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啦》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20、21页的内容。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等,学生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层次参差不齐,而且比较散乱,需要知识性的梳理,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生活背景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努力进行创新。
教学目标
1、在比一比的活动中,通过直观地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厚薄活动,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厚薄关系;
2、知道在比较高矮、长短、厚薄时,需要在同一起点进行,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3、在比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进行比较的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同时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获得高矮、长短等比较活动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比较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短不一的细绳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下课音乐声响起)孩子们,下课铃声响了,你会做些什么?
生:拍球、跳绳……
师:孩子们的课间活动真丰富,现在咱们一起去看看淘气、笑笑他们下课在干什么?(出示情境图)(板书课题:下课啦)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谁高?谁矮?
(1)出示情境图,引导观察谁高?谁矮?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教师板书:高矮)
(2)小组合作交流,再汇报;(小组讨论交流比较高矮的方法 ,教师参与其中。)
(3)引导学生认识在比较高矮时需要注意什么;(需要站在同一起点)
(4)启发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5)师小结:正确方法,背对背比较高矮时,要把背挺直,脚后跟要着地,需要站在同一起点。
2、谁长?谁短?
(1)观察情境图,两根绳子哪根长?哪根短?(教师板书:长短)
(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再汇报;(要求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
(3)师小结:比较物体的长短需要一端对齐,拉直后再比较。
3、选哪个钉子合适?
(1)观察情境图,独立思考;
师:帮修凳子的叔叔选一颗合适的钉子。
(2)小组讨论,汇报;(注意引导学生规范用语)
(3)师小结:选择合适的钉子需要根据木板的厚薄来选择钉子的长度。(教师板书:厚薄)
三、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1、说一说,谁高?谁矮?
2、哪根绳子最长?
3、想一想,说一说。
4、比一比,填一填。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孩子们的表现真棒,能自己发现在比较高矮时需要在同一起点,在比较长短时需要对齐、拉直,观察非常仔细,相信以后你们的发现会更多。
板书设计
下课啦
高矮:同一起点
长短:对齐、拉直
厚薄
【作业设计】
每个小组从高到矮排成一列,每人用“高”或“矮”说一句话(如我在小组中最高,我比某某高,我比某某矮),再回到座位。
课件12张PPT。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比较谁高?谁矮?谁长?谁短?谁走的路长?√√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吗?谁最高?谁最矮?谁长到短排一排。①②③⑤④最长的画“√”,最短的画“○”。√○《下课啦(高矮、长短的比较)》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
学习目标
1.在比一比的活动中,能够正确比较两个物体间的高矮、长短。
2.知道在比较高矮或长短时,需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3.经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的过程。
编写说明
“高矮”“长短”都属于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因此,教科书把这些内容安排在一起进行学习。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接,丰富学生对长度比较的认识。
教科书呈现了操场上的一些场景,根据情境图设置了由三个问题组成的问题串。“谁高?谁矮?”是让学生体会比较高矮时需要站在同一个起点才行;“谁长?谁短?” 是在比较两条绳子的长短的过程中,利用原有的生活经验进行长短比较,如两端对齐,拉直后再比较:“谁走的路长?”是结合学生走石板路这一情境,使学生知道比较长短时,不能只看起点和终点。还要看中间是不是直的,从而丰富学生对比较活动的体验。
教科书在编排上层层递进,不断地为学生设置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的比较方法和体验。例如,“谁高?谁矮?”从在同一起点上的高矮比较到不在同一起点上的高矮比较“谁长?谁短?”不在同一起点下的两根绳子长短问题的比较,突出了不在同一起点下具体比较方法的运用:“谁走的路长?”在同一起点同一终点,但又很难通过观察进行直接比较,需要借助数数的方法得出结论。
?谁高?谁矮?
教科书呈现了两个小孩比高矮的场景,并巧妙设计了男孩一个有趣的小动作(踮脚)引发学生的思考.由于改变了比较的起点,所以就难以直接判断谁高、谁矮,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学习比较方法的需要。学生经过思考认识到比较物体的高矮时,需要放在同一个起点上。
?谁长?谁短?
在学牛知道比较需要在同一起点下进行的基础上,教科书又安排了比较两根弯曲跳绳长短问题,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进行比较。这也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男孩和女孩的对话,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比较:将绳子的一端对齐后,将绳子拉直,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在活动经验的积累中,再一次体会比较的方法。
?谁走的路长?
教科书呈现了两个小孩走石板路的场景,提出了谁走的路长,解决比较长短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不能只看起点和终点,还要关注曲直,对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建议
由于学生还不具备独立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学习经验,所以这节课的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谁高?谁矮?
在出示情境图之前,教师可以先组织一个师生现场比高矮的活动。先由教师和学生比身高,再由学生之间比身高。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比的。接着,出示男孩和女孩比高矮的情境图,提出问题:男孩和女孩谁高?谁矮?他们两个一样高吗?由于男孩踮脚这一设计,会引发学生讨论,学生在交流中探索不一样高的理由和依据:男孩踮脚了才和女孩一样高,应该是男孩矮,女孩高。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体会比高矮的方法和关键。
学生在讨论、交流与争辩中发现比较高矮需要在同一个起点,也就是有一端是要对齐才便于比较。
?谁长?谁短?
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图中两根跳绳哪根长?哪根短?你能想办法进行比较吗?因为这两根绳子弯曲着摆放,所以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挑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说一说应该怎样比较。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到把绳子拉直后再比较。接下来,教师可以把提前准备好的两根跳绳拿出来,让学生实际操作。在操作中看学生能否想到把跳绳的一端对齐后再比。如果有问题,教师要适当指导或者让学生看教科书中男孩和女孩比较跳绳的图和对话。
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引导学生清楚地说出比较的操作过程,通过表达与交流进一步;体会比较的方法。
?谁走的路长?
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比较长短的方法,然后观察情境图,两个小孩走的起点一致,终点也一致,走的路一定一样长吗?引导学生发现,他们走的不是直线。走的路不能像绳子一样拉直,怎么进行比较呢?引导学生发现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如果有学生想到数脚印,教师要提醒学生,每个人走路时一步的长度是不一样的,走的步数一样,走的路不一定一样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