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的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第四课,讲述了北魏的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本课的主题是民族大交融。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魏晋以来,各民族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课标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 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讲述淝水之战的概况,知道与之相关的典故。能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初步理解民族交往、 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拓跋鲜卑大事记来理清其发展历程,进而学习北魏的建立;运用“左图右史”的历史学习方法学习历史事件;根据情境材料,视频、图片、材料等分析历史现象。通过编写孝文帝汉化措施“三字经”,概括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内容;小组合作分析材料,参与评价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孝文帝改革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创新支点
重新整合教材,将第一目内容融入其中,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脉略更加清晰,便于学生逐层深入的理解。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其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本课内容比较抽象,因而需要直观、生动的材料引导学生,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还需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对历史材料的解读指导。
教学方法
讲述法、情境教学法、左图右史法、材料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新课
导入
师生谈话引出鲜卑族,由此进入本课的学习。
活跃气氛,快速进入新课。
新
课
学
习
新
课
学
习
从嘎仙洞到进鼎中原
展示:内蒙古呼伦贝尔嘎仙洞遗址及嘎仙洞刻石拓片
考古工作者通过对祝文及史书的考证,证实这里是拓跋鲜卑的发祥地。简介祝文,认识南迁在拓跋鲜卑发展中的作用。
展示:拓跋鲜卑大事记
了解“代”政权的建立及灭亡。
归纳:前秦灭掉了代等政权后,一度统一北方。强大的前秦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展示:前秦东晋对峙地图
为了统一中国,前秦发动了企图灭亡东晋的淝水之战。聚焦淝水战场。
左图右史法学习淝水之战:屏幕左边展示淝水之战形势示意图,右边表格提供这场战役的几大要素,指导学生结合图表学习P86—87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讲述一下这场著名的战例。
在这次战役中留下了不少的典故,指导学生根据屏幕的提示一一对应。
归纳:淝水之战前秦的失败,原因固然很多,但人心却不容忽视,有人总结了这样的几句。
展示:前秦内部——
汉族降臣有归晋之心
其他少数民族豪酋有复国之心
部分氐族有怨恨之心
朝廷上下有忌惮之心
指挥者有轻敌之心
士兵有厌战之心
——李程《淝水之战中前秦败于不得人心》
分析:重点看前两句思考,在当时前秦内部的各民族之间缺少一种东西是什么?
归纳:引导学生认识淝水之战时,前秦内部各民族之间缺少凝聚力。
进而自然的进入拓跋鲜卑的复国。
展示:拓跋鲜卑的大事记——公元386年,拓跋鲜卑趁机复国
自主学习:根据地图及问题,自主学习拓跋鲜卑政权的建立。
第二篇 从草原孤鹰到融入华夏
由于内迁较晚,拓跋鲜卑还保持着相对落后的习俗。
展示:【历史细节】一场鲜卑婚礼
思考:这一习俗反映了什么?
展示材料,指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与鲜卑族的状况形成对比,得出改革迫在眉睫,引出孝文帝。
展示:孝文帝及档案,引出改革的关键一步是什么呢?
得出迁都洛阳。
播放视频:《中国通史》之孝文帝迁都,引导学生得出迁都的目的。
迁都之后孝文帝开始有意识地实施汉化政策。
展示:《魏书?咸阳王禧传》文字材料、《北魏帝王出御图》、
鲜卑姓改汉姓表格、一场汉族仪式的皇家婚礼材料。
依次引导学生得出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汉化措施并回应课文内容。
活动:编写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三字经”和孝文帝改革“三字经”。
展示:《洛阳伽蓝记》卷二文字材料
指导论证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从错居杂处看民族交融
展示: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牧马图》、《扬场图》
引导得出魏晋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在生产方式上的变化。
同时明确他们的畜牧业经验,被汉人应用到家畜饲养中。
展示:《孝文帝出行图》;《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胡床、椅子、方凳图片;甘肃出土的墓室砖画《两名汉族士大夫正在食用烧烤食品》
指导学生依次从服饰、用具、食品方面得出各民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简介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在政治制度上的学习。
展示:《敕勒歌》的演进,认识文化交流的密切。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在民族心理上,思想感情日益沟通,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也逐渐减少。
图示小结:见PPT。
展示:苏秉琦的《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材料、陈寅恪的《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材料。
合作探究: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呢?
拓展延伸:在我们今天的56个民族大家庭中,已没有鲜卑族了,鲜卑族哪去了呢?
指导学生结合所学,谈看法,照应开头。
结束语:总结所学,升华提升,使学生认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密切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无论是哪一个民族,都属于一个中国。
了解拓跋鲜卑的发祥地及其发展历程。
根据图表结合课文内容学习淝水之战的概况。
讲述淝水之战的概况及连线相关典故。
思考分析
明确北魏的建立,并学会运用地图找到其都城所在地。
通过历史现象认识其背后反映的问题。
分析材料,对比认识。
看视频了解孝文帝迁都的目的。
分析材料,得出改革措施。
编写三字经,简化记忆。
分析材料,认识改革的意义。
史料论证民族交融。
史料论证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根据材料,合作探究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