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09-03 18:3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含答案)
◆课堂目标
1.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途径.
2.了解声速和回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导学
知识点一 声音的产生
【导学1】阅读课本P27-28的内容,填写下列空格:
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注意: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声音还会继续传播)
2.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发声,都是声源.
3. 声音的记录:(1)通过记录振动规律来记录声音;
(2)磁记录、光记录、存储卡记录等.
【典例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答案: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导练1】
1.下列古诗句描述的声现象是由于空气振动而发声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B.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 《黄河大合唱》中的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面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 、 、 .
知识点二 声音的传播
【导学2】阅读课本P28演示实验和P28-29的内容,填写下列空格: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到玻璃罩中,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变小直到非常微弱;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声音又从小变到大.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声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情况下,人耳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到人耳的.
【典例2】用大头针在两个塑料杯底部扎了个小洞,把细线插进杯中打结制成一个土电话,对其通话过程,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A.声音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B.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既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固体中传播 D.通话过程主要说明声音可以反射
解析: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传播.
答案:C
【导练2】
3. 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空其中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表明( C )

A.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声波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D.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人潜入水中,仍能听到岸上的人说话的声音,传播这个声音的是( D )
A.空气 B.水 C.说话的人 D.空气和水
5.我国“神舟”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是( B )
A.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太空中噪声太大  D.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
知识点三 声速
【导学3】阅读课本P13-14的内容,填写下列空格:
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是描述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导练3】
6. 小明 晚上睡觉时,将机械式手表放在枕头下,他的耳朵贴在枕头上听到手表秒针走动时的“滴滴”声比在空气中更清晰,此现象说明( B )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声音在固体中传声的能力比空气中强
C.固体能将声音放大?????
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慢 7.古代士兵为了及时发现敌人的骑兵,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马蹄踏在地面时,地面发声较轻 B.马蹄声不能沿地面传播
C.马蹄声不能沿空气传播 D.大地传声速度比空气传声速度快
拓展:回声
【导学4】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高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典例4】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某人正对障碍物喊话时,要听到自己的回声,人离障碍物至少应该多远?(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解析: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的最短时间是0.1s,即声音传播到障碍物然后反射回来进入 人耳的总时间是0.1s,则声音传播到障碍物所用时间为t=×0.1s=0.05s,人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s=vt=340m/s×0.05s=17m.
答案:17m
【导练4】
8. 人在屋里谈话比在旷野里谈话听起来响亮,原因是人在屋里谈话时( B )
A.声音传播的速度快
B.谈话时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C.人耳听不到小于0.1s的回声
D.屋里的墙壁阻碍了声音向外传播
9.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50m/s,若将超声波垂直向海底发射出信号,经过4s后收到反射回来的波,求海洋深度是多少?
拓展:人耳是怎样感知声音
【导学5】阅读课本P30科学世界的内容,归纳人耳感知声音的两种途径:
1.空气传导:空气中传来的声波 外耳道 引起 鼓膜振动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听觉神经 神经;
2.骨传导:声音 颅骨、头骨 听觉神经 大脑.
◆课堂达标
一、填空题
1.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________传入学生耳中的;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___而产生的.
2.敲打铜锣,因锣面__________而发出声音,而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宇航员即使再用力敲打,他也不能直接听到锣声,这 是因为________不能传声.
3.声音在空气(15℃)中传播的速度为______米/秒,若在峡谷中呼喊,从发声到听到回声历时3秒,那么峭壁离人的距离为______米.
4.古人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来形容优美的琴声,用夸张的语言表达物理学上的道理,在物理学上,“余音”指 ______,“三日不绝”指 ______.
二、选择题
5. 如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C )
 
A.敲击水瓶琴 B.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C.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 D.吹着的哨子
6.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C )

A.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C.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7. 如图所示,站在岸上的人向水面A处扔一块石头,和A处距离相等的人、鸟和鱼,最先听到石块掉进水中的声音的是( C )

A.人 B.鸟 C.鱼 D.人和鸟
8. 蝙蝠通常在夜间出来活动、觅食,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击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这主要是因为( D )
A.蝙蝠有夜视眼? B.蝙蝠靠嗅觉确定目标? C.蝙蝠靠热感觉确定目标? D.蝙蝠在飞行过程中靠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波确定目标
9. 某学校操场外一幢高楼离跑道起点170m,同学们在跑步训练时,由于回声导致发令员先后听到两次发令枪声.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那么听到两次发令枪声的时间间隔约为( B )
A.0.5s B.1s C.30s D.60s
10.如图所示,用声呐测量海洋某处的深度,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如果发出信号6s后收到反射回来的声波,那么海洋被测处的深度约为( B )
A.1500m B.4500m C.9000m D.18000m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2. 如图所示,用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它说明了( )

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B.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C.只要有振动,必有声音 D.振动停止,声音并不停止
3.下列距离不能用声波来测量的是( )
A.大海的深度 B.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C.相距很远的两高山的距离 D.很长的钢管长
4. 电影院放映厅的墙壁上都被装修成坑坑洼洼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为了( )
A.防止声音发生振动? B.减弱回声? C.增强回声 D.为了装饰剧场
5. 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我们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
A.老师讲课的声音太小????????B.回声太小,听不到?? C.老师讲课的声音根本没有回声????D.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不能分开
6. 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7. 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听到起跑的枪声后立即开始计时,测得李明同学百米赛跑所用的时间是14.00s,当时的气温是15℃,则李明同学的真实时间是( )
A.14.29s B.14.00s C.13.71s D.无法确定
8. 某人在一根较长的装有水的钢管的一头敲一下,另一人在水管的另一头能听到三次响声,这三次响声传播的介质顺序分别是( )
A.空气、水、钢管 B.水、空气、钢管
C.钢管、水、空气 D.钢管、空气、水
简答题
9. 我们能够听到远处传来的“轰隆隆”的雷声,说明________________能够传声.水中的鱼儿会被岸上人说话的声音或脚步声吓跑,说明____________能够传声.敲击长铁轨的一端,在另一端会听到两次响声,前一次是由__________传来的,后一次是__________传来的,这说明__________和__________都能传声,且声音在__________中的传播速度比较大.
10.下表是某些介质的声速v.
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只须写出两种)依据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_____________,计算出海水深度为_____________. (3)真空中声速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导练1】
1. D 2. 空气 马的声带 黄河水
【导练2】
3.C 4. D 5. B
【导练3】
6.B 7. D
【导练4】
8. B 9. 2900m
◆课堂达标
1. 空气 振动 2. 振动 真空 3. 340;510 4. 回声,声音的不断反射
5. C 6. C 7. C 8. D 9. B 10. B
◆课后作业
1. A 2. A 3.B 4.B 5. D 6. A 7. A 8. C 9. 空气 液体 铁轨 空气 固体 气体 固体 10.(1)①声速大小可能和温度有关;声音在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
②声速大小可能和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
(2) ;1531m (3) 0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含答案)
◆课堂目标
1.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途径.
2.了解声速和回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导学
知识点一 声音的产生
【导学1】阅读课本P27-28的内容,填写下列空格:
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注意: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声音还会继续传播)
2.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发声,都是声源.
3. 声音的记录:(1)通过记录振动规律来记录声音;
(2)磁记录、光记录、存储卡记录等.
【典例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答案: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导练1】
1.下列古诗句描述的声现象是由于空气振动而发声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B.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 《黄河大合唱》中的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面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 、 、 .
知识点二 声音的传播
【导学2】阅读课本P28演示实验和P28-29的内容,填写下列空格: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到玻璃罩中,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变小直到非常微弱;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声音又从小变到大.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声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情况下,人耳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到人耳的.
【典例2】用大头针在两个塑料杯底部扎了个小洞,把细线插进杯中打结制成一个土电话,对其通话过程,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A.声音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B.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既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固体中传播 D.通话过程主要说明声音可以反射
解析: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传播.
答案:C
【导练2】
3. 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空其中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表明( C )

A.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声波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D.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人潜入水中,仍能听到岸上的人说话的声音,传播这个声音的是( D )
A.空气 B.水 C.说话的人 D.空气和水
5.我国“神舟”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是( B )
A.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太空中噪声太大  D.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
知识点三 声速
【导学3】阅读课本P13-14的内容,填写下列空格:
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是描述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导练3】
6. 小明 晚上睡觉时,将机械式手表放在枕头下,他的耳朵贴在枕头上听到手表秒针走动时的“滴滴”声比在空气中更清晰,此现象说明( B )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声音在固体中传声的能力比空气中强
C.固体能将声音放大?????
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慢 7.古代士兵为了及时发现敌人的骑兵,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马蹄踏在地面时,地面发声较轻 B.马蹄声不能沿地面传播
C.马蹄声不能沿空气传播 D.大地传声速度比空气传声速度快
拓展:回声
【导学4】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高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典例4】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某人正对障碍物喊话时,要听到自己的回声,人离障碍物至少应该多远?(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解析: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的最短时间是0.1s,即声音传播到障碍物然后反射回来进入 人耳的总时间是0.1s,则声音传播到障碍物所用时间为t=×0.1s=0.05s,人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s=vt=340m/s×0.05s=17m.
答案:17m
【导练4】
8. 人在屋里谈话比在旷野里谈话听起来响亮,原因是人在屋里谈话时( B )
A.声音传播的速度快
B.谈话时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C.人耳听不到小于0.1s的回声
D.屋里的墙壁阻碍了声音向外传播
9.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50m/s,若将超声波垂直向海底发射出信号,经过4s后收到反射回来的波,求海洋深度是多少?
拓展:人耳是怎样感知声音
【导学5】阅读课本P30科学世界的内容,归纳人耳感知声音的两种途径:
1.空气传导:空气中传来的声波 外耳道 引起 鼓膜振动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听觉神经 神经;
2.骨传导:声音 颅骨、头骨 听觉神经 大脑.
◆课堂达标
一、填空题
1.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________传入学生耳中的;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___而产生的.
2.敲打铜锣,因锣面__________而发出声音,而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宇航员即使再用力敲打,他也不能直接听到锣声,这 是因为________不能传声.
3.声音在空气(15℃)中传播的速度为______米/秒,若在峡谷中呼喊,从发声到听到回声历时3秒,那么峭壁离人的距离为______米.
4.古人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来形容优美的琴声,用夸张的语言表达物理学上的道理,在物理学上,“余音”指 ______,“三日不绝”指 ______.
二、选择题
5. 如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C )
 
A.敲击水瓶琴 B.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C.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 D.吹着的哨子
6.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C )

A.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C.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7. 如图所示,站在岸上的人向水面A处扔一块石头,和A处距离相等的人、鸟和鱼,最先听到石块掉进水中的声音的是( C )

A.人 B.鸟 C.鱼 D.人和鸟
8. 蝙蝠通常在夜间出来活动、觅食,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击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这主要是因为( D )
A.蝙蝠有夜视眼? B.蝙蝠靠嗅觉确定目标? C.蝙蝠靠热感觉确定目标? D.蝙蝠在飞行过程中靠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波确定目标
9. 某学校操场外一幢高楼离跑道起点170m,同学们在跑步训练时,由于回声导致发令员先后听到两次发令枪声.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那么听到两次发令枪声的时间间隔约为( B )
A.0.5s B.1s C.30s D.60s
10.如图所示,用声呐测量海洋某处的深度,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如果发出信号6s后收到反射回来的声波,那么海洋被测处的深度约为( B )
A.1500m B.4500m C.9000m D.18000m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2. 如图所示,用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它说明了( )

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B.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C.只要有振动,必有声音 D.振动停止,声音并不停止
3.下列距离不能用声波来测量的是( )
A.大海的深度 B.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C.相距很远的两高山的距离 D.很长的钢管长
4. 电影院放映厅的墙壁上都被装修成坑坑洼洼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为了( )
A.防止声音发生振动? B.减弱回声? C.增强回声 D.为了装饰剧场
5. 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我们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
A.老师讲课的声音太小????????B.回声太小,听不到?? C.老师讲课的声音根本没有回声????D.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不能分开
6. 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7. 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听到起跑的枪声后立即开始计时,测得李明同学百米赛跑所用的时间是14.00s,当时的气温是15℃,则李明同学的真实时间是( )
A.14.29s B.14.00s C.13.71s D.无法确定
8. 某人在一根较长的装有水的钢管的一头敲一下,另一人在水管的另一头能听到三次响声,这三次响声传播的介质顺序分别是( )
A.空气、水、钢管 B.水、空气、钢管
C.钢管、水、空气 D.钢管、空气、水
简答题
9. 我们能够听到远处传来的“轰隆隆”的雷声,说明________________能够传声.水中的鱼儿会被岸上人说话的声音或脚步声吓跑,说明____________能够传声.敲击长铁轨的一端,在另一端会听到两次响声,前一次是由__________传来的,后一次是__________传来的,这说明__________和__________都能传声,且声音在__________中的传播速度比较大.
10.下表是某些介质的声速v.
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只须写出两种)依据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_____________,计算出海水深度为_____________. (3)真空中声速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导练1】
1. D 2. 空气 马的声带 黄河水
【导练2】
3.C 4. D 5. B
【导练3】
6.B 7. D
【导练4】
8. B 9. 2900m
◆课堂达标
1. 空气 振动 2. 振动 真空 3. 340;510 4. 回声,声音的不断反射
5. C 6. C 7. C 8. D 9. B 10. B
◆课后作业
1. A 2. A 3.B 4.B 5. D 6. A 7. A 8. C 9. 空气 液体 铁轨 空气 固体 气体 固体 10.(1)①声速大小可能和温度有关;声音在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
②声速大小可能和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
(2) ;1531m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