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张PPT。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其二)1.能有感情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2.了解诗人的生平,明确写作背景;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爱国情感。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自幼好学,一生坚持抗金,为权贵所嫉。 他是一个富有才华而又多产的作家。他的诗歌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背景:
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理解诗句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点明处境及心态,
直抒报国情怀!理解诗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虚实结合的写法。
实写雨夜之声,
虚写梦境战场杀敌。
表达报国情怀!(高要求:会赏析) 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怀迁移运用,内化积累 同学们,假如作者陆游现在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特别想对他说些什么呢?课件15张PPT。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与杜牧合称为 “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解诗题?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1.君:对对方的尊称,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2.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3.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4.秋池:秋天的池塘。
5.何当:什么时候。
6.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7.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却话巴山夜雨时 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纪昀评说此诗:“作不尽语,不免有做作态,此诗含蓄不露,却只似一气说完,故为高唱。”
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
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家人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1.对本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A.第一句中的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由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D2.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亲友相见的无奈。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亲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D课件6张PPT。潼 关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潼 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诗文译读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归纳提升 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是17岁的谭嗣同在陕西潼关饱览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时所作。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从诗中,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课件10张PPT。秋词(其一)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的进取精神。4.背诵默写全诗。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有《刘梦得文集》。 《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后写的。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 悲/寂寥,
我言/秋日/ 胜/春朝。
晴空/一鹤/ 排云/上,
便引/诗情/ 到/碧霄。第一句中的“自古”有什么作用?自古,包含一切,也有例外,为什么还这么说?是为了突出下文的“我”。反映作者的豪迈的气概。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寂寥,而我却是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
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直上,我的诗情也随它飞上了蓝天。归纳提升 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其他关于秋天的诗句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