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2)故都的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2)故都的秋(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31 19:4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
(2)故都的秋
一、现代文阅读
1.??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 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祆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 “可不是吗?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 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1.“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句话有何作用? 2.选文第一段写槐树的落蕊,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选文在写秋蝉、秋雨时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4.请赏析“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这句话中“息列索落”一词的妙处。 5.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落寞的阴影,所以他在追求“清”“静”的同时, 是被淡淡的“悲凉”笼罩着的。 B.北京秋天那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风秋雨,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发生变化, 失去它们固有的特征。 C.这部分文字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在细腻、清新的叙写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充满了诗情画意。置身其中,使人暂时忘却了尘世的悲苦。 D.这部分文字不用生僻的词汇,不用拗口的句式,经作者精心锤炼,展现出了优美的画面。 E.选文第四段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雨的阵势、云的景象、人们的行为,写得活灵活现。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 ③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 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 ⑥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 Rosegger, 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 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 ⑨有几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地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1936年的2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
?? ⑩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枚,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将江南的冬景与北方的冬景、闽粤的冬景对比着写,表达了独爱江南冬景的情怀。 B.文章对江南冬景做了大量描述,并始终将景物与自身感受融为一体来写,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C.文中在描绘江南冬雨图时,远近结合,以动衬静,黑白的画面上点缀红黄的亮色,给人以既古朴又优雅的感受。 D.本文与《故都的秋》在景物描写上都很生动,在感情基调上也都表现了浓重的悲凉,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歌颂江南的冬景和故都的秋天。 2.作者描写江南的冬景,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先写北方冬天的生活? 3.在第⑧段中,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前人的诗句来描写江南的雪景,这些引用起到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故都的房
李开周
? 很多年前,郁达夫回忆回京的生活,说自己不逢北国之秋已经十年了,每年到了秋天,都要想起北京,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想起“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的静谧岁月。
? 人的回忆往往靠不住,郁达夫离开北京后,感觉北京很美好,却完全忘了他当年在北京居住的时候撂下的一些狠话。1924年,他给郭沫若写信说:“上北京来,本是一条死路,北京空气的怎样腐劣,都城人士的怎样除恶,我是知道的。”那时候在他心目中北京还是“风雪弥漫的死都”。
? 不过郁达夫有一条回忆是可靠的——他确实曾经在北京租过“一椽破屋”。
? 1923年秋天,郁达夫从上海来到北京,开始在北大教书。那时候,他没有住处,借住哥哥郁华的房子。几个月后,他的原配妻子孙荃带着他的小儿子龙儿也来到北京,不方便再借住哥哥家了,只好在什刹海北岸的一条小胡同里租了一间小平房,一家三口住在里面。
? 郁达夫在北京没有买过房。不是买不起,而是不想买。民国时代重视教育,教授的收入和地位远远高于普通人,例如北大,刚上岗的讲师每月可以拿到上百块大洋,评上教授以后最低月薪是两百块大洋,以后按年限和资历累加,最高可以挣到六七百块大洋。另外还都可以去其他大学兼课,像周作人、钱玄同、钱稻孙等人,既在北大教书,也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法政大学上课,出去讲课一小时,一般可以拿到五六块大洋的车马费,这样下来,一个勤奋的教授一个月可以挣到上千块大洋。
郁达夫只是讲师,也不在其他学校兼课,月薪大约在120块大洋左右,但他写书,写文章,有稿费作补贴。他去北大之前,已经凭着留学时期写的小说《沉沦》蜚声海内外,算是文坛名家了。民国前期出版界惯例,名家出书,版税一般按15%计算,郁达夫写一部小说或者文选,首印至少一万册,定价一般是大洋7角,一算版税,也能拿到上千块大洋。他只需要攒上几个月的钱,就能在北京买一所相当不错的四合院。
? 可惜郁达夫始终没有攒到钱,因为他生活奢靡,开销极大:雇听差,雇厨子,抽名牌香烟,出入八大胡同,每个月都要吻别大量的现洋。从北京到上海的特快列车,硬座25块大洋,卧铺45块大洋,都达夫想去上海探望留日的同学成仿吾,竞然连车费都拿不出,遑论买房。
? 民国前期的北京房价虽然很低,但也在逐步上涨,假如把钱省下来投资到房产上,其收益还是超过存款的。问题是郁达夫毫无投资理念,他不买房,也不存钱,有钱就花光。他在北大的一些同事,像钱玄同,像吴虞,过日子相对节俭,存款颇多,但是也想不到去买一套房子。
? 郁达夫的哥哥郁华在北京买过房,1919年购买的四合院,只花了2200块大洋,到1924年,已然涨到五六千块大洋,升值一倍还要多。可郁华买了一所以后,再有余钱就存进银行,想不到再买第二所房子作为投资。要知道那时候国内各大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息只有7%左右.虽然比现在的利息高,但是跟投资房地产的收益相比,就差得太远了。
? 这段时间老有朋友问我民国前期北京房价为什么那么低,我想,也许正是因为那时候的有钱人(例如教授阶层)太笨,没有学会把房屋当成一种投资品吧。
(摘自《中国经营报》)
1.下列对于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要写“故都的房”,开篇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他当年在北京居住的时候撂下的“一些狠话”,用了抑扬的手法。 B.北京的空气不好,北京的人也十分险恶……所以,郁达夫没有在北京买房;因此,郁达夫一直对北京的印象很坏。 C.因为当时北京的房价很低,所以,在学校给郁达夫的薪水不高的情况下,他只需攒上几个月薪水,也能在北京买一所相当不错的四合院。 D.郁达夫挣的钱并不少,因为驰根本不打算在北京买房,所以生活非常奢靡,雇听差,雇厨子,抽名牌香烟,出入八大胡同。 E.在当时,房价逐步上涨,郁达夫像钱玄同、吴虞一样,没有投资理念,即使有钱,也不会去买房。
2.郁达夫对北京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请作简要概括。
3.文章说“也许正是因为那时候的有钱人(例如教授阶层)太笨”,如何理解“太笨”的具体含义?
4.联系实际,谈谈你从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乱世才子郁达夫
唐宝民
?? 如果要在群星灿烂的中国现代文坛选择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来,恐怕非郁达夫莫属了。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使他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
?? 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似乎冥冥中注定了他的一生都将在离乱中度过。在自传中,他形容自己的出生是“悲剧的出生”。他的家庭,虽然是一个知识分子乡绅家庭,但彼时早已家道中落。更为不幸的是,出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从此日子过得更加艰难。多年以后,他曾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我所体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童年的这种经历,无疑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风格,其作品的苍凉沉郁,那种与生俱来的忧伤,那种心灵深处的苦闷,无不带有童年时代的烙印。
?? 作为乱世才子,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黄仲则慨叹“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而郁达夫则抒发了“牵情儿女风前烛,草檄书生梦里功”这样的情怀。二人的经历和结局也相类似,黄仲则流落到山西运城,以三十岁的壮年客死他乡;郁达夫一袭青衫走马江湖,最终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命丧日本宪兵之手。他们是同样的清醒者,黄仲则生长于康乾盛世,但他却发出了盛世的哀音:江山惨淡埋骚客,身世凄凉变楚音;郁达夫则在暗夜中叹息: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郭沫若曾说:“达夫似乎很喜欢清代诗人黄仲则。他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他似乎有意去学他。”
?? 19世纪俄罗斯文学家们塑造了“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则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在强调自己是无用的“零余人”的同时,表达的是内心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与鲁迅先生致力于对国民劣根性进行疗救的努力如出一辙。虽然只是一介书生,却胸怀家国天下,“河山两戒重光日,约取金门海上盟”。罗素曾经提出过支撑人生活下去的三种动力,即“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郁达夫即是这样的作家,他的创作是一个充满强烈悲悯意识的过程,而这种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悲悯情怀,恰恰是一个优秀作家不可缺少的价值立场。
?? 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爱情上更是如此,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地向温暖靠近,丝毫不顾及被灼伤的危险。在与王映霞那场惊天动地的婚恋中,他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他为她筑下了象征着爱之永恒的风雨茅庐,并发出了“死后神魂如有验,何妨同死化鸳鸯。百年人世多风雨,不及泉台岁月长”这样的感慨。然而,正所谓“浓情生爱,因爱生怖”,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朝夕相处在一起,各自的矛盾便暴露无遗,最终导致分手的无奈结局。
?? 1945年8月29日20时许,在印尼苏门答腊家中与朋友聊天的郁达夫被一个土著青年叫出去,从此神秘失踪。后有消息证实,郁达夫于1945年9月17日惨死于日本宪兵之手,彼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郁达夫也等到了祖国抗战的胜利,然而,尚未来得及欢呼,就以身殉国,令人扼腕叹息。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做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选自《福建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乱世才子郁达夫”作为标题有总领全文的作用,既交代了郁达夫生活的背景,又点明了他的才情,正是因为身处乱世,他才成为了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 B.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二人都生于乱世,而且他们的情怀、经历和结局也都相类似。 C.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是塑造了 “零余人”这一形象。他的创作充满着强烈的悲悯意识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D.郁达夫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爱情上更是如此, 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地向温暖靠近,在与王映霞的那场惊天动地的婚恋中,他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 E.本文结构紧凑,首尾呼应。作者大量使用侧面描写,并通过对比的手法给读者介绍了郁达夫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 2.郁达夫被称为“乱世才子”,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本文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为什么说郁达夫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二、默写题
5.??????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__________,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__________”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作品带有“自叙性”的独特风格。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薄奠》等,其散文《__________》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与眷恋之情。

三、语言表达
1.仿照下面的句子的句式结构以及意境特点,另写一句话。 ??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四、选择题
2.下面加粗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凋(diāo)谢? 潭柘(zhè)寺? 一椽(chuán)? 落蕊(ruǐ) B.细腻(nì)? 平平仄(zē)仄? 椭(tuǒ)圆? 歧(qí)韵 C.文钞(chāo)? 橄榄(lǎn)? 嘶(sī)叫? 普陀(tuó) D.鲈(lú)鱼? 鲑(xié)珍? 驯(xùn)鸽? 譬(pì)如
3.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
A.萧索????椭圆????厮叫????金碧辉煌 B.传诵????疏落????凋零????搅尽脑汁 C.洪流????训鸽????渲染????意境姿态 D.落寞????隐逸????点缀????放荡不羁
4.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 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 ,严厉,??? 的感触来的。
②秋蝉的??? 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A.情致???? 幽怨???? 萧瑟???? 衰落 B.情致???? 幽怨???? 萧索???? 衰弱 C.情趣? ???幽远? ???萧索? ???衰弱 D.情趣? ???幽远? ???萧瑟? ???衰落
5.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对偶、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对比、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夸张)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对比、拟人)
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 来得悲凉。 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可不是吗?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D.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7.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小说奖审读委员、本市《文学自由谈》杂志主编任芙康曰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实名投票,评语公开,将是郁达夫小说奖独树一帜、区别于国内其他文学奖项的重要标志。” B.秋天到了,行将就木的落叶任秋风卷起,到处飘零,而连绵的秋雨不停地下着,这一切勾起了游子们绵绵的乡愁。 C.著名作家郁达夫写的文章,笔走龙蛇,行云流水,给人一种流畅的美感,这与他从小受到的熏陶是分不开的。 D.那些沉醉在过往,停滞在今日,对社会问题视而不见、无关痛痒的借口大王,一定会被社会唾弃和淘汰。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就不但在情调上,而且在语言上把雅趣和俗趣统一起来了________。 ①但是,郁达夫却在这里构成了和谐的、统一的情调。 ②前面就有茅房、耗子,这里又有稀饭、馍馍、黄犬、大蟹等。 ③这是因为他的情感亮点就是把大雅和大俗融为—体。 ④这些话语本来就是缺乏诗意的,用在这充满古典的、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要冒不和谐的风险的。 ⑤郁达夫把秋天写得这么有诗意,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常的俗语进去。
A.②①⑤④③?????B.⑤②④①③?????C.②⑤①④③?????D.③⑤②④①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1.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对秋蝉的“残声”的描写转到对 “秋雨”的描写。内容上:描绘出了故都的秋雨特有的风味,既突出了秋意,又表达了作者的深切眷恋之情。 2.这段流露了作者深藏的孤独、落寞和感伤的情怀,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 3.选文在写秋蝉、秋雨时使用了对比手法,将南国的蝉和故都的蝉进行对比,将南、北方的雨进行对比,突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如答“衬托”,言之成理亦可) 4.“息列索落”是说雨声细小琐碎,但即便是这样的雨声,作者也听得真真切切,衬托出了环境的静;“凉风”中夹着“息列索落”的雨,使环境充满肃杀悲凉的气息,表现了作者心头的悲凉。 这一个词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意思接近即可) 5.BC
解析:1.作答这类题,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处在文章中间的句子在结构上通常有以下几种作用:①承上启下;②呼应上下文;③总结上文;④引出下文;⑤推动情节发展;⑥为下文作铺垫。而内容上的作用,则要结合语句进行具体分析。此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写出了故都的秋雨特有的风味,表达了作者的深切眷恋之情。 2.借景抒情是本文的主要特点。选文第一段写了视觉形象——花铺满地;写了触觉感受——脚踏花地,极微细极柔软。 这里寂静无人,作者独自行走,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融。 此时,作者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明确这些后,即可得出答案。 3.通读选文后可知,其在写蝉鸣、秋雨时,不仅写了北方的,也写了南方的,明显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明确这些后,即可得出答案。 【技巧点拨】 对比,是指甲乙事物两相比较,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衬托是指以乙事物为陪衬 (有正衬、反衬之别)来突出甲事物,使甲事物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4.此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作答此类题时,一般先解释词语含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5.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落寞的阴影,他追求“清”“静”,且被淡淡的“悲凉”笼罩着。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罩着一层主观感彩。B项,“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发生变化”明显不对。C项,“置身其中,使人暂时忘却了尘世的悲苦”错误。
2.答案:1.C; 2.①首段描写北国冬天的蛰居生活,突出了“吃喝”之乐,但缺少赏景之乐,开启了人们对室外生活的向往。
②为下文写江南的美丽冬景做好铺垫。
③并与江南的冬天带给人的乐趣形成对比。 3.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诗句,既写出了江南雪景不同时段的美丽又表现了从日暮到清晨的江南雪景的整体意境之美。
②通过引用,作者以虚写实,触发了人们对江南雪景的联想,增添了文章的情趣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这些诗句也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诗意。
解析:
3.答案:1.AE; 2.①刚到北京的时候,对北京很反感,认为北京是“风雪弥漫的死都”,空气“腐劣”,人士“险恶”。②后来,尤其是离开北京后,怀念北京的“静谧岁月”。 3.这里的“笨”与一般的“笨”有着明显的区别,这里指有钱人(例如教授阶层)没有投资意识。 4.①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郁达夫收入较高,但平时的生活过于奢靡,不去从长远打算,以致连坐火车的钱也拿不出,更不用说买房子了。这就启示我们,要注重节俭,要积累些财富,以备长远之用。②要树立正确的投资观。郁达夫和其他一些教授,收入可观,但是,他们没有投资意识,观念陈旧,思想保守。这就启示我们,要善于投资,让资金发挥它的最大功用,这既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收入,同时,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郁达夫在北京的时候,并没有感到北京的美丽,没有认识到北京的美好;离开北京后却感到北京的美丽。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距离产生美。这启示我们,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从身边发现实实在在的美,并享受它。
解析:1.B项,纵观全文,郁达夫曾说过的“一些狠话”并不是他没有在北京买房的原因,且“一直对北京的印象很坏”有误,原文说“郁达夫离开北京后,感觉北京很美好”。C项,“他只需攒上几个月薪水”应为“他只需要攒上几个月的钱”,这里“钱”不仅仅包括学校给的薪水,也包括稿费。D项,“根本不打算在北京买房”于原文无据,且选项中因果关系表述不当。 2.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基于文本,根据郁达夫在北京的经历,可以看出郁达夫对北京感情的变化;然后,筛选表明郁达夫思想感情的信息并加以整合,便得到答案。 3.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一要结合“也许正是因为那时候的有钱人(例如教授阶层)”这一小语境,二要结合上下文,三要联系文章的主题。 4.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查对文本的探究能力。回答本题,一要理解文本,基于文本作答;二要联系实际,阐述自己对文章的个性化解读。
4.答案:1.CD; 2.①郁达夫生在乱世,却有着黄仲则一般的诗情。
②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有杰出贡献,如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
③他虽然只是一介书生,却胸怀家国天下,他的创作充满强烈的悲悯意识和人道主义情怀。
④他是乱世的清醒者,他的创作流露着暗夜的哀叹。 3.①交代了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②简要介绍了郁达夫的文风、婚恋和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使读者有一个整体印象。
③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
④为下文详细介绍“乱世才子”郁达夫作铺垫。 4.①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
②家道中落, 出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③郁达夫一袭青衫走马江湖,最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命丧日本宪兵之手;
④爱情失意。
解析:1.A项正是因为身处乱世,他才成为了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强加因果。
B项,错在“二人都生于乱世”,原文说的是“黄仲则生长于康乾盛世”。
E项对比的手法”错误。 2.从全文来看,“乱世才子”主要体现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回答此题时,从文中逐条筛选相关信息,然后分条概括即可。 3.答题时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思考。内容上,概括交代了郁达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相关经历,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结构上,为下文介绍“乱世才子”郁达夫作铺垫。 4.阅读全文后可知,其人生“更具悲壮色彩”主要体现在第二段生于乱世,家庭不幸;第五段与相爱的人分离,爱情失意; 最后一段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时被日本宪兵枪杀。 学生在此基础上简要概括即可。
二、默写题
5.答案:郁文; 创造社;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故都的秋
解析:
三、语言表达
6.答案:北国,春当然也是有的;但气温升得慢,春雨下得少,花儿开得迟,并且又时常有沙尘暴光顾。
解析:题目中所给的句子描绘江南的秋,并以此来反衬北国的秋。其中的三个句子结构相同,动词后面均用助词“得”,形式划一,有一种整齐的美感。做补语的形容词“慢”“润”“淡”,表现的都是平淡细腻的韵味,语言精致优美。仿写时要注意这些内容, 做到既形似又神似。
四、选择题
7.答案:B
解析:B项“平仄”应读“zè”
8.答案:D
解析:A.厮一嘶。B.搅—绞。C.训―驯。
9.答案:C
解析:情趣:指性情志趣或情调趣味;
情致:情趣,兴致。
幽怨:隐藏在内心的怨恨;
幽远:幽深。
萧瑟:形容冷落,凄凉;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衰弱:身体不强健、虚弱或事物不强盛。
10.答案:B
解析:A项无比喻,C项无夸张,D项无对比。
11.答案:D
解析:去掉顿号,相邻或相近两数字连用表示概数通常不用顿号。
12.答案:A
解析:A.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B.行将就木: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对象不当。C.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对象不当。D.无关痛痒:指与本身利害无关或无足轻重。 不合语境,应改为“无动于衷”。
13.答案:B
解析:⑤句“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常的俗语进去”是对横线前的句子的进一步说明,故排在首位。②句是对⑤句中的“平常的俗语”的具体说明。④句中的 “这些话语”紧承②句。①句与④句构成语意上的转折,故①句应紧跟其后。③句点明出现①句所说的情况的原因。故正确排序为⑤②④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