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本课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代希腊产生的智者学派,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这些思想对后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智者学派兴起的背景,探讨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和意义;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历史发展轨迹,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发挥历史借鉴作用,利用人文智慧解决问题或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2.梳理从材料中获得的有效信息并联系自己生活经验和平时所学进行积极思考,再针对教师所提的问题作出自己个人的表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分析和解读材料事例中加深对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的深刻意义,认识人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2.理解人之为人的可贵理性,人要反思,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3.引导学生感受古希腊先哲勇于否定权威,坚持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教学重点】
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教学难点】
哲学观点比较抽象、难懂
本课主线索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或者提供相关资料,并分析、归纳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主张,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新课导入】概念导入法
人文精神的含义:西方人文精神与人文主义有一定的联系,它和人文主义一样是发源于古希腊哲学,发展于文艺复兴,但是人文精神最后还经过了启蒙运动理性精神的滋养,对人和人性有着比人文主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
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
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
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新课讲授】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的出现(背景):
联系必修一、二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归纳。
(1)古希腊经济的繁荣:(发达的工商业,以及繁盛的城邦经济)
(2)民主政治的发展:
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希波战争中希腊获得的决定性胜利,希腊奴隶制经济进一步繁荣,雅典的奴隶制的民主政治发展起来,达到高峰期。希腊开始了一场智力革命。由于平民地位的提高和个人主义的成长及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产生了反对旧思想方法的运动。
(3)人的地位的提高(民主政治制度和每个公民参与政治意识的加强,使人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
公元前6世纪,人们不再满足于神话世界观对世界的解释,开始寻求新的关于自然和人类自身的观念。产生了众多哲学家。希腊人把哲学称为“爱智慧之学”,赋予它循理论智、探究天地社会人间万象演变因由的任务。最早的希腊哲学家都力求在宗教神话之外凭观察思考探讨世界万物的本原以及运动发展的规律,因而称为自然哲学家。他们主要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排除了当时神造世界万物的迷信,激起了人们探索世界本原的强烈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本课的导言)。后来,一些学者开始放弃了对物质世界的穷理析微,转而关心与人类自身更密切相关的题目。代表这种新知识倾向的是“智者”,他们的出现标志着希腊人的思想已从对神秘浩渺的宇宙探索转向喧嚣的人类社会。
(4)文化传统精神:思想自由、渴求知识、乐于探究
(5)地理环境:海洋文明-----开拓、冒险、平等、诚信
2.“智者学派”的概况:
(1)概念: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
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心,人们崇尚公开的精神。在公开的讨论或辩论中,必须具有雄辩、修辞、哲学及数学等知识,于是“智者学派”应运而生。智者以教授文法、逻辑、数学、天文、修辞、雄辩等科目为业。是一些在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讲演术和其他一系列知识领域内深刻而大胆的改革家。他们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也没有统一的学说,只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遂被称为一派。由于智者的观点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相对立,被后者贬称为诡辩家(历史纵横)。
(2)研究主题:他们的哲学研究的中心是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特别强调人的价值。
(3)研究范围:他们以人的眼光去考察和认识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3.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4.思想主张:
①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
普罗泰戈拉说出了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把人自身当作评判万物和世界以及一切知识的唯一标准。在当时的希腊,传统观念是以神为万物的尺度;事物存在还是不存在,是好还是坏都是由神决定的。普罗泰格拉在怀疑神的存在之后,让人取代神的地位,这在希腊哲学史上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5.影响:
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他们很少有系统著作传世,但他们在当时和对后世(尤其是西方)仍有相当影响。
(1)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如怀疑神的存在、认为政治制度是人们协议产生而非神规定、反对奴隶制本身等)
(2)思想启蒙和解放作用。(如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
(3)过分强调个人感受,认为没有是非之别,给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方便之门。
二、“美德即知识”
1.生平简介:
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2.背景:
(1)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2)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3.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
(3)主张“认识你自己”,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4.意义:
①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②崇尚真、善、美。鼓舞人们追求真理和知识。对西方哲学和科学教育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合作探究】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柏拉图:
(1)生平介绍: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柏拉图出身于雅典一个大贵族家庭。据说他的名字源于他的宽额头,他的真实姓名却渐渐被人淡忘了。柏拉图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青年时期和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接触到当时的各种思潮。
(2)代表作:《理想国》
(3)思想主张: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柏拉图把苏格拉底对真、善、美的认识,发展为对真、善、美的追求,集中体现在他的“理想国”中,这是他描述头等好的完善无缺的国家之作,是他用以改造现实社会的一种理想模式,这个“理想国”有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哲学家(“贤人”,有正义感和理性),他们有“智慧”的天性,应该成为国家的统治者;第二等级是武士,他们有“勇敢”的天性,应该保卫国家;第三等级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有“节制”的天性,应专门供养以上两个等级,进行生产。每个人应该安于自己的职位,恪尽职守,别不它鹜“每个人只有从事一种适合自己天性的职业才能做得最好”。在这个体系中,权利是存在的,但他不属于个人,而是天生存在于个人所履行的劳务或职责中,它体现了“给每个人以公平对待”的原则;它也存在着不平等,然而这种不平等是依据人的素质的不平等。
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
(1)生平介绍:
亚里士(斯)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从十八岁到三十八岁在亚里士多德雅典跟柏拉图学习哲学。这二十年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受教于柏拉图,这三代师徒都是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2)思想主张:
①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②真理高于一切。“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③强调理性,但也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源,认为如果没有感觉,人们就不能理解任何东西。
④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他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充分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本课小结】
依据课文,归纳概括古希腊人文主义者的主张
重 要 主 张
普罗泰格拉
强调人的价值,肯定人的感觉,否定神的意志,树立人的尊严。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迷信,强调自由,不强求道德一律。
苏格拉底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 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柏拉图
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理想国”学说)
亚里士多德
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略
课件14张PPT。人文主义——
注重人、人性、尊重人存在的价值的一种文化传统。
智者学派出现背景:概念:思想主张1.强调人的价值---人是万物的尺度2.反对迷信,强调自由。人和人类社会研究主题:3.对于社会道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代表人物: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公元前5世纪1.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
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达到顶峰。2.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民主政治制度和每个公民参与政治意识的加强,使人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探究一:智者学派所处时代的社会特征
(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 “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也不知道他们不存在。”
——普罗泰戈拉《论神》探究二:以下材料反映了智者学派怎样的哲学观点? “事物的好坏优劣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一阵风吹来,你觉得冷,它就是冷的;我觉得热,它就是热的。风本身无所谓冷热。…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否定神的意志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人是万物的尺度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道德标准探究三:普罗泰格拉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进步性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和作用,否定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绝对约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肯定人的价值,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认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强调个人选择。含义局限性 二、“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前469—前399)基础落实:
1.苏格拉底生活的社会背景如何?
2.苏格拉底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了怎 样的思想主张?
3.他的思想主张有何影响?公元前5世纪背景:(1)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2)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探究四: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美德即知识”主张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是什么?目的: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
城邦制度。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3)善是人的内在灵魂4)教育可使人认识自己的美德 “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知识才是美德。……这就是我的教义。”
——苏格拉底的演讲主张: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美德即知识”探究五:结合以下材料归纳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教育可以使人认识到灵魂内已有的美德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苏格拉底思考:苏格拉底的这些言论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主张?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的异同同:
(1)生活时代:基本上是属于同一时代
(2)研究对象:都把人类社会作为研究主体
(3)共同思想: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度的人是万物的尺度”,都肯定了人的价值,否认绝对权威。异:思想
(1)智者学派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忽视道德,追求功利。
(2)苏格拉底更关注人伦道德,强调“美德即知识”。1.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各自关注的焦点是什么?三、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2.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又是怎样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阅读教材思考: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关注焦点人类社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理想国》强调在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人文思想的发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