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11-22 09:5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素,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直接提出问题,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思考,意在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在学生通过讨论获得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声音产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一些物体发声的活动,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教材的“想想做做”实验,将物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实验能力和交流能力。教材对于唱片、磁带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记录、保存、重现声音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及学习物理的意义。声音的传播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探究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声音发生时的振动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对物理有亲近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来源:Zxxk.Com]
难点:做好真空罩实验。
课前准备
(1)扬声器在外的录音机、纸屑、小鼓、音叉与小槌、铁架台、细线、乒乓球;
钟表、真空罩 、抽气机 ;装有金鱼的鱼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还在教室外快乐的活动,是什么信号使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呢?
学生回答:铃声
教师: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中。下面观看视频,找找看,是什么物体在发声呢?这些发声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一同走进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
二.新课讲授
1、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教师活动1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第一个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①进行猜想:
让学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并说话,体会手指的感觉。并进行猜测:物体的发声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活动1
学生回答其感受并进行猜想:物体的发声似乎与振动有关。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活动2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活动2
根据所提供的或手中所有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教师活动3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让学生进行实验:
(自己没有器材的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其中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一,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二、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三)
实验一、把小纸片放在正在发音的扬声器上,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二、把敲响的音叉接触吊起的乒乓球,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三、将小纸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击鼓面,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3
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汇报,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小纸片在发生的扬声器里“跳舞”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振动;发声的音叉弹起乒乓球是因为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小纸片在鼓面上做“自由体操”是因为发声的鼓面在振动。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交流总结,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与感知,从不同现象中找出共同点,力求在学习活动中营造更加广阔的自由探究和活动空间,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发现.
教师活动4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事例。
学生活动3
二胡、提琴等乐器的发声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靠管内的空气柱的振动发出声音的。蝉是靠鸣膜振动发声。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2、声音的传播
教师活动5
引入:
敲击音叉并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音叉是怎样发出声音的?音叉发声时并不是直接贴着你们的耳朵,为什么你们还能听到声音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①进行猜想: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学生大胆猜想:空气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进行实验:
教师活动5
实验一:(演示试验)教师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里面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设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见声音吗?
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5
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二:(演示试验)将装有金鱼的鱼缸放在讲桌上,在一边拍手,观察金鱼的运动.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三: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把耳朵靠在课桌的一端。另一个同学用手轻轻敲击课桌的另一端,感觉声音的传播。(学生如果有更方便易行的实验方案更好)
学生实验并思考回答:固体传播的。
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思考回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设计意图】采用分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便于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介质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播放动画《声波的传播》,说明:音叉、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直观、形象的展现波的传播过程,易于学生理解并形成深刻印象。
4、声速
教师活动6
古代的人在旷野里常用“伏地听声”的办法来判断有无军队、马群到来,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6
学生思考作答:能更早的判断出来,可能是声音的传播速度不一样。
教师活动7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0页的小资料及文本资料,了解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及回声。并完成相关问题。
声速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声音在空气(15摄氏度)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态、液体、气体中传播,哪个最快?
4) 什么是回声?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7
阅读并分析,从小资料中了解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教师活动8
组织学生阅读科学世界,了解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以及骨传导。
学生活动8
学生阅读科学世界,了解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以及骨传导。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习贝多芬利用木棒传声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优秀品质。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3、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三、声速
1、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2、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教学反思
学生接触物理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应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这节课是一节“探究型的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集体智慧,决不能将教师思考的结果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动脑的权利。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试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速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
本节各部分设计安排了一些简单易做的小实验,通过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与感知,从不同现象中找出共同点,力求在学习活动中营造更加广阔的自由探究和活动空间,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同时采用分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便于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习贝多芬利用木棒传声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优秀品质。
在本节课中还存在很多缺点,如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个别学生参与程度不足等。我认为课改就是需要不断地改才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该及时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适宜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