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部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8-31 16:3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程标准
内容要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
认知提示:理解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上历史第二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总计七课时的第6课时。内容分为三部分: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内容之间是因果关系,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的管理是张骞通西域的结果。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对内发展民族关系,对外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学情分析
尽管七年级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理解比较肤浅和片面,但很多学生对历史知识非常感兴趣,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通过对图片、文字史料比较到位的解读,去培养和树立科学合理的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目标
通过识读《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路线图》等图片资料和文字史料,学习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管理等史实,认识史实之间的因果联系,感悟张骞报效国家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明确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1.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巩固大一统王朝?
(“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
2.“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名称从何而来?
炎黄部落由战争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民族发展历程。
导入:
凯撒穿丝绸的故事。
秦汉疆域对比,“西域都护”地域的增加。
唐诗中阳关、玉门关的诗句。
白寿彝《中国通史》对汉族名称形成的论述。
学习目标:
了解西汉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管理等史实和影响,认识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管理之间的联系,感悟张骞报效国家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教师过渡语:
公元前1世纪的一天,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恺撒穿着灿若朝霞的长袍出现在剧场包厢时,百官们都惊呆了。后来才知道,恺撒穿的‘天衣’是用中国丝绸缝制的。人们用‘天下第一织物’等最美的语言赞美中国丝绸。中国的丝绸是通过哪条道路传到欧洲的呢?
秦汉时期疆域图有很明显的差异,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西部多了一个“西域都护”管理的大片疆域。西域都护是怎么设置,又是为什么设置的呢?
唐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诗句提到的“玉门关、阳关”指什么地方?对于古代中国而言,这两个地方在地理位置上又有什么特殊的地位?
这个字,是一个王朝的国号,却没有随着王朝的覆灭消亡,而是在历时的长河中逐渐变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它就是“汉”!“汉”是如何成为一个民族的名称并声名远播的?
师生共同解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重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明确学生学习任务,有的放矢。
第4种导入以民族发展和对外交往为切入点,似更符合本课教学内容,有利于历史情景的创设。
【感知历史】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学习:
汉代的西域指什么地方?汉武帝为什么要招募使者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拜别汉武帝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解释“西域”之意)
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结果如何?张骞出使西域起到了什么作用?
说说丝绸之路的路线和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流的事物。
丝绸之路对东西方交流起到了什么作用?除了亚欧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期还有哪些对外交通路线?
找出教材汉代对西域管理的史实。
整理史实
充分利用表格、图示等方法整合本节课的基本史实。
教师问题导学,学生自主学习本课基本史实。
学生交流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教师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等史料,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基本史实。
师生根据前面自主学习的内容,整理史实,完成本课的板书设计。同时联系多种记忆方法,如关键词记忆法,知识体系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
教师过渡语:
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在交通和通讯条件落后的历史条件下,成功将相对封闭的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过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进而欧洲紧密联系在一起。
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掌握整理史实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历史地图等资料树立学生的时空观念。
【探究体验】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史料探究、体验感悟
天子之忧
(汉初)冒顿(汉初匈奴单于)而匈奴最强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匈奴大攻围马邑……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高帝自将兵往击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结和亲之约。……(汉武帝曾想在马邑埋伏诱杀匈奴,但没有成功)自是之后,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史记·匈奴列传》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史记·大宛列传》
西汉建立到汉武帝统治初期,北方最大的忧患是什么?汉武帝打算如何解决这一忧虑?解决忧虑最大的困难又是什么?
张骞解忧
是岁(前123年)也……张骞从大将军(卫青),以尝使大夏,留匈奴中久,导军,知善水草处,军得以无饥渴,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
——《史记·大将军骠骑列传》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
——《史记·大宛列传》
(1)张骞通西域在当时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了解战场环境、击败匈奴做出了贡献;了解了西域的情况等。)
(张骞)应募,使月氏,……匈奴得之,……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史记·大宛列传》
(2)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然坚持完成使命,他身上具有什么可贵的精神品质?
3.解忧之路
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史记·大宛列传》
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时汉独护南道,……(公元前60年)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都护治乌垒城,……于西域为中,故都护治焉。
——《汉书·西域传》
(1)张骞通西域后,西域与汉的关系又有什么发展?(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
图片: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路线图。
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史实?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几个文明,原来分散在不同的地区。……东西方联系中的最关键的一步——中国与其以西的文明的联系,却由于帕米尔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屏蔽,而迟迟不能实现。先秦时期的中国不了解葱岭以西的世界,西方同样也不了解中国。
中国与葱岭以西地区的直接联系和相互了解,是从汉代开始的。……自两汉张骞、班超通西域后,“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道。……这条道路历经雪山、沙漠、盐碱滩等天然险障,它的开通无疑是古代史上的一个伟业。
——白寿彝《中国通史》
(3)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打破了的东西方文明相互隔绝的状态,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教师教学策略:在学生交流展示基础上精讲点拨,注意指导精读史料的方法。
学生学习策略:精读史料——分析图片史料的细节,找寻文字史料的关键词、关键语句,理解材料的出处和可靠性,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研究史料之间的关系。分小组讨论、展示。
教师结束语:
汉皇朝从西汉到东汉,前后长达四百多年,国势强盛,影响深远。在对外交往中,汉朝的使者被称“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汉朝的军队为“汉兵”。于是,在汉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鲜,服西南夷,收闽粤、南粤,以及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空前频繁的各种交往中,特别是与南海诸国以及中亚、西亚、东亚各国友好交往中,声名远播,“汉”之名遂被他族他国称呼为族名。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战略。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丝绸之路这条亚欧古代陆上交通要道的时候,穿越两千多年的风沙,再次出现于人们视线的焦点,它所传承的不仅仅是凿通之旅的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不畏险阻、报效祖国的可贵精神品质,更是一种互通有无、博大开放、开拓进取的胸怀和风貌。正是在这种胸怀和风貌下,汉代不仅开通了丝绸之路,科技文化也出现了新的因素,我们将在下一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中去学习和了解。
通过图片、文字等史料,树立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通的因果联系,感悟张骞报效国家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巩固检测 迁移运用】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巩固检测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B )
A.大秦 B.西域C.安息 D.新疆
2.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可追溯到我国古代( B )
A.秦朝 B.汉朝C.唐朝 D.元朝
3.西汉以前,新疆地区不知道开凿水井,后来学会了凿井技术,并出现了独特的既用于灌溉又能解决生活用水的坎儿井,这种“坎儿井”最有可能出现于( A )
A.张骞出使西域之后
B.班超经营西域之后
C.西域都护设立之后
D.昭君出塞之后
学生完成课后检测练习,教师矫正反馈。
所学知识巩固检测,迁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