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09-03 20:4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新授


2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3)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一样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学生初步的的观察能力并学习初步的研究方法。
(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转化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2)通过对天坛三大声学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圜丘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及学习物理的意义
教学重点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或提问提出猜想
教学方法
讲授法、比较法、转换法、归纳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具
多媒体、鼓,音叉,乒乓球、铁架台、纸屑若干,钟罩,抽气机,闹铃
学具
多媒体课件、尺子、土电话、桌子
教学过程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教师
学生
一、引入
[播放视屏]
播放欢快悦耳音乐,引导学生感受声音
【过渡】
在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大家听见了这么多不同类型的声音,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和传播的?
学生:观看视屏,聆听音乐
让学生感受声音,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二、新授
一、声音的产生
【做一做】
活动一:
把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观察钢尺的变化,不拨动钢尺,钢尺又会怎么样?
活动二:
用手摸颈前喉头的位置, 感受一下说话和不说话有什么不同?
【提出问题】
1、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2、正在发生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3、由此推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检验】
实验一:
敲击音叉使其发声,用一个乒乓球去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进行观察
【讲解】
乒乓球的作用:把音叉的振动放大
转换法: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间接表现出来
实验二:
我们在鼓面上放一些纸屑, 用力敲击鼓面,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提出问题】
请你举出其他的例子说明发声体在振动,在你所举的例子中,请说明是哪个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
【练一练 1】
1.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C.正在发生的物体可能不在振动
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二、声音的产生
【过渡】
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还可以听到远处汽车的喇叭声,那么我不仅要问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
【想一想】
科普:在月球上即使是面对面的宇航员都听不到对方说什么,宇航员的交流主要是靠无线电或无线通讯,如果距离比较近的话,还可以使用手势等姿体语言甚至眼神对话交流。
【提出问题】
近在咫尺的他们为什么要借助电磁波才能交谈?
月球表面比地球表面缺少什么呢?
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吗?
【实验验证】
实验三:
玻璃罩中放一个小电铃,接通电源,我们听铃声;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走,我们再听铃声有什么变化?
【过渡】
既然空气(气体)能传播声音,液体和固体是否也能传播声音?你有相关的生活体验来解答这个问题吗?
【活动三】
课桌实验,一个同学轻敲桌子(不要使附近的同学听到)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是上。
【活动四】
土电话,一个同学对着土电话的一端轻声说话(不要使附近的同学听到)另一个同学用耳朵听。
【展示图片】
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可以根据配乐做出优美的动作
【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介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介绍】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练一练 2】
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会被吓走,这说明(?? )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水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
三、声速
【想一想】
打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会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呢?
在体育比赛中,规定百米赛跑的终点计时员必须在看到发令枪冒白烟时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时计时?
介绍:声音的速度称为声速
【展示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提出问题】
其中“340”数字表示什么?
声速跟什么有关?
固体、液体、气体中的声速有哪些不同?
回声:
当声波碰到一个障碍物(如悬崖)时,它会反射回来,我们会再听到这个声音.这种反射回来的声音称为回声
介绍北京天坛三大声学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圜丘的历史渊源
介绍: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练一练 3】
已知人耳区分两次时间的时间间隔为0.1秒以上,现有一根长为8.5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去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s,你会听到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在铁中的传播速度为5200m/s)
学生活动并观察:拨动钢尺:钢尺发声,钢尺振动
不拨动钢尺:钢尺不发声,钢尺也不振动
说话:声带振动
不说话:声带不振动
思考回答:
1、物体发声时物体振动,物体不发声物体不振动
2、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猜想】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乒乓球被弹开
说明:发生的物体在 振动
记笔记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纸屑上下振动
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纸屑的作用:把鼓面的振动放大
记笔记
联系生活回答:
小提琴、二胡、琵琶:靠弓或手让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
蟋蟀、蜜蜂:翅膀振动发声
箫、笛子、二胡:
靠管内的空气振动而发声
回答:A
思考回答:因为月球没有水没有空气,不能传播声音,所以需要借助电磁波才能交谈。
【提出猜想】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但能在空气中传播。
观察实验现象:
抽走空气:铃声逐渐减弱
真空:没有声音
放进空气:铃声逐渐增强
【说明】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说明】:桌子能够传播声音
【说明】:棉线(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说明】:水(液体)能够传播声音
记笔记
了解在介质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思考回答:B
思考回答: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1、15oC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2、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3、声速在固体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了解回声以及回声产生的条件
思考回答:
0.025、一
通过活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找到发生体的共同特征,从而对声音的产生提出才猜想
通过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联系生活,生活中很多司空见惯的现象都蕴含着物理知识,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及时了解学生对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掌握情况
通过科普阅读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对声音的传播猜想
通过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通过实验,实例分析论证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将声波与水波做类比,便于学生理解
及时了解学生对声音的传播的掌握情况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进而引出声速的概念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弘扬我国的特色建筑
及时了解学生对声速的掌握情况,巩固速度公式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自己总结,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
梳理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帮助学生记忆
板书设计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立即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介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
1、声速与介质和温度有光
2、声速在固体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回声
1. 定义: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2. 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应比原声晚0.1S以上。如果相差不到0.1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课后作业
作业完成情况
及存在的问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