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2.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生活和社会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激发他们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3.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教学重点
什么是化学;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点
什么是化学。
教学过程
很高兴成为咱们班的一员,希望大家喜欢我。
当你翻开这本崭新的化学课本时,一扇新的科学大门正向你徐徐打开,在你的脑海中是否会有这样的想法: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用。这节课,我将与同学们一起走进化学世界,领略化学魅力。
下面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魔棒点灯
下面给大家描述一个巫术:杀鬼见血。某偏僻山区,受传统的封建意识影响太深,信奉巫术,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得了重病,其母亲请来巫婆,巫婆自称是王母娘娘之女下凡,令其母亲将病人用被子裹着,绳索捆绑,棍棒抽打。巫婆在病人旁边左手端起“神水” ,右手挥舞长刀,口中念念有词,最后一声怪叫:“天灵灵,地灵灵,女妖精快现形!天门开,地门开,女妖精快出来!”几口“神水”喷在草纸和长刀上,一刀砍在草纸上,只见“鲜血”直流。
下面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某国侦察小分队发现了德国法西斯一处十分隐蔽的兵工厂,上级命令小分队必须在三天之内炸毁,可是兵工厂戒备森严,怎么办呢?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在部队服役的一名化学家提出了一个方案。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侦察队带着十多只老鼠来到兵工厂的围墙外。他们在老鼠身上涂上了一些液体,然后把老鼠放进兵工厂的围墙内,不一会儿,涂在老鼠身上的物质自发地燃烧起来,燃着的老鼠四处逃窜,其中一只从阴沟洞窜进了弹药库,随着轰隆一声巨响,兵工厂被摧毁了。
下面给大家说一件怪事:在德国,有一位有淡黄色头发的学生在热天想凉爽一下,跳到了游泳池中。过了一会儿,游泳池边的人吃惊地看到,从水中站起来了一位满头绿发的青年。
通过以上的事实,同学们一定会想:魔棒点灯的秘密是什么?杀鬼见血的玄机在哪里?智炸兵工厂的道理又何在?德国学生的头发为什么就变成了绿色?我们或许会对日常生活中下列现象产生疑问:为什么陈年老酒分外香?为什么霜打的青菜味更美?为什么久置的红薯格外甜?为什么烧鱼时加些酒能使鱼更好吃?在无人的原始森林,为什么会莫名奇妙地燃起大火?五彩缤纷的节日礼花是怎样形成的?燃烧、铁生锈是何现象?保温瓶的水垢如何除去?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我们学习一门新的学科——化学而得到解答。
【过渡】化学离我们远吗?
【抽生阅读】第一页第二段。
【过渡】化学研究什么呢?
【抽生阅读】第二页第二段。
【总结】化学要研究物质及其变化,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还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新物质。
【过渡】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并不断提高生活方面起着怎样重要的作用?
【抽生阅读】第二页第三段。
【总结】学了化学后,不但能知道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还会进一步知道它们的内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知道如何利用它们来创造新的产品,以及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
【提问】人类认识化学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古时候,人类经过了怎样的历程才觉得越来越离不开化学了?
【抽生阅读】第二页最后一段。
【过渡】我国古代在化学方面取得了怎样了不起的成就,下面我们来看几幅图片。
【看图】第二页、第三页图1、图2、图4、图5、图3
【补充讲解图3】图3是越王勾践剑,是一九六五年考古工作者在挖掘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时,发现了这把名贵青铜剑。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拔剑出鞘,寒光耀目,剑身有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这把剑历经两千四百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寒光闪烁锋利无比,被世人誉为“王者之剑”、“天下第一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化学科学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提问】在人类认识化学的漫长历程中,很长时间对物质变化的认识还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到了近代,人们认识化学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和规律,这些重要结论和规律是什么?它们对化学的发展和研究起到了什么作用?请同学们在教材第三页找一找。
【抽生回答】近代科学家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得出了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这些观点是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其本质的基础。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门捷列夫发现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过渡】现在化学家们已能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对化学进行微观探索。
【看图】第三页图6
【讲解】现在,我们对化学是一门什么学科应该有一个初步认识了,“化学”中的“化”就是“变化”的意思,化学要研究物质的变化规律,要研究物质的变化规律就必须要掌握物质的性质,要深刻理解物质的性质,还必须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因此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但这种研究不是表象的,而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进行。所以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看图】化学不断发展着,目前,人们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有几千万种,其中很多是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请看图片:
【讲解】这只可爱的小猫咪,稳坐在一块透明的塑料板上,塑料板的下面是2200oC的火焰,可是小猫咪却显得那么安详。你一定会问,小猫咪不怕热吗?要不,这张照片是画出来的?其实,这张照片都是由实物拍摄下来的。这种具有优良隔热性能的塑料板是用一种新型化学材料制成的。
教材P4图7:纳米是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10-9米,物质的颗粒达到纳米级时,具有特殊的性质。例如,将单质铜制成“纳米铜”时,“纳米铜”具有非常强的化学活性,在空气中可以燃烧;纳米铜还具有超塑延展性,在室温可拉长50多倍而不出现裂纹。
教材P4图8:一只漂亮的金丝雀生活在水中的鱼群之中,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聚硅氧烷创造的奇迹,氧气能透过鸟笼,维持金丝雀的生命。
教材P4图9:单晶硅为信息技术和新能源开发提供了基础材料。
教材P4图10:用玻璃钢制成的船体具有耐腐蚀、重量轻、寿命长、成本低等优点。
不仅如此,有谁想到: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质量为2t的汽车。还有谁想到:玉米能纺成“棉纱”,制成色彩艳丽的服装;工业污水使生命绝迹,但是却可用它做成尼龙纤维,填入背心,能死死夹住飞速成射来的子弹让人九死一生;现在连人体内的各种器官及骨骼都可实现人工制造了,这是化学带给我们不可思议的神奇
化学学科的发展就像榕树的成长过程,两百年以前,还只有单一的化学。19世纪初,它分解成了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又过了几十年,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胶体化学获得了独立的地位。此后化学学科的分化过程有如雪崩,先后出现了高分子化学、工程化学、应用化学、医药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农业化学、天体化学、地球化学、生物化学、免疫化学、晶体化学、药物化学、植物化学、水化学、磁化学、声化学、电化学、热化学、光化学、岩石化学。如果在智力游戏中出题目,若要问你知道有什么化学学科,这太容易了,只要在“化学”前面加上相应的词就可以了,谁都会信口说出十几个来。若问:请说出那个领域不涉及化学?回答就要思考思考了,若谁能找出在那个领域还没有独立的化学学科,深入探索下去,或许会在化学领域树起一面新的旗帜。化学真是无所不及,就连人类高尚的爱情都与化学有关,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体内会产生的较多的多巴胺和羟色胺,让人产生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化学正日益成为本世纪的中心学科,已成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化学能否保持领先地位,已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这样说:没有化学就没有现代科学,就没有人类文明。
【学法指导】化学如此重要,同学们一定在想如何才能学好化学呢?
1.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课前要进行预习,预习时必须要对重、难点和不懂的地方进行圈点勾画。
认真听课。带着问题听课,听会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受每一知识点的方法与思路。积极思考问题 ,大胆回答问题。
质疑善思。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在化学学习中,一定要在好奇中积极质疑,善思会问,解决疑难。
认真做笔记。记录本节的重点、难点,须掌握的内容和老师补充的内容、易错、易混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
2.仔细观察演示实验,认真做好学生实验
观察时要仔细、全面,并做好记录,要对实验现象进行认真分析。
做实验要注意安全,实验前对实验的内容、操作方法以及有关仪器、药品的性能有充分的了解,并严格按照操作步骤操作,以防发生危险。
3.独立、认真完成作业。
4.及时复习。化学易学,易懂,易忘,要想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每学完一个单元,要及时小结,系统复习。
同学们,我为能当一名化学教师而感到自豪,因为从日常生活到未知世界的探密;从生命奥秘的揭示到环境污染的治理;从火药的发明到原子弹的爆炸,都离不开化学,就连全世界最高层次的“奖励”诺贝尔奖就是由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可见化学对推进人类进步的作用。总之,作为实用的、富于创造性的中心学科,化学在能源、材料、医药、信息、环境和生命科学等领域以及工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设计的实践探索》
部分内容分享
本书用绣花功夫历时十余年而成,是作者多年教学实践的积累,以“把每一节课当作礼物送给学生”作为设计追求!有精美实用的带视频的配套课件,课件制作体现工匠精神。买书送精品配套课件, 书到付款。
购书可与作者联系,手机/微信:13990810599
课题1 空 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了解空气的成分。
3.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4.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会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重点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教学难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情境】唐代诗人李峤(qiáo)有一首绝句:解(xiè)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xiá)。诗中描述的什么自然现象?
【学生回答】风
【教师补充】风是流动的空气。
【情境】请同学们用手按住鼻子,闭气默数30下。……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空气的重要性,人没有食物和水,尚可支撑若干天。但若没有了空气几分钟内人就得死亡。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时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研究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空气。
二、探究新知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讨论】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能否根据生活经验或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汇报交流】
生1:把一个空的集气瓶倒插在盛水的大烧杯中,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边演示边讲解)
生2:把一个塑料袋系住袋口,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这说明空气真是实存在的。
生3: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在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真是实存在的。
生4:用扇子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生5:双手合拢,用力挤压,可以感到气体存在,有时还能听到响声。
生6: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就是把空气压入车胎。
【提问】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设计实验证明了空气的存在。空气很重要,又时刻陪伴于我们左右,为什么人们发现空气却比较晚呢?空气到底是单一的一种物质还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很久以前曾经困扰着科学家们,现在让穿越到200多年以前,去了解一些对研究空气组成的有重要贡献的化学家?
【投影】普利斯特里、舍勒、拉瓦锡主要事迹。
【过渡】拉瓦锡采用了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的成分,他是如何研究的?请看教材P26第1、2段。
【阅读】P26第1、2段
【抽生简述】拉瓦锡把少量汞放在密闭容器中加热12天,发现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红色粉末,同时,空气体积减少了1/5左右。通过对剩余气体的研究,他发现这部分气体不能供给呼吸,也不助燃,他误认为这全部是氮气。
拉瓦锡又把加热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中再加强热,得到汞和氧气,且氧气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中减少的体积。他把得到的氧气导入前一个容器,所得气体和空气性质完全相同。
通过实验,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用氧气和氮气组成,氧气占其中的1/5。
【提问】拉瓦锡根据实验得出了一个有关空气组成的结论,这个结论的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在教材上找一找。
【讲解】拉瓦锡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O2)和氮气(N2)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
【讨论】如果我们测定混合气体中某种成分的含量,可以用什么方法?
【抽生回答】可以用两种方法:①除去该气体,测剩余气体的体积;②除去其他气体,测该气体的体积。
【过渡】要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我们可以将装在密闭容器中的空气中的氧气消耗掉,测减少的体积。下面我们就仿照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即除去氧气,测剩余气体的体积的方法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讨论】1.如何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掉?
2.燃烧时能不能产生新的气体?
3.如何测得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
【抽生回答】1.可用燃烧的方法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掉;
2. 燃烧时不能产生新的气体;
3. 反应结束后,让水进入密闭的反应容器,待装置温度恢复至室温后,测量水的体积就行了。
【实验】实验2—1
实验注意问题:
(1)装置气密性要良好;
(2)红磷要足量;
(3)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内,立即塞紧瓶塞;
(4)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进行读数。
【现象】①产生黄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静止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板书】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 O2 P2O5
【讨论】①点燃红磷前打开止水夹,水不会倒流,为什么?
②燃烧停止后,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说明了什么?进而说明什么?
③是什么导致了集气瓶中的气体减少?减少的气体是什么?
④减少的气体有多少?说明什么?
【抽生回答】①点燃红磷前打开止水夹,水不会倒流,因为没有压强差)②燃烧停止后,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说明产生了压强差,进而说明集气瓶中的气体减少③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了集气瓶中的气体减少,所以减少的气体是氧气。④减少的气体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5,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讨论】1.实验中,要求红磷要足量,为什么?2.为什么点燃的红磷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3.能否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提示: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新的气体二氧化碳。)
【抽生回答】1、要求红磷要足量是为了确保氧气被消耗完。2、一是减少实验误差,二是防止白烟污染空气。3、不能,虽然木炭燃烧会消耗氧气,但又会产生新的气体二氧化碳。
【讨论】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往往小于1/5?试分析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抽生汇报交流】1、红磷的量不够,未将集气瓶中的氧气消耗完。2、未恢复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读数。3、实验装置漏气。4、导管中还有一段水柱没有被压入集气瓶中。5、点燃红磷后伸入瓶中未立即塞紧瓶塞,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讲解】刚才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
【过渡】19世纪末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氧气和氮气。但后来人们又陆续发现了一些气体,是哪些气体,请同学们在教材上找一找?
【抽生回答】后来人们又陆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才认识到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其他成分。
【过渡】目前,人们已经能用实验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的成分,测定的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在教材上找一找。
【抽生回答】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强调】空气的成分是按体积计算的。
【过渡】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分别只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我们可以以此为标准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那么什么是纯净物和混合物?请同学们看课本27页倒数一、二段。
【抽生回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做纯净物。
【小组活动】举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例子。
【抽生回答】空气、糖水、盐水、碘酒、加碘盐、食醋、海水、石油、墨水、铝合金是混合物,氮气、氧气、红磷、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蒸馏水是纯净物。
【视频】硫粉和铁粉混合后用磁铁吸引。
【强调】1、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 2、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没有固定的性质,如熔点、沸点等。3、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如氮气用N2来表示,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用O2、CO2来表示,红磷用P来表示,五氧化二磷P2O5来表示。
三、达标检测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洁净的空气 B.二氧化碳 (CO2)
C.食醋 D.矿泉水
2.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其中体积含量最大的气体是( )
A.氮气(N2) B.氧气(O2)
C.二氧化碳(CO2) D.稀有气体
3.厨房中有许多化学物质,小芳列出了以下几种,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食醋 B.加碘食盐
C.纯净水(H2O) D.液化石油气
4.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纯蓝墨水 B.生理盐水
C.蒸馏水 (H2O) D.葡萄糖水
5.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红烧牛肉? B.牛奶冰棍
C.奶油蛋糕? D.蒸馏水(H2O)
6.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澄清的石灰水 B.新鲜的空气
C.不锈钢 D.冰水混合物
7. 右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
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C.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 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四、小结:学完本课题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课本第32页习题第1、2题,第3题(1)、(2)。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的基本性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
4.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5.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就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我们就能作出回答。
二、探究新知
【过渡】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3-2】品红溶于水
【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讲解】上述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为了解释这类现象,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这些微小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阅读】现代科学技术已能把分子、原子放大几十万倍而呈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看教材49页图3-2和图3-3
【讲解】这两幅图都证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
【过渡】有谁直接用肉眼看见过分子?(生答:没有见过)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它?(生答:因为分子很小)分子到底有多小?下面我们结合一些事实来想象一下。
【阅读提示】一滴水很渺小,小小的一滴水中大约有多少个水分子呢?请在教材48页最后一段中上找一找。(生答:1.67×1021个水分子,约合17万亿亿个。)
【过渡】17万亿亿是个什么概念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48 页最后一段第 2-3行。
【讲解】有人做了这样的计算:如果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要想把一滴水全部喝到肚子里去,竟需要五十万年的时间。
【提问】由此同学们可以想象到什么?
【抽生回答】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应该都非常小。
【阅读提示】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有多大,大家在教材上找一找。(生答:大约是3×10-26Kg。)
【讲解】可见分子的质量真的是非常小。
【讲解】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图3-3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汉字“中国”,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其中笔画的线条宽度为10nm。如果用这样大小的汉字来书写《红楼梦》一书,只需小拇指指甲的1/20那样小的面积,就可写进全书的内容。
【讲解】由此可见,分子和原子非常小。
【板书】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过渡】分子除了具有“很小”的性质以外,还有哪些性质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请同学们了解一下教材49页“探究”活动的内容。
【观察并介绍】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展示酚酞试液)这是它的溶液,是什么颜色?(生答:无色)酚酞遇到氨水这样的碱性物质会变成红色。
【活动与探究】
步骤一、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颜色。
【抽生描述】溶液为无色
步骤二、取烧杯A中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抽生描述】酚酞溶液遇到氨水变为红色。
步骤三、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
【抽生描述】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溶液仍为无色。
【提问】1.将浓氨水滴入装酚酞溶液的试管中,酚酞溶液遇到氨水变为红色,说明什么?(生答:酚酞与氨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2.在接下来的实验中,酚酞溶液并没有与浓氨水接触,而酚酞溶液变红了,说明什么?(生:分子在运动。师:看来氨分子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着氨分子飞到了酚酞溶液中。)
【激趣比喻】分子是不安分守己的,所有的分子都患了一种通病:多动症。这就是分子的第二点基本性质: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
【解释】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的香气。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3.把品红放在静置的水中,整杯水会慢慢变红。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
【过渡】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没有关系呢?下面我们做实验。
【补充实验1】把品红放入热水中。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
【抽生描述】品红在热水中扩散得很快。
【讨论】说明什么?
【小结】温度升高,分子的能量增大,运动的速率加快。
【解释】晾晒在空气中的湿衣服,夏天和冬天、晴天和阴天哪种情况更容易晒干?为什么?
【抽生回答】夏天和晴天更容易晒干。因为夏天和晴天较冬天和阴天温度高,水分子能更快地扩散到空气中去,
【过渡】下面我们继续来探究分子的性质。
【设疑】12.5毫升水和12.5毫升酒精混合后,你认为它的总体积应该是多少?
【过渡】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下面我们看视频。
【观看视频】2.5毫升水和12.5毫升混合。
【讨论】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5毫升。这说明什么?
【抽生回答】说明酒精分子之间和水分子之间都有空隙,当这两种分子混合时,有的分子挤占了空隙。
【讲解】这就好比一只麻袋装满了土豆,此时在这只麻袋里还能倒进去大米。
【观察】刚才我们由实验得出了“分子之间有间隔”的结论,下面我们回过头再来观察图3—2苯分子的图像,大家观察图中苯分子和苯分子之间有没有间隔?
【板书】分子之间有间隔。
【讨论】在一个烧杯中加入一些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液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生答:升高)在烧杯外壁沿着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为什么?这时液面比原来的水平线低,这是为什么?(生答:杯中的水却有了甜味,是因为糖分子扩散到水中去了,液面比原来的水平线低是因为糖分子扩散到水分子之间的间隔中去了。)
【过渡】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是否受温度的影响呢?下面我们做实验。
【补充实验2】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
【抽生回答】变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
【讨论】这说明什么?
【抽生回答】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提问】如果温度降低,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怎样的变化?
【抽生回答】温度降低,分子间的间隔减少。
【讲解】这就是热胀冷缩现象的微观实质。
【解释】夏天自行车胎的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
【抽生回答】夏天气温高,分子之间的间隔会增大很多,气体的体积会增大很多,气打得太足容易爆胎。
【追问】如何解释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抽生回答】物体受热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体积会增大,物体遇冷分子之间的间隔减小,体积会减小。
【过渡】不同状态的物质,它们分子之间的间隔有没有差别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抽生演示】用注射器抽取等体积的水和空气,用手堵住针头口,推压活塞,感受推压的难易。
【提问】感受到什么?说明什么?
【抽生回答】感觉到空气比水容易压缩,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相对较大。
【结论】气态物质的分子之间有相对较大的间隔,而固态、液态物质的分子之间的间隔相对较小。
【解释】
1.为什么气体可以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在受压情况下气体液化,分子间的间隔会怎样变化?
2.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是否体积相同?为什么?
3.为什么木头难以压缩,而篮球、排球却可以压个坑?
【提问】甘蔗糖,苦瓜苦,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这些现象这说明什么?
【抽生回答】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追讲】如果是同种分子,性质当然相同。
三、达标检测
1.我能判断
(1)分子很小,它没有质量。( )
(2)分子只有在加热时才运动。( )
(3)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4)气态物质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大,液态物质的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小,固态物质的分子之间没有间隔。( )
(5)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
2.我会选择
⑴一个装有开水的热水瓶有时瓶塞会被顶开的原因是( )
A.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
B.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增多
C.水分子变大了
D.水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体积膨胀
⑵公安干警在缉毒行动中,训练有素的缉毒犬屡建奇功,它可以嗅出毒品的原因是(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体积极小 D.分子间有间隙
3.我会填写
如右图所示,当抽去玻璃片后,会观察到红棕色气体逐渐扩散到上瓶,同时下瓶颜色逐渐 ,最后,上下两瓶颜色 。此现象说明 。当两瓶气体混匀后,分子 (填“继续”或“停止”)运动。
4.我会解释
⑴25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中。
⑵小强指着水泥马路问爸爸:马路为什么要隔成许多小块,块与块之间为什么要留有间隔?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课本习题1、(1);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
2.认识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
3.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4.从分子的角度分析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教学重点
分子和原子概念。
教学难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提问】分子有那些基本性质?
【抽生回答】(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3)分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导入】分子能不能再分?如果能再分,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分子和原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
二、探究新知
【提问并讲解】1.水蒸发是什么变化?(生答:物理变化。)在这个变化中水分子有没有变成其他分子?(生答:没有。)既然如此,水的化学性质是当然就没有改变。
2.品红溶于水是什么变化?(生答:物理变化。)在这个变化中品红分子和水分子有没有变成其他分子?(生答:没有。)既然如此,水和品红的化学性质当然就各自保持不变。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其化学性质也保持不变。
【提问并讲解】1.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是什么变化?(生答:化学变化。)反应前是什么分子?(生答:过氧化氢分子。)反应后是什么分子?(生答:水分子、氧分子。)分子发生变化没有?(生答:发生了。)既然分子发生了变化,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当然就不能再保持。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是什么变化?(生答:化学变化。)反应前是什么分子?(生答:氢分子、氯分子。)反应后是什么分子?(生答:氯化氢分子。)分子发生变化没有?(生答:发生了。)既然分子发生了变化,氢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当然就不能再保持。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其化学性质也就不能保持。
【提问】由以上可知,如果物质的分子不变,化学性质就能保持不变。分子变了,化学性质就不能保持。那么我们该如何给分子下定义呢?请同学们看教材50页第二段。
【抽生回答】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抽象概念直观化】酒精能燃烧,如果取其一半,能否燃烧?(生答:能。)取其一半的一半,能否燃烧?(生答:仍能燃烧。)可见构成酒精分子不变,其化学性质就不变。
【提问】分子定义中有三个关键词,请找一找。
【抽生回答】概念中的三个关键词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最小”。
【过渡】为什么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而不是“保持其‘物理性质’的最小粒子”呢?听了下面的故事你也许会豁然开朗。
【小故事】伽利略的父亲曾带伽俐略去朋友家作客,当时天上正飘着鹅毛大雪。小伽俐略一边走一边玩,非常高兴。忽然,他停住了脚步,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问:“爸爸,雨水没有颜色,雪花为什么是洁白的呢?”雨水和雪花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他们颜色不同,状态不同,可见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讲解】在常见的物质中,哪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呢?氧气(O2)由氧分子构成,臭氧(O3)由臭氧分子构成,氢气(H2)由氢分子构成,氮气(N2)由氮分子构成,水(H2O)由水分子构成,过氧化氢(H2O2)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二氧化碳(CO2)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氨气(NH3)由氨分子构成。
【讨论】刚才我们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在我们用分子的观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 “纯净物”、“混合物”。
【抽生汇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果只含一种分子是纯净物,如果含有多种分子,则是混合物。
【提问】我们对分子已经有了一定了解,那么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请同学们在教材上找找答案。
【抽生回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讲解】有些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如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3-5第一个模型;1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如图3-5第二个模型。大多数分子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构成的,如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3-5第三个模型;1个氨分子是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的,如图3-5第四个模型。
【过渡】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要变,分子会怎样变?又变成什么呢?
【勾画并阅读】50页最后一段第一行。
【强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
【讲解】1.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讲解水分子的分解示意图。
2.氧化汞受热时分解生成汞和氧气,讲解氧化汞分子的分解示意图。
【提问】通过刚才的分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是否发生变化?(生答:发生了改变。)原子的种类是否发生改变?(生答:没有发生改变。)那我们怎样给原子下定义?请同学们看教材50页最后一段。
【抽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提问】怎样理解概念中的“最小”?
【讲解】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也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不可能有比原子更小的微粒生成。
【提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最小子粒”是在什么条件下成立?
【抽生回答】化学变化中。
【讲解】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这就好比排座位时每个同学是不可分的“最小微粒”,不能说你的脑袋坐这个位置,你的屁股坐那个位置。每个同学好比一个原子,排座位好比化学变化。如果不是在化学变化中,原子还是可以再分的,这好比人从生理结构上又可分为头、颈、躯干、四肢等几个部分。
【强调】原子概念中的两个关键词:“化学变化”、“最小”。
【提问】分子和原子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抽生回答】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讨论】分子由原子构成,那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讲解】尽管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只有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原子大。但毫无关系的分子和原子,则无法说谁大谁小。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但分子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大
【讨论】P51“讨论”栏目: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如图)。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抽生回答】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反应中,氢分子和氯分子发生了变化,而氢原子和氯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讲解】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和非金属固体,如镁(Mg)、铝(Al) 、铁(Fe)、铜(Cu)、汞(Hg);稀有气体:氦气( He)、氖气(Ne) 、氩气(Ar);固态非金属:磷(P)、硫(S)、碳(C)、硅(Si)等。
【归纳】原子的基本性质
(1)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原子是不断运动的。
(3)原子间有间隔。
(4)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的原子性质不同。
三、达标检测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分子大,原子小。( )
②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则先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 )
③分子的质量比原子的质量要大。 ( )
④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 )
⑤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 )
2.试列举生活中或自然界中哪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哪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水和大多数气体(除稀有气体)等,如:H2O、H2、O2、 O3、N2、NH3、CO2、SO2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和非金属固体,如:Mg、Fe、Cu、Hg、Ne、Ar、P、S、C、Si
四、总结: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五、作业:课本习题:1,(2)、(3);3;4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之间关系。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重点
1.原子的组成。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3.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2.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原子弹爆炸的图像资料
【阅读材料】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投下了震惊世界的第一颗原子弹。这颗在距离地面 1800英尺上空爆炸的原子弹,给广岛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市中心约12平方千米方圆几乎被夷为平地,全市七万多幢建筑物中,4.8万幢被毁,七万多人死亡,四万多人失踪。
【过渡】当今世界,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今天我们学习《课题2 原子的结构》
二、探究新知
(一)原子的构成
【过渡】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之间能够结合成分子的奥秘,正是人们在研究这小小的原子的结构时被逐步揭示出来的。原子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如图3-8)。那你可能要问:原子这样小,原子还能不能再分,如果能再分,又能分成什么?下面以‘我想像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向小组内的同学提出你的猜想。
【抽生回答】学生可能回答:
1.原子像个乒乓球。
2.乒乓球里面是空的,我认为它应该像个铅球。
【过渡】原子的结构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先来观察图3—9。
【提问】你能根据这副图说说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吗?
【抽生回答】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
【介绍】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有一位科学家叫卢瑟福,他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用一束α粒子(α粒子是一种非常微小的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粒子,大约是电子质量的7200倍)以非常高的速度去轰击一块金箔,结果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反弹回去。
【提问】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什么?
【抽生回答】说明大多数α粒子没有受到阻挡,金原子内部有相对较大的空间。
【提问】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反弹回去,说明什么?
【抽生回答】说明少数α粒子碰到了坚硬的东西,原子内部可能有一个实心的核,就像杏子中有一个‘核’一样,原子中的这个“核”就叫原子核。
【过渡】后来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还有电子,就这样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终于打开了原子的大门,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
【提问】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那么原子核又是由什么构成的?请同学们在教材上找一找。
【抽生回答】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讲解】微小的原子核,也还居住着更微小的“公民”——质子和中子。原子弹的爆炸,就是利用了原子核裂变所放出的巨大能量。
【提问】质子、中子、电子带何种电荷?请在教材上找一找。
【抽生回答】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提问】请根据质子、中子的带电情况推测原子核应该带何种电荷?
【抽生回答】原子核带正电。
【提问】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简称核电荷数,核电荷数与质子数有什么关系?
【抽生回答】核电荷数=质子数
【过渡】请同学们看表3-1,观察各种原子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抽生回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提问】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这三者之间应该有什么关系?
【抽生回答】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学生活动】根据表3-1,说出其中一种原子的构成。
【讨论】根据表3-1,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是否所有原子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②同种原子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是否一定相等?
③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是否相同?
【抽生回答】①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氢原子中没有中子; ②在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③ 不同种类的原子内质子数不同。
【提问】在原子中,质子和电子都是显电性的,但整过原子显不显电性?你从生活中体验到了吗?
【抽生回答】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当我们用手去触摸铁制品的时候,并没有触电,说明原子不显电性。
【讨论】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抽生回答】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电子的排布规律
【读图并计算】再次读图3-9并计算原子半径大约是原子核半径的多少倍?
【抽生回答】原子核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
【讲解】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计算就会得出原子核的体积就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假设一个原子有一座一百多层的摩天大厦那么大,那么原子核就相等于楼体中间的一个小小的门把。如果把原子比做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可见原子核比整个原子小得多。所以,相对来说,原子里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视频】电子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过渡】那么,电子在核外的运动有什么特点?会不会碰着呢?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呢?是不是象行星绕太阳那样旋转呢?
【观看视频】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阅读】P54第二段
【讲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象行星围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现在发现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过渡】为什么有些电子有的排在第一层?有些排在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
【讲解】俗话说:一树之果有苦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同一个原子中的电子离原子核远近不一样,是因为电子能量不一样,有的能量低,有的能量高。能量低的,通常在离核近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电子层上运动。
这好比小时候你爸爸把你抱在怀里,大一些你爸爸把你牵在手上,再大一些爸爸则说:孩子,咱们到外面去玩。长大了,你就会离开父母走天涯,闯世界。
又如排座位,个子低的离讲台近,即能量低的离核近;个子高的离讲台远,即能量高的离核远。
【过渡】懂得了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我们可以用图示来简明、方便表示原子的结构,这就是原子结构示意图。
【过渡】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什么意义?请看图3-11
【讲解】小圈及小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提问】观察图3-12,在这些原子中第一层电子数不超过几?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几?
【抽生回答】第一层不超过2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
【提问】观察图3-12,锂、铍、钠、镁、铝等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几个?
【抽生回答】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
【提问】继续观察图中氮、氧、氟、磷、硫、氯的等非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几个?
【抽生回答】非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
【提问】继续观察图中氦、氖、氩等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有什么特点?
【抽生回答】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He为 2个电子)。
【提问】稀有气体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抽生回答】化学性质很不活泼,非常稳定。
【讲解】我们把像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He为 2个电子)这样的结构,称为相对稳定结构,相对稳定结构是所有原子都向往的结构,就象过日子人们总希望过那种太平、稳定的日子。
【提问】刚才我们讲了相对稳定结构是所有原子都向往的结构,金属原子最外层一般少于4个电子,是一种不稳定结构,要趋向于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
【启发】以钠原子为例,说明金属元素的原子如何形成稳定结构?(就像坐席一样,如果某桌只坐了一个人,则最难吸引到人,而且这个人容易离开座位去找坐得快满的桌子坐。)
【总结】金属的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提问】非金属的原子最外层一般都多于4个电子,非金属元素原子要趋向于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
【启发】以氯原子为例,说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如何形成稳定结构。(一桌只能坐8个,如果已经坐了7个,那一桌最容易吸引一个人。)
【总结】非金属的原子易得到电子。
【归纳】⑴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氦为2个电子),是相对稳定结构,性质较稳定。
⑵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⑶非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易得电子。
2.离子的形成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氦为2个电子),是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原子和非金属的原子都要趋向于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下面我们通过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来进一步了解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是如何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而形成化合物的。
【视频】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提问】在这个化学变化中钠原子和氯原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视频】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
【过渡】在形成氯化钠的过程中“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 ,“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后,这时他们还呈电中性吗?(生答:不呈电中性。)这时原子带上电荷,这种带电荷的原子叫什么?
【阅读】课本“离子”的定义。
【抽生回答】这种带电的原子叫做离子。
【讲解】“钠原子”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带上了一个单位正电荷,表示为Na+, “氯原子”因得到一个电子而带上了一个单位负电荷,表示为Cl-。
【提问】根据离子的电性,离子可分为哪两类?
【抽生回答】离子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阴离子。
【提问】Na+ 、Cl-离子符号各部分表示什么意义?
【阅读】P55脚注
【抽生回答】Na+表示1个钠离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Cl-表示1个氯离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右上角的“+”“-”表示电性。
【讲解】Na+和Cl-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我们一日三餐都离不了的NaCl。
【分析与板书】
【讲解】钠离子和氯离子相互作用形成氯化钠,可见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由此构成的粒子又多了一位新成员,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三)相对原子质量
【引入】原子虽然小,但它也有质量。不同种类的原子,其质量也不同,请同学们在教材中查找氢原子和氧原子的质量。
【抽生回答】1个氢原子的质量约为1.67×10-27Kg,1个氧原子的质量约为2.657×10-26Kg。
【结合上述讲述】这样小的数字,无论书写、读数、记忆和使用都极不方便。以千克为单位表示原子的质量,就像以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芝麻的质量一样,非常不方便,所以国际上一致同意采用相对质量即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
【看图】看图3—14。
【讲解】如果我们把氢原子的质量看着“1”,那么碳原子的质量就是多少?(生答:12),我们就把12叫做碳原子的相对质量。
【启发】我们用类似的方法来衡量原子的质量,也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教材56页第一段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阅读】课本第56页——相对原子的质量。阅读时注意思考:相对原子质量是怎样计算的?
【抽生回答】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约1.67×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提问】 “一种碳原子”是哪种碳原子?
【阅读】P56脚注
【讲解】碳原子有以下几种: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碳12,含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叫碳13,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的碳原子叫碳14,这里的碳原子是碳12原子
【提问】选用的标准是什么?
【抽生回答】选用的标准是碳12原子质量的1/12,碳12原子质量为1.993×10-26Kg,它的质量的1/12约是1.67×10-27Kg。
【提问】“它”指什么?
【抽生回答】选作标准的碳12原子质量的1/12,即 1.67×10-27Kg。
【提问】如何比较?
【讲解】用原子的实际质量去除以选作的标准,所以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式可表示为:
【视频】相对原子质量。
【例题】氧原子的质量约为2.657×10-26 kg ,计算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讲解】氧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等于16,相当于氧原子的质量等于碳12原子质量1/12的16倍
【练习】氢原子的质量约为1.67×10-27 kg,计算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讨论】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有何区别?
【抽生回答】由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式我们可以看出,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意义是不同的,数值也不相同。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 “比值”,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而“原子质量”指的是原子的实际质量,一般以“克”或“千克”为单位。
【讲解】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可在153页的附录Ⅱ中查到。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近似值,可在62页表3-4查阅。
【练习】在表3-4中查出氢、碳、氧、钠、氯五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0
1
1
碳
6
6
6
12
氧
8
8
8
16
钠
11
12
11
23
氯
17
18
17
35.5
【观察】阅读上表,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抽生回答】①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
②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观察】观察表3-2,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抽生回答】质子和中子的质量近似相等。
【讲解】根据相对原子的质量计算方法,可计算出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为1.007 、1.008 ,都大约等于1。
【提问】观察表3-2,电子的质量与质子或中子质量有什么关系?
【抽生回答】电子的质量大约是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
【提问】原子的质量主要应该集中在原子的那一部分?
【抽生回答】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讲解】若在1立方厘米的体积内充满原子核,质量为107吨即1000万吨。
【阅读】P56“资料卡片”:张青莲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
【交流读后感】为作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骄傲,并立志向张青莲教授学习,为国争光。
三、达标检测
1.填表:
原子种类
核电荷数
质子数
质子数
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H
1
Mg
12
24
Fe
26
54
2.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16 g B.16 C.2.657×10-26 kg
3.最近,俄罗斯科学家宣布他们通过核反应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相对原子质量为289的超重元素原子,该原子内质子数为 ,中子数为 ,核外电子数为 。学完本课题你有哪些收获?
四、小结:学完本课题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课本习题
课题3 元素
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知道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教学难点
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我们每天都在食用“加碘食盐”,这里的“碘”指的是什么?一些食品广告常宣传“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这里的“元素”是指什么?在我们化学课本的后面,附有一张大大的“元素周期表”,它有何作用?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二、探究新知
(一)元素概念
【讲解】目前已经发现的自然界以及人工合成的物质达6000多万种,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其实只有一百多种。就像可以拼写出数十万个英文单词的字母只有26个一样。
【看图并讲解】看图3—16
【讲解】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碳酸钙是由碳、氧、钙这三种元素组成的。
【提问】氧气的符号怎么写?二氧化碳的符号怎么写?水的符号怎么写?
【抽生板书】氧气O2、二氧化碳CO2、水H2O。
【讲解】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组成不同,性质也不同,但他们都含有氧元素。
【提问】氧气、二氧化碳、水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还是由分子构成的?
【抽生回答】氧气是由氧分子接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提问】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分别是由什么构成的?
【抽生回答】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提问】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中共同的原子是什么?
【抽生回答】这些分子中共同的原子是 氧原子。
【提问】氧原子中有几个质子?
【抽生回答】氧原子中有8个质子。
【讲解】无论是二氧化碳分子中的氧原子,氧分子中的氧原子,还是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其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也就是核电荷数为8,我们把这些凡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统称为氧元素。把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 为 1的原子统称为氢元素。把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为 6的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提问】什么叫元素?请同学们在教材中找找。
【抽生回答】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概念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抽生回答】关键词有三个:①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相同。②一类原子。③总称。
【介绍】介绍几种碳原子和氧原子
【提问】不同元素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抽生回答】不同元素的根本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
【提问】从“总称”一词可以看出,元素是一个微观概念还是宏观概念?
【抽生回答】元素是宏观概念,元素定义中的“原子”是微观概念,所以元素是建立在微观概念基础上的宏观概念。
【讲解】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就好像人类是人的总称一样,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练习】判断正误
①高锰酸钾(KMnO4)是由钾、锰、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
②高锰酸钾(KMnO4)是由一个钾元素、一个锰元素、四个氧元素组成的( )。
【提问】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吗?
Ne
H2O
NH3
O
O2-
质子数
10
10
10
8
8
电子数
10
10
10
8
10
↓ ↓ ↓
【过渡】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不发生变化?原子发不发生变化?元素发不发生变化?
【讨论】59页讨论题
【抽生汇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一定发生变化,原子不发生变化,元素也不发生变化。
【学用结合】一则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同学们,假如你是老板,你是否加盟呢?请谈谈你的看法。【提示:水由氢(H)、氧(O)元素组成,汽油、柴油中含碳(C) 、氢(H) 、氧(O)等元素。 】
【抽生回答】假如我是老板,我不会加盟,因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元素不发生变化。水由氢、氧元素组成,汽油、柴油中含碳、氢、氧等元素,所以水变汽油、柴油是骗人的。
【提问】若用某种试剂制取氧气,这种试剂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抽生回答】必须含有氧元素。
【看图】第60页图3—17。
【讲解】地壳中元素含量是按质量分数计算的,质量分数指得是质量百分含量。
【提问】地壳中含量较多的是哪几种元素?
【抽生回答】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是氧(48.06%)、硅(26.30%)、铝(7.37%)、铁(4.75%)。
【归纳】地壳中含有元素按含量排列:氧硅铝铁。(养闺女贴)
【阅读材料】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化学家克拉克等人对地壳的岩石、天然水、矿物、土壤等进行了普遍分析,他们总结了五千多个样品分析数据,历尽千辛万苦得出了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数值,这种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提问】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是哪几种元素?
【阅读】P60“资料卡片”:生物细胞中的元素
【抽生回答】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是氧 (65%)、碳(18%)、氢 (10%)、氮(3%)。
【讲解】不管是来源于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的生物细胞,它们的元素种类和质量分数均相近。不能认为地壳中或生物体内含量多的元素作用大,而含量少的元素作用小。因为有的元素虽然在地壳中或生物体中含量较少,但作用非常重要。
【讲解】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含氟牙膏”、“高钙奶粉”、“加碘盐”、“加铁酱油”,这里的氟、钙、碘、铁指的都是元素。
【练习】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什么?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什么?
(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
(5)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其次是是什么?
【提问】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金属元素的原子及非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有何特点?化学性质如何?
【抽生回答】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为8个(氦为2个),是相对稳定结构,性质稳定;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易获得电子。
【总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
【抽生解读】图3—18
【讲解】物质的组成用元素描述,物质的构成用分子、原子或离子描述,分子的构成用原子描述。
【练习】1.水由 组成。
水由 构成。
2.铁由 组成。
铁由 构成。
3.氯化钠由 组成。
氯化钠由 构成。
4.水分子由 构成。
【提问】元素和原子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思考、回忆并归纳】
元素
原子
概念
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
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使用范围
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描述微观构成。
举例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
【练习】
1.元素是具有 的一类 的总称。
2.二氧化碳是由 元素和 元素组成的。
3. 一个水分子是由 和 构成的。
4.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数 D.原子质量
5.据报道,目前世界上患有缺铁性贫血的人约有20亿之多。这里的“铁”是指( )
A.钢铁 B.铁元素
C.四氧化三铁 D.三氧化二铁
(二)元素符号
……
课题四 化合价与化学式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以及质量分数。
2.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教学重点
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刚高高兴兴回乡下爷爷家过暑假,刚进门就听见爷爷与叔叔在争吵,爷爷说:“怎么会骗人,这里明明写着是好化肥,怎么会错。”叔叔说:“就是不对,我给地里施这种化肥都好些天了,怎么不见效果?”小刚听明白了,原来爷爷和叔叔是为买的化肥是否是假冒产品而争吵,他赶紧说:“你们先别吵,我看看。”他看到如下图所示的说明,就笑道:“这个好办,是化学式的计算问题,我马上给你们算出来。”大家猜结果怎么样?还真是假冒产品。你知道小刚是怎么计算的吗?这节课学习了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你就知道了。
二、探究新知
……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的简单计算,理解计算原理,掌握解题格式。
2.认识定量研究于化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
教学难点
解题的格式规范化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要涉及量的计算,例如,在化工生产中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这节课我们学习《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二、学习新知
【练习】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并求出参加反应的水与生成的氢气、氧气的之间的质量比。
【抽生回答】参加反应的水与生成的氢气、氧气的之间的质量比是36:4:32=9:1:8。
【提问】在电解水的化学反应中,若水的质量为72份,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各是多少?(生答:若水的质量为72份,生成的氢气是8份,生成氧气的质量是64份。)参加反应的水与生成的氢气、氧气的之间的质量比是多少?(72:8:64=9:1:8)
若水的质量为18份呢?(生答:若水的质量为18份,生成的氢气是2份,生成氧气的质量是16份。)参加反应的水与生成的氢气、氧气的之间的质量比是多少?(18:2:16=9:1:8)
【提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成什么关系?
【抽生回答】在同一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虽变化,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是固定不变的。
……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微观构成、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
3.能用变化发展的观点认识碳的单质。
教学重点
金刚石、石墨、木炭的主要物理性质、用途。
教学难点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一提起碳这种元素,人们便会联想到乌黑的煤和木炭。其实,碳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刻划玻璃的金刚石,写字用的铅笔芯,强度很高却比头发还细的碳纤维,制汽水用的二氧化碳,制水泥用的石灰石以及石油、甲烷、酒精、醋酸、糖、蛋白质、塑料、纤维、橡胶、油漆、涂改液、502胶水,它们都是碳元素家族中的成员。碳和碳的化合物是化学世界最庞大的家族。有超过二千万的成员。它们在国民经济和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过渡】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例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的元素组成不同的物质。那么,有没有同一种元素组成不同种物质的例子呢?
【提问】氧元素能形成哪些单质?
【抽生回答】氧气和臭氧
【提问】磷元素能形成哪些单质?
【抽生回答】白磷和红磷。
【提问】由此说明什么?
【抽生回答】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
【讲解】碳元素能不能组成不同的单质呢?研究表明: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刚石、石墨和C60。
二、探究新知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重点
掌握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难点
理解碳的还原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碳的物理性质,这节课我们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提问】我国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用炭黑等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在教材上找找答案。
【抽生回答】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碳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水分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
【解释】①近期报纸报道,我国考古学者挖掘出一古墓,棺中一千年女尸未腐烂,肌肉有弹性,头上青丝依旧,身上纱衣完好无损,考古学家发现棺木周围埋了足有一米厚的木炭。请问木炭起什么作用?②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依据是什么?③需要长期保存的文书档案,常用碳素墨水书写。
【抽生回答】①木炭对棺木起保护作用,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②“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依据是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③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用碳素墨水书写的文书档案可以保存更长时间。
【过渡】如果温度升高,碳的活动性又如何呢?
二、探究新知
……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了解自然界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4.了解温室效应对人类可能产生的危害,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2.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好不好?
有一种物质,农民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你们猜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
老师通过网络查询有关二氧化碳的内容,发现相关的查询结果竟然约有9950万条!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份之一,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离得开它吗?(离不开),可以这样说,没有二氧化碳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二氧化碳,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7页。
二、探究新知
……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
1. 理解燃烧实质,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4.认识燃烧既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点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希腊神话故事里,普洛米修斯把火带到人间,使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给人类带来文明。请看教材图7-1(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在化学大事记中,第一个就是“约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就已知用火。”),图7-2(古埃及人利用燃烧冶炼铜),图7-3(烹调食物),图7-4(火箭升空是以燃料燃烧为动力的)。火是人类打开化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有了火,粘土烧成了陶器,矿石炼出了金属,陶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与火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对燃烧进行研究。
二、探究新知
……
课题1 金属材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要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是否易于回收等因素。
4.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912年,英国斯科特船长率领探险队员乘坐“特拉诺瓦号”进行南极探险。不幸的是,斯科特和所有到达南极极点的队员在返回基地的途中全部丧生,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导致事先放置在各个贮藏点用于取暖的煤油漏光了。酿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斯科特及其探险队员不了解必要的金属方面的知识,可见,学习有关金属的知识多么重要。今天我们进入《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在金属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合金。
2.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教学重点
了解合金的特点,知道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要把“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就需要推力很大的宇宙火箭,并且要求火箭的飞行速度达到每秒8公里以上才行。在这样快的速度下,火箭外壳与大气摩擦将会产生上千度的高温。与此同时,当火箭发动机工作时,还要喷出几千度的高温气流,这样一来,火箭尾部就得承受摄氏四千度以上的高温,结合教材表8-1,谈谈你的想法……
事实上,目前已制得的纯金属只有90余种。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仅有的这些纯金属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国防技术现代化的需求。因此合金材料应运而生。
二、探究新知
……
【过渡】下面的事情也许同学们会认为是科幻小说中的描述,然而它却在现实中真实地发生着。比如:一件看上去再普通不过的衬衣,在它被揉成小球之后,只要用吹风机轻轻一吹,衣服便神奇般地恢复笔挺,而当天气变热时,袖子竟自动变短;一台转个不停的发动机,它不烧油,不烧天然气,也不用电,靠的仅仅是温水;用一种“特殊金属”造出的汽车,万一被撞瘪,只要浇上一桶热水就可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用记忆合金制作的眼镜架,如果不小心被碰弯曲了,只要将其放在热水中加热,就可以恢复原状;一种蛇形机器人间谍,即使在受到敌方炮火的损坏后也能继续移动。这些不是魔术,而是一种有“记忆能力”的合金在作怪。下面请同学们阅读P7“化学.技术.社会”----形状记忆合金。
……
课题2 溶解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知道结晶及结晶的两种方法。
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激趣】小花熊和小伙伴在森林里玩累了,满头大汗地跑回家,一进门就喊:“妈妈,妈妈,我要喝糖水!”熊妈妈抚摸着小花熊的头,轻柔的说:“好,妈妈倒给你喝。”熊妈妈将一玻璃杯放在桌上,向玻璃杯中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一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小花熊喝了一口以后说:“不甜,不甜!”熊妈妈说:“好,妈妈给你再加点儿糖。”熊妈妈取了一勺糖放入水杯中,搅拌,糖全部溶解,又取了一勺糖放入杯中,搅拌,杯底有糖剩余。小花熊吵着说:“妈妈,再加点糖。”熊妈妈笑着说:“傻孩子,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小花熊疑惑的问:“为什么呀?”
【过渡】是啊,为什么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为小花熊解开疑惑。
二、探究新知
……
课题3 溶液的浓度
教学目标
1.掌握一种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3.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教学重点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以及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教学难点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激趣】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死海吗?请看几幅在死海中游泳的图片:
【提问】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
【抽生回答】盐份多,浓度大。
【过渡】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在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1勺糖和2勺糖,完全溶解后两杯糖水的甜度是不同的,通俗地说就是这两杯水的浓、稀不同。那么,在化学中如何定量地表示溶液的浓、稀呢?这节课我们学习《课题3 溶液的浓度》
二、探究新知
……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几种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
酸和碱溶液与指示剂反应,浓硫酸的腐蚀性,几种常见的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
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酸”对你来说一定不陌生。调味用食醋有酸味,是因为食醋中含有醋酸;一些水果有酸味,是因为水果中含有各种果酸。“碱”对你来说可能不如酸那样熟悉,其实你也曾遇到过,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炉具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它们都属于碱。酸和碱是两类不同的物质。
【过渡】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酸”、“碱”的由来。
【抽生阅读】P50“资料卡片”: “酸”、“碱”的由来
二、探究新知
……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
2.知道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了解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
3.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探究方法。
4.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联系,体会化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酸和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中和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情境】2006年9月13日下午,在322国道鹿寨县路段,一辆满载浓硫酸的汽车被撞坏管道阀门,车上浓硫酸泄漏,腐蚀路面。并有泄入附近鱼塘的危险。一时情况十分危急,有关部分紧急调运三吨熟石灰用来抢险。
【过渡】为什么可以用熟石灰抢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后就会明白。
二、探究新知
……
课题2 化学肥料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知道常用化肥的种类、作用、保存及施用时注意事项。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区分氮、磷、钾肥的方法。
4.认识化肥及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培养学生重视农业、关心农村、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的真实情感。
教学重点
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教学难点
区分氮、磷、钾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创设情境】李明同学同时种下了两盆大蒜,可是它们的生长情况却大不相同:一盆生长茂盛,而而另一盆却枯黄矮小。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同学们分析一下。
【抽生回答】可能种子不同、土壤不同,是否缺水或缺少阳光,也可能是由于施肥情况不同等原因。
【讲解】影响作物生长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肥料。长在农村的同学可能都听说过一句话:“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它说明肥料跟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提问】人类最初使用什么肥料?什么叫化肥?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化肥?化肥的增产作用占各种增产因素总和的比例是多大?
【抽生阅读】P79第一段
【讲解】以化学和物理方法制成的含农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化学肥料(简称化肥。)
【讲解】也许你听爷爷奶奶讲过,1958~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不少人饿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突飞猛进,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其中化肥在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上起了重要作用。
【读图】图11-8
二、探究新知
……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教学目标
1.了解营养素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类营养物质。
2.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从所学知识中意识到各种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4.使学生更加热爱生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形成健康饮食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营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营养价值。
教学难点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引语】中国人见面,问得最多的是:“你吃了吗?”,可见吃是多么重要,“民以食为天”。今天老师问你们:“你吃了吗?”老师还想知道你们的“隐私”,你吃的是什么?请向小组内的同学说说你今天和昨天所吃的食物。
【抽生回答】牛奶、鸡蛋、瘦肉、鱼、米饭、面条、青菜(包括白菜、土豆、西红柿、豆芽等)苹果、梨子、桔子、水、等等。
【提问】大家的饮食可以说是丰盛而可口,那么老师再问你们:“你们每天为什么要吃这么多东西,(笑问)能不能不吃,既可节约物质资源,又节省财力?”
【学生回答】不行。我会饿得头昏眼花,四肢无力。
【教师肯定】你们说得对。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见食物对人体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所吃的食物通常包括哪些呢?
【抽生阅读】P90第一段。
【归纳并圈点】各种食物从营养角度看,其基本成分只有六种,分别是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它们通常被称为六大基本营养素。
【读图】教材P90图12-1。
【讲解】上图中的食物可分为粮食、蔬菜、水果、肉类、豆制品等。
【讨论】根据图12-1和你日常生活经验讨论,食物除了上面所列举的几类外,还有哪些种类?试着说一说它们的基本成分?
【抽生汇报】食物除了上面所列举的几类外,还有坚果类和豆类。粮食中如大米、面粉含有淀粉,豆类含有蛋白质,蔬菜、水果含有维生素,肉类含有蛋白质和脂肪,坚果类食物含有植物油。
二、探究新知
……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2.了解钙、铁、锌等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3.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健康方面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
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情境】贵州某山区盛产芭蕉,一外地人问卖蕉人怎么卖?答:1角钱3只。4只行不?答:不卖。2角钱买一串(少的也有十多只)行吗?答:行。
【过渡】这个卖蕉人数学概念为何这样差?原来他在婴儿时期因缺碘而得了呆小症,智力缺陷。可见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关系非常密切,本课题我们探究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学习新知
……
课件23张PPT。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人教版 九年级上这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设计的实践探索》(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一书的配套课件,这本书的形成历时十余年,是作者多年教学实践的积累,以“把每一节课当作礼物送给学生”作为设计追求!
购书可与作者联系,QQ:871003695;手机/微信:13990810599。
书到付款。
研究化学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物质研究研究和创造物质及其变化人类认识化学的历程1.古时候火的发现与利用发现了一些物质的变化制得了对人类生存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离不开化学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这把剑历经两千四百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寒光闪烁锋利无比,被世人誉为“王者之剑”、“天下第一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化学科学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越王勾践剑,是一九六五年考古工作者在挖掘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时,发现了这把名贵青铜剑。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拔剑出鞘,寒光耀目,剑身有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内铸有极其——这些观点是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其本质的基础。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
道尔顿意大利化学家
阿伏加德罗2.近代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建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俄国化学家
门捷列夫化学是________________研究物质的____、 ____、 ____以及________的科学。变化规律结构性质组成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纳米铜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单晶硅为信息技术和新能源开发提供了基础材料玻璃钢制成的船体怎样学好化学 1.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课前要进行预习,预习时必须要对重、难点和不懂的地方进行圈点勾画。
认真听课。带着问题听课,听会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受每一知识点的方法与思路。积极思考问题 ,大胆回答问题。
质疑善思。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在化学学习中,一定要在好奇中积极质疑,善思会问,解决疑难。
认真做笔记。记录本节的重点、难点,须掌握的内容和老师补充的内容、易错、易混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
2.仔细观察演示实验,认真做好学生实验
观察时要仔细、全面,并做好记录,要对实验现象进行认真分析。
做实验要注意安全,实验前对实验的内容、操作方法以及有关仪器、药品的性能有充分的了解,并严格按照操作步骤操作,以防发生危险。
3.独立、认真完成作业。
4.及时复习。化学易学,易懂,易忘,要想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每学完一个单元,要及时小结,系统复习。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化学之歌化学趣味实验-大象牙膏化学趣味实验-瓶子里的魔鬼化学趣味实验-牛奶与香皂奇妙的化学反应化学趣味实验-二氧化碳云泡超酷的化学实验,好像恐怖片里的怪物喔人与化学 化学就像你头顶上的果实,只要肯努力,成功的甜蜜就属于你!
祝你成功!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