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饮酒[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6-06 14:34:00

文档简介

课件9张PPT。 中国的历史书里有这么一个人,在年轻时满怀抱负,满腹经纶。可是在政治上不得志,他就丢了官位俸禄,隐居山林,寻找着自己内心的桃花源…… 他喜欢寄情于高洁的自去和自由的飞鸟,但更欣赏“卓为霜下洁”的松菊…… 他是那个朝代诗坛的最顶尖高手,开启了蔚为壮观的田园诗歌一派…… 他非常喜欢喝酒,并且嗜酒如命,常在酒后吐出很多优美的诗篇…… 他钟情和赞美田园,追求人生的愉悦和心灵的慰藉。他以敏锐的目光发现日常的自然事物中所蕴含的不平常的诗意……猜一猜他是谁?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晋陶渊明独爱菊……为人豁达、开朗
诗风平淡、自然我的语文课,我快乐学习:
  读、析、背《饮酒》
——学点赏析古诗的方法;
再次了解陶渊明。
读顺全诗,理清内容。悠然 读一读诗歌,找一找,这首诗写了哪些东西?
诗人又对它们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展开联想,描摹诗境。诗中有情,诗中有画,诗中有理。 请大家根据诗句内容,同桌一个用简笔画画一画这些东西,一个用自己的语言写一写这些东西。推敲字词,细品诗理。 思考:“悠然见南山”的“见”能不能把它改成“望”、“看”? 见悠然知人论诗如何理解“真意”? 陶渊明自评: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宋 陈师道
“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金 元好问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学以致用——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裁。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注:排闼:(pɑ tɑ)象声词,推开门的声音。《饮酒》
教学目标:
通过读、赏、背《饮酒》,来学点赏析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猜诗人。
说一说你了解的陶渊明。
对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其三),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他的酒后真言。
二、明确新课目标。
三、朗读。
1、我们平时是如何来学古诗的?读,背。怎么读呢?有感情地读,注意节奏、停顿。
2、请大家参照注释,初步读出你对诗歌的理解!
同学读 —— 评 —— 师读 —— 听录音 —— 再齐读
四、品析。
师: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写景为主,把情寄寓在景中,而我们品析这类诗歌,就是要抓住“景物”。
1、问: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各自有怎样的特点呢?
(板书,归纳)
师:陶渊明用诗的语言凝练地阐述了这些景物,那你能不能用散文式的语言具体地来描述一下吗?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
(交流,2——3位同学)
2、(背)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都讲究“诗中有画境”。我们读诗就如在赏画,请大家把这些景物联想成一幅画,并联系诗句,把诗快速地背下来。
3、通过描述与背诵,你觉得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给人以怎样的感受呢?
(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悠然
4、情境给人感觉是如此地悠然,那作者的心境又如何呢?
(诗人是带着怎样的心境来看待周围的景物的呢?哪些关键字词能体现?)
(学生讨论、回答)
师: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我们读诗,若能抓住“诗眼”以及那些关键性字词,就能理解诗歌的内涵了。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我们若能抓住题目中的“喜”字,诗歌就容易理解到位了。这样来分析诗歌也就能有章可寻了。现在的中考也考诗歌赏析题了,今天我们也来操练下。
5、陶渊明领会到“真意”,却忘了该怎样表达,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这种田园生活的乐趣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再齐背一变诗歌)
五、学法小结。想问大家,我们如何来学类似的诗歌呢?(学生说,教师补充)
学一首诗歌,特别是山水田园诗,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可以联系作者及背景从内容、写作技巧等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寻找景物——想像画面——体会心情——感悟哲理
六、学以致用。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词语解释】 怜:爱怜,喜爱。 急:猛,快。 野渡:荒僻的渡口。
【诗文解释】   我只喜爱那生长在涧边的幽幽青草,在茂密的树丛上黄莺在频频鸣叫。夜晚春天的潮水向岸边涌来,又赶上一场急促的春雨,在这郊野的渡口没有一个人影儿,只有那空空的渡船在水边静静停泊。
【诗文赏析】   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苦的好官。在仕途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中唐时期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苦,他有志改良而无能为力,有意退隐而又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任其自然。仕途犹如遨游,无所作为,如同水急舟横。这首诗流露出了作者恬淡忧伤的情怀。   春游西涧,晚雨野渡,看似一幅没有主人公的山水画,但诗人的灵魂却无处不在。全诗以情写景,借景抒情。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深树、自得其乐的黄鹂、急水中的横舟,没有一处不寓有作者的寄托。这与诗人的处境和心情是分不开的。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2、 边读边议,诗句的意思 ??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暄。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他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我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处地偏僻了。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的可以看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无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
⑵?“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课件13张PPT。——余秋雨 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一代接一代的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中国的历史书里有这么一个人,年轻时满怀抱负,满腹经纶。但在政治上不得志,他就丢了官位俸禄,隐居山林,寻找着自己内心的桃花源…… 他喜欢寄情于自由的飞鸟,但更欣赏“卓为霜下洁”的松菊…… 他是那个朝代诗坛的最顶尖高手,开启了蔚为壮观的田园诗歌一派…… 他非常喜欢喝酒,并且嗜酒如命,常在酒后吐出很多优美的诗篇…… 他钟情和赞美田园,他以敏锐的目光发现日常的自然事物中所蕴含的不平常的诗意……猜一猜他是谁?
《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归园田居》(其三)今天的语文课:通过读、析、背《饮酒》,来学点赏析古诗的方法。
参照注释,初步读出你对诗歌的理解! 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各自有怎样的特点呢?建议你这样品析——抓住“景物” 想象一下,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给人以怎样的感受呢?悠然见悠然建议你这样品析——扣住“心境”  诗人是带着怎样的心境来看待周围的景物的呢?哪些关键字词能体现? 陶渊明领会到“真意”,却忘了该怎样表达,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这种田园生活的乐趣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学一首诗歌,特别是山水田园诗,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可以联系作者及背景从内容、写作技巧等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寻找景物——想像画面——
体会心情——感悟哲理 你学会了吗?——学以致用——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试着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来分析诗人的心情。建议你这样背诵——想象“画面”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诗人“结庐在人境”和“而无车马喧”是否矛盾? 这里说的“车马”指的是达官贵人的高轩,“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诗人归隐田园,虽仍不离“人境”,但已没有这样的烦忧,所以说“而无车马喧”。后文“心远地自偏”实际上说明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处闹市若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