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词人情感。
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掌握鉴赏手法。
教学重难点:
1、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宋代词坛分为豪放和婉约两派,风格迥异。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清照婉约词的代表作品。
齐读学习目标
二、齐读整首词,学生点评,引出朗读提示:
1、注意停顿。如:怎敌他/晚来/风急
2、注意重音。如:怎一个愁字了得
3、注意长音。如:梧桐更兼细雨~
4、注意语速。如:寻寻觅觅
学生根据朗读提示自读,然后再齐读一遍。
三、初读感知
哪个字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愁
四、知人论世
我们以前也学过李清照的作品,表达的都是这种浓重的愁吗?生答:不是。举例,你像《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富有情趣,为何风格发生变化?
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情趣相投,家庭美满。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金兵南下,二人辗转流亡,后丈夫因病去世,晚年时孤苦无依,居无定所,饱尝颠沛之苦。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如《声声慢》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下面让我们用自己的声音去传达一位饱经沧桑、孤独无依、国破家亡的敏感的女词人椎心泣血之作。齐读
五、品读鉴赏
们通过上面的学习,知道了作品的愁,为什么会有这么浓重的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李清照是如何表现出这些愁的?
1、叠词
运用叠词:寻寻觅觅————动作——寻而不得 冷冷清清————环境——毫无生气 凄凄惨惨戚戚——心境——凄凉悲苦
内容上:奠定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结构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
找学生读,注意语速,学生点评。希望同学们能把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到其他作品的分析甚至自己的写作中
2、除了叠词的使用,词人抒发感情时运用了直接与间接相结合
3、这首词里直接抒情的句子是? 凄凄惨惨戚戚 怎一个愁字了得
4、词人间接抒情是借助的是:淡酒、秋风、秋雁、黄花、梧桐、细雨
小组合作探究:
我们喜欢“????????????????”(词句)中的“????”(意象),它在古典诗歌中往往代表??????????????????(意象内涵),如在《?????》(作品名称)中的“??????????”(含有该意象的诗句)。在《声声慢》中,它体现了词人 的情感。
5、教师分析淡酒、雁、黄花、梧桐
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李清照的愁情时,才发现在我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空前绝后的女人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当我们偶尔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美神。
五、以愁作结 带给词人这般动人心魄的愁苦,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一个国家的命运,深刻影响着每一家。没有国的发展强大,哪来一个家的幸福快乐。说道这,我们也要为我们强大的国点赞,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点赞。
师生齐读全词
六、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用读的方式感悟了易安词的特色,品味了婉约词的风采,体会了我们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课堂虽然短暂,我衷心的希望我们能够记住这个虽然弱小,但是伟大的女词人!愿我们能够沐浴在我们中国传统诗词当中,去咀嚼品味,含英咀华,快乐地成长。
七、作业
词中一个个意象勾勒出一幅幅意味深远的画面,请选择一个场景,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画面,100字左右。
课件18张PPT。声声慢【宋】李清照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词人情感
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掌握鉴赏手法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朗读提示:
1、注意停顿。如:怎敌他/晚来/风急
2、注意重音。如:怎一个愁字了得
3、注意长音。如:梧桐更兼细雨~
4、注意语速。如:寻寻觅觅一、初读感知
哪个字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情趣相投,家庭美满。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金兵南下,二人辗转流亡,后丈夫因病去世,晚年时孤苦无依,居无定所,饱尝颠沛之苦。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如《声声慢》
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二、知人论世(一)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后人评价:
“自然贴切”,“无斧凿痕”(张端义)
“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 (梁衡)。 三、品读鉴赏
词人浓重的愁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运用叠词:
寻寻觅觅————动作——寻而不得
冷冷清清————环境——毫无生气
凄凄惨惨戚戚——心境——凄凉悲苦
内容上:奠定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结构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1、产生音乐美。 2、增强感情。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词有何修辞作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 高》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直接抒情的句子:(二)表现手法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意象)淡酒秋风秋雁黄花梧桐细雨借哪些景抒心中的愁情(三)意象合作学习:
我们喜欢“????????????????”(词句)中的“????”(意象),它在古典诗歌中往往代表??????????????????(意象内涵),如在《?????》(作品名称)中的“??????????”(含有该意象的诗句)。在《声声慢》中,它体现了词人 的情感。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结论:酒是愁思的象征。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1、北雁南飞,点明时间“秋”,雁声凄切。——悲凉之感(思秋)
2、雁是旧时相识,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亡夫之痛(思人)
3、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国破家亡之苦(思乡、思国)结论:过雁象征离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结论:黄花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伶仃的晚境。花盛——乐景哀情——反衬花衰——以花喻人——正衬}凄苦
忧愁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以愁作结 这次第(光景、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但却言尽而意无穷,欲说还休,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今天我们用读的方式感悟了易安词的特色,品味了婉约词的风采,体会了我们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课堂虽然短暂,我衷心的希望我们能够记住这个虽然弱小,但是伟大的女词人!愿我们能够沐浴在我们中国传统诗词当中,去咀嚼品味,含英咀华,快乐地成长。
《声声慢》评测练习
一、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词人情感。
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掌握鉴赏手法。
二、读中感悟
1、哪个字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2、朗读评价角度:有没有字音的错误,有没有停顿的问题,重音的处理。语速的快慢问题,有明显情感的词、句有没有读出情感等。
3、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是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北宋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终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4、联系词人身世遭遇,你认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字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5、举出学过的诗文中含有叠词用法的两个句子,并说明使用叠词的好处。
例1
例2
好处:
三、合作探究
我们喜欢“????????????? ???”(词句)中的“??? ?”(意象),它在古典诗歌中往往代表??????????????? ???(意象内涵),如在《???? ?》(作品名称)中的“????? ????”(含有该意象的诗句)。在《声声慢》中,它体现了词人 的情感。
四、拓展写作
词中一个个意象勾勒出一幅幅意味深远的画面,请选择一个场景,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画面,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