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N】 经典类文拓展延伸阅读《济南的冬天》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举一反N】 经典类文拓展延伸阅读《济南的冬天》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31 13:46:2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济南的冬天》精选类文拓展延伸阅读6篇
1.白马湖之冬
夏丐尊
①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地中。???
②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的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屋檐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拔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作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③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当时尚一株树木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大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暖和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的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④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之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⑤现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
1.本文作者写白马湖之冬,重点写风,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风的?请补写在下面(4分,每空2分)。
是从以下四方面来写风的:
①风多,“差不多日日都有”;
②???????????????????????????????????
③写风多风大的原因:环湖是山,北首留空;
④???????????????????????????????????
2.谈谈第③自然段“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整个儿”这个词语的妙处。(2分)
??????????????????????????????????
3.文章以“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结尾,有什么作用?(2分)
????????????????????????????????
?
????????????????????????????????
?
4.《济南的冬天》描写冬日的画意,颇有诗趣;《白马湖之冬》写冬日也颇有“诗趣”,不同在于济南的冬天的景物给作者感觉是??????????????? ?,白马湖的冬天给人感觉是?????????? ?。在写法上,两者又各侧重于不同的感官,前者着重是?????? ?角度来写的,后者主要是从?????????????上写的。(4分,每空1分)
??
答案:
1.答案:②风大,“好像虎吼”; ④写人们对风的感受,如“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
2.答:措辞似乎古怪,其实最合情境。白马湖那时无一株树木,无遮无挡,所以月亮太阳的升落都给人“整个儿”的感觉。
3.答:表明作者一家人对白马湖冬日之风印象之深,流露怀念之情。如叙家常,朴实有味,余味不尽。
4.温暖、晴和,(或响晴,清朗)富有生气,诗情画意。寒风怒号,天寒地冻,湖水澎湃 。视觉感觉
2.南半球的冬天
余光中
  “旷达士”(飞机)猛一展翼,十小时的风云,便将我抖落在南半球的冬季。堪培拉的冷静、高亢,和香港是两个世界,和台湾是两个世界。堪培拉在南半球的纬度,相当于济南之在北半球。中国的诗人很少这么深入“南蛮”的。《大招》的诗人早就警告过:“魂乎无南!南有炎火千里,腹蛇蜒只。山林险隘,虎豹蜿只。鳙短狐,王虺骞只。魂乎无南,蜮伤躬只!”柳宗元才到柳州,已有万死投荒之叹。韩愈到潮州,苏轼到海南岛,歌哭一番,也就北返中原去了。谁会想到,深入南荒,越过赤道的炎火千里而南,越过南回归线更南,天气竟会寒冷起来,赤火炎炎,会变成白雪凛凛,虎豹蜿只,会变成食火鸡、袋鼠和攀树的醉熊?
  从堪培拉再向南行,科库斯可大山便擎起须发尽白的雪峰,矗立天际。我从北半球的盛夏火鸟一般飞来,一下子便投入了科库斯可北麓的阴影里。第一口气才注入胸中,便将我涤得神清气爽,豁然通畅。欣然,我呼出台北的烟火、香港的红尘。我走下寂静宽敞的林阴大道。白干的犹加利树叶落殆尽,枫树在冷风里摇响眩目的艳红和鲜黄,刹那间,我有在美国街上独行的感觉,不经意翻起大衣的领子。一只红冠翠羽对比明丽无伦的考克图大鹦鹉,从树上倏地飞下来,在人家的草地上略一迟疑,忽又翼翻七色,翩翩飞走。半下午的冬阳里,空气在淡淡的暖意中兀自挟带一股醒人的阴凉之感。下午四点以后,天色很快暗了下来。太阳才一下山,落霞犹金光未定,一股凛冽的寒意早已逡巡在两肘,伺机噬人,躲得慢些,冬夕的冰爪子就会探颈而下,伸向行人的背脊了。究竟是南纬高地的冬季,来得迟去得早的太阳,好不容易把中午烘到五十几度,夜色一降,就落回冰风刺骨的四十度了。中国大陆上一到冬天,太阳便垂垂倾向南方的地平,所以美宅良厦,讲究的是朝南。在南半球,冬日却贴着北天冷冷寂寂、无声无嗅地旋转,夕阳没处,竟是西北。到堪培拉的第一天,茫然站在澳洲国立大学校园的草地上,暮寒中,看夕阳坠向西北的乱山丛中。那方向,不正是中国的大陆?乱山外,不正是崦嵫的神话?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无数山,无数海,无数无数的岛。
  到了夜里,乡愁就更深了。堪培拉地势高,大气清明,正好饱览星空。吐气成雾的寒战中,我仰起脸来读夜,竟然全读不懂!不,这张脸我不认得!那些眼睛啊,怎么那样陌生而又诡异,闪着全然不解的光芒?好可怕!北斗呢?金牛呢?天狼呢?怎么全躲起来了,我高贵而显赫的朋友啊?踏的,是陌生的土地,戴的,是更陌生的天空,莫非我误闯到一颗新的星球上来了?
  当然,那只是一瞬间的惊诧罢了。我一拭眼睛。南半球的夜空,怎么看得见北斗七星呢?此刻,我站在南十字星座的下面,戴的是一顶簇新的星冕,南十字,古舟子航行在珊瑚海塔斯曼海上,无不仰天顶礼的赫赫华胄、闪闪徽章,澳大利亚人升旗,就把它升在自己的旗上。可惜没有带星谱来,面对这么奥秘幽美的夜,只能赞叹。
  怕冷。怕冷。旭日怎么还不升起?霜的牙齿已经在咬我的耳朵。怕冷。三次去美国,昼夜倒轮。南来澳洲,寒暑互易。同样用一枚老太阳,怎么有人要打伞,有人整天用来烘手都烘不暖?而用十字星来讲,是一夜也烘不成梦的啊。
(选自《余光中散文集》)
1.文章第一自然段引用《大招》中诗人的话及列举柳宗元、韩愈、苏轼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而用十字星来讲,是一夜也烘不成梦的啊”这句话在文中有何含意?
3.南半球的冬天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4.文章情感丰富,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中蕴藏着哪些情感。
答案:
1.①说明中国古人是很少深入“南蛮”的,表达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南蛮”的印象是炎热而荒凉的;②为下文写南半球的冬天作铺垫,从而突出了南半球冬天的寒冷出人意料。
  2.异国他乡的星辰并不能使自己安然入梦,形象地表明了作者深深的乡愁。
  3.①异常寒冷、空旷寂静;②太阳来得迟去得早,夕阳没处,竟是西北;③南半球的夜空,与北半球不同,代表性的星座是南十字。
4.①对南半球的寒冷感到惊讶;②对南半球的雪山之景感到欣喜;③对南半球的星空的惊诧与赞叹;④对故土的浓浓思念
3.松坊溪的冬天(节选)
郭风
我曾经在松坊村住过好些日子。这是南方的高山地带的一个小小山村。
四面是山,是树林,是岩石。有两条山涧从东西两面的山垅里流出来,在村前会合起来,又向南流。这便是松坊溪。
这是一条多么好的溪涧。溪上有一条石桥。溪中有好多大溪石。那溪石多么好看,有的像一群小牛在饮水,有的像两只狮睡在岸边,有的像两只熊正准备走上岸来。
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近来了。山上的松树林,还是青翠的。山上的竹林子,还是碧绿的。天是蓝的。日光是金色的。松坊溪岸边一丛一丛的蒲公英,他们带着白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飘,在风中飞扬。蒲公英在向秋天告别么?
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近来了。松坊溪岸边一丛一丛的雏菊,她们还在开放蓝色的花。而山上的枫树,在前些日子里,满树全是花般的红叶,全是火焰般在燃烧的红叶,忽地全都飘落了。
看啊,看啊,在高大的枫树上,在枫树的赤裸的高枝间,挂着好多带刺的褐色果实,在枫树和枫树的中间,看啊,看啊,还有几棵高大的树,在赤裸的高枝间,挂着那么多的橙色果实,那么多小红灯般的果实,这是山上的野柿成熟了。我忽地想到,这是枫树、野柿树携带满枝的果实,在迎接冬的到来。
下雪了。
雪降落在松坊村了。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
雪降落下来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雪降落下来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像芦花一般的雪,降落在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那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
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了,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到覆雪的溪岸上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的石桥上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飞起来的种子般的雪,纷纷落在石桥上。桥上都覆盖着白雪了:
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远山披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从石桥上走过时,我停住了。我听见桥下的溪水,正在淙淙地流着。我看见溪中照耀着远山的雪影,照耀着石桥和溪石的雪影,我看见溪中有一个水中的、发亮的白雪世界。
当我要从桥上走开时,我看见桥下溪中的白雪世界间,有一群彩色的溪鱼,接着又有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桥洞,正在游来游去。
忽地,我看见那成群游行的彩色溪鱼,一下子都散开了,向溪石的洞隙间游去,都看不见了。忽地,彩色的溪鱼又都游出来了,又集合起来,我又看见一群又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一个照耀在溪水中间的、明亮的白雪世界,向前游过去了。
小题1: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文中划线的“告别”和“迎接”这些词语好在哪里?(3分)
小题2:文中两次写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小题3: 看到“雪降落下来了,像柳絮一般的雪”,你也许会想起东晋才女谢道韫咏雪的那句“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4: 作者是怎样描绘雪中松坊溪的溪石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告别”“迎接”使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地表现了冬天临近时,蒲公英种子飞舞,枫树、野柿树果实挂满枝头的景象。(2分)
小题2: 第一处写蒲公英飞扬,是写秋天真实的景象,形象地表现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近来了。(2分) 第二处是把雪花比作飞舞的蒲公英,生动地表现了雪花缓缓降落的美妙景象。(2分)
小题3: 未若柳絮因风起(2分)
小题4: 作者把雪中松坊溪的溪石比作一群溪中饮水的白色小牛和几只正准备从溪中上岸的白熊,(2分)这样写把静态的溪石写出动感,表现了雪中溪石的可爱形态。(2分)
4.冬 天
汪曾祺
①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gé)子。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②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洗帐子要捡一个晴朗的好天,当天就晒干。夏布的帐子,晾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了。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③不过也还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升火。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④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棉衣在铜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⑤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里面烧的是粗糠。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制的。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墼(jī)(煤炭研为细末,略加蜜,筑成饼状),以纸煤头引着。一个炭墼能经一天。
⑥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园辟小片地,种乌青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冻,久贮不坏,可吃一冬。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是蜂窝状。化开,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无不佳。冻豆腐宜放辣椒、青蒜。我们那里过去没有北方的大白菜,只有“青菜”。大白菜是从山东运来的,美其名曰“黄芽菜”,很贵。“青菜”似油菜而大,高二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家家都吃的菜。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阴天下雪,喝咸菜汤。
⑦冬天的游戏:踢毽子,抓子儿,下“逍遥”。“逍遥”是在一张正方的白纸上,木版印出螺旋的双道,两道之间印出八仙、马、兔子、鲤鱼、虾……;每样都是两个,错落排列,不依次序。玩的时候各执铜钱或象棋子为子儿,掷骰子,如果骰(tóu)子是五点,自“起马”处数起,向前走五步,是兔子,则可向内圈寻找另一个兔子,以子儿押在上面。下一轮开始,自里圈兔子处数起,如是六点,进六步,也许是铁拐李,就寻另一个铁拐李,把子儿押在那个铁拐李上。如果数至里圈的什么图上,则到外圈去找,退回来。点数够了,子儿能进终点(终点是一座宫殿式的房子),就算赢了。次后进入的为“二家”、“三家”。“逍遥”两个人玩也可以,三个四个人玩也可以。
⑧早起一睁眼,窗户纸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天竺果。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腊梅开得很长,天竺果尤为耐久,插在胆瓶里,可经半个月。
⑨舂(chōng)粉子。有一家邻居,有一架碓(duì)。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轮流借用。碓屋很小,除了一架碓,只有一些筛子、箩。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糕,做“年烧饼”(糯米粉为蒂,包豆沙白糖,作为饼,在锅里烙熟),搓圆子(即汤团)。舂粉子,就快过年了。
根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 文章写了故乡冬天的哪些事?请简要概述。(6分)
(2) 第⑥段,作者写家乡冬天吃的菜,不惜笔墨,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3) 有人说“外面有多冷,屋内就有多温暖”,朱自清也说“外面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你从文中的哪些场景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温暖”和“幸福”?请任选两处作答。(6分)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而很讲究的白铜手炉的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
B.玩“逍遥”游戏时,所掷的骰子显示是几点,就表示从第几点开始走步。
C.舂粉子由于碓少,一般是附近的一二十家邻居共用一架,所以只能轮流借用
D.本文从题旨内容到结构形式都是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
E.文章对家乡冬天旧闻的回忆,写得像谈家常,地道的方言,让人倍感亲切。
参考答案:
(1)上槅子;拆帐铺草;升火取暖;菜肴;游戏;雪天折腊梅花、天竺果;舂粉子。(一个1分,满6个就给全分)
(2)①写家乡冬天吃的菜,那么细致、活灵活现,可见家乡在作者头脑中的印象之深;②冬天吃的菜只是家乡美好印象的代表,对家乡冬天菜的美好回忆揭示了作者深藏在心底的浓浓乡情。③写得越详细,越能体现家乡冬天的“暖和”与幸福感。(一点2分,写出2点即可)
(3)、场景如:①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多亲情、多暖融融的一幕!②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闲适而温馨。③阴天下雪,喝咸菜汤。——汤热气腾腾,再大的雪也不冷。④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色彩鲜艳,生机勃勃。⑤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象声词,闹中现愉悦,无限兴奋,无限开心。(场景各2分,赏析各1分,两个即6分)
(4)、D、E。(A不是白铜手炉,而是银制的;B骰子显示几点,表示走几步;C只是一特例,并非村上都是一二十家共用)
5.北方的冬天
许峰
  ①没有雪,似乎就不是冬天。南方的冬天,除了山区,一般城市里是不见雪的。有的人一辈子都没见过雪。有的人去过人造的冰窟,大夏天的,一张门票几十块钱。那叫雪吗?混杂着煤灰一样的杂质,了无生机。看得人太多了,踩的人太多了,雪就没了形状,没了精髓。逗人玩呢。   ②看雪还是要去北方。进入冬天,雪就成了北方惟一的风景。城市里白雪皑皑,山野上苍茫一片,真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尤其是在林区,倘若大雪遮天蔽日地下上几天几夜,清早忽然起来,顺着窗户霜花的缝隙,猛地发现雪停了,世间万般寂静,无声无息。连鸟叫都没有——那么冷的天,鸟如何抵挡得了。   ③若是孩子,心里就乐了。孩子们要结伴去上学;他们穿得像熊似的出门,路上的雪太厚,厚度和他们的个子几乎一般高,一不小心,掉进雪里,却没什么恐惧。孩子,都希望自己满头满脸都是雪,跟白胡子老人似的。当然,一般都小心翼翼,手牵着手,顺着树根走,无风,说不上有阳光,天却是晴的,抬头望去,干枯的枝头都挂着雪,像棉花糖,孩子们的小拳头捶在树干上,雪受到惊吓,都纷纷扬扬地落了,如柳絮飘飞。孩子们笑着,松开了小手,手舞足蹈,声音惊着了寂静的林区,树上的雪都矜持不住,更洋洋洒洒。   ④孩子们拣近道儿,穿越林区,到附近的小学去读书。上完一天课,到下午下学时,路上的雪已经被踩实了,或者正午灿烂的阳光使雪发生了一点变化,下午气温又降时,雪变结实了,变硬了,如给大地铺了厚厚的地板。这时,你随便地踩,随便地跑,使劲跺两脚,脆生生的响,顶多一只棉鞋陷进去,却能很容易地拔出来。   雪地并不很滑,不像结冰的地面,而孩子们穿的棉鞋大都是胶鞋底子或布鞋底子,有阻力。学完功课的孩子们不安分了,边走,边玩雪球,打雪杖。戴着棉手套,团出小雪球,狠狠地朝对方头上、脸上掷去,一般打不中,但打中的话,很疼,却没人哭;追着闹着,偶尔完全击中脸、甚至精确到鼻子,那可惨了,谁闯的“祸”谁去收拾。   ⑤那是内蒙古小兴安岭的冬天。我曾经在那里生活、读书。经历过那样的冬天,后来不管到哪里,都找不到冬天的感觉了。即便有一点,又总觉得意犹未尽,不够味儿。比如兰州和济南的冬天属于干冷,也下一点雪,却很短暂,又及时地消融;又不会完全消融,夜晚彻底地结冰,到了次日一早,满街都是冰溜子,车不敢跑,似乎胆子都吓破了,但车祸也多。而广州或者深圳呢,雪是见不到的,仿佛那是另外世界的风物;一般都艳阳高照。正如此时,阳台外面,暖阳懒洋洋的,把脸探出去,真舒服。老人和孩子最适合在这样的阳光下徜徉。但遇到冷空气降临时,真冷,是阴冷,或湿冷;屋里屋外一样冷。没有温差。若想外面冷,赶紧钻到屋里取暖,若不借助空调什么,你就太失望了。所以在南方过冬,原则上没问题,但有一月左右,你是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的。比北方难受多了。   ⑥北方的冬天总归是有雪的,尤其是农村,外面大雪飘飘,如梦如痴,城里的亲戚回到乡下,和爹妈兄弟姐妹们坐在热炕头上,孩子们则见缝插针地躺了坐了。旺火上煮上热茶,烧上烈酒,炖上一大锅猪排骨——其他调料都不要,有点盐就够。一大口烈酒下肚,胃都滚了;不喝酒的喝茶,东北人唠嗑,西北人喧话,都一个意思,再听着窗外呼啸的北风和偶尔门开时捎进来的雪花——感情,好极了。
  1.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分)      2.选文第②段描写了北方冬天雪后怎样风景?(3分)      3. 选文的题目是“北方的冬天”,第⑤段为什么要写其他地方的冬天?(3分)      4.选文为什么要写孩子们在雪地上的玩耍和冬天北方人的生活场景?(3分)      5.选文与《济南的冬天》描写的冬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4分)      答案      1.南方的雪混杂着煤灰一样的杂质,了无生机;为下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北方的雪特点做铺垫。   2.白雪皑皑,山野上苍茫一片?? 万般寂静,无声无息?   3.把北方的冬天与其他地方的冬天进行对比,突出北方冬天时间长,雪结、硬不易融化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北方冬天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4.表现雪给北方孩子带来的乐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温情,抒发了对北方冬天的喜爱与怀念。   5.示例:本文是抓住北方雪大的特点来写冬天,《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温情的特点来写冬天的。
6.冬?景
贾平凹
????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也没有,那些供人歇身的石凳儿空着,连烫烟锅磕烟灰留下的残热也不曾存。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系在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弄他的箫管吹着,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能再吹下去。便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烟长上来,细而端。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窘窿,水咕嘟嘟冒上来。
????一只狗,白绒绒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一个生命的标本。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驴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样子很调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下,不动也不响,任毛驴跑着。落着厚霜的路上,驴蹄叩着,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为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
????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本质,连现象都模糊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只有在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手背上也戴了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猫儿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趴在玻璃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汽,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
????“奶奶,电线肿了。”
????“那是落了雪。”奶奶说。
????“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
????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着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那还未到嘴里就化了。他们不怕冷,尤其是那两只眼睛。他们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小叫。
????麦苗在厚厚的雪下,叶子没有长出来,也没有死了去,根须随着地气往下掘进。几个老态龙钟的农民站在地边,用手抓着雪,吱吱地捏个团子,说:“好雪,好雪。冬不冷,夏不热,五谷就不接了。”他们笑着、叫嚷着回去煨烧酒喝了。
????雪还在下着,好大的雪。
????一个人在雪地里默默地走着,观赏着冬景。前脚踏出一个脚印,后脚抬起,脚印又被雪抹去。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也觉得有些超尘,想起了一首诗,又道不出来。
????“你在干什么?”一个声音问道。
????他回过头来,一棵树下靠着一个雪柱。他吓了一跳,那雪柱动起来,雪从身上落下去,像蜕落掉的锈斑,是一个人。
????“我在作诗。”他说。
????“你就是一首诗。”那个人说。
????“你在干什么?”
????“看绿。”
????“绿在哪儿?”
????“绿在树枝上。”
????树上早没有了叶子,一群小鸟栖在树枝上,一动也不动,是一树会唱的绿叶。
????“你还看到什么了?”
????“太阳,太阳的红光。”
????“下雪天没有太阳的。”
????“太阳难道会封冻吗?睢你的脸,多红;太阳的光看不见了,却晒红了你的脸。”
????他叫起来:“你这么喜欢冬天?!”
????“冬天是庄严的、静穆的,使每个人去沉思,而不再轻浮。”
????“噢,冬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句号。”
????“不,是分号。”
????“可惜冬天的白色多么单调……”
????“哪里!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
????“可是,冬天里,生命毕竟是强弩之末了。”
????“正是起跑前的后退。”
????“啊,冬天是个卫生日了啊!”
????“是的,是在作分娩前准备的伟大的孕妇。”
????“孕妇?!”
????“不是孕育着春天吗?”
????说完,两个人默默地笑了。
????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
???
1.(1)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本文中的特定含义。(2分)
????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也觉得有些超尘。
??(2)根据上下文,在划线处填上合适的语句。(2分)
????“哪里!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题目为“冬景”,那么作者依次描写了哪三幅冬景图?(4分)
3.(1)“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2)“奶奶,电线肿了。”试分析这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并结合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6分)
4.文章结尾“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可谓点睛之笔,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独特感受。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1)“超尘”本指人品超过一般,不同凡响。这里则指雪中观景,再无他人,自觉有些孤独与高洁。(2分)
??(2)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2分)
??2.总体上作者描写了(一)郊外闲冬图 (二)农村喜雪图(三)雪中对话图(4分)
??3.第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北方冬日里冷得发痛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二句运用了似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孩子的童真。(4分)
??本文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2分)
??4.(1)冬天庄严而又静穆,它不是生命的衰落或停止,而是在积蓄力量,孕育新生。作者眼中的冬景美不胜收,让人热爱。(2分)
??(2)心灵的热爱,思考的力量,感悟的魅力使得人在这样的冬景中成为奇景。(2分)

《济南的冬天》精选类文拓展延伸阅读6篇
1.白马湖之冬
夏丐尊
①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地中。???
②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的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屋檐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拔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作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③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当时尚一株树木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大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暖和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的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④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之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⑤现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
1.本文作者写白马湖之冬,重点写风,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风的?请补写在下面(4分,每空2分)。
是从以下四方面来写风的:
①风多,“差不多日日都有”;
②???????????????????????????????????
③写风多风大的原因:环湖是山,北首留空;
④???????????????????????????????????
2.谈谈第③自然段“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整个儿”这个词语的妙处。(2分)
??????????????????????????????????
3.文章以“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结尾,有什么作用?(2分)
????????????????????????????????
?
????????????????????????????????
?
4.《济南的冬天》描写冬日的画意,颇有诗趣;《白马湖之冬》写冬日也颇有“诗趣”,不同在于济南的冬天的景物给作者感觉是??????????????? ?,白马湖的冬天给人感觉是?????????? ?。在写法上,两者又各侧重于不同的感官,前者着重是?????? ?角度来写的,后者主要是从?????????????上写的。(4分,每空1分)
??
答案:
1.答案:②风大,“好像虎吼”; ④写人们对风的感受,如“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
2.答:措辞似乎古怪,其实最合情境。白马湖那时无一株树木,无遮无挡,所以月亮太阳的升落都给人“整个儿”的感觉。
3.答:表明作者一家人对白马湖冬日之风印象之深,流露怀念之情。如叙家常,朴实有味,余味不尽。
4.温暖、晴和,(或响晴,清朗)富有生气,诗情画意。寒风怒号,天寒地冻,湖水澎湃 。视觉感觉
2.南半球的冬天
余光中
  “旷达士”(飞机)猛一展翼,十小时的风云,便将我抖落在南半球的冬季。堪培拉的冷静、高亢,和香港是两个世界,和台湾是两个世界。堪培拉在南半球的纬度,相当于济南之在北半球。中国的诗人很少这么深入“南蛮”的。《大招》的诗人早就警告过:“魂乎无南!南有炎火千里,腹蛇蜒只。山林险隘,虎豹蜿只。鳙短狐,王虺骞只。魂乎无南,蜮伤躬只!”柳宗元才到柳州,已有万死投荒之叹。韩愈到潮州,苏轼到海南岛,歌哭一番,也就北返中原去了。谁会想到,深入南荒,越过赤道的炎火千里而南,越过南回归线更南,天气竟会寒冷起来,赤火炎炎,会变成白雪凛凛,虎豹蜿只,会变成食火鸡、袋鼠和攀树的醉熊?
  从堪培拉再向南行,科库斯可大山便擎起须发尽白的雪峰,矗立天际。我从北半球的盛夏火鸟一般飞来,一下子便投入了科库斯可北麓的阴影里。第一口气才注入胸中,便将我涤得神清气爽,豁然通畅。欣然,我呼出台北的烟火、香港的红尘。我走下寂静宽敞的林阴大道。白干的犹加利树叶落殆尽,枫树在冷风里摇响眩目的艳红和鲜黄,刹那间,我有在美国街上独行的感觉,不经意翻起大衣的领子。一只红冠翠羽对比明丽无伦的考克图大鹦鹉,从树上倏地飞下来,在人家的草地上略一迟疑,忽又翼翻七色,翩翩飞走。半下午的冬阳里,空气在淡淡的暖意中兀自挟带一股醒人的阴凉之感。下午四点以后,天色很快暗了下来。太阳才一下山,落霞犹金光未定,一股凛冽的寒意早已逡巡在两肘,伺机噬人,躲得慢些,冬夕的冰爪子就会探颈而下,伸向行人的背脊了。究竟是南纬高地的冬季,来得迟去得早的太阳,好不容易把中午烘到五十几度,夜色一降,就落回冰风刺骨的四十度了。中国大陆上一到冬天,太阳便垂垂倾向南方的地平,所以美宅良厦,讲究的是朝南。在南半球,冬日却贴着北天冷冷寂寂、无声无嗅地旋转,夕阳没处,竟是西北。到堪培拉的第一天,茫然站在澳洲国立大学校园的草地上,暮寒中,看夕阳坠向西北的乱山丛中。那方向,不正是中国的大陆?乱山外,不正是崦嵫的神话?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无数山,无数海,无数无数的岛。
  到了夜里,乡愁就更深了。堪培拉地势高,大气清明,正好饱览星空。吐气成雾的寒战中,我仰起脸来读夜,竟然全读不懂!不,这张脸我不认得!那些眼睛啊,怎么那样陌生而又诡异,闪着全然不解的光芒?好可怕!北斗呢?金牛呢?天狼呢?怎么全躲起来了,我高贵而显赫的朋友啊?踏的,是陌生的土地,戴的,是更陌生的天空,莫非我误闯到一颗新的星球上来了?
  当然,那只是一瞬间的惊诧罢了。我一拭眼睛。南半球的夜空,怎么看得见北斗七星呢?此刻,我站在南十字星座的下面,戴的是一顶簇新的星冕,南十字,古舟子航行在珊瑚海塔斯曼海上,无不仰天顶礼的赫赫华胄、闪闪徽章,澳大利亚人升旗,就把它升在自己的旗上。可惜没有带星谱来,面对这么奥秘幽美的夜,只能赞叹。
  怕冷。怕冷。旭日怎么还不升起?霜的牙齿已经在咬我的耳朵。怕冷。三次去美国,昼夜倒轮。南来澳洲,寒暑互易。同样用一枚老太阳,怎么有人要打伞,有人整天用来烘手都烘不暖?而用十字星来讲,是一夜也烘不成梦的啊。
(选自《余光中散文集》)
1.文章第一自然段引用《大招》中诗人的话及列举柳宗元、韩愈、苏轼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而用十字星来讲,是一夜也烘不成梦的啊”这句话在文中有何含意?
3.南半球的冬天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4.文章情感丰富,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中蕴藏着哪些情感。
答案:
1.①说明中国古人是很少深入“南蛮”的,表达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南蛮”的印象是炎热而荒凉的;②为下文写南半球的冬天作铺垫,从而突出了南半球冬天的寒冷出人意料。
  2.异国他乡的星辰并不能使自己安然入梦,形象地表明了作者深深的乡愁。
  3.①异常寒冷、空旷寂静;②太阳来得迟去得早,夕阳没处,竟是西北;③南半球的夜空,与北半球不同,代表性的星座是南十字。
4.①对南半球的寒冷感到惊讶;②对南半球的雪山之景感到欣喜;③对南半球的星空的惊诧与赞叹;④对故土的浓浓思念
3.松坊溪的冬天(节选)
郭风
我曾经在松坊村住过好些日子。这是南方的高山地带的一个小小山村。
四面是山,是树林,是岩石。有两条山涧从东西两面的山垅里流出来,在村前会合起来,又向南流。这便是松坊溪。
这是一条多么好的溪涧。溪上有一条石桥。溪中有好多大溪石。那溪石多么好看,有的像一群小牛在饮水,有的像两只狮睡在岸边,有的像两只熊正准备走上岸来。
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近来了。山上的松树林,还是青翠的。山上的竹林子,还是碧绿的。天是蓝的。日光是金色的。松坊溪岸边一丛一丛的蒲公英,他们带着白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飘,在风中飞扬。蒲公英在向秋天告别么?
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近来了。松坊溪岸边一丛一丛的雏菊,她们还在开放蓝色的花。而山上的枫树,在前些日子里,满树全是花般的红叶,全是火焰般在燃烧的红叶,忽地全都飘落了。
看啊,看啊,在高大的枫树上,在枫树的赤裸的高枝间,挂着好多带刺的褐色果实,在枫树和枫树的中间,看啊,看啊,还有几棵高大的树,在赤裸的高枝间,挂着那么多的橙色果实,那么多小红灯般的果实,这是山上的野柿成熟了。我忽地想到,这是枫树、野柿树携带满枝的果实,在迎接冬的到来。
下雪了。
雪降落在松坊村了。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
雪降落下来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雪降落下来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像芦花一般的雪,降落在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那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
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了,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到覆雪的溪岸上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的石桥上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飞起来的种子般的雪,纷纷落在石桥上。桥上都覆盖着白雪了:
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远山披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从石桥上走过时,我停住了。我听见桥下的溪水,正在淙淙地流着。我看见溪中照耀着远山的雪影,照耀着石桥和溪石的雪影,我看见溪中有一个水中的、发亮的白雪世界。
当我要从桥上走开时,我看见桥下溪中的白雪世界间,有一群彩色的溪鱼,接着又有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桥洞,正在游来游去。
忽地,我看见那成群游行的彩色溪鱼,一下子都散开了,向溪石的洞隙间游去,都看不见了。忽地,彩色的溪鱼又都游出来了,又集合起来,我又看见一群又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一个照耀在溪水中间的、明亮的白雪世界,向前游过去了。
小题1: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文中划线的“告别”和“迎接”这些词语好在哪里?(3分)
小题2:文中两次写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小题3: 看到“雪降落下来了,像柳絮一般的雪”,你也许会想起东晋才女谢道韫咏雪的那句“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4: 作者是怎样描绘雪中松坊溪的溪石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告别”“迎接”使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地表现了冬天临近时,蒲公英种子飞舞,枫树、野柿树果实挂满枝头的景象。(2分)
小题2: 第一处写蒲公英飞扬,是写秋天真实的景象,形象地表现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近来了。(2分) 第二处是把雪花比作飞舞的蒲公英,生动地表现了雪花缓缓降落的美妙景象。(2分)
小题3: 未若柳絮因风起(2分)
小题4: 作者把雪中松坊溪的溪石比作一群溪中饮水的白色小牛和几只正准备从溪中上岸的白熊,(2分)这样写把静态的溪石写出动感,表现了雪中溪石的可爱形态。(2分)
4.冬 天
汪曾祺
①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gé)子。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②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洗帐子要捡一个晴朗的好天,当天就晒干。夏布的帐子,晾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了。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③不过也还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升火。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④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棉衣在铜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⑤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里面烧的是粗糠。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制的。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墼(jī)(煤炭研为细末,略加蜜,筑成饼状),以纸煤头引着。一个炭墼能经一天。
⑥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园辟小片地,种乌青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冻,久贮不坏,可吃一冬。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是蜂窝状。化开,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无不佳。冻豆腐宜放辣椒、青蒜。我们那里过去没有北方的大白菜,只有“青菜”。大白菜是从山东运来的,美其名曰“黄芽菜”,很贵。“青菜”似油菜而大,高二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家家都吃的菜。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阴天下雪,喝咸菜汤。
⑦冬天的游戏:踢毽子,抓子儿,下“逍遥”。“逍遥”是在一张正方的白纸上,木版印出螺旋的双道,两道之间印出八仙、马、兔子、鲤鱼、虾……;每样都是两个,错落排列,不依次序。玩的时候各执铜钱或象棋子为子儿,掷骰子,如果骰(tóu)子是五点,自“起马”处数起,向前走五步,是兔子,则可向内圈寻找另一个兔子,以子儿押在上面。下一轮开始,自里圈兔子处数起,如是六点,进六步,也许是铁拐李,就寻另一个铁拐李,把子儿押在那个铁拐李上。如果数至里圈的什么图上,则到外圈去找,退回来。点数够了,子儿能进终点(终点是一座宫殿式的房子),就算赢了。次后进入的为“二家”、“三家”。“逍遥”两个人玩也可以,三个四个人玩也可以。
⑧早起一睁眼,窗户纸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天竺果。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腊梅开得很长,天竺果尤为耐久,插在胆瓶里,可经半个月。
⑨舂(chōng)粉子。有一家邻居,有一架碓(duì)。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轮流借用。碓屋很小,除了一架碓,只有一些筛子、箩。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糕,做“年烧饼”(糯米粉为蒂,包豆沙白糖,作为饼,在锅里烙熟),搓圆子(即汤团)。舂粉子,就快过年了。
根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 文章写了故乡冬天的哪些事?请简要概述。(6分)
(2) 第⑥段,作者写家乡冬天吃的菜,不惜笔墨,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3) 有人说“外面有多冷,屋内就有多温暖”,朱自清也说“外面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你从文中的哪些场景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温暖”和“幸福”?请任选两处作答。(6分)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而很讲究的白铜手炉的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
B.玩“逍遥”游戏时,所掷的骰子显示是几点,就表示从第几点开始走步。
C.舂粉子由于碓少,一般是附近的一二十家邻居共用一架,所以只能轮流借用
D.本文从题旨内容到结构形式都是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
E.文章对家乡冬天旧闻的回忆,写得像谈家常,地道的方言,让人倍感亲切。
参考答案:
(1)上槅子;拆帐铺草;升火取暖;菜肴;游戏;雪天折腊梅花、天竺果;舂粉子。(一个1分,满6个就给全分)
(2)①写家乡冬天吃的菜,那么细致、活灵活现,可见家乡在作者头脑中的印象之深;②冬天吃的菜只是家乡美好印象的代表,对家乡冬天菜的美好回忆揭示了作者深藏在心底的浓浓乡情。③写得越详细,越能体现家乡冬天的“暖和”与幸福感。(一点2分,写出2点即可)
(3)、场景如:①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多亲情、多暖融融的一幕!②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闲适而温馨。③阴天下雪,喝咸菜汤。——汤热气腾腾,再大的雪也不冷。④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色彩鲜艳,生机勃勃。⑤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象声词,闹中现愉悦,无限兴奋,无限开心。(场景各2分,赏析各1分,两个即6分)
(4)、D、E。(A不是白铜手炉,而是银制的;B骰子显示几点,表示走几步;C只是一特例,并非村上都是一二十家共用)
5.北方的冬天
许峰
  ①没有雪,似乎就不是冬天。南方的冬天,除了山区,一般城市里是不见雪的。有的人一辈子都没见过雪。有的人去过人造的冰窟,大夏天的,一张门票几十块钱。那叫雪吗?混杂着煤灰一样的杂质,了无生机。看得人太多了,踩的人太多了,雪就没了形状,没了精髓。逗人玩呢。   ②看雪还是要去北方。进入冬天,雪就成了北方惟一的风景。城市里白雪皑皑,山野上苍茫一片,真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尤其是在林区,倘若大雪遮天蔽日地下上几天几夜,清早忽然起来,顺着窗户霜花的缝隙,猛地发现雪停了,世间万般寂静,无声无息。连鸟叫都没有——那么冷的天,鸟如何抵挡得了。   ③若是孩子,心里就乐了。孩子们要结伴去上学;他们穿得像熊似的出门,路上的雪太厚,厚度和他们的个子几乎一般高,一不小心,掉进雪里,却没什么恐惧。孩子,都希望自己满头满脸都是雪,跟白胡子老人似的。当然,一般都小心翼翼,手牵着手,顺着树根走,无风,说不上有阳光,天却是晴的,抬头望去,干枯的枝头都挂着雪,像棉花糖,孩子们的小拳头捶在树干上,雪受到惊吓,都纷纷扬扬地落了,如柳絮飘飞。孩子们笑着,松开了小手,手舞足蹈,声音惊着了寂静的林区,树上的雪都矜持不住,更洋洋洒洒。   ④孩子们拣近道儿,穿越林区,到附近的小学去读书。上完一天课,到下午下学时,路上的雪已经被踩实了,或者正午灿烂的阳光使雪发生了一点变化,下午气温又降时,雪变结实了,变硬了,如给大地铺了厚厚的地板。这时,你随便地踩,随便地跑,使劲跺两脚,脆生生的响,顶多一只棉鞋陷进去,却能很容易地拔出来。   雪地并不很滑,不像结冰的地面,而孩子们穿的棉鞋大都是胶鞋底子或布鞋底子,有阻力。学完功课的孩子们不安分了,边走,边玩雪球,打雪杖。戴着棉手套,团出小雪球,狠狠地朝对方头上、脸上掷去,一般打不中,但打中的话,很疼,却没人哭;追着闹着,偶尔完全击中脸、甚至精确到鼻子,那可惨了,谁闯的“祸”谁去收拾。   ⑤那是内蒙古小兴安岭的冬天。我曾经在那里生活、读书。经历过那样的冬天,后来不管到哪里,都找不到冬天的感觉了。即便有一点,又总觉得意犹未尽,不够味儿。比如兰州和济南的冬天属于干冷,也下一点雪,却很短暂,又及时地消融;又不会完全消融,夜晚彻底地结冰,到了次日一早,满街都是冰溜子,车不敢跑,似乎胆子都吓破了,但车祸也多。而广州或者深圳呢,雪是见不到的,仿佛那是另外世界的风物;一般都艳阳高照。正如此时,阳台外面,暖阳懒洋洋的,把脸探出去,真舒服。老人和孩子最适合在这样的阳光下徜徉。但遇到冷空气降临时,真冷,是阴冷,或湿冷;屋里屋外一样冷。没有温差。若想外面冷,赶紧钻到屋里取暖,若不借助空调什么,你就太失望了。所以在南方过冬,原则上没问题,但有一月左右,你是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的。比北方难受多了。   ⑥北方的冬天总归是有雪的,尤其是农村,外面大雪飘飘,如梦如痴,城里的亲戚回到乡下,和爹妈兄弟姐妹们坐在热炕头上,孩子们则见缝插针地躺了坐了。旺火上煮上热茶,烧上烈酒,炖上一大锅猪排骨——其他调料都不要,有点盐就够。一大口烈酒下肚,胃都滚了;不喝酒的喝茶,东北人唠嗑,西北人喧话,都一个意思,再听着窗外呼啸的北风和偶尔门开时捎进来的雪花——感情,好极了。
  1.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分)      2.选文第②段描写了北方冬天雪后怎样风景?(3分)      3. 选文的题目是“北方的冬天”,第⑤段为什么要写其他地方的冬天?(3分)      4.选文为什么要写孩子们在雪地上的玩耍和冬天北方人的生活场景?(3分)      5.选文与《济南的冬天》描写的冬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4分)      答案      1.南方的雪混杂着煤灰一样的杂质,了无生机;为下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北方的雪特点做铺垫。   2.白雪皑皑,山野上苍茫一片?? 万般寂静,无声无息?   3.把北方的冬天与其他地方的冬天进行对比,突出北方冬天时间长,雪结、硬不易融化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北方冬天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4.表现雪给北方孩子带来的乐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温情,抒发了对北方冬天的喜爱与怀念。   5.示例:本文是抓住北方雪大的特点来写冬天,《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温情的特点来写冬天的。
6.冬?景
贾平凹
????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也没有,那些供人歇身的石凳儿空着,连烫烟锅磕烟灰留下的残热也不曾存。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系在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弄他的箫管吹着,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能再吹下去。便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烟长上来,细而端。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窘窿,水咕嘟嘟冒上来。
????一只狗,白绒绒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一个生命的标本。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驴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样子很调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下,不动也不响,任毛驴跑着。落着厚霜的路上,驴蹄叩着,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为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
????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本质,连现象都模糊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只有在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手背上也戴了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猫儿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趴在玻璃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汽,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
????“奶奶,电线肿了。”
????“那是落了雪。”奶奶说。
????“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
????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着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那还未到嘴里就化了。他们不怕冷,尤其是那两只眼睛。他们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小叫。
????麦苗在厚厚的雪下,叶子没有长出来,也没有死了去,根须随着地气往下掘进。几个老态龙钟的农民站在地边,用手抓着雪,吱吱地捏个团子,说:“好雪,好雪。冬不冷,夏不热,五谷就不接了。”他们笑着、叫嚷着回去煨烧酒喝了。
????雪还在下着,好大的雪。
????一个人在雪地里默默地走着,观赏着冬景。前脚踏出一个脚印,后脚抬起,脚印又被雪抹去。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也觉得有些超尘,想起了一首诗,又道不出来。
????“你在干什么?”一个声音问道。
????他回过头来,一棵树下靠着一个雪柱。他吓了一跳,那雪柱动起来,雪从身上落下去,像蜕落掉的锈斑,是一个人。
????“我在作诗。”他说。
????“你就是一首诗。”那个人说。
????“你在干什么?”
????“看绿。”
????“绿在哪儿?”
????“绿在树枝上。”
????树上早没有了叶子,一群小鸟栖在树枝上,一动也不动,是一树会唱的绿叶。
????“你还看到什么了?”
????“太阳,太阳的红光。”
????“下雪天没有太阳的。”
????“太阳难道会封冻吗?睢你的脸,多红;太阳的光看不见了,却晒红了你的脸。”
????他叫起来:“你这么喜欢冬天?!”
????“冬天是庄严的、静穆的,使每个人去沉思,而不再轻浮。”
????“噢,冬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句号。”
????“不,是分号。”
????“可惜冬天的白色多么单调……”
????“哪里!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
????“可是,冬天里,生命毕竟是强弩之末了。”
????“正是起跑前的后退。”
????“啊,冬天是个卫生日了啊!”
????“是的,是在作分娩前准备的伟大的孕妇。”
????“孕妇?!”
????“不是孕育着春天吗?”
????说完,两个人默默地笑了。
????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
???
1.(1)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本文中的特定含义。(2分)
????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也觉得有些超尘。
??(2)根据上下文,在划线处填上合适的语句。(2分)
????“哪里!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题目为“冬景”,那么作者依次描写了哪三幅冬景图?(4分)
3.(1)“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2)“奶奶,电线肿了。”试分析这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并结合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6分)
4.文章结尾“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可谓点睛之笔,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独特感受。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1)“超尘”本指人品超过一般,不同凡响。这里则指雪中观景,再无他人,自觉有些孤独与高洁。(2分)
??(2)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2分)
??2.总体上作者描写了(一)郊外闲冬图 (二)农村喜雪图(三)雪中对话图(4分)
??3.第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北方冬日里冷得发痛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二句运用了似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孩子的童真。(4分)
??本文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2分)
??4.(1)冬天庄严而又静穆,它不是生命的衰落或停止,而是在积蓄力量,孕育新生。作者眼中的冬景美不胜收,让人热爱。(2分)
??(2)心灵的热爱,思考的力量,感悟的魅力使得人在这样的冬景中成为奇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