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高二历史第3课时 宋明理学【教案+课件(22张)】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三高二历史第3课时 宋明理学【教案+课件(22张)】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9-03 07:06:56

文档简介


《宋明理学》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变化: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朝的程朱理学;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一方面反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也有一种“与时俱进”、自我调节、适应时代的本能,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衰落,不断发展完善和走向极端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中学生对了解掌握历史上各种思想,包括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有比较大的难度,这些内容比较枯燥,又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2)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存在;
(3)理解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
(4)通过对历史上儒学的发展变化的有关知识的掌握,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规律,探究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2)了解思想观点,观察儒学发展变化,分析其历史地位和价值;并联系相关知识,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应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应了维护互补的重要性;
(2)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认识这是中国儒学的一大进步;
(3)心学的出现既反应了理学的发展,也说明了理学的不足,新的思想萌芽呼之欲出;
【教学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课前准备】
思想史部分是必修三的难点,宋明理学由于吸收佛教、道教思想而带有哲学化、思辨化的特点,加大了学生理解和学习的难度。教师必修借助历史材料、历史表格及图片、视频,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好在高二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已经学过哲学理论,基本能够区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哲学概念,这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宋明理学》的相关哲学概念。
高二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多高中历史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基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适当增加师生互动、自我探究、小组讨论、自由发言等活动,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儒学的权威会不会受到挑战呢?答案是肯定的!儒学的信徒们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呢?儒学又如何保持它的主流地位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儒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理学阶段。
理学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为什么会兴起?他们的主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宋明理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讲授新课】
一、儒学的困境
南北朝时梁武帝“少时学周孔”,“中复观道书”,“晚年开释卷,犹月映众星”。后来梁武帝数次“舍身”入寺院,要以皇帝之身出家。
葛洪,江苏丹阳人,东晋道教大师。少时以儒学知名,后崇尚道教。他把儒家的纲常伦理融合到道教理论中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透过材料的分析,思考这是什么现象?
学生: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
教师:那为什么社会动荡就要怀疑儒家思想啊?大家回忆一下,董仲舒讲“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对吧,按照这个理论,如果天子无道,上天就会降灾于他,也就是各种自然灾害。这些灾异是上天皇帝的警告,如果皇帝能够采取一些整顿吏治、举贤良、安抚民心的措施,自然灾害就会消失。但是,东汉后期的皇帝确实采取了很多措施,但自然灾害还是接连不断。于是皇帝就感觉被上天抛弃了,也就是被儒学骗了啊。那就只能去寻找新的心灵寄托了,比如佛教,道教。
归纳:随着佛教、道教的传播,儒学的统治地位遭到冲击。教师具体分析佛道教的优势,以及儒学的不足。
“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凡所以修身正心,养生送死,举无其柄。当是时也,释之徒以其道鼓行之,焉往而不利云云。”
——北宋学者
分析材料,归纳儒学的不足:传统儒学充斥伦理说教,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而这正是佛、道思想的优势。
思考:那么汉代以后的儒学家们做出了哪些努力?
学生:三教合一
教师:什么时候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张?三教是哪三教?
学生:隋朝。儒学家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教师:统治者奉行这个政策了吗?
学生:没有。唐朝时统治者转而奉行三角并行。
教师:结果如何?
请看材料——
唐高祖李渊为了自高门第,和老子认本家。唐太宗自称“朕之本系,起自柱下”,以老子为始祖……。
则天称帝后……下令诸州各置大云寺。同时广建寺院,普度僧尼,大兴佛法,佛教迅速发展……。
高宗在封禅泰山后,到曲阜致祭孔子,赠以太师的头衔。武则天天授元年封孔子为隆道公。玄宗在开元十三年泰山封禅完毕,也到曲阜孔子宅致祭。开元年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令西京国子监及天下诸州府学内,孔子均南面而坐,颜回、仲弓、冉有、子路、子游等十哲东西侍列,都封赠公侯。
——《“三教”并用的大唐时代:尊儒崇道不抑佛》
教师:透过材料,可以想见三教并行的政策对儒学的影响如何?
学生:备受冲击!儒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教师:谁最先发出复兴儒学的呼声?
学生:韩愈
二、儒学的复兴
1.程朱理学
打出图片,教师简要介绍理学的发展历程。所谓“理学”,就是用“理学”一词来指明当时两宋时期所呈现出来的儒学。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的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称为“程朱理学”。理学是北宋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批判佛、道学说的产物。
教师:那为什么理学又叫程朱理学呢?请同学回答
学生: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材料分析完成表格。
主要思想观点
万物的本原(世界观)
求理的方法(认识论)
二程
?
?
朱熹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程颢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朱子语类》
分析材料,思考: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朱熹
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思考:二程和朱熹关于世界观上的不同点?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程颢
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功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
联系教材,并结合材料思考:二程和朱熹关于认识论上的异同?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主要思想观点
万物的本原(世界观)
求理的方法(认识论)
二程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格物致知
达普遍天理
朱熹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明道德之善
根据教材,归纳程朱理学的历史影响: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内容;“朱子学”学派影响世界。
2.陆王心学
读课本内容归纳陆九渊、王阳明的主张,完成下表。
教师侧重对教材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概念的解释。
陆九渊
王阳明
世界观
“心”是万物的本原
“心”即“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认识论
穷理不必向心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
“致良知”
“知行合一”
通过表格的方式,归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引导学生思考陆王心学是如何发展程朱理学,推动理学不断发展完善的。
陆王心学将一切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把客观唯心主义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推动儒学走向复兴。

课件22张PPT。 春秋时期至汉儒家思想是如何发展的?春秋战国秦朝汉武帝因运而生蔚然大宗遭受重击正统思想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以后,儒学却面临怎样的困境?随着佛教、道教的传播,儒学的统治地位遭到冲击。一、儒学的困境 南北朝时梁武帝“少时学周孔”,“中复观道书”,“晚年开释卷,犹月映众星”。后来梁武帝数次“舍身”入寺院,要以皇帝之身出家。 葛洪,江苏丹阳人,东晋道教大师。少时以儒学知名,后崇尚道教。他把儒家的纲常伦理融合到道教理论中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佛教为什么能够对儒学产生冲击呢?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可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动荡和战乱时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予人民精神寄托。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在下层民众中流行,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
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道教为什么能够对儒学产生冲击呢? “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凡所以修身正心,养生送死,举无其柄。当是时也,释之徒以其道鼓行之,焉往而不利云云。”
——北宋学者 从儒学思想自身来看,它的统治地位为何会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传统儒学充斥伦理说教,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而这正是佛、道思想的优势。一、儒学的困境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出现危机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一、儒学的困境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战乱频繁 唐高祖李渊为了自高门第,和老子认本家。唐太宗自称“朕之本系,起自柱下”,以老子为始祖……。
则天称帝后……下令诸州各置大云寺。同时广建寺院,普度僧尼,大兴佛法,佛教迅速发展……。
高宗在封禅泰山后,到曲阜致祭孔子,赠以太师的头衔。武则天天授元年封孔子为隆道公。玄宗在开元十三年泰山封禅完毕,也到曲阜孔子宅致祭。开元年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令西京国子监及天下诸州府学内,孔子均南面而坐,颜回、仲弓、冉有、子路、子游等十哲东西侍列,都封赠公侯。
——《“三教”并用的大唐时代:尊儒崇道不抑佛》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出现危机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面临严峻挑战一、儒学的困境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三教并行 北宋·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 南宋·陆九渊 明·王守仁建立开创新发展二、儒学的复兴先声唐·韩愈 二、儒学的复兴手段:

含义:
抨击佛、道 融合佛、道冲破传统儒学束缚,融合佛、道的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 ⊙程朱理学自主学习(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朱子语类》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理” 朱熹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自主学习(一)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程朱理学 材料一:人伦者,天理也。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材料三: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朱熹
思考:二程和朱熹关于世界观上的不同点? 自主学习(一)⊙程朱理学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功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联系教材,并结合材料思考:二程和朱熹关于认识论上的异同? 自主学习(一)明道德之善达普遍天理◆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内容。
◆“朱子学”学派影响世界。
程朱理学有何影响?⊙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读课本内容归纳陆九渊、王阳明的主张世

观“心”是万物的本原
“心”即“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认识论“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穷理不必向心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自主学习(二)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阳明  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守仁的家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致良知”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理”是世界的本原外在理在心中格物致知心即理、
致良知、知行合一 陆王心学将一切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把客观唯心主义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推动儒学走向复兴。陆王心学对程朱理学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