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
(5)离骚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泪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旋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声名鹊起。一个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物理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打开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濯洗的灵魂,恍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召唤,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攀附上文化的崛起,或许是物有所值的。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恰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 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所以,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层面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既热热闹闹又轰轰烈烈。
??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和速度;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的分量会沉重许多。
???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高度,来聆听一条河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僭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倒影。
(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为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2.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从全文看,标题“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2.??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妹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缞兮,又申之以揽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琢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饨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时俗之工巧兮????时俗:世俗B.竞周容以为度????周容:苟合取容C.沌郁邑余侘傺兮????侘傺:失意的样子D.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穷困:贫穷,困苦2.下列有关选段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心胸。B.“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苣”:屈原以香花香草装饰自己,实际上是以此比喻自己高洁的志向。C.“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埋怨神灵不能主持正义,不了解民心。D.“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指责当时世俗投机取巧,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3.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表达了屈原不被人理解、遭人诽谤的不满和愤懑。B.诗人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引出议论感叹。C.诗中表明了诗人绝不墨守成规,要与世俗周旋的处世态度。D.诗中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4.屈原受屈遭贬的外部原因,选段中提及了三个方面,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5.选段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进行简要赏析。6.选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⑴余虽好修絝以軏羁兮,謇朝谇而夕替。(2)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史记屈原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平属草稿未定 (写作)B.犹离忧也 (离开)C.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D.顷襄王怒而迁之 (放逐)
2.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B.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C.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D.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3.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B.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C.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②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三、默写题
4.将下列句子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于律己,但早晨进谏晚上被贬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菊是中国的特产。菊于肃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不过,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①__________。对此,②__________,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③__________。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2.仿照画线部分续写恰当的语句,使之组成一段语意贯通、前后句式一致的文字。
???楚大夫行吟泽畔,在仰问苍天中选择了一份孤独,高吟“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选择了孤独,纵然不被世人理解,终不随其波逐其流。孤独,丰富了人生的内涵,提升了人生的境界。
五、选择题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好修姱(kuà)???? 鸷鸟(zhì)???? 兰皋(gāo)???? 圜(yuán)B.相道不察(xiàng)???? 侘傺(chà chì)???? 谣诼(zhuó)???? 忳(tún)C.芰荷(qì)???? 蕙纕(xiāng)????? 岌岌(jí)???? 揽茝(chǎi)D.謇朝谇(jiǎn)???? 溘死(hè)???? 延伫(zhù)???? 朕(zhèn)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备受鼓舞。B.现实中许多单位都有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的人。从管理学角度看,这些人大多因为实际能力不足才得不到上司重视,从而产生抱怨。C.每个人都向往着一份忠贞不渝的爱情,但由于大家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不同,最终的结果也就不同。D.房子和古董不同,并非越老越好,随着“年龄” 的增长,很多老房子犹如美人迟暮,门庭冷落成为必然。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离骚》中,屈原为真理百折不挠、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品质是我们学习的人物榜样。B.屈原如同一朵生长在杂草丛里的玫瑰,绚烂而“不合时宜”。他奇异的美让周围的一切感到自惭形秽,但他髙洁的光芒也把自己刺得鲜血淋漓。C.我躺在乌篷小船里,就着一盏昏暗的小马灯读《离骚》。这时,我好像听到了屈原的喘息, 仿佛还有他的哭声。D.日前,“《楚辞文献丛刊》出版暨楚辞文献整理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参加座谈会的有来自海内外的30余位楚辞学专家学者列席了会议。
6.下列对加粗词活用情况的分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鸷鸟之不群兮
②屈心而抑志兮
③步余马于兰皋兮
④固前圣之所厚
⑤高余冠之岌岌兮
⑥回朕车以复路兮
⑦謇朝谇而夕替
A.①⑦/②③⑥/④/⑤??????????????B.①/②③⑥/④⑤/⑦C.①⑦/②③⑥/④⑤??????????????D.①/②③⑥/④/⑤/⑦
7.下列各句中,与“不吾知其亦已兮”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謇朝谇而夕替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8.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B.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C.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D.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9.下列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长长地叹息泪流满面啊,为人民生活的多灾多难而哀伤。诗人几遭贬抑,关心国运民生却无可奈何,只能仰天长叹,掩面哭泣。B.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多替。——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这一句写出了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C.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一句是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坚守正直,恪守高洁,一心向善,九死未悔,这是屈原人格的写照,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D.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怨我那圣王实在荒唐,他始终不能把民情体谅。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对楚王昏庸的刻骨仇恨。
1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擅长外交辞令。起初深得国君信任,曾先后任左徒、三闾大夫,后屡遭奸臣陷害,先后两次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于夏历正月十五日怀石投汨罗江而死。B.《离骚》是屈原遭奸臣陷害,第二次被放逐到江南时的作品,也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C.屈原的作品还有《九章》《九歌》《天问》等。D.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他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夫孰异道而相安???? ②偭规矩而改错B.①哀民生之多艰???? ②高余冠之岌岌兮C.①竞周容以为度???? ②集芙蓉以为裳D.①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
1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B.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C.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1.B; 2.①写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
②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③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3.①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
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
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
解析:A项错,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
C项理解错误,“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及”,与“有些品格是无法僭越的”不一致。“不断提升自己”没有依据。
D项错在“渐愧”和“不满”,文中没有此意。
二、文言文阅读
2.答案:1.D; 2.C; 3.C; 4.①灵修浩荡;②众女谣诼;③时俗工巧。5.①对比。诗人的忠贞爱国与那些极力和他为敌、对他造摇中伤、投机取巧、谄媚君主的奸佞小人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衬托出屈原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爱国激情,也反映了屈原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黑暗险恶的社会政治环境。②比喻。用“蛾眉”比喻自己的美德,用“众女”比喻许多小人,生动形象。③反问。“何方園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两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 更加突出地表达了诗人坚持正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④起兴。诗人先言“鸷鸟”不群,“方圖”不能周,“异道”不能相安的一系列现象,为下文表达自己要保持清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信念作铺垫,同时也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任选两种进行分析即可。)6.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嫉恶如仇、正道直行的诗人形象。面对群小的无耻行径,他嗤之以鼻,无情鞭挞;而自己特立独行,不为时势所屈,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依然高举道义和正义的大旗,慷慨高歌,绝不屈服,表达了诗人坚持真理和理想的信念。7.(1)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2) 鹰、雕和一般的鸟不同群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3) 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解析:1.(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2.诗人不是在“埋怨神灵不能主持正义,不了解民心”,而是埋怨怀王太荒唐,没有准则,不理解诗人。3.诗中表明的不是“诗人绝不墨守成规,要与世俗周旋的处世态度”,而是诗人对世俗的理解,突出世俗违背准绳,歪曲事实,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为法度。4.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题目要求对屈原受屈遭贬的外部原因进行概括,这就需要在文段中进行搜索筛选。从君王的角度看,有“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从其他人的角度看,有“众女嫉余之峨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从世俗的角度看,有“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将这些内容用四字短语进行概括即可。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要找出诗句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仔细分析诗句,不难发现选段中运用了比喻、对比、反问、起兴等手法。其次,要明确答出诗句是如何具体运用该艺术手法的,并写出其艺术效果。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回答这一类型的题目,答案分三步走:定身份,作分析,看意义。定身份,就是用一句话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作分析,就是结合具体诗句探究人物的性格表现;看意义,就是要分析塑造该形象的意图何在。
3.答案:1.B; 2.A; 3.B; 4.①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走投无路了。②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解析:1.通罹,遭遇的意思。3.A错在“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C错在“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D错在“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4.译文:
??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
?? 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三、默写题
4.答案:1.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3.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解析:
四、语言表达
5.答案:而是菊有什么用(或“而是菊的食用功能”); 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或“屈原有过吟咏”); 菊是可吃的(或“菊可用于食用”)
解析:①由“不是”可以想见下句用“而是”连接,成为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联系下文,此处应当谈菊花的“功用”。②句的后面引用屈原的名句,自然是为了解说屈原是怎么解释菊花的功用的。③“可见”后面引出结论。
6.答案:陶渊明饮酒田园,在安详自乐中选择了一份孤独,吟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李太白游玩山水,在如画的江山中选择了一份孤独,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能力。答题时,一要注意句式特点,二要注意内容上的连贯。此外,前面例句中用了名句,续写时也要注意。
五、选择题
7.答案:B
解析:A项,“姱”应读kuā;C项,“芰”应读jì;D项,“溘”应读kè。
8.答案:A
解析: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不合语境,使用不当。B项,怀才不遇:有才能而得不到施展的机会。使用恰当。C项,忠贞不渝:忠诚坚定,永不改变。 使用恰当。D项,美人迟暮:形容青春易逝,晚年已到。使用恰当。
9.答案:C
解析:A项,搭配不当,可将“是我们学习的人物榜样”改为“值得我们学习”。B项,语意重复,“自渐形秽”有“感到”的意思,可删去“感到”。D项,句式杂揉参加座谈会的有”与“列席了会议”去掉其中一个。
10.答案:D
解析:①名词作动词,译为“合群”;②③⑥动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屈”“使……走”“使……返回”;④形容词作动词,译为“推崇”;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加高”;⑦名词作状语,译为“在早上”。
11.答案:B
解析:例句和B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被动句;C项,定语后置句;D项,被动句。
12.答案:A
解析:
B项,“错”通“措”;
C项,“章”通“彰”;
D项,“圜”通“圆”。
13.答案:D
解析:
14.答案:A
解析:应为五月五日。
15.答案:C
解析:C项,都是介词,译为“把”。A项,①表转折关系,②表承接关系;B项,①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是用作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①是“虽然”,②是“即使”。
16.答案:D
解析:
A项,“民生”句中指“百姓的生活”;B项,“流亡”句中指“随水流而消逝”;C项,“改错”句中指“改变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