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 物质的变化 说课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 物质的变化 说课课件(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08-30 11:2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课题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课时 物质的变化
(说 课) 说课流程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是物质的两种变化形式——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质的两类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四个重要概念的形成、理解和对常见物质性质和变化形式的判断。本课上接绪言《化学使世界便得更加绚丽多彩》,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的前提下开展教学,本课题详细的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解答了学生在序言部分的疑惑。本课下接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该节内容在此不仅为下一课题,也为全书各章中物质的两种变化形式,物质的两类性质作了提纲契领的知识铺垫。在本课题的学习中,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更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的最佳切入点。本课题学习需两课时,第1课时主要学习物质的变化,学习重点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和联系,并能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为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的学习做准备。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
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初步了解基本的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实验现象的描述,
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
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 学案 实验仪器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设计为2课时
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这节课为第1课时。
学情分析
在学习生活中,学生对于物质的变化有较丰富的直观认识(例如物质形状、状态的变化,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燃烧等),只是未能将归纳提升为理论知识,所以只要通过试验探究、引导分析、归纳小结构建知识。学生刚接触化学,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是整个学年最强的时候,也是培养学习兴趣、了解化学学科特点和掌握化学学习方法的关键期。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入手引导学习,有利于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
教学教法分析
  
教 法——------——------—— 学 法
实验探究 实验法
对比实验演示法 ------------- 对比观察法
分组实验探究法 ------------- 分组探究法
类比归纳法
列表比较法
评价法 ----------- 自我评价法
“学会” ——-----------——-------------——“会学” 教学程序
  情景导入——实验探究、对比分析——知识反馈、交流展示——知识小结
教学程序情景导入
通过纸张撕碎,纸张燃烧两个学生熟悉的小实验,教师将学生带入物质变化的知识世界之中。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导入,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心理暗示,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畏难情绪,增强学习的亲和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程序学法指导
教师投影:实验观察的方法;介绍这节课中所用到得实验仪器。
在实验之前,教给学生实验观察要点和认识本节课中的实验仪器,为学生的后续实验做好了铺垫,降低的学习难度,有利于持续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 教学程序实验探究 1: 物理变化
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水的沸腾和学生实验:胆矾的研碎,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形状等现象,从变化过程中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引导分析得出物理变化的概念。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能从实验现象分析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教师的点拨、质疑,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结论。 教学程序实验探究 2: 化学变化
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学生完成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点,从而得出化学变化的概念,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生成了其他物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通过四个实验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在对实验本质的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学程序实验探究 3: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分组实验:蜡烛的燃烧。在实验中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探究化学变化时常伴随的现象,探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联系。
学生实验有利于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获取知识。教师强调实验要点,有利于学生有目的观察实验现象,顺利的完成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物质的变化形式, 水到渠成的突破难点。教学程序知识反馈 :
引导学生本节课的内容读记一遍、完成导学案上的习题,然后交流展示。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展示能力,教师适时的引导,质疑,点拨,强化知识的记忆。 教学程序知识小结 :
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及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进行知识小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反思
 
化学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一直注意遵循新课程理念,所用事例均源自学生生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分合作探究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这是在学习序言后的第一节化学课,对课堂上的知识他们既好奇又存在理解的困难。比如说,他们对于如何描述实验现象还不能比较准确得运用合适的语句,他们也不能理解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对于试验仪器的使用、基本试验操作技能他们都很欠缺,所以教师的演示和讲解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学习的方法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因此,在教学中我用演示试验帮助学生提升实验技能,用学生试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掌握基本试验技能,最后通过习题和学生的交流讲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达到教学要求,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从学生日常看到的物质的变化引入新课:先让学生观察熟悉物质的变化:撕烂纸张和纸张燃烧以及火柴折断、火柴燃烧这两组实验,然后提问学生:1、这些物质都发生了变化吗?2、这些物质发生变化后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生活中还有类似的变化吗?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导入新课,学生对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就不难理解了。但对课本中的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以及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从当节课的实验中学生也容易判断是化学变化,因为他们也观察到有新的物质生成,但在做练习时有少数同学又判断错误,因为学生对石灰石、稀盐酸、硫酸铜、氢氧化钠这些物质相对比较陌生,所以在脱离了实验现象后以较难判断。我觉得这点是这节课比较难处理的地方。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的四个演示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要基础,因其是教材中的第一批演示实验,对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用教材有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应先学会用教材再挖掘教材。这四个实验具有一定层次性,属于依次递进关系,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逐一完成,引导学生学习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学习化学知识(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教材中的实验可尽量安排由学生动手完成,但在没有实验基本技能的情况下学生操作有一定危险,有些操作不规范会带来一些负面效果,所以在实验之前,教给学生实验观察要点和认识本节课中的实验仪器,为学生的后续实验做好了铺垫,降低的学习难度,有利于持续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在这节课中,实验1和实验3由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胆矾研碎、溶解和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完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学习,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完成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联系的探究,并增加了纸张燃烧、纸张撕碎、火柴折断、火柴燃烧等学生熟悉的实验,在导入新课和突破难点中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功效。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1.少数学生只是停留在新奇上,在观察时缺乏目的性,描述实验现象不规范不完整。
2.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只是给常见的典型的物质变化进行分类,要与核变、某些生物变化分开,以免造成知识掌握不严谨。
3.初次做化学实验,操作不是很熟练,有不规范操作。
教学反思教无止境,我将在自己的化学教学之路上不断努力进取,它需要您的指点和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