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
(1)荷塘月色
一、现代文阅读
1.??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勾;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 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节选的第一段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2.“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中的“酣眠” 和“小睡”各指什么?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请简要赏析文中加粗字的句子。4.你是如何理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一句的?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在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在水里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的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遥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几十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做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人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人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 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做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保持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几十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最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先生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朱自清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B.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和荷香,显得空灵洒脱。C.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呼告的方法,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营造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有利于直抒胸臆。D.文末"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一句的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心思既深切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E.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先生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2.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概述“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3.这篇散文以“又见荷塘月色”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
?? 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他的一生,极其认真。
??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写得太慢。《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 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以理工科见长的知名学府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 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个问题。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在父亲的勉力张罗下,朱自华举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妻子武钟谦是名医之女,温柔贤惠,善于持家。作为结婚礼物,父亲为他置办了一件紫貂皮大衣——《背影》里的紫毛大衣即是。然而,在大学期间,为了买一本《韦伯斯特大字典》,他将这件紫貂皮大衣当掉了。
?? 为了明志,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朱自清顺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他的日记,几乎就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贫困史。朱自清从1924年7月28日开始记日记。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
?? “七七事变”后,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昆明时期,物价奇高,他不得不开源节流。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的文字。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至于开源,则是拼命写文章、做兼职。因为经常借不到钱,朱自清不得不和当铺打交道。在1942到1943年间,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网球拍、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窗帘。为此,朱自清没少受奸商的气。
?? 1945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
?? 当时,法币急速贬值,到1948年的时候,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朱自清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国民党政府为了平息高级知识分子的怨气,向他们派发一种配购证,可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美国支援的面粉”。清华大学学生吴晗和其他人为了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号召大家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
??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并愤然地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年8月,朱自清的体重仅有38.8公斤。1948年8月12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成了他的遗言。
?? 朱自清去世时,钱包里仅有6万元,这点儿钱在当时连一个包子都买不到……
?? 一代散文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志哀。友人是这么评价他的——“纯粹的君子”(沈从文)、“最完整的人格”(李广田)、“完美的人格”(叶圣陶)。
相关链接
?? 《声明》原文:“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特此声明。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写作时,先斟酌后动笔,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为“蝉鸣”的细节,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又两次亲自验证,还专门写文章。B.朱自清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坚持用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C.朱自清教学认真,做事原则性强。他的选修课只有王瑶一个学生,却照常讲课考试;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将不称职的图书馆工作职员辞退。D.文中引用传主自己的话“做事有原则,做人有气节”,还引用了沈从文、叶圣陶等名人对传主的评价,这些引用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权威性和感染力,直接突出传主的不凡形象及其高尚的人格与气节。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表现了朱自清一生认真的一面,也表现了他生活中机械刻板的一面。B.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他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至今仍为这所以理工科见长的知名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C.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友人对其外貌的回忆,从一个侧面烘托出朱自清备尝艰辛、极其贫困的生活。D.朱自清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一方面说明他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在穿着上“节流”,一方面说明他乐观豁达。E.朱自清退回配购证,弥留之际留下遗言,拒绝美国的救济粮,没有向贫困低头,也没有向权势低头,可见其“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节操。
3.文章题目是“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可以说朱先生的人格因“生不逢时”而显得更加完美。请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诗歌鉴赏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题败荷
[元]王翰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1.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A.两首诗都写的是秋季到来后的“残荷”景象,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B.白诗主要写了霜露中荷花将落未落、雨后风中荷叶被吹干的情境,通过描写荷花败落前的“萧条”,让人不禁想象花凋叶落后的景象。C.白诗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了秋天的肃杀,“白露”“凉风”突出了环境的冷寂,还未“残”的花,刚刚吹干的“叶”,衰败之景跃然纸上,尽显工笔细描的艺术魅力。D.王诗先写荷花曾经花开十里、飘香十里的盛景,又写荷花如今在秋风中凋零的景象,通过前后的对比来突出荷花败落的凄惨。E.王诗三、四句中,“芳菲”指美好的花朵,也可引申为美丽的女子,“客”点明她客居在外的身份。就全诗而言,过去的美好情景与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对比最为刺痛人心。2.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默写题
5.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__________。叶子出水很高,__________。 (朱自清《荷塘月色》)
6.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__________。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 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__________。(朱自清《荷塘月色》)
7.朱自清(1898—1948 ),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主战士。代表作有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四、语言表达
1.根据必修二课文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荷塘月下愁闷书生寻找心灵宁静。
下联:__________
2.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五、选择题
3.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踱步(duó)???? 独处(chù)???? 峭楞楞(léng)???? 妖童媛女(yuàn)B.袅娜(niǎo)???? 煤屑(xiè)???? 梵婀玲(ē)???? 深思熟虑(shú)C.羞涩(shè)???? 倩影(qiàn)???? 豁免权(huò)???? 纤腰束素(qiān)D.敛裾(jù)???? 宁谧(mì)???? 打瞌睡(kē)???? 游目骋怀(chěng)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去逝???? 煤屑???? 亲和力???? 毛骨悚然B.蓊郁???? 倩影???? 天然气???? 行迹可疑C.熟稔???? 踱步???? 梵婀玲???? 妖童媛女D.点缀???? 幽僻???? 壁上观???? 无尚光荣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风是从我身边吹向荷池,荷池的浓香,给吹到池那边去了。然而,风停时,那千万片荷叶的气息,_______ 过来,飘入我的鼻孔。② 带刺的荷杆满富弹性,把肥大的荷叶拨回原处,依旧摊开胸怀,_______ 天、云、雨、露和微风。③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_______ 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A.飘溢???? 承接???? 浮起B.满溢???? 承受???? 浮起C.飘溢???? 承受???? 升起D.满溢???? 承接???? 升起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______,但他却以作家灵敏的触觉去感受它,观察它,品味它,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①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②朱自清曾说,作家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含有惊异之感”③在那诗情画意里,蕴含着作者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④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画面立即呈现在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渺的歌声⑤荷塘就在清华园里,是作者“日日走过”的,可谓“平常身历之境”了
A.④①③②⑤?????B.①③②⑤④?????C.④③①②⑤?????D.①③④②⑤
7.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B.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D.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8.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的"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僻。)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1.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等月下荷塘美景。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丰姿;同时运用叠词, 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还有一种音韵美。2.“酣眠”在这里指月光朗照小睡”指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以睡眠作比,符合当时月夜人静,大多数人已入眠的环境,表现出月色下荷塘的朦胧、素淡,与作者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心情相吻合。3.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写的是月光、树影揉合在一起的视觉形象,作者将其比作“名曲”,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烘托出温馨、幽雅的氛围,引起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仿佛把人带人一种清幽无比的环境,收到了美的艺术效果。4.作者想借荷塘美景来排解心中的烦闷,但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反倒让他更加心烦。这里使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周围环境的热闹衬托作者内心的寂寞和苦闷。
解析:1.写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荷叶的丰姿和动态美。写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感情,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写荷叶、荷花等,是静的画面。写荷波像闪电般……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是动的画面。2.联系前文“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即可理解“酣眠”和“小睡”各指什么。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要指出整个句子写出的景物特点及其与作者的情感的关系。3.赏析句子应该从句子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等方面入手。作答时,首先要分析该句是如何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的,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即可。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说明“我”的内心感受和周围环境是格格不入的,结合文段可知,正是它们的开心热闹反衬了“我”的苦闷寂寞。
2.答案:1.AC; 2.①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②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③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还需要坚持操守与气节。3.①表明文章所写内容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有关;②说明《荷塘月色》一文对作者产生的深远影响;③暗示要像朱自清先生那样,有高洁的品行,独立的人格和民族气节。
解析:B项,“眼前所见”有误,应该为所描写的是想象之景;D项,“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脱离原文,有误,应该是对“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深表遗憾;E项,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3.答案:1.D; 2.CE; 3.“生不逢时”是指他身处在战事混乱、政治动荡、物价飞涨、生活困难的不幸时代。朱自清处境困窘但毫不妥协,这更能体现他人格的完美。
①他身处困境,虽然生活清贫,但写作时仍然注重质量,每天最多写500字,这更能显出他的认真严谨。
②他身处动荡乱世,但不愿同流合污,改名“自清”以自励,取字“佩弦”以自警,这更能显出他的洁身自好。
③物价飞涨,生活艰难,但为揭露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他第一个在声明上签字,这更能显出他的无畏和勇气。
④奄奄一息,生命垂危,但他仍嘱咐妻子拒绝美援,这更表现出他的坚定的君子气节。
解析:1.“直接表现其高尚气节”错误,引用名人对传主的评价应该是“侧面”表现其高尚气节。2.A.“机械刻板的一面”不当,应该是“严格自律的一面”。
B.由原文第4段可知,增加人文色彩的是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
D.可能是“豁达”,也可能是出于无奈,但没有“乐观”。
二、诗歌鉴赏
4.答案:1.CE; 2.(1)白诗后两句议论抒情,诗人将“无人解爱”与自己“更绕衰丛一匝看”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之惑:为什么别人不爱凋零的荷花?从而抒发了自己对萧条景色的喜爱之情;
(2)王诗最后两句由写景引向写人,诗人由残荷想到自己漂泊在外的客居身份,“却送秋声到客衣”写出了诗人在秋风中的萧瑟,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的怀念和对自己现在处境的感慨。
解析:C“工笔细描”表述有误,诗中的语言是没有雕饰的白描手法。E“芳菲”不是代表美女,后面的“客”也不是“她”而是客居的他乡诗人。
三、默写题
5.答案: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解析:
6.答案: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解析:
7.答案:自华; 佩弦; 秋实; 散文家; 诗人; 学者; 背影; 你我; 欧游杂记
解析:
四、语言表达
8.答案:示例:
①赤壁舟中苦闷谪臣欣赏月夜大江。
②故都院中清闲文人感受悲凉秋景。
解析:
9.答案:悠悠白云下,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仿用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仿写要求有显性和隐性两个层次,显性要求就是题干要求的基本句式和修辞要求,而隐性要求是“意谐”,即所描写的对象中心突出,语意通畅。
五、选择题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多音字、形近字、易错读字的字音。A.处,应读chǔ,居住。“独处”指一个人单独生活。读chù时,有地方之意,如“长处”。B.屑,读xiè,碎末,如“纸屑、煤屑”。易误读为xiāo。C.纤,读xiān,细小。“纤腰”意为细腰。读qiàn时,指拉船用的绳子,如“纤绳、纤夫”。D.裾,应读jū,衣襟。“敛裾”指提衣裳。易与形近字“锯”的读音相混。
11.答案:C
解析:
A项,“去逝”应作“去世”;B项,“行迹可疑”应作“形迹可疑”;D项,“无尚光荣”应为“无上光荣”。
12.答案:B
解析:①“飘溢”重在“飘”,“满溢”更具有形象感与动态感。②“承接” 的对象多是工程,“承受”的对象多是压力。根据语境,应选“承受”。 ③“升起”是物体的向上运动,根据语境应选“浮起”。
13.答案:A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应通读本段文字,联系供排句了解文段大意。然后根据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顺序。文段是关于《荷塘月色》的赏析,有比较明显的句间逻辑关系。如①句从内容看应该承接④句而来。③句“那诗情画意”承接①句“那里有画, 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⑤句写“平常身历之境”,与横线后的转折联系紧密。故正确的排序为④①③②⑤。
14.答案:D
解析:例句和D项是通感,A、B两项是比喻,C项是拟人。
15.答案:C
解析:C. “总”表明作者揣测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