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21 圆明园的毁灭R 五年级上册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唤起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重点)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难点)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
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
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圆明
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艺术价值极高。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此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屈辱。损失皇帝玲珑剔透杭州蓬莱瑶台宏伟宋朝侵入统统销毁瑰宝灰烬【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碧:
青绿色。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小巧玲珑,精致美妙。玲珑:
精致灵巧。
【亭台楼阁】泛指多种供观赏、休息的建筑物。
【诗情画意】富有诗歌的情调和绘画的意境。多形
容自然环境或文艺作品给人以美感。
【宏伟】(规模、计划等)宏大而雄伟。词语拓展(形容建筑物的词语)富丽堂皇 古色古香 别有洞天 青瓦白墙 金碧辉煌 玉宇琼楼 雕梁画栋 窗明几净近义词:雄伟宏伟——环绕——围绕瑰宝——珍宝举世闻名——驰名中外销毁——毁灭金碧辉煌——富丽堂皇销毁——保存精华——糟粕破坏——保护热闹——清静损失——补偿幻想——现实反义词:朗读课文想一想: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圆明园过去的辉煌以及它是怎样被毁灭的。第一部分(1):段落划分:概括地讲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三部分(5):第二部分(2~4):主要讲当年的圆明园不但建筑雄伟,还收藏着珍贵的历史文物。写英法侵略军毁灭了圆明园。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不可估量”反复出现,强调了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也点明了圆明园在祖国和世界文化史上有极高的价值。这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无比愤怒和痛惜的感情。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圆明园的哪些特点? 比喻手法,把圆明园比作月亮,小园比作星星,写出了圆明园的布局特点。“众星拱月”突出了圆明园的主要地位。北东西南画出圆明三园和
众小园的分布图。众星 拱月北东西南反复朗读3~4自然段,感受圆明园的美丽和珍贵。园林艺术的珍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平湖秋月西洋景观民族建筑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世界上伟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安佑宫龙云石 漆器青山玉子缂丝制品海晏河清尊瓷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火烧圆明园时,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目前,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兽首已经有7个回归中国,龙首、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思考:
文章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第3~4自然段中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对圆明园的美丽景色和珍贵文物进行描写,为什么? 以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来衬托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和中国曾经饱受屈辱的苦难。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分明,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从“凡是”“统统”“任意”及一系列动词中你可以看出什么? “凡是”“统统”说明英法联军已经把圆明园洗劫一空,表现出英法联军的贪婪和无耻。“任意”表现出英法联军的贪婪、无耻、野蛮。而“闯进、掠走、破坏、毁掉”等动词连用,充分暴露了英法联军残暴与野蛮的强盗行径,更激起我们对其罪恶行径的憎恨。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最后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首尾照应:文章结尾与开头呼应,突出了文章主题。作者心中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同时也激发我们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责任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本文采用对比手法,把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毁灭的景象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圆明园的大火虽早已熄灭,但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却不能忘记这段耻辱史,让我们铭记: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受欺侮。只有万众一心,使国家强盛,历史的悲剧才不会重演。对比手法:利用对比突出中心作用:在文章中运用对比手法可以达到鲜明地表达思想、说明问题的目的。 1.将两个对立的事物或人物进行对比;2.将同一事物或人物前后两个不同方面、不同情况进行对比;3.将以上两种情况综合运用。具体方法: 1.我能做出正确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损:左右结构,部首“扌”,音序“S”。( )
(2)宏:半包围结构,部首“宀”,音序“H”。( ) √ √2.看拼音写词语,再读一读。 为了xiāo huǐ( )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qīn lüè zhě( )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ɡuī bǎo( )、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huī jìn( )。 销毁 侵略者 瑰宝 灰烬3.按要求写句子。 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了。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860 (1)圆明园是在 年 月 日至 日被
侵略者毁灭的。101819英法联军 (2)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是因为它收藏有“上自先秦时代的 ,下至唐、 、 、 、 历代的 和
。”青铜礼器宋元明清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1.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 读下面的句子,联系课文和有关资料,说说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直抒胸臆,写出了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是说损失巨大,无法计算。圆明园无论在布局上和建筑上,还是它所收藏的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数量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所以说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参考答案: (2)这句话出现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凡是”“统统”说明他们已经把圆明园洗劫一空。“任意”则写出了他们的疯狂、野蛮。这句话表现了英法联军的贪婪,激起了读者的强烈愤慨,增强了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者这样安排可谓匠心独运。越是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越能衬托出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和中国曾经饱受屈辱的苦难。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分明,更能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