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01 15:1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现代文阅读
1.??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恩格斯不忍心直接使用“死”之类的字眼,而是用“停止思想了”等,比喻马克思的逝世,含蓄、 委婉地表达了悲痛的心情。 B.“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交代了马克思逝世的事实,以“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作为对马克思的崇高评价,为下文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他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张本。 C.恩格斯说马克思“睡着了”,主要是为了表现马克思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表达了他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 D.“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极言时间之短暂,马克思逝世之突然,亲友们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惋惜和遗憾。 2.第二段中写到马克思的逝世的影响,先提“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后提“对于历史科学”的原因是 (???? ) A.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B.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C.欧洲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源地。 D.欧美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需要更迫切。 3.选段第五段中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请概括“两个发现”的具体内容。 4.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贡献有哪些?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马克思之墓
?南帆
?? 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
?? ②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阿尔伯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 ③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了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每隔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参加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在乎皇室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 ④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呢?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梦想,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 ⑤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会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竖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 ⑥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开展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 ⑦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安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个英镑。
?? ⑧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成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 ⑨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写英国人对名流的态度时用语饱含讥讽,鲜明地表现出对世俗观念的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 B.作者写到世人对马克思的态度和评价时情感复杂,但态度鲜明:能多给这位伟人一些注视的世界才是清醒公平的世界。 C.本文以“马克思之墓”为题,却用大量篇幅写了社会名流和权贵的塑像和纪念碑,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主题。 D.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因为作者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了。 2.第⑧段中引用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后,作者为什么会“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说明。 3.结合文章最后一段提及马克思后人的情况,请简要分析本文中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
二、默写题
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既是一篇演讲辞,也是一篇__________,演讲者是__________。马克思是__________国人,著名的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他与本文作者合著的__________,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三、语言表达
1.?? “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句话原稿是“他有千百万追随者”。
试说说修改稿比原稿好在哪里。
2.请同学们仿照例句(画线部分)予以表述。
???马克思的美丽,在于他的理论思想,他开启了一个时代;马克思的美丽,在于他的革命实践,他的斗争卓有成效;马克思的美丽,在于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马克思的美丽,在于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马克思的美丽注定要跨越遥远的时空!
3.用“马克思”作为首句的开头,将下面的长句改成由4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是一位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的天才。
4.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不超过30字。 ?? 当中日甲午战争的消息传至欧洲,恩格斯尽管已是74岁高龄的古稀老人,却仍以哲学家的敏锐思维,站在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历史高度,适时地对这场战争做了点评。在与友人的书信中,恩格斯就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给出了精辟而独到的见解。在120年后的今天,重温恩格斯的信件, 仍可感受到他作为哲人的智慧光芒。在恩格斯看来,中国战败的直接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政府和军方所奉行的被动防御策略。恩格斯对于中国闭关自守政策的否定,反映了他对于军事技术发展中攻防不对称律的深刻认识。
四、选择题
5.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悼词(diào)? ???逝世(shì)? ???空白(kōnɡ)? ???永垂不朽(xiǔ) B.估量(liɑnɡ)? ???抹杀(mǒ)? ???嫉恨(jì)? ???豁然开朗(huò) C.诅咒(zhòu)? ???给予(jǐ)? ???肤浅(fū)?????繁芜丛杂(wú) D.诽谤(fěi)? ???污蔑(miè)? ???索然(suǒ)? ???卓有成效(zhuō)
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震憾???? 狙击手???? 卓尔不群???? 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B.惆怅???? 吊书袋???? 展露头角????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C.提议???? 增值税?????要言不烦????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D.赝品???? 照像机???? 含英咀华???? 为渊驱鱼,为丛驱鹊
7.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美食节上,评委们对各路厨师烧的菜浅尝辄止,往往尝一口就能说出好与坏。 B.村居是党和政府服务群众、贴近群众的一线,要在繁芜丛杂中找到符合大多数群众利益的需求,进而解决好民需,就必须搭准脉、开对方。 C.崔世安还表示,澳门目前正处于经济的转型调整时期,澳门人应发扬抗战时期团结自信、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审慎严谨的态度,做出积极妥善应对。 D.2015年校园足球在普及与教学、竞赛体系搭建、支持系统等三方面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校园足球工作也得以全面推进。
8.下面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也是一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演说词,作者恩格斯,普鲁士(后称德国)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 B.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代表作是《物种起源》。 C.恩格斯在这篇悼词中指出马克思一生有许多发现,其中主要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还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 D.马克思,普鲁士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代表作为《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买票进入海格特墓园,沿主干道往东走几分钟,马克思墓地就赫然呈现于眼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是马克思夫人燕妮、马克思本人、马克思外孙哈里.朗吉特、马克思家的佣人海伦?德穆特和马克思的女儿艾琳娜?马克思。 ①其上镶嵌着白色大理石墓碑 ②白色大理石墓碑镶嵌于基座正面中央位置 ③青铜铸造的马克思头像放置于墓碑之上 ④墓碑中间部分雕刻着合葬于此的五个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日 ⑤这个墓地有着比普通人髙一大截的花岗岩基座 ⑥他们按逝世的先后顺序由上到下排列
A.③①④②⑤⑥??????????????????????????B.⑤①⑥③②④ C.⑤①③②④⑥??????????????????????????D.③①⑤⑥②④
10.下列各句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与马克思墓对面相距大约3米左右的地方,是另一位伟人——英国19世纪哲学家、著名的进化论者赫伯特?斯宾塞的墓地。真没想到,这两位同样影响过中国的思想家在逝世后也安葬在一起。 B.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振聋发聩,兴奋不已。 C.“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为了这前无古人和造福后代的斗争,马克思牺牲了财产、地位和全家的安宁,献出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D.无论是在马克思的诞辰和他的忌日,总有前来墓地的凭吊者。来自世界各地的共产党人,更要把拜谒马克思墓作为访英的不可或缺的安排。
11.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①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②已经是幸福的了。③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④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⑤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A
也许

毕竟
甚至

然而
B
甚至

毕竟
还有

然而
C
也许

但是
还有

而且
D
即使

但是
甚至

而且
A.A??????????B.B??????????C.C??????????D.D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1.A; 2.A; 3.第一个发现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或历史唯物主义, 或历史唯物论,或唯物史观)。第二个发现是剩余价值。 4.①为革命报刊写稿。 ②参加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的工作。 ③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解析:1.这句话不是比喻,而是讳饰。“停止思想了”是“死”的讳饰。讳饰也叫“避讳”,遇有犯忌的事物,不便直接说出,而改用另一种说法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家,所以才先提“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故选择A。 3.根椐原文第三段中“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及第四段中“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等内容,可以概括出这两个发现的具体内容。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 审题一定要准确,本题题干问的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贡献”, 那就要阅读原文,寻找相关的信息。准确定位,找到答题区间在选文的最后一段。然后概括信息即可。
2.答案:1.B; 2.①马克思作为思想家毕生倡导公有制,但他没能改造这个私有制的世界,连他的葬身之地都成了他人的私有财产,这令人无限感慨。②在马克思身后,人们的势利之心也无任何改变,马克思被他为之奋斗的平民们冷落,也令人无限感慨。 3.①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意味深长地印证了马克思“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的名言。②交代马克思后代的传闻,也表现了马克思身后的寂寞,延伸了上段的“无限感慨”之情。
解析:1.A项“鲜明……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说法错。C项“欲扬先抑”错。D项“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错。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马克思的理想是在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但却没能改变私有制的社会现实,马克思逝世后被世人冷落,这些都令作者“无限感慨”。 3.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篇文章最后作者写到马克思后代的传闻,表面上看似闲笔,而实际上则另有深意,作答时,要认真体会,然后分条概括。
二、默写题
3.答案:悼辞; 恩格斯; 德; 《共产党宣言》
解析:
三、语言表达
4.答案:①修改稿用双重否定句式,语气增强了,强调了马克思在所有无产者心中的地位,无一例外,比原稿的一般陈述句更有力量。
②将中性词“追随者”改为“革命战友”,感彩更强烈。
③“尊敬、爱戴和悼念”加深了句子的内涵,真实反映了千百万革命战友对马克思的深厚感情。
解析:
5.答案:他的意志精神; 他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 他的人格魅力; 他一生里几乎无一个私敌
解析:
6.答案:马克思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天才,他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了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他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
解析:要先提取句子主干,然后把修饰成分单独成句。
7.答案:恩格斯认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在于偏重防御策略 (或:恩格斯认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在于闭关锁国)。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从语段来看,中心内容主要讲恩格斯关于中国在曱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的观点,所以找出原因加以概括即可。
四、选择题
8.答案:C
解析:A项,“悼”应读dào,“空”应读kònɡ;B项,“嫉”应读jí;D项,“卓”应读zhuó。
9.答案:C
解析:A.“憾”应为“撼”,“符”应为“副”。B. “吊”应为“掉”,“展” 应为“崭”。D. “像”应为“相”,“鹊”应为“雀”。
10.答案:A
解析:“浅尝辄止”指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指对知识、问题不做深入研究。此处望文生义。
11.答案:D
解析:《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
12.答案:C
解析:通读语段发现,⑥句与横线后的句子衔接最紧密,排除B、D两项,再观察其他几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①句中的“其”指的就是基座,承接⑤句而来,可以排除A项,所以选择C。
13.答案:C
解析:A项成分赘余,应改为“与马克思墓对面相距大约3米的地方”;B项中的“振聋发聩”运用不当;D项应改为“无论是在马克思的诞辰还是他的忌日”。
14.答案:D
解析:第一处横线应填“即使”,以和第二处的“也”构成假设关系,突出马克思的贡献之大。第三处横线后的句子和前面的句子构成转折关系,应填“但是”。第四处横线前后内容是递进关系,应填“甚至”。第六处横线前后的句子是递进关系,应填“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