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检测卷(一)(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检测卷(一)(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09-03 19:37:38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1. C 【解析】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故A错误;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也与温度有关,故B错误;音调是由振动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C正确;声波包括超声波和次声波,超声波也是声波,故D错误。
2. A 【解析】悠扬的笛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长度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大),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
3. A 【解析】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把音响的音量调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4. D 【解析】A选项中蝙蝠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昆虫反射发现目标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不符合题意;B选项中倒车雷达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发现车后物体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不符合题意;C选项中利用超声波可以清洗精密仪器,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不符合题意;D选项中当逐渐抽掉罩内空气时,闹钟声音减小,由此可以推论,当罩内是真空时,声音将完全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符合题意。
5. B 【解析】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声音的高低)、响度(声音的大小或强弱)、音色(发声体本身决定的特征);题目中的“轻声”和“大声”都是指声音大小(即强弱),也就是声音的特征之一:响度。
6. B 【解析】我们能辨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靠音色。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响度可以相同,但音色一般是不同的,因为它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及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的。故选B。
7. A 【解析】A选项中逐渐抽玻璃罩内空气时,罩内正在响铃的闹钟,声音会越来越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选项中将正发声的音叉放水中,水花四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选项中敲击音叉,与音叉接触的小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选项中正在发声的喇叭会使对面的火焰跳动,这是因为纸盆振动产生的,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8. C 【解析】任何声音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音色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材料结构有关。编钟发出的声音是由它振动产生的。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
9. 响度 音调 音色 【解析】同一琴键的音调和音色相同,当用不同力弹奏同一音键则改变声音的响度,用相同的力弹奏不同音键,则改变声音的音调;当用相同的力弹奏不同乐器上的同一个音,则改变声音的音色。
10. 高 大 【解析】由图甲、乙对比可知甲音叉振动的次数比乙多,则甲的频率高,因此音调高,乙音叉比甲音叉振动的振幅高,因此响度大。
11. d 分贝 【解析】结合噪声的定义和四幅波形图分析可知d图的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波形杂乱无章,即为噪声;由课本知识可知,人们用分贝为单位表示噪声的强弱。
12. 振动 空气 【解析】涛声喧哗,巨浪排峰,发出的声音是水的振动产生的。我们听到涛声,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入人耳的。
13. 300 能 【解析】频率指的是1秒内振动的次数,f ==300 Hz,而人耳的听觉范围在20 Hz~20 000 Hz之间,所以人类能听到该声音。
14. (1)电铃声逐渐变小 (2)电铃声逐渐变大 (3)真空中传播
【解析】在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玻璃罩里面空气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里面电铃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小,如果玻璃罩里面的空气被抽光,我们就无法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5. (1)高于20 000 Hz (2)能量 (3)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 000 Hz,低于20 Hz的称为次声波,高于20 000 Hz的称为超声波,超声波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破裂释放能量,清洗仪器,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16. (1)传播过程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源
【解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隔声墙是在传播过程中来减弱噪声,而采用无缝铁轨和电动机动力以减少火车的振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安装真空玻璃则是阻断噪声的传播。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检测卷(一)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不能在液体中传播
B.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与温度无关
C. 音调是由振动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D. 超声波不是声波
2. 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孔上的手指,是为了改变所发乐音的(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振幅
3. 中考期间跳广场舞的阿姨为了减弱噪声,自觉把音响的音量调小,这种控制噪声的途径是(  )
A. 在声源处减弱 B.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 在人耳处减弱 D. 在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4. 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 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B.倒车雷达
C. 超声波清洗机 D. 真空罩中的闹钟
5. 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频率
6. 我们能快速地分辨出下图所描述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  )

A. 同学们唱歌发出的声音—音调不同 B. 瀑布冲击水面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C. 切割物体发出的刺耳声音—响度不同 D. 青蛙鸣叫发出的声音—节奏不同
7. 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不能用来说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  )
A B C D
8. 编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下列关于编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它发出的悦耳声能在真空中传播
B. 它发声的音色与其他乐器的音色是一样的
C. 它发出的悦耳声是由它的振动产生的
D. 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能发出相同的音调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2分)
9. 用大小不同的力弹奏同一个琴键,发出声音的   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下同);用大小相同的力弹奏不同的琴键,发出声音的   不同;用大小相同的力在不同的乐器上弹奏同一个音,发出声音的   不同。?
10. 如图甲、乙所示为两个音叉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在同一个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通过该波形可以发现,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   ,乙音叉比甲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   。?
甲 乙
11. 如图所示,图中a,b,c,d是四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   是噪声的波形。人们通常以   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
a b c d
12.“南三听涛”是湛江八景之一,濒临浩瀚的南海,天水相连,涛声喧哗,巨浪排峰。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涛声是通过   传到人耳的。?
13. 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 s内振动了600次,频率是   Hz,人类   听到该频率的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三、实验探究题(共14分)
14. 如图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   。?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   。?
(3)此实验说明了声音不能在   。?
四、综合能力题(15题15分,16题17分,共32分)
15. 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从20 Hz到20 000 Hz,低于20 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 000 Hz的声音叫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许多奇异特性:空化效应——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爆破时释放出高能量,产生强冲击力的微小水柱,它不断冲击物件的表面,使物件表面及缝隙中的污垢迅速剥落,从而达到净化物件表面的目的。传播特性——它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够定向直线传播,根据这一特性可以进行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等。
(1)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
(2)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具有   。?
(3)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利用超声波测定两山之间的距离,是由于   。?
16. 说到火车,多年来萦绕在人们头脑中的便是火车在行驶中那不绝于耳的“咣当、咣当”的声音,以及冒着浓烟的蒸汽机或柴油机发出的轰鸣声。为了环保,早期在铁路旁建立隔声墙,现在沪宁线上铺设的303公里的一根超长无缝线路,为铁路电气化的动车组解决了噪声问题。
(1)火车的运行会带来很大的噪声,经常会超过100 dB,噪声的主要来源是铁轨的振动和机器排气口的空气振动,隔声墙是在   控制噪声,靠近铁路的房屋采用双层真空玻璃窗是利用   的原理来减弱噪声的。?
(2)采用无缝铁轨和电动机动力,以减少火车的振动。这是通过   控制的办法减弱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