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课程标准: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材分析:本课隶属于七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上承《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下启《东汉的兴衰》。本课分为三个部分: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说和盐铁专卖。三者互为表里,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阐述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尤其是秦始皇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古代政治趋势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因此对本课汉武帝大一统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基础。在此前提下,老师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对汉武帝大统一措施的学生,深化西汉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中央集权,并感悟其中的政治智慧了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刺史制度制度、盐铁、货币制度的史实,在大一统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2、领悟汉武帝推行各项政策中的政治智慧,学会评价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史实,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为正确评价汉武帝做必要的史实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成小组,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演绎大一统措施的施行对历史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感悟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特殊作用,学习政治家的智慧。
教学重点: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的具体措施以及各项措施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大一统措施,了解其历史背景、认识其历史作用,感悟其政治智慧。
教学过程:
一、新课预习
1、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 推恩令 ,下令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也可以获得土地,封为侯国,此后诸侯王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还建立了 刺史制度 ,在地方设置13个州部,每州部派遣 刺史 一人,监视地方官员、豪强地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学立为正统思想。并在长安建立 太学 ,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
3、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五铢钱 ;还在全国设置 盐铁官 ,实行盐铁专卖;又在全国范围之内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
二、新课导入
欣赏短视频《汉武大帝》,了解汉武帝波澜壮阔的一生,领略其在位期间的文治武功与是非得失。
出示汉武帝画像,向学生们介绍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在位54年。继秦始皇之后,加强中央集权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大一统措施,将西汉王朝推向鼎盛。
引导出“大一统”的概念,什么是大一统?
大一统:就是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历史探究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西汉初年,诸子百家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猾咸聚吴国,秦雍汉蜀因邓氏,吴邓钱布天下。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师:汉武帝继承皇位时,西汉王朝经过几十年的修养生息,物阜民丰。在此形势下,汉武帝又有哪些忧虑呢?
生:诸侯王势力强大,地主豪强势力增长,也有不停朝廷号令的迹象。思想混乱,各个派别的思想又出现,批评朝政,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朝廷没有控制国家经济命脉,铸币权、冶铁权、煮盐权都在私人手中,更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出示幻灯片,介绍郡国并行制
汉承秦制,但略有变化,除了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某种程度上保留了西周的分封制。在地方建立郡县制的同时,还设置了王国、侯国。在封国内部,诸侯王拥有如下特权:征收税赋,自铸货币,设置官吏,招募军队。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史记主父偃传》
晁错说上(汉景帝)曰:昔高帝初定天下,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则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史记吴王濞传》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销自稍弱矣。——《汉书 主父偃传》
材料四
材料五
材料六
师:阅读材料四,分析诸侯王势力增强,对中央有怎么的影响?
生:诸侯王势力增强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时间长了,会有反叛的危险。
师:阅读材料五、六,探讨中央政府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汉景帝、汉武帝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生:中央政府的根本目的都是削弱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强行削藩,导致了七国之乱,引来了政局的动荡。汉武帝采取主父偃推恩令,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势力,不费一兵一卒。
西汉诸侯国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推恩令 十三州部与刺史制度
师: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其爵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弟也可以通过推恩的方式,获封列侯,并分得一部分土地。试问,推恩令有什么巧妙的地方?
生:汉武帝采取推恩的方法,让诸侯王将土地分给所有子弟,成功的瓦解了诸侯国势力。而新封的侯国收郡管辖,丧失了政治、经济、军事特权,其对抗中央政权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了。
天子巡郡国,东渡河,河东守不意行至,不办自杀。行西逾陇,陇西守自杀,新秦中或千里无亭徼,于是诛北地太守以下,而令民得畜牧边县。——《史记·平准书》
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与地主豪强的管辖,汉武帝又设置了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官员。
西汉初年,在思想文化方面,西汉统治者采取了无为之治的黄老思想,使思想文化有宽松的环境,因此,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纷纷登上政治舞台,汉武帝为了大一统,自然要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那么,他会选择哪一流派思想作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呢?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七
材料八
材料九
师:阅读材料七、八、九,分析法家、道家、儒家思想的特点,探讨为什么汉武帝最终采纳了儒家思想作为王朝的统治思想?
生:道家提倡无为而治,西汉初年,需要与民休息,恢复发展经济。而进入中期,各种矛盾亟待解决,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不得不放弃。法家思想提倡严刑峻法,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因此法家思想有可取的一面,但不能成为一个王朝的统治思想。儒家提倡尊君、爱民,有利于封建王朝的统治,所以汉武帝最终采纳了儒家思想作为王朝的正统思想。
师:我们说西汉初年,国家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对于山泽湖泊采取了开放的态度,让百姓经营渔林工商业,百姓甚至可以私自煮盐、冶铁、铸造货币,久而久之,国家的经济掌控在一些大商人手中,这对汉武帝大一统阐述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生:经济命脉掌握在私人手中,必定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力,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也会扰乱经济发展。
五铢钱 铁官印 盐铁官营
材料十:盐铁官营,是分别在产盐区设盐官,雇工煮盐,又在产铁区设铁官,经营采冶铸造,发卖铁器。盐铁官统属于中央的大农,盐铁官吏多用过去盐铁商人充任。均输,是由大农派出属官几十人到各个郡国,对各地应上交京师的货物,不再像过去那样长途输送,而是根据各地区对货物的需要沿途出卖,然后买取京师所需的货物运回。平准,则是在京师设平准官,统一掌管由天下运至京师的货物,根据市场行情卖出或买进,以求物价较为平稳。这样,大商贾无法囤积居奇,操纵物价,也限制了大商人的兼并行为。
师:阅读十,思考汉武帝的经济措施有什么进步作用?
生:汉武帝将货币铸造权收归中央,并且通过盐铁官营的方式,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有力地加强了大一统的局面,为西汉王朝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西汉中期,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各项措施,史称大一统。通过推恩令,成功地解决了地方诸侯王势力;又建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员、地主的监察。在思想文化方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汉武帝还通过发行五铢钱、建立盐铁官营制度,强化了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汉武帝通过各项措施,推动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也将西汉王朝的统治推行新的高峰。
板书设计:
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王势力
第12课 设置十三州部,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官员、豪强
汉武帝巩固 思想: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将儒家思想定位统治思想
大一统王朝 文化:设置太学,培养儒学人才,并开创察举制,选拔官员。
经济:铸造五铢钱,将货币发行权收归中央政府。
实行盐铁官营制,掌控国家经济命脉。
随堂训练:
( C )1、右侧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中央的因素,汉武帝
A.实行削藩
B.推行分封制
C.颁布推恩令
D.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 )2、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反映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建议是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科举考试 D.八股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