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登高》 课件(4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唐诗五首--登高》 课件(4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31 20:3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9张PPT。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或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2分);寄寓人事沧桑、兴衰无常而自然永恒的感慨。(2分)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比喻。(1分)①愁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愁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4分) 蜜蜂:这世界上爱占别人“甜头”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我是不得已才配备这杆“枪”的。
鱼:明明知道有人垂钓,仍然免不了接二连三地上钩。唉,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心灵呢?1、但有时谦虚却使人落后,因为一味的谦虚会使人失去应有的进取精神。
1、但有时身在此山中才能识得山的面目,因为停留“山”外使我们缺乏更深的认识。登 高杜 甫走进杜甫 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自称少陵野老,杜甫的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他被称为“诗圣”.李白诗风格“雄健奔放”
杜甫诗风格“沉郁顿挫”
(四)眷恋亲情、友情。 杜甫诗歌的典型情感 :(一)忧国忧民渴望兼济天下;(二)仰慕英雄、壮志难酬; (三)漂泊无依、老病孤愁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对仗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工整,每一联的最后个字一定要压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作客: 寄居在别处,如作客他乡。
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潦倒:疾病困顿读诗步骤1,知人论世本诗写于杜甫流寓夔州,属杜甫西南漂泊时期:居无定所,孤苦无依,穷困潦倒,满身疾病(右臂偏枯耳半聋)。2,看题:登高登高——我国古代重阳节风俗,百姓登高祈福,士大夫登高言志。3,具备一定的文化常识。读诗步骤中国文人的传统情节——悲秋情节4,读诗,读出诗的基调,读懂诗的内容。尽量找到表明诗人情感的“诗眼”词读诗步骤4,读诗,读出诗的基调,读懂诗的内容。本诗基调:凄楚悲伤诗人到底为什么而悲呢?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晚年多病,孤苦无依国事艰难,壮志难酬人生潦倒,消愁无途长年漂泊,有家难归 颈联尾联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首联颔联作者于秋天的在夔州长江边登高远望所看的风景这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你能描绘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情景交融江边秋景图特点:
作者感情:苍凉寥廓悲怆凄楚
急风、高天、哀猿
清渚、白沙、飞鸟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
人生艰难
功业无成国家艰难
忧国忧民秋

交融登 高景情“景中有情,
情中有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1,知人论世
2,抓住景物特征,进行适当联想想像。
3,理解景物构成图景的整体特征。理解“情景交融”的方法古诗歌题型链接诗歌考查要点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人间词话》-王国维意境 意 境
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镜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多个意象叠加)。意境是这两者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它包括景、境、情
三个方面。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景与情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诗中某几句写了哪几个事物,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图景所营造的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意境型方法总结②点意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寂静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析感情 ①描图景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 。 这首诗营造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 诗中描绘江月近人;风灯照夜,灯影婆娑,月照沙岸如雪,白鹭夜宿沙滩,船尾跳鱼的画面,(2分)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1分),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2分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末句与前三句在描写上有什么不同?末句写大鱼跃出水面,属动态描写,以动称静,更突出江上月夜的宁静,与前三句重在“静”上不同。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1)“可怜”即“可爱”.
(2)九月初三夜,露水晶莹如圆润的珍珠,天上的弯月好似弓箭.(描绘图景)
(3)作者为我们描述一幅静谧和谐的秋夜图,(概括特点)
表达作者此时闲适的心情.(分析情感)高考链 接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绝 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背景]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天下太平,诗人回到成都草堂。??描图景: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的黄鹂在欢唱,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西山雪岭如画般嵌在窗中,岸边停着来自东吴的江船。
点意境: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
析感情: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平定后无比欢快的感情。 课堂练习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迟日:春日。 一、描图景: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二、点意境: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生机勃波的春景图。三、析感情: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
悦闲适的心境。诗歌考查要点一,对诗歌意象的考察高考链接方法:1.抓景物特点,景物的特点一般落在形容词上.2,知人论世,探知诗人的感情 3, 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比喻义) 谒金门????(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春风乍起,春风搅动了池水,
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的愁绪呢!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意象特征意象作用皱①这首诗为什么都写到某个事物?提问方式:提问变体:②诗句用了某些意象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 分析意象型答题步骤:意象特征
意象作用(主旨)把握意象的方法: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江边的小草在微风吹拂之下显得那么弱小,一只有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江岸.诗人借助“细草”、“独舟”这两个意象,写出自己的处境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柔弱,像江中孤舟一般孤独寂寞. 景物的特点一般落在形容词上把握意象的方法: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  小松初时埋没于深草中,但长满针刺的头一直往上窜,最终长成凌云之木.
以小松喻人,表达作者“出生轻微但坚强不屈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意象特征意象作用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傍晚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
(2)写出了一片萧飒凄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
(3)烘托出作者内心有家难归的悲戚。请分析首句的意境?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请分析第二句的意境?(1)小桥下面是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
(2)描绘了一幅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的田园小景。
(3)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方法总结②点意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析感情 ①描图景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对仗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工整,每一联的最后个字一定要压韵。你预习了吗?字音:渚
字形:萧萧(非“箫”)啸 鬓 潦倒
作客: 寄居在别处,如作客他乡。
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字义:回: 落木:
苦恨: 苦,
百年:(zhǔ)盘旋。落叶。深为憾恨。甚,极。一生,这里指晚年。读诗步骤5,读诗,读出诗的基调,读懂诗的内容。本诗基调:凄楚悲伤本诗内容:作者于秋天的某一天在夔州长江边登高远望看风景,然后抒发感情。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体会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第一联意象风  天  猿  水  沙  鸟急  高  哀啸 清  白  回飞身心冷渺小凄楚悲伤冷色孤独徘徊悲凉体会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第一联意象落叶        长江无边 萧萧      (流)不尽 滚滚人生短暂历史长河永不停息对比反衬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古道西风瘦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雄浑壮丽幽清明净萧瑟凄凉形容词概括意境的特征.宏阔——苍凉、雄浑、辽阔、高远、壮阔、????? 细腻——空寂、缠绵、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繁复——绚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苍凉、冷寂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
3、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部到底的平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