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怀古伤己: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借古讽今: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吴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怀古伤今,抒发自己仰慕先贤、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山坡羊·骊山怀古(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了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借古讽今:抨击封建统治者因荒淫奢侈和争权夺位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借古讽今:揭示了无论如何改朝换代,最终受苦受难的都是劳苦百姓。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慨。石头城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
千古江山多少事
叹人叹己叹兴亡
杜 牧 《赤壁》 《泊秦淮》
辛弃疾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山坡羊·骊山怀古》
温故知新
(初中所学怀古诗)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被称为怀古诗。
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地名+览古”“地名+怀古”为标题。
咏史怀古诗常见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代表诗人:刘禹锡、杜牧
常见题材:
历史事件:勾践灭吴、项羽自刎、昭君出塞、赤壁之战、李杨(贵妃)爱情等。
历史遗迹:赤壁、金陵等
咏史怀古诗常见主题:
1、怀人伤己: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1)仰慕先贤(2)怀才不遇
2、怀古伤(讽)今:触发点在古事、古迹,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3、评价史实:站在历史的高度,理性反思,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常用手法:今昔对比、融情于景、 用典、衬托、虚实结合、拟人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鉴赏要领:
①弄清史实:怀什么古;
②联系现实,体会意图:为什么怀古;
A怀人伤己 B怀古讽今;
C评价史实:
③品味意境,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感情
④辨明手法:今昔对比、融情于景、 用典、衬托、虚实结合、拟人等咏史怀古诗的鉴赏中国文人的金陵情结 一、金陵往事:
【石头城】是“金陵”的别称,即现在的南京城。地势险要,城墙牢固。六朝(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都以此为都城。曾经繁华一时,纸醉金迷,声色喧嚣,是著名的大都市。但是历代南朝君王,倚仗天险,不思进取,荒淫无道、奢靡享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金陵至唐朝初废弃,仅剩一座空城。在它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弄清史实:怀什么古二、金陵的景点和相关诗歌:
1、秦淮河: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乌衣巷:《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3、凤凰台:《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三、金陵诗歌的常见主题:
1、怀古伤今,感叹历史兴衰变化。
2、借古讽今,讽谏当局吸取教训。知人 刘禹锡(772—842),中唐文学家、
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政治
上主张革新,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
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历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后入朝为主客郎中,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官终检校礼部尚书,晚年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
其诗沉着稳练,风调自然,格律精切,有《刘梦得文集》10卷。体会意图:为什么怀古?知人论世——写作背景刘禹锡(772—842),中唐诗人。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由和洲刺史罢归洛阳,路过金陵,漫游了这座六朝古都。诗人目睹昔日豪奢繁荣的古都如今残破衰败,联想到唐帝国已日趋衰败,内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头,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下组诗《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体会意图:为什么怀古?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在诗人眼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初读:懂诗意《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初读:懂诗意
青山依旧,围绕着六朝古都,潮水一次次地拍打着空荡荡的城,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寂寞地退了回去。
秦淮河水东边那轮明月,仍旧和六朝时一样,深夜穿过女墙,照着这荒凉残破的古都。再读:品意境思考: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景物意境情感山故国、石头城潮月周遭在围空————群山沉寂苍莽————都城冷落荒凉打(激情汹涌、寂寞回(悄无声息、来:去:江流有意)世事无情)悲凉凄清
寂寞神伤旧时:酒榭舞楼、彻夜笙歌
穷奢极欲、醉生梦死夜深还来旧月多情、依然光顾
物是人非、世事沧桑凄清苍凉描写词语诗人为什么把眼前之月说成是“旧时月”?面对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却去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拟人:城空空,心空空,因为感知拍打的是一座空城故寂寞地退回,而昔日灯火楼台、纸醉金迷时呢?“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月亮是历史的见证人:
目睹了昔盛今衰的变迁,将古代的金陵与现在的金陵联系起来,形成鲜明的对比4、诗歌句句写景,但又句句生情,结合历史,说说此诗的主题。古:石头城今:唐朝(中唐)相似点 探究:怀古的意图? 三读:悟诗情现实:唐帝国已日趋衰败,内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头,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史实:因统治者荒淫无道、奢靡享乐导致国家灭亡,由繁华的都城变为荒废的空城对象角度 六朝古都
盛极一时贞观开元
繁盛兴旺唐初废弃
冷落荒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
衰微破败依旧的山月,依旧的潮水,见证了六代繁华已逝的历史沧桑,寄予作者物是人非及故国萧条之感慨。此外,更是在讽喻现实,警示当朝统治者以前车为鉴。寄予作者物是人非及故国萧条之感慨。意象意境情感山故国空城潮水月过女墙冷落荒凉寂寞神伤凄清苍凉怀古讽今
警示当朝统治者以前车为鉴沉寂苍茫 这首诗通篇都是写景,以凄凉的基调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前两句“故国”“空城”后宜作一停顿,以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在”“回”二字系诗人感慨所在,宜重读。后两句借月抒怀,重音须落在“旧时月”和“还过”上,要有讽喻现实的意思。 诵读指导
1、景中寓情,言外见意:诗中句句写景,但又句句生情,以沉寂的群山,悲凉的涛声,朦胧的月色,烘托和渲染石头城的没落荒芜,暗示六朝繁华已一去不复返,寄寓了诗人对山川萧条、人生凄凉的伤感和对历史兴亡的思考。
2、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形象、引人遐想:写出江潮有意,旧月多情,而无情的却是历史的沧桑和人的命运的感慨。 四读:明技法一、主题
诗人借描写石头城萧条荒凉的景象,伤悼石头城六朝繁荣的消逝,表达了作者国运衰微的慨叹,并怀古讽今警示当朝统治者以前车为鉴。二、艺术特点1.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拟人:3.浓郁的文学感、厚重的历史感;小结【反馈练习】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⑴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⑵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
⑶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皆居巷中,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反馈练习】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那些曾经在王导和谢安的高楼华屋中筑巢的燕子,如今都飞到普通百姓家中去了。
1、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明确: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明确:古今对比、寓情于景。
这首诗语言含蓄深沉,(叙)通过对野草野花在曾经繁华的朱雀桥边肆意蔓延和斜阳残照笼罩着曾经繁华而今冷落凄凉的乌衣巷的今昔对比描写,寓情于景,借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同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析)抒发了诗人对人事沧桑、兴衰无常的深沉感慨。(评)比较《石头城》与《乌衣巷》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异同 比较《石头城》与《乌衣巷》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探究:白居易在读了刘禹锡的《石头城》后曾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试对“潮打空城寂寞回” 的措词作简要分析。此句使用拟人手法,表面写潮,实为写人,写人的心境,写人的感慨。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察到石头城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要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可是想当初,这里曾经过六代豪奢,曾经是那么的繁华富贵。而如今山川依旧,金陵城昔日的繁华却难觅踪影。城空空,心空空,潮寂寞,人寂寞。一切都是那么的悲怆,那么的凄清。面对着这荒芜冷落的景象,不禁引入深思:为何当年的繁华留不下一点痕迹?可以说,诗人在貌似平实的写景中,却饱含着多少难言的情怀,多少深刻的历史教训。可谓字字千钧,撼人心魄。 鉴赏2、简析这首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描绘沉寂的群山、寂寥的潮水、清冷的月光、颓
败的女墙,句句是景物,又句句是情,景中融合着诗人
对故园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黍离之悲)。古诗鉴赏方法如何读懂诗的思想内容(写了什么?)
1. 读标题,挖信息,分类鉴赏
1)写景抒情诗、2)托物言志诗、3)即事感怀诗、 4)怀古咏史诗、5)边塞征战诗
2. 知人论世(为何而写?)
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3. 抓意象,想象入境: 何时(时代+季节早晚)何地、何人/物、何景/事、何情/理
4. 找情感字
5. 抓尾句(联)(1)假如月亮有回忆,她会会回忆些什么?
(2)假如月亮会叹息,她会感叹些什么?
(3)末句的“还”字,有怎样的意蕴?
体会意味深长的诗意: 过去:
繁华 现在:
空城景物意境情感山故国、石头城潮月周遭在围空————群山沉寂苍莽————都城冷落荒凉打(激情汹涌、寂寞回(悄无声息、来:去:江流有意)世事无情)悲凉凄清
寂寞神伤旧时:夜深还过描写词语诗人为什么把眼前之月说成是“旧时月”?面对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却去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拟人:城空空,心空空,因为感知拍打的是一座空城故寂寞地退回,而昔日灯火楼台、纸醉金迷时呢?景物意境情感山故国、石头城潮月周遭在围空————沉寂苍莽————冷落荒凉打(激情汹涌、寂寞回(悄无声息、来:去:江流有意)世事无情)悲凉凄清
寂寞神伤旧时:酒榭舞楼、彻夜笙歌
穷奢极欲、醉生梦死夜深还过旧月多情、依然光顾
物是人非、世事沧桑(“今人不见旧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凄清苍凉描写词语探究3: 面对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却去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
诗人把月亮看做历史的见证人。诗人称它为“旧时月”,因为它照见过六朝腐朽的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将古代的金陵与现在的金陵联系起来,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今夜它又穿过女墙照过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诗人无尽的慨叹含于其中。河山依旧
物是人非
繁华易逝
好景不存意象意境情感山故国空城潮水月过女墙冷落荒凉寂寞神伤凄清苍凉慨叹满目疮痍
国运衰微愁闷沉寂苍茫景物意境情感山故国、石头城潮月周遭在围空————群山沉寂苍莽————都城冷落荒凉打(激情汹涌、寂寞回(悄无声息、来:去:江流有意)世事无情)悲凉凄清
寂寞神伤旧时:酒榭舞楼、彻夜笙歌
穷奢极欲、醉生梦死夜深还来旧月多情、依然光顾
物是人非、世事沧桑(“今人不见旧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凄清苍凉河山依旧
物是人非
繁华易逝
好景不存慨叹满目疮痍
国运衰微愁闷描写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