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4)《诗经》两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4)《诗经》两首(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31 19:4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
(4)《诗经》两首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美丽《诗经》
鲍鹏山
??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 “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刘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有关《诗经》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采诗”说,大、小雅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 B.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C.《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D.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诗经》是一个谜,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属于一种推断与猜测,缺乏历史根据。 B.“采诗说”“献诗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国风是民歌”等,即便这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也因证据不足,受到置疑。 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种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 C.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 D.不仅仅是《诗经》,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2.????????????????????????????????????????????????????????????????????????????????横穿《诗经》的河流 ????????????????????????????????????????????????????????????????????????????????????????????洪烛 ??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 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隔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 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 ?? ②英国诗人库柏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 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 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歌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的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 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 ?? ③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一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象,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耕种、狩猎、婚嫁、 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留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曰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 ?? ④《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流淌在我们的血管里—— ?? ⑤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 ?? ⑥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 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玲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握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 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 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 ?? ⑦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政伐树木的声音。 今天晚上,那柄远古的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以充满深情的笔调抒写阅读《诗经》的感受,以“《诗经》是一条河流”为行文思路,语言凝练而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崇敬之情,对《诗经》中自然质朴的生活的神往之情。 B.第①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中的 “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关雎》中写到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那条河,这个意象优美而开阔,一下子将读者的思绪和情感牵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 C.第①②⑥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分别写到了“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 “钢筋水泥的城市” “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其用意在于表达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否定和厌恶之情。 D.纵观全文,标题“横穿《诗经》的河流”中的 “《诗经》的河流” 一语意义丰富:其一,《诗经》 即如文字构成的一条河流;其二,《诗经》反映的生活大多与河流有关;其三,“《诗经》的河流”比喻的是中华民族曾有的生活方式。 E.本文大量使用隐喻,显示了作者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但也令不少语句表意晦涩,令读者费解,如“苍苔斑驳的草鞋”“苍老的浮云与涛声”“我们的血管”“一柄闪亮的斧头”等。 2.在作者眼中,《诗经》所反映的先民的生活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述。 3.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②段“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一句中的“贫血”是什么意思? (2)文末最后一段画线句“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经》中的若干名句, 中间多次写到《诗经》和“那条河”,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二、诗歌鉴赏
3.??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⑴无与士耽????耽:__________ (2)二三其德????德:__________ (3)靡室劳矣????靡:__________ (4)躬自悼矣????悼:__________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几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所选章节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形象? 4.把所选章节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2)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4.???????????????????????????????????????????????????????????????????????????采??? 薇 ??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俨狁之故。不遑启居,俨狁之故。 ??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 ??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诗主旨是揭露和控诉统治者穷兵黢武、不顾百姓安危的残暴统治。 B.本诗通过一个戍卒归途中的自述和回顾,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征夫的生活。 C.诗篇真实地描写了远征生活的艰辛,以及征人久戍思归的凄楚心情。 D.全诗错综交织着戍卒们抗敌卫国和思家恋乡之间的矛盾复杂的心情。 2.全诗共六章,其中前三章开头几句句型重复,用字大体相同,这是什么手法?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3.第四、五两章的内容与前三章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4.清人方玉润评此诗时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 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静?? 女 ????????????????????????????????????????《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诗中的男女青年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诗歌在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诗中写那女子“爱而不见”时,男主人公在那里 “搔首踟蹰”,这一举动表现了哪些内容?
三、默写题
6.《诗经》按音乐及内容可分为三类,其中“__________”大都是民间歌谣, ”__________是宫廷乐歌 ”,"__________"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采薇》是选自《诗经》的__________的部分,《氓》是选自__________的部分。
7.《采薇》中对比主人公昔日离开家乡与如今战斗归来的场景,以表现其复杂心情的经典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早起晚睡,辛勤劳作没有尽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经·氓》中第三次写淇水,运用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题
1.下边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氓之蚩蚩(mánɡ)? 靡室劳矣(mí)? 犹可说也(tuō) B.匪来贸丝(fēi)? 乘彼垝垣(ɡuǐ)? 自我徂尔(cú) C.夙兴夜寐(sù)? 隰则有泮(pàn)? 无食桑葚(shèn) D.载笑载言(zài)? 无与士耽(dān)? 渐车帏裳(chánɡ)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愆期????踟蹰????体无疚言????夙兴夜寐 B.三捷????整饬????糜室劳矣????乘彼诡垣 C.归聘????四牡????自我祖尔????于嗟鸠兮 D.骙骙????帷裳????泣涕涟涟????送子涉骐
3.下列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发言者各执己见,二三其德。 B.三年来,他夙兴夜寐,笔耕不辍,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文稿。 C.敬老院里的老人们说,有这样好的地方安度晚年,他们一定要白头偕老。 D.这场球赛,我们班就要获胜了,同学们在旁边呐喊助威,信誓旦旦。
4.下列诗句没有同时运用比、兴两种手法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D.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诗经》是诗,不是经,这在今天是很明确的。但______。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______,另一方面则用于______,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______,______。 ①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拿来做教化的工具 ②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③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被当做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④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有些人看到国君或官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诗献给他们 ⑤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被当做表情达意的工具
A.①⑤③④②?????B.③⑤④②①?????C.②④①③⑤?????D.①③⑤②④
6.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粗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偕:共同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爽快 C.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违反 D.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徂:往
7.下列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乘彼诡垣,以望复关 B.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②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C.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②终窭且贫,莫知我艰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1.C; 2.C; 3.A
解析:1.C项,这只是一种现象,不是依据 2.C项,”得过且过”主要针对的是《诗经》的作者,不是所有疑问;原因归结也不对。 3.B项,作者并不反对对《诗经》的学术研究;
C项,在学术界存在,但说”现在依然十分严重”过于武断;
D 项,以偏概全。
2.答案:1.AD; 2.①平凡而丰富;②自由、单纯而天真;③充满原始的浪漫与激情。 3.(1)指城市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 (2)此句说明《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民歌之作,自始至终都反映着劳动人民自然、淳朴、真实的生活和情感。 4.①既呼应标题,又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②形散而神聚,使主题得到强化; ③増加诗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空间。
解析:1.B项,关于“那条河流”的说法错误,文中的“那条河流”在作者心中已经虚化为一条与“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C项, 作者主要是对比古代与现代,对现代提出不满,但并没有“否定和厌恶”现代都市文明。E项,“令不少语句表意晦涩,令读者费解”的表述不当,“草鞋”“斧头”等意象并未令语句表意晦涩。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先找到哪些段落描写了先民的生活,哪些地方是有关于先民的生活的评价, 然后再从中提取概括出其生活特点。 3.(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第⑥段“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可知,“贫血”指的是我们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 (2)作答本题,关键是理解“斧头政伐树木的声音”的意思。阅读文章,可知伐木声指的是古代劳动人民自然、淳朴、真实的生活和情感。 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及赏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可从引用的作用、结构、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如文中多次提到“那条河”,呼应了文章标题,令文章形教而神聚。
二、诗歌鉴赏
3.答案:1.沉溺; 品德、德行; 无、没有; 伤心; 2.比兴。以“桑”比兴,用自然现象来暗示女主人公的爱情和生活的变化,分别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的青春美丽和憔悴被弃,生动形象,意蕴丰富,能激发读者联想,诗意盎然,含蓄隽永。 3.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忠于爱情却不幸被弃,满腹怨恨,却无人理解同情,只能独自一人后悔痛苦至极的劳动妇女形象。 4.(1)女子没有什么过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 (2)(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凶恶起来了。
解析:2.“比兴”就是比喻和联想,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兴手法,一般能起到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解答时,要紧扣桑和人的关系,抓住比兴手法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3.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节选的这三个章节, 写了女主人公痛诉自己无辜被弃的经历。抓住关键语句“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等语句,再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即可。
4.答案:1.A; 2.这是重章叠句的手法。这三章中薇“作”“柔”“刚”的变化,岁“莫”“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光流逝、时序更替,戍卒焦虑、痛苦的心情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沉重,从“心亦忧止” 到“忧心烈烈,载饥载渴”,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也逐步达到了极限。 3.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外敌的侵扰,战士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回故乡。而第四、五两章则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己军队装备的赞美和自豪之情,洋溢着强烈的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4.末章运用了对比和融情于景的手法今”与“昔”、 “往”与“来”、“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既对比鲜明,又情景交融, 有一种不胜今昔之感,很好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归途之中的复杂心情。而最后一句“莫知我哀”则直抒胸臆,表明此悲无人慰,此痛无人解的痛苦心情,使得情感达到了高潮。
解析:1.诗中无“揭露和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百姓安危的残暴统治”之意。 2.由题干中“句型重复,用字大体相同”,可知这是《诗经》中常用的重章叠句的手法。分析时应结合重章叠句的特点及诗句的特点和含意,注意理解相同句式的诗句里个别词语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带来的表达效果。 3.前三章通过比兴手法,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渲染战争的艰苦、思乡之情的炽烈,厌战之情跃然纸上。而第四、五章,则极力赞美自己军队的战备之盛,洋溢着自豪之情。据此,可以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理解诗评、诗论的能力,要求既要把握课文内容,又要理解诗评、诗论。解答时,要紧扣评论中的关键语句“真情实景”“感时伤事”等,再结合具体诗句展开分析即可。
5.答案:1.女青年顽皮,活泼;男青年忠厚,淳朴。本诗通过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相约、幽会的全过程,显露了男主人公的感情一等待恋人的急切和得以相会时的喜悦。诗歌通过戏剧化的情节,特别是生动的细节描写,如“爱” “搔首”“踟蹰”等,把女青年的顽皮、活泼,男青年的忠厚、淳朴,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反映了男主人公因女子未来而非常着急不安的心情, 写出了男主人公对所爱的女子的迷恋之深。
解析:1.题目要求对《静女》这首诗刻画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具体解答时,可围绕诗歌中塑造静女和“我”的形象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对人物进行全面分析。 2.作答本题时,可根据诗歌内容揣摩男主人公此时的心情,进而分析其表现的内容。
三、默写题
6.答案:风; 雅; 颂; 雅; 风
解析:
7.答案: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解析:
8.答案: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解析:
9.答案: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
解析:
四、选择题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常用字字音。“氓”应读“ménɡ”,“戟”应读“jǐ”。
11.答案:C
解析:A.“疚”应为“咎”,B. “糜”应为“靡”;D. “骐”应为“淇”。
12.答案:B
解析:A项二三其德,时而二时而三,形容不专一。二三,没有定准。C项白头偕老,夫妇共同生活到老。常用以称颂婚姻美满。偕老,一同到老。D项信誓旦旦,誓言是真挚诚恳的。
13.答案:D
解析:A、B、C三项均同时运用比、兴两种手法.
14.答案:D
解析:通读语段,可知第一空应填的句子与“但”前面的语句为转折关系,故①句应为首句。由⑤句中的“表情达意的工具”及第三空后的句子可知第三空应填⑤句。由③句内容与⑤句内容形成并列关系,可推知第二空应填③句。②句与“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一句联系紧密,故第四空填②句; ④句是对⑤句的举例说明,可作为尾句。故正确的排序应为①③⑤②④。
15.答案:B
解析:爽:过错。
16.答案:D
解析:A项①介词,把;②连词,来。B项①代词,他。②代词,你。C项①动词,到达;②就,表承接。D项①②副词。没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