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2.7 李清照词两首 导学案(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四:2.7 李清照词两首 导学案(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30 11:49:00

文档简介

课 题
《声声慢》
课 时
1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姓 名

学习目标
品读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2、深入解析词人愁绪的丰富内涵。
3、体会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重点难点
品读意象,把握作者情感;解析词人愁绪的丰富内涵。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 — 当堂检测 — 反思质疑 — 布置作业
学 习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一、自主学习
(一)拼音
戚戚( ) 乍暖还寒( )( )
憔悴( ) 梧桐( )
解释词义
戚戚:
乍暖还寒:
降息:
敌:
憔悴损:
次第:
二、探究新知
1、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感情?
2、开头七组叠字是怎样从多角度抒写愁情的?
学 习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3、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本词选用了哪些意象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愁苦?
试赏析结句“怎一个愁字了得”。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那后期是什么愁呢?同学们说说看。本词的“愁”,具有什么广阔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形象特点是怎样的?
当堂检测
合作探究,比较鉴赏《醉花阴》与《声声慢》。
词名
意象
意境
抒发的情感






四、反思质疑
学习完本文,我的收获(或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五、布置作业
资料链接:
1、创作背景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2、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 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 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 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 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 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 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
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 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由亡国到丧夫,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
这些都一连串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晚景凄凉,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 题
《醉花阴》
课 时
1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姓 名

学习目标
了解李清照生平及不同时期创作风格。
把握意象,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酒”“黄花”等意象和结合诗句感受词人的情感。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 — 当堂检测 — 反思质疑 — 布置作业
学 习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一、自主学习
(一)解释词义
永昼:
瑞脑:
金兽: 纱橱: 东篱:
暗香: 销魂:
二、探究新知
1、词人是从哪些方面写愁情的?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2、前两句词人抒发怎样的感情?从景与情的角度加以分析。
3、上阙后三句中哪一字暗含了作者的心情?请结合本句加以分析 。
4、赏析“人比黄花瘦”的“瘦”字。
当堂检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以“秋”字领起:“红藕香残”,荷花谢了,这是室外之秋;“玉簟秋”,枕卧的席子感到了秋凉,这是室内之秋。在这秋的氛围中,“独上兰舟”,更进一步突出了词人的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秋凉,孤寂,使词人更迫切地盼望与亲人的团聚。于是她把视线投向“云中”,投向排成“一”字或“人”字的大雁,希望能够替她传递“锦书”,使丈夫早些回来,表达了词人殷切的思念之情。
C.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兼提落花、流水两端,与上阕“红藕
香残”“独上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年华的消逝。然后说,这种离愁是双方都要承受的,这种离愁也是无法排遣的。
D.这首词结尾三句,“眉头”与“心头”相对,“愁”由外露到潜入内心深处,看似消除了,实则更为深重了;“才下”与“却上”相对,突出了这种感情“潜入”所造成心理上的起伏有多么急剧。
四、反思质疑
学习完本文,我的收获(或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五、布置作业
资料链接:
学 习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1、介绍作者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她的生活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两期,前期生活美满,后期生活颠沛流离,孤独愁苦。其词善用白描手法,细腻精巧,语言清新自然,音韵和谐优美,被称为 “易安体”,著有词集《漱玉集》。被称为“一代词宗”。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闺怨”的传统题材,用以表现女子的生活和情感。但作者多为男性,故所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是代替女子们说话。李清照是女词家,她的“闺怨词”是独书自我的生活和心灵,是自话自说。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一道特别瑰奇的光芒。李清照的创作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有过安逸、美好的家庭生活,也有着国破、家亡、夫死、寡居的不幸人生。故李清照的创作有前后两个时期,生活与心态不同,韵味与格调也就有别。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南渡前 内容:闺情(离愁)
词风:清丽明快 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 南渡后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凉、低沉凄凉沉痛,伤时念旧、怀乡悼亡以及浓重哀愁,《永遇乐》《武陵春》《声声慢》
如 梦 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如 梦 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重阳,人逢佳节倍思亲,她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