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
第3单元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东坡居士
林语堂
?? 苏东坡若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 在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 在元丰四年(1081),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
?? 他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 ,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
?? 苏东坡的邻人和朋友是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 ,还有一个说话大嗓门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夜里像猪一般啼叫。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也是对苏东坡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再一个是马梦得(字正卿),始终陪伴着苏东坡,而且非常忠实可靠,过去已经追随苏东坡二十年。苏东坡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
?? 但是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慥。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痛”一个典故,季常是陈慥的号。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 ,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 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颇为高兴。根据记载,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
?? 在这种农村气氛里 ,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这种说法若出诸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苏东坡说出来,只觉得妥当自然。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
?? 苏东坡很容易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在雪堆的墙上门上,他写了三十二个字给自己昼夜观看,也向人提出四种警告:出舆入辇,厥痉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皓齿峨眉,伐性之斧。甘脆肥酸,腐肠之药。
?? 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 苏东坡现在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当年在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救儿会请富人捐钱。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古某掌管此钱,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这些人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 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
(摘自《苏东坡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并且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的农人是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的形象。B.被迫成为农夫的苏东坡,深深地体验到了田间劳作的艰辛。这对一个毫无经验又要以此为生的士大夫来讲,应是一种压力和折磨,但苏东坡却从中感到得意和满足。C.苏东坡用三十二个字警醒自己,不要贪图享乐。我们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他之所以能够到处快乐满足,是因为他拥有豁达的心胸和正确的得失观。D.陶渊明是一个隐士,他的诗表现了苏东坡的情思和生活,因而苏东坡仰慕陶渊明,要追寻陶渊明,做一个真隐士。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后的生活状态,突出了他直面生死后随遇而安的性格,及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B.苏东坡不仅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还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他被贬黄州后,常常寄情山水,以此来逃避现实。C.苏东坡常怀仁爱之心,济世之志,以自己的行动来诠释最上乘的佛教教义,他阻止杀婴恶俗,成立救儿会。D.蛰居在黄州的诗人亲自参加劳动,衣食自给,怡然自得,他在《东坡八首》的小序中表示,他深切地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3.身处逆境的苏东坡有充分的理由不快乐,但他留给我们的却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他的快乐体现在哪些方面。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 文学与书法艺术存在密切的关系,是因为它们都以思想和语言为基础。文学正是通过语言以形象化的方式反映思想的艺术。《毛诗序》曾强调,“诗”是“志之所之”的产物。而文字的产生真正拓展了思想交流的维度。千百年来,尽管汉字出现了多种生成方式,但其社会功能主要还是通过书写来实现的。为了追求汉字使用的正确、便利和美观,人们开始研究汉字书写的表现规律,便形成了今天的“书法”。
?? 至汉晋之间,书法探索逐渐趋于艺术的自觉,王羲之是成功的探索者,他依托深刻的艺术见地,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铸就了《兰亭集序》的经典地位。书法艺术尽管并非单为文学而生,却必须以有意义的文辞为表现内容。除了“太极殿”“同仁堂”等纯粹实用的匾额、题字或标语,文学作为思想对客观世界的提炼和升华,是书法艺术表现的鲜活土壤。书法历史上,经典的书法作品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除了《兰亭集序》,还可以列举出《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诗帖》,前者是颜真卿为祭奠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颜季明而作,后者乃苏轼由贬谪黄州三年的悲凉遭遇有感而发。
?? 较之一般的文学创作,书法作品具有具体的用途,所以在选择或拟定合适的文辞内容时,创作者要全面地体察社会、深刻地体验人生、精准地判断情势。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的某一角落,有翠竹数竿、奇石一尊。当是之时,常有一二学子坐立其间,或琅琅读书,或默坐静思。书法家启功先生在石上题字“奇峰高节”,“奇峰”描述奇石耸立向上之势,“高节”则指向竹子的高洁虚心,四个字皆指向具体环境中的景物,同时以拟人的手法指向人的节操、情感和旨趣。题字尽管寥寥数语,竟与相关的人、事、物、地、时、情相合,这表现了作者对书法艺术表现的高深造诣,更显示了作者文学思维的精确。
?? 尽管今天仍有书法到底属于文化还是艺术的争论,也有艺术创作与日常实用书写的区别,但是,文化和艺术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鸿沟。简单说来,艺术是文化的最佳表现形式,文化又根植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生活则必然夹杂着林林总总的实用成分。无数名家的创作正是既有服务于客观生活的实际用途,又充分整合了各方面的文化因素。在书法艺术表现中,思想、语言作为内容和需求,汉字、书写作为载体和手段,每个方面都渗透了人们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更浓缩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 艺术与文学相通。作家也应懂得一点书法,中国古代文人的字大都是写得很好的。现代作家不一定要能写好毛笔字,但是要能欣赏书法,经常看看书法,尤其是行草,对于行文的内在气韵,是很有好处的。
(选自孙学峰《文学是书法艺术表现的鲜活土壤》,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兰亭集序》书法地位的形成,有赖于王羲之深刻的艺术见地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也与书法探索逐渐趋于艺术的自觉这一大环境有关系。B.书法家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只有全面地体察社会,深刻地体验人生,精准地判断情势,才有可能选择出合适的文辞内容。C.人们为了追求汉字使用的正确、便利和美观,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便研究汉字书写的表现规律,这种研究促成了书法的诞生。D.文学作为思想对客观世界的提炼和升华,是书法艺术表现的鲜活土壤,书法历史上经典的书法作品往往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和书法艺术有密切的关系,书法艺术是文化的最佳表现形式,书法家在创作时往往会充分整合各方面的文化因素。B.北京师范大学校园某一角落的石上所题的“奇峰高节”四字,展现了书法家启功的高深的书法造诣和精确的文学思维。C.有些书法作品具有实用性,如“太极殿”“同仁堂”等匾额、题字或标语;有些书法作品具有文学价值,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D.思想、语言是书法艺术的内容和需求,汉字、书写是书法艺术的载体和手段,它们渗透了人们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作品要有文化内涵,要有艺术品位,还得有实际用途,因此经典书法作品往往是综合因素的产物。B.《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诗帖》本身就是具有很高的文学品位的作品,它们通过书法的形式展现出来更是锦上添花。C.文学是通过语言以形象化的方式反映思想的艺术,因此诗歌的一个重要使命便是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D.艺术与文学相通,现代作家如果不懂书法,不会欣赏书法,就把握不了行文的内在气韵,也就无法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二、文言文阅读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东山记
杨士奇
??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袅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 坐久,闻鸡犬吠。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洐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营乐丘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B.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C.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D.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亥指的是乙亥年,这是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法,六十年一个循环,如丙戊年。B.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朔”也可引申为“开头”。如“朔”可指清晨,这是一天的开头。C.传觞是宴饮中传递酒杯劝酒。古人喝酒很有讲究,也衍生了很多游戏,如“流觞曲水”。D.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D.文章主要记叙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伤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②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以及课本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②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三、默写题
5.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
2.《游褒禅山记》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箫声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给人以美的享受。
4.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手法感叹生命短暂,个体之渺小。
四、语言表达
1.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个句子。示例:《兰亭集序》,一场盛会,一本诗集,一篇序言,留下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赤壁赋》,__________。《游褒禅山记》,__________。
五、选择题
2.下列加粗字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琅玡(yé)???? 窈窕(yǎo)???? 禅理(chán)???? 所罕至焉(hān)B.急躁(zào)???? 谬传(miù)???? 激湍(tuǎn)???? 举酒属客(shǔ)C.癸丑(guǐ)???? 梵语(fàn)???? 禊事(xì)???? 趣舍万殊(qǔ)D.瑰怪(guǐ)???? 壬戍(rèn)???? 会稽(kuài)???? 游目骋怀(chéng)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桂棹????游目骋怀????所之即倦????世殊事异B.瑰怪????忧暗昏惑????修短随化????何可胜道C.既望????山川相缪????深思慎取????羽化登仙D.愀然????惠风和畅????畅叙幽情????放浪形骇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王羲之被后世称为“书圣”,王献之则被后世认为可与其父比肩的书法家。B.苏轼的散文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发展了新天地。C.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情怀。D.王安石和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创作的散文中,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
5.下列加粗词语的意义全都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①有泉侧出????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B.①俯察品类之盛???? ②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C.①渺沧海之一粟????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D.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放浪形骸之外
6.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甩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的协查请求并没有得到积极回应,不免感慨系之:“他们没义务反馈,我们没权利去过问。有些情况就不了了之,有些线索就浪费了。”B.党员要做到勤俭节约,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和党性锻炼。一是要把好思想关,谨防自腐蜕变;二是要把好情感关,谨防情随事迁;三是要把好小节关,谨防穴蚁毁堤。C.同样的探索,不同的命运,多少反映出住房公积金制度面临的尴尬:用来看病,涉嫌违规;用来买房,沧海一粟。D.马克思说过:“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日益发达的互联网让这些声音时常响起,不绝如缕。
7.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③泣孤舟之嫠妇
④侣鱼奸而友糜鹿
⑤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⑥顺流而东也
⑦死生亦大矣
⑧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⑨有泉侧出
⑩常在于险远
A.①⑦⑩/②④/③/⑤⑨/⑥⑧B.①⑦⑩/②③④/⑤⑨/⑥⑧C.①⑦/②③/④⑩/⑤⑥⑨/⑧D.①⑩/②④/③⑤⑥⑨/⑦⑧
8.下列各句的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死生亦大矣
③仰观宇宙之大
④固一世之雄也
⑤而今安在哉
⑥月出于东山之上
⑦客有吹洞箫者
⑧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①⑥/②④⑧/③⑤/⑦????????????????B.①⑥/②④⑤⑧/③⑦C.①/②④⑦⑧/③⑥/⑤????????????????D.①⑥/②④⑧/③⑦/⑤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是一种文体,有赠序、书序、宴集序等。有的序在写法上近似抒情散文,如《兰亭集序》等。B.赋的主要特点在于描绘客观事物时,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且形象绚丽,规模壮阔。《赤壁赋》在形式上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如诗般的特质和情韵,但它也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C.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主要通过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如《游褒禅山记》。D.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散文著称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苏洵、苏辙八人。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坛影响深远。
10.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余弟安国平父C.悟言一室之内??????????????????????????D.齐彭殇为妄作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1.D; 2.B; 3.①务农之乐。务农是艰辛的,尤其对一个毫无经验又要以此为生的士大夫来讲,这还是一种压力和折磨。但苏东坡却从中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务农之乐。
②交友之乐。被贬至穷乡僻壤,苏轼可交往的朋友甚少,但他照样可以从中体会快乐。他与老百姓交朋友,能感受淳朴的友情。与不离不弃的朋友交往,感受忠贞的友情。还有与奇人异友交往的乐趣,更有与好友交往的无拘无束的乐趣。
③做菜之乐。苏轼从平常的家居生活中也能体验快乐,在做菜中苏轼体验创造的快乐。
④无医之乐(幸存之乐)。病痛时无医无药,这是可悲之事,但苏轼却也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品出其中的乐。
⑤救人之乐。苏轼不以自己的苦为苦。在救婴的过程中,苏轼为能解民困导民风而感到快乐。
⑥隐居之乐。苏轼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十分满足,觉得一偿心愿,觉得自己天生适合隐居,因此,他以陶潜为榜样,甚至认为自己是陶潜转世,以自己像陶潜那样农耕与写作为快乐。
解析:1.“因而苏东坡仰慕陶渊明,要追寻陶渊明,做一个真隐士。”表述不正确,强加因果。2.“以此来逃避现实”错,苏东坡并未逃避现实,相反他是积极应世的。道教思想对他的影响体现在他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2.答案:1.C; 2.A; 3.D
解析:1.“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无中生有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与书法艺术存在密切的关系,是因为它们都以思想和语言为基础阅读答案。2.“书法艺术是文化的最佳表现形式”错,原文是“艺术是文化的最佳表现形式”,选项偷换概念。3.最后一段作者的意思是希望现代作家能欣赏书法,这对于把握行文的内在气韵有好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懂书法、不会欣赏书法就无法写出好的文学作品,选项曲解文意。
二、文言文阅读
3.答案:1.C; 2.A; 3.C; 4.①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②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能给我诗呢?”
解析:2.A选项是关于干支纪年法的,而“丙”、“戊”都属于天干,故不可能出现“丙戊”年。3.C项中的“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作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4.【参考译文】
??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海每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伸出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古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了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常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老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葫芦酌酒,传递就被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无偿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备办了丰盛的酒菜,等到一个道士前来,便共同饮酒。道士拿出《太乙真人》图请求写诗,我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起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谒折断了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谒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谒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什么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喝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溪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嘛?”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黯然长逝。我痛苦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哪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追记东山之行。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相对奥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送给立恭。
??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4.答案:1.C; 2.C; 3.A; 4.①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②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
③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来,像回声一样应和着,许多人背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着他。
④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培养语感,注意名词、动词、对称性结构、虚词等。语意为: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2.本题考查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C有误。 五经为《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理解错误。文中说“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对“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的“厌”理解错误。4.文言参考译文:
??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 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 (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滥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水里。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 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时间长了,产生了弊病。王安石担任宋神宗的宰相时改为免役制。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说:“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免役的害处是官吏聚敛民财,钱财聚集在朝廷而百姓闹钱荒。差役的害处是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心全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法的事情。这两种害处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得正确。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苏轼说:“当年宰相韩魏公(指韩琦,是宋朝时辅佐过三任皇帝的宰相)指责陕西省的义勇军,您当时是谏官,努力和他争执,韩公不高兴了,您也不顾。苏轼以前听您详细说过这件事,难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许我苏轼把话说完吗?”司马光听完笑了起来。
?? 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去世,享年66岁。
?? 苏轼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
?? 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三、默写题
5.答案:1.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2.险以远; 则至者少; 3.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4.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
四、语言表达
6.答案:一次夜游,一番对话,一篇赋文,追寻关于得与失的启示; 一回上山,一次探洞,一篇游记,思索关于进与退的哲理
解析:
五、选择题
7.答案:C
解析:A.讶yá,罕hǎn。B.揣tuān,属zhǔ。D.瑰guī,壬rén,聘chěng。
8.答案:C
解析:A项,所之即倦一所之既倦。B项;忧暗昏惑一幽暗昏惑。D项,放浪形骇一放浪形骸。
9.答案:C
解析:A成分残缺,应在“认为”后加上“是”。
B句子的主语应是“苏轼”,而不是“散文”;“发展”和“新天地”不搭配,可改为“开拓了新天地”。
D“他”指代不明。
10.答案:B
解析:品类,古指自然界的万物,今指种类。斯文,古指这次集会的诗文,今指文雅。A项,均与现代汉语相同。侧出,均指从侧面出来。幽暗,均指昏暗。C项,沧海,指大海,古今意义相同。非常,古指不平凡,今指十分、极。D项,茫然,古指旷远的样子,今指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形骸,指身体、形体,古今意义相同。
11.答案:C
解析: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不合语境,此处应为“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A.感慨系之:感慨的心情联系着某件事,指对某件事有所感触而不禁慨叹。B.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D.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12.答案:A
解析:①⑦⑩为形容词作名词,②④为意动用法,③为使动用法,⑤⑨为名词作状语,⑥⑧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13.答案:D
解析:①⑥为状语后置句,②④⑧为判断句,③⑦为定语后置句,⑤为宾语前置句。
14.答案:D
解析:“范仲淹”应改为“曾巩”。
15.答案:D
解析:A项,冯,通“凭”。B项,父,通“甫”。C项,悟,通“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