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1米有多长》参考教案
科目
数学
年级
二年级上册
教学时间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长度单位厘米有了初步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度单位“米”。
2.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二、过程与方法
能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学习有浓浓的兴趣,使之乐学、爱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活动中懂得同学之间合作共进,使自己的生命之花有价值地绽放。
教学
重难点
1.认识长度单位“米”。
2.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资源
课件、米尺、1米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星期天上午,小狗、小乌龟和长颈鹿一起去“动物游乐园”玩,到游乐园门口,小狗大摇大摆地走进了游乐园,门卫却把长颈鹿挡在门外。为什么呢?(板书课题)
出示课件,看主题图。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米有多长?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教学活动2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介绍米尺
1、(出示实物米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米尺是什么样的?
米尺上有什么?
(可以让学生拿着米尺观察,老师及时做记录)
教师总结:米尺的一面有线和数。米尺上的线叫做刻度线:数是从0到100,课件出示:从0刻度到100刻度线的距离是1米。
米是国际长度单位,它的单位符号是“m”
2、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
(学生会发现手中1米长的尺子,其实就是100厘米)
教师总结:1米和100厘米是一样长的,我们可以把他们的关系用式子写成:
1米=100厘米
米可以用“m”代替,厘米可以用“cm”代替,所以还可以写成:
1m=100cm
(二)初步感知,建立1米的观念
1、感知1米的长度
(1)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米长的绳子。
请同学们轻轻的拉着绳子的两端(教师示范)。
提醒学生,这时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1米。
要求学生手臂保持不动,轻轻放开绳子,看一看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1米。
(2)试试看:放下手臂,不依靠绳子,直接用手比划1米有多长。如果实在有困难就请绳子再帮一次忙。同桌互相合作,一个同学用手势表示出1米,一个同学量。
(3)找2名同学比划1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全班一起比划1米的长度给老师看。
2、感知一米的高度
(1)老师示范:老师把米尺竖放,请学生观察从老师的脚底到哪里是1米?
(2)请你估计一下,从你的脚底到哪里是一米?点名2名同学估计,并用米尺测量。
提出问题:为什么1米到老师的腰上,到他是下巴,到他是嘴巴呢?
(引导学生感受1米是个固定的长度,是一样高的,但在不同身高的身上会有不同的部位)
(3)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到底有多长、多高。
找一找:知道了1米有多长,那么请聪明的小朋友们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我们比比哪个小朋友的眼睛最亮。
生:黑板的宽,门宽……
(三)小小估计员
估计黑板的长度:
请小朋友们观察这块黑板,估一估黑板有多长,把你估计的结果写在本子上。
量一量:
(1)估计的是否准确,量一下就知道,谁愿意上来量一量?
(2)一个人行不行,要不要请助手?
(3)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思考,测量长度是几米的物体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米量好后做个记号,然后从记号那里开始量)
教学活动3
三、实践练习,巩固知识
1、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铅笔长18( )
(2)妹妹身高98( )
(3)房门高2( )
(4)黑板宽1( )
(5)跳绳长2( )
(6)一条黄瓜长25( )
(7)语文书厚1( )
2、在○里填上“﹥”“﹤”或“=”。
50厘米○5米 100厘米○1米
92厘米○90厘米 40厘米○40米
3、填空。
6厘米+7厘米=( )厘米 10米-5米=( )米
9厘米+11厘米=( )厘米 1米-10厘米=( )厘米
4、找一找生活中和1米长度相当的物体。
5、完成同步作业。
教学活动4
四、总结
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教学长度单位米的认识,并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1米有多长》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
学习目标
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编写说明
学生对“米”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特别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涉及身高。上节“课桌有多长”的学习为本课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此时再进行“1米有多长”的教学,学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基础都已具备。教科书通过设计动物游乐园买票的情境,引入1米,使学生体会学习米的必要性。教科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人深地提出了4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米的长度观念。
认一认,想一想。
教科书通过情境中小动物们的“身高l米以上要买票”的形象描述,使学生产生了要了解“1米有多长”的需要。在这样的学习需求驱动下,教科书通过小老鼠摆小棒的活动,由已经认识的单位“厘米”引出新的单位“米”—1根小棒长1厘米,100根这样的小棒接起来就是1米,即认识了米,又揭示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比一比,说一说。
认识1米之后,通过本问题进一步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小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
学生对l米有了基本的认识后,开始用稍大些的长度单位“米”进行实际的测量。通过量教室的长,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长度单位“米”的表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想一想,填“厘米”还是“米”呢?
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可以进一步厘清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
试一试
估一估,小明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
根据提供的“门高2米”来估计小明和机灵狗的高度,学会正确寻找参照物,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量一量,黑板有多长?
黑板的长度不是整米数,学生需要用几米几厘米来表示,也就是把所学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结合起来运用,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际测量能力。
教学建议
教学时,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观察、
操作、交流。此外,还应高度重视学生对米尺的实际长度的观察,让学生借助这些感性认识建构长度单位“米”的概念。(教师们可以参考教参中的具体课例。)
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中的意思。通过“身高l米以上要买票”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认一认,想一想。
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估一估,例如,让学生估计一下从地面到教师身体的哪个部位是1米,然后用标签在教师身上做标记。还可以让每个小组拉出1米长的红绸带,如果自己感觉够1米了,就喊停,然后把它剪下来。也可以像教科书那样,教师提前在教室里贴出1米50厘米长的尺子,让学生实际比一比。
再组织学生用1厘米长的小棒摆一摆,可以先摆出10根,然后让学生想象摆100根该有多长,教师可以告诉学生100根这样长的小棒连起来就是1米。所以1米是100厘米。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100厘米长的线段。
教师接下来可以提问:“这真的就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然后引出米尺。教师指出,像量黑板、课桌、身高这样一些比较长的长度,用这样的尺量起来就方便多了。我们把这样的尺子叫作米尺。
然后组织小组同学观察,看能够从米尺上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米尺上有很多的小刻度,最后还写着100。
学生汇报后,教师可以结合孩子们的答案归纳成以下几点:
米尺上有刻度;
米尺上有0,10,20,30,…,100这些数;
每两个数之间的间隔都是一样大的;
米尺也是把0刻度作为尺子的起点。
最后,通过观察得出:1米=100厘米。
这时,可以让学生回过头来看一看,刚才自己剪的红绸带是不是1米。
比一比,说一说。
教师请学生拿尺看一看,并相互比一比,看看1米有多长,使学生建立1米长的表象。
教师也可以在教室前面贴一个尺子,像教科书所呈现的那样,让学生站在尺子前,看一看1米大约到这位同学的什么地方。可以找身高不同的学生来参与。
对米的长度表象的形成,需要丰富的实践活动。教师还可以组织以下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米的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看从脚到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是1米。
把自己的两只手臂伸开,看伸到什么程度是1米。
把自己的双腿叉开,看叉到什么程度是1米。
请学生前后站成一排,看几个人的队伍长差不多是1米。
活动后,教师让学生结合刚才的活动形象地说一说,1米大约有多长?
小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
先组织学生利用已经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估计,再实际测量一下,看看自己的估计是否准确。
想一想,填“厘米”还是“米”呢?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如果有学生出现错误,教师可以让他们和实际的长度比一比。
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必须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学会。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回家选择一些物体量一量长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试一试
估一估,小明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
从图中能够清楚地知道门大约有两个小明那么高,由此推出小明的高度大约是1米;机灵狗的高度大约是小明身高的一半,机灵狗的身高大约是50厘米。
量一量,黑板有多长?
先让学生估一估,再组织学生测量。测量时,应该先量出整米,然后再接着量剩下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应该用厘米表示。小组汇报时应该说黑板的长是几米几厘米。用复合单位表示长度时,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教师要适当进行指导。
练一练
第1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目的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研究第一个小问题时,教师应该先出示1把米尺和1支铅笔,让学生看着米尺和铅笔来估计。学生估计出答案后,教师再实际验证一下,看谁的估计最准确。
第二个小问题,鼓励学生借助身边的物体帮助理解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学生先自己找,然后教师拿米尺验证,看谁找出来的物体长度最接近1米。
第2题
主要考查学生能否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先独立完成,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答案: (1)厘米; (2)厘米;(3)米;(4)米;(5)厘米; (6)厘米。
第3题
应当充分利用教室里的实物,让学生先估一估,再动手量一量。可以让学生实际想一想70米、70厘米、7厘米、7米各有多高。这里70厘米的答案是比较合理的。
第4题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米的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学习数学的兴趣。教科书要求学生先估测再实测。
估计教室宽、门高以及任选一物品的高或长。估计时用米作单位,结果都是大约多少米。
实际测量时,需要量得比较准确,这时应该说成几米几厘米。
估计长度可以独立思考,实际测量时则需要小组合作。
第5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意,然后独立完成第(1)、第(2)题。最后讨论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
答案: (1)1; (2)30; (3)略。
第6题
把厘米和米的认识与学生自身的实际结合,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按照要求,可以先估计一下每个人的臂长,再实际测量。测量时,先让学生明确测臂长的方法:两臂水平展开,尺子的0刻度与一个中指的指尖对齐,尺子紧靠人体,另一个中指的指尖所对刻度数就是人的臂长。
第7题
此题如果受教室的场地制,可以在室外进行,或者让学生回家后自己进行测量。
测量跳远成绩时,要指导学生确定好测量的起点和终点。告诉学生用软尺测量时,一定要把尺子拉直,这样量出的数据才会比较准确。
练习四
第1题
学生看尺子图,正确读出刻度数。图中物体摆放的位置有所不同,有的起点对准了O刻度,有的起点不是O刻度。做题时需要学生认真观察,汇报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答案:4,2;3;1 。
第2题
通过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使学生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
答案:厘米,米,厘米;
厘米,米,米。
第3题
图中画出了4条线,这4条线摆放的位置各不相同,学生实际测量时尺子的摆放也会有所不同。学生先独立测量,教师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辅导。
答案:5,5,3,4 。
第4题
引导学生看清题目要求,先剪一根1米长的绳子,然后拿这根绳子和家中的物体比较,比较后只需要回答比1米长还是比1米短就可以了。
这道题需要学生回家完成,教师提醒学生在家中操作时要注意安全,最好在家长指导下完成。
第5题
此题是一道操作题,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
(1)要想知道5个回形针连在一起有多长,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拿尺子
量;一种是先量出一个回形针的长,再推算。
(2)先让5个小朋友手拉手,其他同学用米尺或卷尺量出这队小朋友的长度。
量的时候要注意把两臂伸平,量两边同学手指尖之间的距离。
(3)这样的练习学生会非常感兴趣,教师先让学生明确题目要求,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估计和测量。
(4)这是一道来自现实生活的题目,可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
应用。
教师可以让学生看图思考:限高4米是什么意思?车高3米能够从桥下通过吗?教师还可以从网上找一些限高标志让学生观察。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到校园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高度大约是4米?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6题
本题的目的是渗透数学文化,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读一读,使学生了解我国另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任务:
把这个小知识读给爸爸、妈妈听。按照“尺”和“寸”的标准,请爸爸妈妈帮忙测量你睡的床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
这样的作业,既能增加亲子互动,又能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教师一定要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