 功的定义与要素 W=F
1、功的定义 2、力与位移有夹角
2、 功的要素 W=Fcos
(1)力 三、正功和负功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 四、总功的计算方法
发生的位移 1、W总=W1+W2+……+Wn
二、功的计算 2、W总=F合cos
1、力与位移方向相同
教学设计思想
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做好导演,设计好教学环节的每一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好演员,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落实好所学内容;以课件为辅助,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以学案为主线,使学生学习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让学生学有所依,不至于造成“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头脑中不留痕迹的现象”,并且为学生课下复习打下基础。为此,在学案设计上本着精致学案的原则,学案设计的思路分课前准备(包括复习与预习)、课内探究、课堂小结、跟踪训练、拓展延伸五部分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本着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教后反思
l
l
370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