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
(10)游褒禅山记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
??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逃,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息,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训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选自《游褒禅山记》)
1.下面加粗的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火尚足以明也 (明亮)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平坦)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帮助)D.何可胜用道也哉 (尽)
2.对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②则其至又加少矣
③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④其孰能讥之乎
A.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B.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C.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D.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3.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小见大,借游山说明治学的道理: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二是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本穷源,深思慎取。B.在木材料的选择上,作者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种安排是为了后文说理,颇具匠心。C.文章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D.全文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用、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来过渡,将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前后衔接自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太和山记
???从南天门宫左趋雷公洞。洞在悬崖间。余欲返紫霄,由太子岩历不二庵,抵五龙。舆者轿夫谓迂曲不便,不若由南岩下竹笆桥,可览滴水岩、仙侣岩诸胜。乃从北天门下,一径阴森,滴水、仙侣二岩,俱在路左,飞崖上突,泉滴沥于中,中可容室,皆祠真武。至竹笆桥,始有流泉声,然不随涧行。乃依山越岭,一路多突石危岩,间错于乱茜丛翠中,时时放榔梅花,映耀远近。
???过白云、仙龟诸岩,共二十余里,循级直下涧底,则青羊桥也。涧即竹笆桥下流,两崖蓊葱蔽日,清流延回,桥跨其上,不知流之所云。仰视碧落,宛若瓮口。度桥,直上攒天岭。五里,抵五龙宫,规制与紫霄南岩相伯仲。殿后登山里许,转入坞中,得自然庵。已还至殿右,折下坞中,二里,得凌虚岩。岩倚重峦,临绝壑,面对桃源洞诸山,嘉木尤深密,紫翠之色互映如图画,为希夷[注]习静处。前有传经台,孤瞰壑中,可与飞升作匹。还过殿左,登榔梅台,即下山至草店。
???华山四面皆石壁,故峰麓无乔枝异干;直至峰顶,则松柏多合三人围者;松悉五鬣,实大如莲,间有未堕者,采食之,鲜香殊绝。太和则四山环抱,百里内密树森罗,蔽日参天;至近山数十里内,则异杉老柏合三人抱者,连络山坞,盖国禁也。嵩、少之间,平麓上至绝顶,樵伐无遗,独三将军树巍然杰出耳。山谷川原,候同气异。余出嵩、少,始见麦畦青;至陕州,杏始花,柳色依依向人;入潼关,则驿路既平,垂杨夹道,梨李参差矣;及转入泓峪,而层冰积雪,犹满涧谷,真春风所不度也。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遂自草店,越二十四日,浴佛后一日抵家。以太和榔梅为老母寿。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希夷:唐末隐士陈抟,号希夷先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太子岩历不二庵???? 历:经过B.循级直下涧底,则青羊桥也???? 循:沿着,顺着C.犹满涧谷,真春风所不度也???? 度:涉及,达到D.以太和榔梅为老母寿???? 寿:寿辰2.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B.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C.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D.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霞客打算由太子岩经过不二庵,到达五龙宫,然后返回紫霄岩,但这一路线迂回绕路不方便,被轿夫们否定了。B.徐霞客经过白云岩、仙龟岩之后,沿着石阶一直走到涧底,见到了青羊桥。山涧两岸山崖上草木繁盛,构荫蔽日,长长的清流弯弯曲曲,一座桥横跨其上。C.太和山四周群山环抱,百里以内茂盛的林木丛密分布,大树遮天蔽日,高耸入云。这与华山不同,华山四周都是石壁,山脚没有什么高大奇特的树木。D.太和山上奇景迭出,有诸多奇异的岩石,还有竹笆桥、榔梅花、青羊桥、攒天岭、五龙宫、自然庵、凌虚岩、传经台、榔梅台、五针松等景物。
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依山越岭,一路多突石危岩,间错于乱茜丛翠中,时时放榔梅花,映耀远近。
(2)至近山数十里内,则异杉老柏合三人抱者,连络山坞,盖国禁也。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选自《宋史》,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属文动笔如飞???? 属:写B.愿监苟且因循之弊???? 监:明察C.后安石当国???? 当:掌管D.人言不足恤???? 恤:体恤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见者皆服其精妙???? 客有吹洞箫者B.修为之延誉???? 而在己为有悔C.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足以极视听之娱D.期合于当世之变???? 月出于东山之上
3.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B.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C.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D.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任签书淮南判官期满后,并没有像其他官员一样,按照惯例进献文章要求考试管阁职务,这表现了他特立独行的性格。B.王安石任地方官时就采用把官仓中的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息偿还等方法,积累了许多变法的经验,这体现了王安石务实的工作作风。C.王安石记忆力超群,文思非常敏捷,口才非常好,在辩论时常常旁征博引,把对手说的心服口服。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在他当政以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然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5.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②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二、默写题
4.将下列句子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__________,往往有得,__________”,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2.“__________,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3.“有志与力,___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4.“然力足以至焉,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5.王安石(1021—1086 ),字__________,晚号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因散文成就而成为“__________”之一。
三、语言表达
1.把下面的句子整合成一个单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 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当时他刚辞去舒州通判之职。他与弟弟以及两位朋友同游褒禅山后,写成了此篇游记,抒发自己的感想。
四、选择题
2.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褒禅(bǎo)???? 庐冢(zhǒnɡ)???? 奴仆(pú)???? 荒谬(miù)B.华实(huā)???? 窈窕(yǎo)???? 懈怠(dài)???? 瑰丽(ɡuī)C.蛮夷(yí)???? 负咎(jiù)???? 迷惑(huò)???? 幽暗(yōu)D.渔父(fù)???? 谨慎(shèn)???? 罕至(hǎn)???? 梵语(fàn)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⑥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⑦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⑧其孰能讥之乎
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⑩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①③④⑤⑥⑨⑩/②/⑦⑧B.①③④⑤⑥⑦⑨/②/⑧/⑩C.①③④⑤⑥⑨/②/⑦⑧/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5.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6.选出对加粗的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梵语(古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庐冢,也叫做“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古时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学者:此文“学者”与《师说》中古之“学者”的意义相同,同现代汉语中的“学者”也相同。
7.下列句子的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8.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庐陵萧君圭君玉”中,“庐陵”是籍贯,“萧” 是姓,第一个“君”是对人的尊称,“圭”是名,“君玉”是字。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中,前一个 “某”指日期,后一个“某”代王安石的名,“临川”是籍贯。C.“长乐王回深父”中,“长乐”是籍贯,“王”是姓,“回”是名,“深父”是字。D.“安国平父、安上纯父”中,“安国”“安上”是名,“平父”“纯父”是字。
9.将下列句子按句式类型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③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④ 此余之所得也⑤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⑥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⑦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③/②/④⑤⑥⑦C.②⑥/①⑦/③④⑤????????????????????D.①/③/②④⑤⑥⑦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1.答案:1.A; 2.D; 3.D; 4.①已经出洞,就有人责怪那主张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②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解析:1.明:照明,这里活用作动词。3.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节选部分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二段的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2.答案:1.D; 2.B; 3.D; 4. (1)于是靠着山走,翻越山岭,一路上多是突起的石头、高高的岩石,杂乱地分布在繁茂的草木丛中,不时有开放的榔梅花,绚丽的色彩映照远近。
(2)靠近太和山的数十里范围内,三人围抱粗的奇异杉树和老柏树,连续不断地长满山坞,这大概是因为朝廷禁止砍伐的缘故。
解析:1.D项,寿:祝寿。2.这是篇游记,显然“过坞底岔”要断开,排除C项。“不胜景物悴忧伤情”应为作者表达的情感,不能分开,因此排除A、D两项,故选B项。3.D项中,“五针松”属于华山景物。4.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第(1)句中的关键词语有“危”“间错”,第(2)句中的关键词语有“抱”“连络”“国禁”。
【参考译文】
从南天门宫往左直奔雷公洞。洞在悬崖中间。我想返回紫霄岩,由太子岩经过不二庵,到达五龙宫。抬轿的人说迂回绕路不方便,不如从南岩下竹笆桥,可以观赏滴水岩、仙侣岩等胜景。于是从北天门往下走,一条阴森的小路,滴水岩、仙侣岩都在小路左侧,悬崖向上飞突,泉水滴沥崖中,悬崖中能容下静室,供奉的都是真武帝。下到竹笆桥,开始听到泉水流淌的声音,但山路没有随着山涧。于是靠着山走,翻越山岭,一路上多是突起的石头、高高的岩石,杂乱地分布在繁茂的草木丛中,不时有开放的榔梅花,绚丽的色彩映照远近。
经过白云岩、仙龟岩等处,一共走了二十多里,顺石阶一直下到涧底,就是青羊桥。涧水就是竹笆桥水的下游,两岸山崖上草木繁茂,树荫蔽日,长长的清流弯弯曲曲,一座桥横跨在上面,不知道涧水流到什么地方。抬头仰望天空,形状如同瓮口一般。过了桥,径直登上攒天岭。走五里,抵达五龙宫,宫殿的规模和格式与紫霄宫、南岩相仿。从宫殿背后登山,走一里多,转进山坞,到自然庵。不久返回五龙宫殿右面,转下坞中,走两里,到凌虚岩。凌虚岩背靠重重山峦,面临极深的沟壑,正对桃源洞众山峰,满山嘉树特别茂密,紫色翠色互相辉映,犹如图画,是希夷先生修炼的地方。前面有传经台,孤零零地俯视深壑,可以和飞升台相媲美。返回时经过五龙宫殿左面,攀登榔梅台,于是下山到达草店。
华山四周都是石壁,所以山脚没有高大奇特的树木;一直上到峰顶,松柏大多有三人围抱那么粗;松树全是五针松,松子和莲子一般大小,间或遇到没掉落的松果,摘下来吃,鲜味、香味都特别好。太和山则是四周群山环抱,百里以内茂盛的林木丛密分布,大树遮天蔽日,高耸入云;靠近太和山的数十里范围内,三人围抱粗的奇异杉树和老柏树,连续不断地长满山坞,这大概是因为朝廷禁止砍伐的缘故。嵩山、少室山之间,从平缓的山脚到达绝顶,树木被砍伐得所剩无遗,只有三棵将军树巍然耸立着。山峰、峡谷、河川、平原各种地势,季节相同而天气物象不一样。我从嵩山、少室山出来时,才看到田里麦苗青青;到了陕州,杏树刚刚开花,嫩绿的柳枝随风摇摆,十分动人;进入潼关,大路平坦,高大的杨树立在道路两旁,梨树、李树高低不齐;等到转到泓峪,却是层层的冰冻积雪遍布山谷沟涧,真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啊。经过坞底岔时,又看到杏花开放;从龙驹寨出去,桃红柳绿,所到之处一片春色。忽然想起已到清明时节,不由触景生情。于是从草店启程,经过二十四天,在浴佛节第二天到家。用太和山的榔梅为老母亲祝寿。
3.答案:1.D; 2.C; 3.A; 4.C; 5.①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把上天赐予的幸运作为常态,却没有万一出现祸患的忧虑吗②一段时间以后,(王安石)因为旱灾而退引,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
解析:1.恤:忧虑2.A项......人;定于后置句的标志,
B项替,介词;是,动词,
C项的,助词;
D项对,介词;从,介词4.C项中“把对手说的心服口服找不到依据,原文只是说“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5.文言文翻译
??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播扬美名。王安石考中进士,被选为上等,出任签书淮南判官。按以前的制度,任职期满允许进献文章要求考试馆阁职务,唯独王安石没有这样做。再调任鄞县知县,修筑提堰,疏浚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来偿还,使官仓的谷能够陈谷换新粮,鄞县的百姓都认为很方便。后来任舒州通判。当时文彦博做宰相,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说他淡泊名利,请求不按照次序提拔(王安石),以此来遏制追逐名利的不良风气。不久朝廷召他担任考试馆进阁职务,他不肯接受。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而推辞。欧阳修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他请求担任常州知州。调任提点江东刑狱,又进京担任度支判官,当时是宋仁宗嘉祐三年。
??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症结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可是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长久地能够把上天赐予的幸运当做常态,却没有万一出现祸患的忧虑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 王安石性格倔犟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二、默写题
4.答案: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3.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4.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
解析:
5.答案:介甫; 半山; 北宋; 唐宋八大家
解析:
三、语言表达
6.答案:《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辞去舒州通判之职后,与弟弟以及两位朋友同游褒禅山以后写成的一篇抒发自己感想的重要游记。
解析:此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仔细闽读题中所给的句子,确定一个主干句,如“《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然后把其他相关的内容作为修饰成分按照一定的顺序补充进去即可。
四、选择题
7.答案:C
解析:A项,“褒”应读bāo;B项,“华”应读huá;D项,“父”应读fǔ。
8.答案:B
解析:A项,古义:十分之一。今义:①数字“11”;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C项,古义:不平常。今义:副词,很、十分。D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9.答案:B
解析:①③④⑤⑥⑦⑨均为代词“它,它的”; ②助词,无实在意义;⑧难道,表反问语气;⑩自己。
10.答案:D
解析:D项,“至”是动词用作名词,其他是名词用作动词。
11.答案:D
解析:
12.答案:B
解析:应这样停顿: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3.答案:A
解析:“君圭”是名。
14.答案:A
解析:①状语后置句,“舍于其址”应为“于其址舍”;②省略句,应为“仆(于)道”;③“……者,……也”式判断句;④“……也”式判断句;⑤“……者,……也”式判断句;⑥“……者,……也”式判断句。⑦“……也”式判断句。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
(12)我有一个梦想
一、现代文阅读
1.??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的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 黑人仍然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时,曾以气壮山河的词句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不可剥夺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上“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1.第一段画线句中的“物质充裕的海洋”和“穷困的孤岛”各喻指什么?2.作者为什么说黑人“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请简要作答。3.第三段“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一句中, “这项神圣的义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第三段中,画线句中的“空头支票”比喻什么?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
2.????????????????????????????????????????????????????????在诺贝尔和平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节选)????????????????????????????????????????????????????????????????????????????马丁?路德?金?? 我接受诺贝尔和平奖的时刻,正是美国2 200 万黑人从事一场创造性的战斗,以结束种族不公正的漫漫长夜的时刻。我代表民权运动接受这个奖, 这个运动正以坚定的信念和蔑视危险的勇气向前发展,以建立一个自由与公正的制度。我深知,就在昨天,我们的那些呼唤兄弟情谊的孩子们却受到消防水龙头的喷射、警犬的吠咬乃至死亡的回击。 我深知,就在昨天,那些争取选举权的年轻人却被虐待和杀害;就在昨天,仅仅在密西西比州就有四十多座黑人教堂被炸毁或焚烧。我深知,我的人民正在令人萎靡不振和痛苦不堪的贫困深渊里饱受折磨。?? 我代表这个运动获得和平奖,是对以下事实的深刻认同:非暴力并不是对我们时代的至关重要的政治与道德问题的回答——人类必须克服压迫与暴力,而不诉诸压迫与暴力。非暴力并非毫无结果的消极被动,而是一种导致社会变迁的强大的道德力量。世界上所有的人或迟或早都要找到一种和平共处的办法,从而将这首即将来临的茫茫哀歌变成兄弟情谊的赞歌。如果这就是要实现的目标,那么,人们就必须为所有的人类冲突找到一种解决办法,一种排除复仇、侵略和报复的办法。这种办法的基础便是爱。?? 体现我们对抗行为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的词是非暴力。民权斗争中的非暴力意味着不依赖于斗争的武器。它意味着对那些体现种族歧视与奴役统治的制度层面的习俗和法律采取不合作的态度,非暴力还意味着在近几年令人痛苦的斗争中,我的人民自己忍受痛苦,而不加诸别人。?? 非暴力寻求消除作为当代人类重大困境的精神与道德的落后状态。它寻求通过道德手段来达到道德目的。非暴力是一种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强大而公正的武器:它砍下去时不会造成创伤,而会使挥舞它的人变得高尚。?? 我今天接受这个奖,心中充满了对美国和对人类的一种永恒的勇敢的信念。我不接受这种观点: 失望是对历史的模糊性的最终反应。我不接受这种观点:目前人性的“现存状态”使人在道德上无法企及那种永远与之相对立的永恒的“应然状态”。 我不接受这种观点:人只不过是生命的河流中的漂流物和废弃物,无法对其周围正在出现的事件发挥任何作用。????????????????????????????????????????????????????????????????????????????????????????????????????????????????????????????????????????????(有删改)1.请结合第三段的内容,为“非暴力”下定义。2.请简要分析画线句“我不接受这种观点:失望是对历史的模糊性的最终反应”的含意。3.结合“在道德上无法企及”“与之相对立”等语句, 解释什么叫做人性的“现存状态”和“应然状态”。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丁·路德·金之梦(节选)
狄马
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唯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
——《新约:马太福音》第10章
1955年12月1日,在美国蒙哥马利市的一辆公交车上,发生了一桩再平常不过的事:一个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裁缝因为拒绝为白人让座而遭到逮捕,理由是蔑视蒙哥马利市关于公共汽车上实行种族隔离的法令。
这时,一个杰出的黑人刚刚从北方的一所大学毕业不到半年。当他从一个黑人民权组织那里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他意识到黑人心中压抑百年的尊严已经觉醒,历史性反抗的时机成熟了。他站出来号召黑人兄弟,“不与邪恶的规章制度合作,不要再给汽车公司以经济上的支持”。
他就是马丁·路德·金,1929年出生于美国南部一个黑人中产阶级家庭,他先在宾夕法尼亚的克罗泽神学院学习,最后在波士顿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帕克斯事件”发生四天后,他在该市组织黑人55 000名,掀起了一场著名的黑人为争取基本人权的“罢乘运动”。这是南方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整个美国历史上第一次黑人团结起来为自身权益而抗议的运动。当时,金26岁,在一座小教堂当牧师。
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在首都华盛顿广场的林肯纪念堂前举行了规模浩大的黑人集会。会上,他面对25万听众,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当时,与会的黑人唱了一天灵歌,听了一天演说,身心疲惫到难以站着听讲。但当马丁·路德·金上台时,人群顿时沸腾起来。他在演说里,把美国关于自由和正义的许诺比作一张“支票”,当黑人兑付时,“银行”就贴上“资金不足”的字样。语音铿锵,雄浑苍凉,它让人想起黑人兄弟自贩卖为奴以来几百年的苦难和眼泪——
我梦寐以求地希望,有一天这个国家将会觉醒起来,真正信守它的诺言:我们坚信这条不言而喻的真理,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寐以求地希望,有一天佐治亚州红色的山丘上,从前奴隶的儿子和从前奴隶主的儿子将会像兄弟一样在一张桌子旁坐下来!
我梦寐以求地希望,有一天甚至密西西比这样一个不公正的狂热情绪使人透不过气来的地方也会变成一块自由和公正的绿洲!
……
这是20世纪最为惊心动魄的声音之一,穿过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隧道,我仍然能够感到其中的大悲悯和大悲痛。
这场演讲鼓舞了东西方世界所有酷爱平等的人们,甚至肯尼迪总统在演讲当天就邀请马丁·路德·金到白宫做客,并说:“我也有一个梦想,我梦到,有一天新的民权法案能够在参众两院通过。”三个月后,总统带着这个梦遇刺身亡。而像大多数理想主义者一样,马丁·路德·金,这个一生苦心经营“梦想”的黑人也最终倒在了“梦”的路上。
1968年3月,金发动“贫民进军”。4月,来到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下榻洛林汽车旅馆。4日晚饭前,他立在二楼三百号房间的阳台上,和其他同志谈话。而没有想到,这时在街对面的一幢普通公寓里,一个狙击手已端好了一架带有观测镜的汽步枪。子弹从前面穿过金的脖子,在腭后爆炸,一根使无数黑人站起来的颈骨就这样断裂了;一个怀揣美好梦幻的黑人就这样倒下了,不再起来。
1.文中选取了马丁·路德·金一生中的哪几个典型事件?全文表达了作者对马丁·路德·金怎样的情感?
2.本文在引用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后,这样评价道:“这是20世纪最为惊心动魄的声音之一。”你认为作者的评价恰当吗?为什么?
3.如何理解“一根使无数黑人站起来的颈骨就这样断裂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显著的特征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
二、默写题
4.《我有一个梦想》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1963年8月28日,为争取民权,他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说。1964年获__________奖。1968年4月,他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之后被人刺杀身亡,年仅39岁。从1986年起,美国政府将每年1月的第3个星期一定为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1.仿照对手的逻辑和方式,在下面语段中为马丁·路德·金写一段驳斥对手的话。??
?? 一位牧师曾诘难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先生既有志于黑人解放,非洲有那么多黑人,先生为何不去非洲?”
?? 马丁·路德·金从容地回答:“__________”
2.把下面几个句子变成一个长单句,并比较其表达效果的变化。?? 让自由之声从新罕布什尔州的巍峨峰巅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纽约州的崇山峻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宾夕法尼亚州阿勒格尼山的顶峰响起来!
3.用一句话概括下面的新闻的主要意思。不超过25字。
据美国媒体报道,最新民调显示,在美国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53年后,小幅过半的美国人认为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但非洲裔族群中高达7成持反对观点。
NBC与华尔街日报所做的联合民调显示,54%的美国人认为演讲中所称应以人格特质而非种族判断一个人的愿景已经实现,45%不认同。
但是54%认同的人群仅包括29%的非洲裔与45%的拉美裔。71%的非洲裔与55%的拉美裔称,种族仍然是美国社会判断一个人的决定性因素。
民调显示,年龄偏大的美国人对打破种族藩篱持乐观态度,64%的老年人与58%的50到64岁之间的人称相信马丁·路德·金的梦想现在已经实现。但是在年轻人(18到34岁之间)中更为悲观,54%认为没有实现。
四、选择题
4.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签署(qiān)?? 奴隶(dì)?? 火焰(yàn)B.狭窄(zhǎi)?? 枯萎(wěi)?? 憔悴(jiāo)C.报偿(shǎng)?? 贫民窟(kū)?? 崎岖(qū)D.显露(lù)?? 祈祷(dǎo)?? 巍峨(wēi)
5.下列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义愤填膺? 坚如磐石? 安之若素? 对现诺言B.公诸于众? 如丧考妣? 携手前进? 不言而喻C.坎坷曲折? 巍巍峰巅? 无济于事? 汹涌澎湃D.种族歧视? 心急如焚? 资金不足? 息息相关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_____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的流亡者。
②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_____。
③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_____,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
A.萎缩???? 保障???? 安之若素B.萎缩???? 保证???? 心安理得C.蜷缩???? 保障???? 心安理得D.蜷缩???? 保证???? 安之若素
7.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①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②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③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④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⑤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⑥现在是决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⑦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之上的时候。⑧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A.①⑤⑥⑦⑧/②/③/④B.①⑧/②/③④/⑤⑥⑦C.①⑤⑥/②/③/④/⑦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8.下列关于马丁·路德·金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丁·路德·金是美国黑人牧师,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1963年他领导25万人向华盛顿进军“大游行”,为黑人争取自由平等和就业。B.马丁·路德·金一生曾三次被捕,三次被刺,1968年被美国种族主义分子枪杀;为了纪念他,美国将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日”。C.马丁·路德·金曾访问印度,终身视印度圣雄甘地为偶像,认同甘地以和平抗争的手法争取民权;1964年他获得世界诺贝尔文学奖。D.在1963年华盛顿进军“大游行”的集会上,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他被誉为近百年来全世界八大最具有说服力的演说家之一。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诺贝尔和平奖是由瑞典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所创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中的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但近年来,评选委员会逐渐拓宽了和平奖所涵盖的范围② 相较于诺贝尔奖的其他奖项,诺贝尔和平奖有更大的争议性③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应该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做出最大贡献的人”④ 受奖条件往往受限于和平奖的评奖委员会的立场⑤ 该奖项也可以授予符合获奖条件的机构与组织⑥ 由于和平奖的本质,受奖的对象往往不一定能够受到所有人的认可
A.③①④②⑤⑥??????????????????????????B.③①⑤⑥②④C.⑤①③②④⑥??????????????????????????D.⑤⑥③①④②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在《华盛顿邮报》统计一些相关数据并加以分析后得出结论:在没有携带武器的同等情况下,黑人遭警方射杀率是白人同胞的7倍。B.种族歧视是美国人权的痼疾。2014年,多起警察滥杀非洲裔事件引发大规模抗议浪潮,提高了种族仇恨因素。C.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6月17日晚,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一教堂发生枪击事件,造成至少9人死亡,警方已锁定一名白人男性嫌犯并正在追缉。D.马丁●路德●金的3个子女为争夺父亲遗产再度上法庭,争夺对象是生前最珍视的父亲的两样物品:1964年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奖章和随身携带的《圣经》。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1.物质财富充裕的美国社会和贫穷困苦的黑人社会。2.美国是黑人的故乡、家园,他们本应该是美国的主人, 但现实却是他们得不到自由、民主,不能够在这里幸福生活。3.给予所有的美国人以不可剥夺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4.(1)比喻没有得到实践的诺言。(2)美国没有实践她的诺言,没有履行自己的义务,而是找借口拒绝给黑人不可剥夺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解析:1.解答本题时,要弄清楚这两个比喻的本体,根据演讲的内容来看海洋”指美囯社会,而“孤岛”指黑人社会。再结合前面的形容词就可以得出完整的答案了。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作答时, 只要抓住关鍵词“故土家园”与“流亡者”,理解其内涵,指出二者的矛盾之处,即可得出答案。3.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本段开头说美国没有实践她的诺言,而这个诺言就是美国应该履行的义务,由此结合上段的最后一句即可得出答案。4.“空头支票”中的关键词是“空头”,也就是不能兑现的;而理解句子含意时则要注意“资金不足”“退回”等关鍵词。
2.答案:1.“非暴力”指对那些体现种族歧视与奴役统治的制度层面的习俗和法律采取不合作态度,同时又不反抗地接受触犯这种习俗和法律应得到的处罚,而且只针对制度法律而不针对具体的个人,不依赖斗争的武器的对抗行为。2.历史没有明晰的是非善恶标准,最终令人失望。马丁 ?路德?金否定这种观点,以此说明他心中充满了“信念”。3.人性的“现存状态”指当前存在着的包括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在内的各种丑恶的不道德的行为所反映出的人性;“应然状态”指人类文明追求的理想的人性,近指民族平等,远指人类普遍的爱心。
解析:1.根据第三段的内容可知非暴力”是一种对抗行为, 而它的具体特点,可通过对“意味着”几句的分析得出。然后按照定义的常规句式将其组织起来即可。2.理解这句话的含意时,首先要指出失望的原因,也就是历史没有明晰的是非善恶标准。而“我不接受这种观点”表明马丁 ?路德?金对这种观点不认可,说明他心中充满了“信念”。3.在解释人性的“现存状态”时可以先从字面上进行解释,也就是指现在社会存在的现象所反映的人性,结合文本内容可知,这些现象主要指的是种族歧视等不道德的行为,其反映出的人性也是丑恶与不道德的;而“应然状态”也可按照解释“现存状态” 的思路进行分析,它应该与“现存状态”相对,是指人类文明追求的理想的人性。
3.答案:1.(1)①1955年12月“帕克斯事件”发生后,组织黑人掀起“罢乘运动”;
②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纪念堂前举行黑人集会,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
③1968年4月到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在洛林汽车旅馆被害。
(2)表达了作者对马丁·路德·金钦佩、赞美、敬仰、痛惜的情感。2.恰当。
①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充溢着“大悲悯和大悲痛”,他为黑人在美国的生存状况而悲痛。在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不仅在物质上极度贫困,而且在精神上也备受屈辱。虽然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家园里,但是他们却像流亡者一样缺少归宿和安全感。
②马丁·路德·金饱含同情与悲痛的演讲如同交响乐一般在听众心中回荡,使他们的情绪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产生了极强的号召力。
③文质兼美,使他这篇《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成为“20世纪最为惊心动魄的声音之一”。3.①马丁·路德·金的“颈骨”“断裂”,这表明他被人谋害了。
②这句话又暗指他这位“使无数黑人站起来”的黑人的“顶梁柱”倒了,一位争取民主自由运动的卓越的黑人领袖倒下去了,黑人因此失去了精神支柱。4.特征:真实性(真实),文学性(生动),概括性(简要)。
分析:①文中所写的因“帕克斯事件”引发的“罢乘运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马丁·路德·金在洛林汽车旅馆遇刺等事件都体现了本文真实的特征(真实性)。
②“他在演说里,把美国关于自由和正义的许诺比作一张‘支票’,当黑人兑付时,‘银行’就贴上‘资金不足’的字样。”“语音铿锵,雄浑苍凉,它让人想起黑人兄弟自贩卖为奴以来几百年的苦难和眼泪”“子弹从前面穿过金的脖子,在腭后爆炸,一根使无数黑人站起来的颈骨就这样断裂了;一个怀揣美好梦幻的黑人就这样倒下了,不再起来。”这些语句都很好地体现了本文的生动特征(文学性)。
③文中所写的几个事件如“帕克斯事件”“罢乘运动”“洛林汽车旅馆遇刺”等都是简明扼要,没有太多具体的描述(概括性)。
解析:
二、默写题
4.答案:马丁?路德?金; 美; 诺贝尔和平; 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
解析:
三、语言表达
5.答案:阁下既有志于灵魂的拯救,地狱里有那么多待拯救的灵魂,阁下为何不下地狱?
解析:
6.答案:让自由之声从新罕布什尔州的嶷峨峰巅和纽约州的崇山峻岭, 宾夕法尼亚州阿勒格尼山的顶峰响起来!和原句比较,缺乏原句的气势,没有原句的鼓动性.
解析:
7.答案:美民调显示7成非洲裔认为马丁·路德·金梦想未实现。
解析:
四、选择题
8.答案:D
解析:A项,“隶”应读lì。B项,“憔”应读qiáo。C项,“偿”应读cháng。
9.答案:A
解析:是“兑现”而不是“对现”
10.答案:A
解析:“萎缩”是指植物等干枯或身体、器官等功能减退并缩小。“蜷缩”是指蜷曲而收缩。句①是说黑人享受不到平等自由的权利,在社会各方面都不能发挥作用。故应选“萎缩”。“保障”是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保证”指确保既定的要求和标准,不打折扣。句②依据“自由和正义”的语境应选“保障”。“心安理得”是指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安之若素”是像平常一样对待,多用于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或反常现象,符合句③语境。
11.答案:A
解析:①⑤⑥⑦⑧都是比喻。①明喻⑤借喻⑥⑦暗喻⑧借喻、暗喻②夸张③排比④反复
12.答案:C
解析:应是诺贝尔和平奖
13.答案:B
解析:根据前面的话题“诺贝尔和平奖”来看,后面陈述的应该是和平奖给予的对象,首句应该是③,排除C、D两项;②④⑥主要陈述该奖项在授予时会有争议,所以这三句应放在一起,排除A项。
14.答案:C
解析:A项,主语残缺,把第一个“在”移到“《华盛顿邮报》”之后;B项,搭配不当,可将“提高”改为“增加”;D项,语序不当,把 “是生前最珍视的父亲的”改为"是父亲生前最珍视的”。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
(8)兰亭集序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 ②所以游目骋怀(用来)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 ?②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C.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 ??????????? ?②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D.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 ??②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2.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C.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D.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从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等方面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B.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作者肯定庄子的生死观,实际上含蓄地表达了其经世致用、有所作为的人生观。C.“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D.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不愧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B.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C.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D.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说王羲之"尤善隶书",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隶书"。B.东床就是女婿。对女婿称"东床",源于晋代我国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袒腹(也作坦腹)东床的传说。C."王羲之,字逸少",古人幼时命名,一般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D.本文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遗恨。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2)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二、默写题
3.王羲之,字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善书法,其笔势“__________,_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
4.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针对当时士族阶层崇尚虚无、混淆生死、不思进取的现实,明确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要思考生命的意义,珍惜时间。
5.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写山的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短的十六个字就写出了兰亭周围的景色,渲染了清幽的氛围。
三、语言表达
1.请联系课文及自己所学,根据上联,对出下联。上联:兰亭一曲,牵动古今浩叹 下联:????????????????
2.请根据上下文,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兰亭集序》这幅传颂千古的书法名迹,通篇遒美劲健,变幻万端,如有神助,在章法、结构、用笔上都达到了行书艺术的高峰。章法上,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唯首尾偶显宽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①__________。结构上,极尽变化之能事,不求字体结构的平正、对称、均匀,强调欹侧、揖让、对比;或修长,或浑圆,突破了隶书扁平方正的形貌。全篇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用笔画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有筋骨,有血肉,②__________;尺幅之内,众相毕现;异字异构,同字别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③__________。 ? ? ? ?
四、选择题
3.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流觞(shāng)???? 会稽(huì jī)???? 嗟悼(jiē dǎo)???? 激湍(tuān)B.修禊(qì)???? 癸丑(kuí)???? 彭殇(shāng)???? 虚诞(yán)C.骋怀(chěng)???? 静躁(zào)???? 世殊(shū)???? 峻岭(jùn)D.悟言(wú)???? 俯仰(fǔ yǎng)???? 曲水(qǔ)???? 群贤(xián)
4.下列各句不是文言特殊句式的一句是(???)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当其欣于所遇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5.对下列句子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的“癸丑”是用干支纪年。B.“修禊事也”,“禊”,一种祭礼。C.“引以为流觞曲水”,“觞”是酒杯,“流觞”就是把酒杯浮在水面上流动,作为一种游戏。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中的“丝竹管弦”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指各种乐器。
6.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活用现象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③足以极视听之娱
④齐彭殇为妄作
⑤引以为流觞曲水
⑥所以游目骋怀
⑦足以极视听之娱
⑧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A.①/②/③/④⑦/⑤⑧/⑥B.①⑥/②/③⑤/④⑦/⑧C.①/②⑧/③⑤/⑦/④⑥D.①⑥/②⑧/③/⑦/④⑧
7.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吾其还也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8.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B.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D.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9.下列各项中加粗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B.齐彭殇为妄作C.少长咸集?????D.死生亦大矣
10.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D.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1.答案:1.D; 2.B; 3.B; 4.①这里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
②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解析:
2.答案:1.B; 2.D; 3.D; 4. (1)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
(2)当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逐步排除错误选项。“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中,“池水尽黑”是完整的主谓句,前面应当断开,排除AC两项。“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是两个句子,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B项。2.《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而钦定的二十四史都是以《史记》为范本的纪传体史书,因此,《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3.D项,王述先前在会稽任职,后因母丧又回到郡里。并非“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4.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书法,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很被伯父王敦、王导看重。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棐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如同大雁排行落在后面。”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当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回来守丧,王羲之接替了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几年,而王羲之竟然不去拜访他,王述深以为憾。
二、默写题
3.答案:逸少; 东晋; 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书圣
解析:
4.答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解析:
5.答案:清流急湍; 映带左右
解析:
三、语言表达
6.答案:示例一:书法一帖,写出行楷风范示例二:盛宴一场,感悟人生短长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要注意审视题干要求和上联的内容与句式,内容上可以紧扣课文,从作者、文章、书法等方面考虑,并注意内容的关联性;句式上注意上下联的词性要相对。
7.答案:颇具天然潇洒飘逸之美; 秉性、精神、风仪各异; 可谓极尽运笔使锋之妙
解析:①处是对上句的概括,同时与“突破了隶书扁平方正的形貌”照应,应该指出《兰亭集序》书法在章法上的特点;②③处应着眼于书法结构上的特点。
四、选择题
8.答案:C
解析:A项中的“会”应读“kuài”,“悼”应读“dào”;
B项中的“禊”应读“xì”,“癸”应读“guǐ”,“诞”应读“dàn”;
D项中的“悟”应读“wù”,“曲”应读“qū”。
9.答案:C
解析:A、B、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10.答案:C
解析:流觞: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
11.答案:A
解析:①/②/③/④⑦/⑤⑧/⑥依次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用作使动。
12.答案:A
解析:A.语气副词,表希望、商量语气。其他三项均为代词。
13.答案:B
解析:A项,怀抱,古义:胸怀抱负;今义:抱在怀里。B项,感慨,古今意义相同,均为有所感触而慨叹。C项,俯仰,古义: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D项,其次,古义:曲水旁边;今义:第二,次要的地位。
14.答案:B
解析:“齐”在这里用作动词。其他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15.答案:D
解析:D项,“悟”通“晤”,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