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二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青玉案·元夕课件(17张ppt)+教案+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人版高二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青玉案·元夕课件(17张ppt)+教案+测试(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28 11:49:51

文档简介

《青玉案 元夕》教学设计
?
设计理念
??? 经过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古诗文的学习、积累,学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本首词在字面层次上的理解不难,难的是通过写作背景理解“他”的寓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境界。而且诗词中关于元宵节的作品也不少,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我在拓展部分安排了另一首词——李清照的《永遇乐·元夕?》。设计本节课堂时我遵循一下两点:?
?(1)学生自主讨论、探究,从字面层次研读词的基本意义、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思考和转移,老师适当点拔,从背景角度切入帮助学生理解“他”的寓意。
?
学习目标
1. 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 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 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2. 难点: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㈠重温名句
辛弃疾词里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乡间生活,有“沙场秋点兵”的英雄气概,也有“无人会,登临意”的壮志难酬。今天我们再随同辛弃疾一起走进元夕灯节,去领略别样的风采。
㈡教学目标展示(课件)
㈢解题:“青玉案”词牌名,规定词的格式。
“元夕”词题名,关乎诗词内容。
初读感知
1.齐读,正音
2.自读,感知文本
三、再读揣其意(品味鉴赏)
㈠齐读全,鉴赏上阕
上阕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小组讨论)
花千树、星如雨 ——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
玉壶光转、鱼龙舞——
总结:上阕描绘了一副欢庆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画面。
(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借助花千树、星如雨、宝马雕车、凤箫、鱼龙等物象,形象写出了焰火、音乐、花灯、服饰、仕女情态的美,渲染烘托了元宵节灯多、人多、车多的繁华、热闹的盛况。)
(二)再读:鉴赏下阕
上阕写景,下阕写人,作者看到哪些人?谁是主角?
上阕为什么描写热闹的场面?
3.探讨:“那人”是谁?简析人物形象。
引导深化:
1.思慕已久的红颜知己。孤高、淡泊、不同流俗、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
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是衬托“那人”的。越写灯火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品格。
2.揣摩词人对“那人”的心理及情感。(结合词语,寻不见,蓦然回首)
开始寻人是望穿人群,“过尽千帆皆不是”,正自伤心绝望时,却是不经意回头猛然发现的激动、喜悦。
你怎么看:有人认为词人是“强颜欢笑”,更有名家认为词“极悲郁”。
知人论世:补充材料
1.辛弃疾的具体生平经历
⑴在北方:英勇抗击金兵
二十二岁时,曾聚集二千人,参加耿京的起义军。曾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擒拿回建康。
⑵南渡后:三起三落(“任职地方官”与“闲居”交替)
二十三岁后,只担任转运使、安抚使等地方官职。
四十二岁(1181),受弹劾被免职,归居上饶。
四十八岁(1187),在福建任职。后又遭弹劾免职,闲居铅山。
六十四岁(1203),被主战派起用,辛弃疾为之一振。六十六岁(1207)重回故宅闲居,年老多病,九月卒。临死大呼“杀贼”数声而止。
2.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失地,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明确:为什么说“强颜欢笑”及“极悲郁”?
词人此刻看到的是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各阶层的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只有那人是不在“蛾儿雪柳”之众,独立在灯火阑珊处的“他” 。(由此概括“那人”的含义)
2.这个理想中的美人,正是他自己坚持高洁的志向和操守、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的化身,显示出一个爱国志士的操守和襟怀。
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志高怀远,别有所求。这也是是全文的主旨。
(五)小结:主旨: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沉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甘淡泊,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
四.拓展:名家点评
⒈但世上的事并不都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快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梁衡
⒉辛稼轩抗金报国的志向是非常坚定的,情感也是极为激昂的。尽管他一生屡受挫折,但始终不消极,真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种坚毅执着、往而不返的精神与屈原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极为相似。 ——缪钺
有理想是幸福的,理想无法实现,是痛苦的。辛弃疾——痛苦,却依然追寻着。
五.经典与传承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1.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经典咏流传陈彼得
同学们分享自己传承经典的方式
作业
辛弃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都是写元夕的,试比较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课件17张PPT。青玉案
元夕辛弃疾学习目标:1. 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 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 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初读感知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品味鉴赏上阕词人看到哪些的景象?怎样描绘的?
请试着赏析。上阕词人看到哪些的景象?怎样描绘的?
请试着赏析。
上阕描绘了一副欢庆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画面。花千树、星如雨 ——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
玉壶光转、鱼龙舞——品味鉴赏焰火之美 车马,观者之盛音乐美妙花灯繁多青玉案·元夕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品味鉴赏探讨:“那人”是怎样的人?思慕已久的美人。
孤高、淡泊、不同流俗、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
“那人”是怎样的人?品味鉴赏有人评价:此词是“强颜欢笑”
更有名家以“极悲郁”来形容。你怎么看?你怎么看? 辛弃疾的具体生平经历
1.在北方:英勇抗击金兵
二十二岁时,曾聚集二千人,参加耿京的起义军。曾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擒拿回建康。
2.南渡后:三起三落(“任职地方官”与“闲居”交替)
(1) 二十三岁后,只担任转运使、安抚使等地方官职。
四十二岁(1181),受弹劾被免职,归居上饶。
(2) 四十八岁(1187),在福建任职。后又遭弹劾免职,
闲居铅山。
(3) 六十四岁(1203),被主战派起用,辛弃疾为之一振。
六十六岁(1207)重回故宅闲居,年老多病,九月卒。
临死大呼“杀贼”数声而止。 知人论世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1174)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皇帝及士大夫却不思恢复失地,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知人论世探讨:“那人”是谁? 理想中的美人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思慕已久的美人(红颜知己)。孤高、淡泊、不同流俗、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品味鉴赏 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沉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甘淡泊,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人唯我独醒,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格。主 旨小结但世上的事并不都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快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梁衡名家论坛 辛稼轩抗金报国的志向是非常坚定的,情感也是极为激昂的。尽管他一生屡受挫折,但始终不消极,真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种坚毅执着、往而不返的精神与屈原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极为相似。 ——缪钺经典与传承 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经典与传承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立志追求获得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典与传承展示:同学们以自己方式传承经典辛弃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都是写元夕的,试比较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作业:《青玉案元夕》课后测评卷
出题目的:意在对课堂知识形成补充。
常识填空及默写:
在《青玉案 元夕》中,“青玉案”是词的 ,“元夕”是词的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而第三境,则取自于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中的一句,即:“ , , , 。”
《青玉案 元夕》 中“ , ,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十五之夜焰火乍放后缤纷如落雨的美丽景象。
《青玉案 元夕》中写出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句子是:“ , 。”
《青玉案 元夕》中“ , , ”
生动地展现了元宵整夜百乐齐鸣、花灯炫目的热闹景象。
《青玉案 元夕》中用“ ”一句写车水马龙、人潮拥挤的观灯盛况。
李彦宏创立的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最大的中文网站百度之名源自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中“ , , , ”。
象征着百度对中文信息检索技术的执著追求。
二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十三四岁的女孩子。
C. 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八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答案:C
解析: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三元节为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与十月十五,故“元”是农历十五的意思。上元节有燃灯习俗;中元节为鬼节,主祭祀先人;下元节主解厄。
三.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 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B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A(不超过40字)
B(不超过40字)
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不超过50字)
答案:(1)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 张诗肯定了朱庆 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⑵“比”的手法。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庆馀的优秀作品等。
补充:《青玉案 元夕》中作者采用托寓(即比)的手法,借美人自喻。这种写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喻高洁的品性和与众不同的理想追求。《近试上张籍水部》和《酬朱庆馀》也是自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