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诗词三首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3.诗词三首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02 17:1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 诗词三首新课导入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化长廊上的一颗颗明珠,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学习背诵了许多唐诗宋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三首新的诗词,领略诗词的魅力。教学目标1.识记李白、刘禹锡、苏轼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这三首诗词的创作背景,背诵这三首诗词。
2.品味诗词的语言,掌握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各种方法。
3.体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行路难(其一)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多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代表作有《蜀道难》《渡荆门送别》《行路难》等。作者简介创作背景本诗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中的第一首。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受到权臣排挤,被“赐金放还”,被迫离开长安,友人为他设宴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艰难,满怀愤慨地写下了此诗。诗歌反映了李白愁苦愤懑、向往重返长安施展才华的复杂心境。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金酒杯里的清醇美酒,玉盘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我)放下杯子和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一片茫然。箸:筷子。樽:盛酒的器具。
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诗意:直:同“值”,价值。
诗词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想渡过黄河,可坚冰封住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山,但大雪盖满了山。闲时坐在碧溪上垂钓,忽又想象在梦中乘船从日边经过。诗意:塞:堵塞。
用典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如今身处何方?终有一天,我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到那时)我将挂起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反复诗意:济:渡。歧路:岔路,大路上分出来的小路。细细体会诗歌,回答问题:1.诗歌前四句表现了什么情景? 李白离别京城,朋友们为他设宴饯行,而且宴席十分豪华。然而嗜酒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此中包含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平的心情。2.如何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作为一个心怀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执着、自信 ,虽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两句诗是全篇的最强音,抒发了作者的怀才不遇,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3.在本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苦闷
对前途的茫然
对未来的希望和坚定的信念 主旨归纳《行路难(其一)》既抒写了诗人出仕无路,被迫离开长安时的苦闷彷徨和抑郁悲愤之情,也体现出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执着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写作技巧1.用典精当自然。
诗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了姜尚年老垂钓渭水边,后遇周文王得到重用和伊尹在被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两个典故。诗人自比姜尚、伊尹,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明君赏识,以施展自己才能和抱负的愿望。
2.虚实结合,想象雄奇。
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会儿飞到坚冰塞川的黄河,一会儿飞到大雪弥漫的太行山,一会儿想到碧溪垂钓、乘舟日边,一会儿回到四顾茫然的现实,一会儿又乘风破浪、挂帆远渡沧海。诗人从现实写到幻境,从上古写到未来,虚实结合,想象雄奇。诗人的幻想是现实的折射,诗中的想象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完美结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著有《刘梦得文集》。他的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手法。所作《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等,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作者简介创作背景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刘禹锡作此诗答谢,诗中表现出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进取精神和达观态度。诗词朗读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巴山楚水这片荒凉的地方,二十三年来我被弃置(在这里)安身。怀念朋友只能独自吟诵《思旧赋》 ,回到家乡,好像隔世之人。诗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长:增长,振作。 沉船旁边有千万条船驶过,枯树前头有万木争春。今天听你赠歌一曲,暂且借酒来振作起精神吧。诗意:细细体会诗歌,回答问题:1.首联中诗人是如何抒情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字句,让读者感觉到他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2.赏析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借“千帆过”“万木春”的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和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这两句本是诗人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但客观上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蕴含深刻的哲理。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豁达开朗的心境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主旨归纳?《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诗中曲折地表达出诗人遭受政敌打击而长期被贬异地的抑郁不平的心情,但诗人并未沉溺于此,而是笔锋一转,表现出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进取精神和达观态度。写作技巧用典恰当,寓理于景。
引用历史典故自然贴切,诗人借向秀、王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和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含义十分丰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将人生哲理寓于自然景物中,表明诗人对未来仍然充满信心。水 调 歌 头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代表,并称“苏辛”;与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他在散文、赋、诗、词、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代表作有《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作者简介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此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离京“游宦”已有五年,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又七年未见。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词就是他为思念亲人而作。诗词朗读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什么时候。端起酒杯。把,执、持。晚。回到天上去。宫殿。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经受不住。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朱红色的楼阁。雕花的窗户。动词做名词,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为什么。本意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细细体会诗歌,回答问题:1.“高处不胜寒” 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这句词不仅指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经受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何理解这几句? 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变化引出月亮的盈亏变化。月亮的阴晴圆缺,犹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叹息和悲伤了,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洒脱旷达的一面。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只要人能平安幸福,虽分隔千里,但共赏这一轮明月,并互致慰藉不也是一种团聚吗?这是词人的自我安慰,也是对亲人的劝导,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自我宽解。表现出词人豁达的胸襟与豪迈的情怀。主旨归纳?《水调歌头》通过写望月问天、对月怀人,既反映了词人宦海失意的苦闷,也表现了词人豁达乐观的胸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写作技巧寓理于景,借景抒情。
全篇着眼于中秋明月,步步设问。把“天”“月”人格化,亲切动人,并借月抒情,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寓哲理于景物之中,从而以自然的深远澄净映衬出词人胸怀的超脱开阔,使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课后作业1.请谈谈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的理解。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本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使诗句有了普遍意义。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3.《水调歌头》中,“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此诗的写作背景,想一想它还有没有其他含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