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2.6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四:2.6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30 11:2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课 时
1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姓 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重点难点
体会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 — 当堂检测 — 反思质疑 — 布置作业
学 习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一、自主学习
(一)关于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 ,号 ,济南历城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 为主,与苏轼并称为“ ”,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抒发 ,倾诉 的悲愤,乃“ ”。
(二)拼音
遥岑( ??? )??? 玉簪(?? ?)?? 螺髻(? )?
鲈鱼( ?? )? 堪脍(? ) 揾英雄泪( )
解释词语
遥岑:
断鸿:
脍:
求田问舍:
红巾翠袖:
揾:
二、探究新知
1、词中哪句话或哪个词与题目相照应?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学 习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2、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5、在前两个典故中,辛弃疾是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辛弃疾借用桓温的典故想要说明什么?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7、“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当堂检测
1、《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极目远眺所见山之情态的句子是:“ , , 。”
2、“ , , ”一句写天幕低垂,红日半隐,孤雁哀鸣,用寥廓苍凉的环境烘托出寓居江南、有志不得伸的游子形象。
3、辛弃疾生命里的孤独,无人会意,无法言说,只能登高拍栏,把视宝剑,正如他在《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里所说:“ , , , 。”当代著名散文家梁衡为辛弃疾写的人物评传《把栏杆拍遍》即取意于此句。
四、反思质疑
学习完本文,我的收获(或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五、布置作业
资料链接:
走进作者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收复中原,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21岁参加抗金义军曾经是踌躇满志的意气风发少年,不久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写作背景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