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7)诗三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7)诗三首(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31 19:5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
(7)诗三首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又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绚丽多彩的,但其最引人瞩目的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B.“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求变的特性。 C.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主流。 D.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一直延续到初唐,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于是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作者看来是因为一句诗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C.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要完美统一起来,就能真正成就一个伟大的诗歌时代。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格律体走向自由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的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二、诗歌鉴赏
2.??????????????????????????????????????????????????????????????????????????涉江采芙蓉 ??????????????????????????????????????????????????????????????????????? (《古诗十九首》) ??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诗歌开篇使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 2.诗歌三、四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在表现主人公的感情变化上起了什么作用? 3.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这两句在写作角度上与前面有何不同?
3.???????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输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下列加横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韵:本性、气质 B.方宅十余亩????方:方圆、面积 C.一去三十年????去:离开 D.榆柳荫后檐????荫:遮蔽 2.下列词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笼:比喻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B.尘网:比喻污浊黑暗的官场 C.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D.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3.对下列加横线字的含义的理解,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误落尘网中 ②狗吠深巷中 ③久在樊笼里 ④依依墟里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误人尘网的懊悔。 B.诗的五六句总领第二层,概括出对旧林故渊的思恋。 C.诗的七至十八句随意拈取隐居田园的典型环境以突出自然。 D.诗的末两句呼应开头,抒发了归隐田园后怡然自得的心情。 5.对整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的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4.????????????????????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1.这首诗的开头,连叠四个“行”字,这样写有何好处? 2.诗中两次出现“相去”,是否显得啰唆?为什么? 3.“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诗中的诗眼各是什么?
三、默写题
5.陶渊明,一名__________,著名__________诗人,世称“__________”,自号“__________”。
6.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汉末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的诗全部是__________,就内容而言,一部分乐府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另一部分表现了他__________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
7.涉江采芙蓉,__________。采之欲遗谁?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8.《短歌行》中曹操希望人才不畏路途难行来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笼中鸟,池中鱼比喻自己过去的仕途生活的不自由,表达心系田园向往归田园的殷切心情的两句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题
1.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芙蓉(rónɡ)? 鼓瑟(sè)? 度阡(qiān)? 樊(pān)笼 B.子衿(jīn)? 呦呦(yōu)? 遗(wèi)谁? 兰泽(zé) C.阡陌(mò)? ?三匝(zā)? 吹笙(shēnɡ)? 吐哺(pǔ) D.可掇(duō)? 譬(bì)如? 守拙(zhuō)? 羁(jī)鸟
2.下列词句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月明星稀? 误落尘网中? 鸡鸣桑树巅 B.我有嘉宾? 长路漫浩浩? 池鱼思故渊 C.僻如朝露? 兰泽多芳草? 桃李罗堂前 D.契阔谈燕? 复得反自然? 少无适俗韵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就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其艺术特色是长于 B.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 阮瑀、应场)。 C.“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合称“歌行体”。 D.陶渊明,东晋诗人,开创了我国田园诗的先河, 他的诗不仅在当时名气很大,而且在后代影响也比较深远。
4.下列关于修辞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涉江采芙蓉”中的“芙蓉”,按江南民歌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暗关“夫容”,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含蓄蕴藉,余味隽永。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诗,引用《诗经》成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期盼之情。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赞美。
5.下列对加横线词语的古今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同心而离居(古义:感情深厚。今义:齐心。) B.人生几何(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 C.明明如月(古义:明亮。今义:确实。) D.复得返自然(古义:理所当然的。今义:自然界。)
6.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对酒当歌?????B.乌鹊南飞?????C.鼓瑟吹笙?????D.脉脉不得语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1.B; 2.C; 3.B
解析:1.A自由体和格律体并存,没有取代。
C五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D“主要体现”在文中没有依据。 2.“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在文中没有依据。 3.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
C“追求意义不大”与原文不符。
A性情与声色不仅要统一,还要维持下去,才能成就一个诗歌时代。
二、诗歌鉴赏
2.答案:1.开篇使用了“芙蓉”“兰泽”“芳草”三个意象,为全诗营造了一个清幽、高洁的意境。 2.设问。这一问一答把眼前的采芙蓉活动与思念远方的爱人联系在一起,使感情由欢快自然过渡到思念爱人不见爱人的怅惘上,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3.表现了主人公不能与自己相爱的人相爱相聚的痛苦。 前一句是从现实的角度来写,后一句从未来生活的角度来写,情感表达上为直接抒情,和前面的间接抒清不同。
解析:1.诗人开篇选取“芙蓉”“兰泽”“芳草”三个意象,描述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烘托了轻松欢快、浪漫的氛围,营造了一个清幽、高洁的意境。意象的选取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的高洁以及其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2.三、四句自问自答,属于设问的修辞手法。“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波,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为下面的黯然神伤作铺垫。 3.诗句表达的情感较为直接,易于理解。写作的角度的分析有一定难度。应明确一实一虚,与前面诗句的不同主要从抒情的方式上区分。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这两句显然属于前者,而诗歌的前面部分则属于后者。
3.答案:1.B; 2.A; 3.B; 4.C; 5.D
解析:1.方,四周。 2.应该是“喻指官场生活”。 3.①②都是名词,内、里;③是名词,里面;④与“墟”组成双音词,墟里,村落。 4.“随意拈取”说法不妥。 5.全诗是写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后的丰活。
4.答案:1.这里运用了叠词的修辞方法行行”即走啊走,极言行走之远,分离之久。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使痛苦伤感的氛围笼罩全篇。 2.诗中两次出现“相去”,不是无意义的重复啰唆。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是指两地空间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 组合,是指别离时间之长。这二者都是诗中主人公思念行人的原因。 3.诗眼分别是“老”和“晚”。“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是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身心交痒,似有衰老之感。“晚” 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序,相思又一年,暗喻主人公青春易逝之感。
解析:【诗歌鉴赏】 ?????? 这是一首写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这首诗使人悲感无端,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相去万余里。”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指路途坎坷遥远,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 当然也就相见无期。“胡马依北凤,越鸟巢南枝。”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飞禽走兽尚且如此,何况人。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相去日巳远,衣带日已缓。”衣带日渐宽松,是因为人日益消瘦,不说人渐瘦而说衣带渐宽,久别与长期相思之苦都用暗示表达出来。“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二句写思妇因相思之深而产生的疑虑。含蓄的描写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文化教养。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徨之中。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进一步写久别与相思之苦。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序,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至此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结束了女主人公相思离乱的歌唱。
三、默写题
5.答案:潜 ; 田园 ; 靖节先生 ; 五柳先生
解析:
6.答案:乐府歌辞 ; 统一中国
解析:
7.答案:兰泽多芳草; 所思在远道
解析:
8.答案: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
解析:
9.答案: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解析:
四、选择题
10.答案:B
解析:A.“樊”读fán,C.“哺”读bǔ,D.“譬”读pì。
11.答案:B
解析:A项“巅”应为“颠”,C项“僻”应为“譬”,D项“反”应为“返”。
12.答案:D
解析:陶渊明的诗到了后代才被重视,在他生活的年代并没有很大的名气。
13.答案:D
解析:两句诗运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并非比拟的修辞手法。
14.答案:D
解析:“自然”的古义为大自然,又指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15.答案:B
解析:B项,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