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测试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为120分)姓名
题 号
一
二
三
总 分
得 分
亲爱的同学们!请珍惜每一次历练的机会吧!面对锻炼自己,施展才智的测试,请认真阅读,仔细审题,规范书写。相信你一定能按要求去做,在这张试卷上有创意的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得分
评卷人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在下面的田字格中,请端正地书写名句。(1-10题每空一分)
1、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 ,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4、《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 。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 。
曹操的《观沧海》中利用想象,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 ; , 。
《天净沙·秋思》中,直接表现诗人羁旅之愁的的诗句是:
,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 , 。
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通过丰富想象,运用拟人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 , 。
1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枯竭 寥阔 清冽 眼花潦乱
B.安适 轻盈 水藻 繁花嫩叶
C.撩起 澎湃 绽放 花支招展
D.枯竭 梦昧 荡漾 仙露琼浆
1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酝酿(niàng) 卖弄(mòng) 静默(mò)
B.嘹亮(liáo) 婉转(zhuàn) 烘托(hōng)
C.抖擞(sǒu) 肌肤(fū) 澄清(chéng)
D.蜷曲(quán) 偌大(ruò) 模样(mó)
1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C.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D.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1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B.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C.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D.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都要爆炸了。
15、判断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吹面不寒杨柳风”
运用引用、借代,写出了春风的温暖。
B.“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运用比喻、拟人,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C.“呼朋引伴”“卖弄”
运用拟人,写出了鸟儿迎春的欢悦。
D.“盼望着,盼望着”
运用排比句,表达了作者盼春急切的强烈感情。
得分
评卷人
二、阅读(40分)
(一)课内现代文阅读(15分)
桃树、杏数、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选文向我们描述了春天的三幅图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填空。并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3分)
第1段: 图;第2段: 图;第3段: 图。
三段中,哪一个词语能说明在下雨的同时,还有微风在吹拂着?(2分)
18、说说下面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4分)
②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19、一段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分句的语序可否颠倒?为什么?(3分)
20、作者描写雨中的乡村、行为和农民,有什么作用?(3分)
(二)现代文阅读:(22分)
我常常牵挂的男孩
修 玫
1966年深秋,正是全国“红卫兵”大串联的高峰。我所在的书店地处上海南京路、西藏路繁华地带,是外地客必逛的宝地。不开架的书店挤得里三层外三层,营业员应接不暇。 有一天,营业员小范拽着一个身穿军大衣的大男孩的袖子,半推半搡走进我的办公室,气呼呼地说:“这人偷书!交给你处理。”说完,把一本高尔基的《我的大学》摔在桌上,狠狠地瞧那人一眼,接着忙他的事去了。 我看那孩子最多十四五岁,黝黑的脸庞,蓬乱的头发,惊恐的眼神,鼻尖上沁着汗珠,裹在拖地的军大衣里的身子在颤抖。低着头,弯着腰,不敢看我一眼。 我拖了一把椅子对他说:“坐下吧。”他不敢。我再温和些说:“坐吧。”他把前胸的棉衣襟裹紧,坐在椅子边上,显得更瘦小。为了打破僵局,我扯开话题问他:“来上海几天了?是来串联的?” “嗯。来上海三天了。” “北京去过了吗?到过哪些城市了?” “先去了南京,再从南京到北京,然后直接来上海。” “去了哪些学校?有收获吗?住在哪呢?” “各校基本都去了,有点收获;都住在学校,以中小学为主。” “家乡在什么地方?读书吗?” “我家在安徽金寨县农村。我在县中读初三,村里只有我一个人考上县中。我在县中总拿第一名!我喜欢读书,我不怕苦;我特别喜欢看书……可惜我们县穷,图书馆书很少。” 谈到读书,他有了自信,不再拘谨;抬头看着我,很懂礼貌。我端详这孩子:农家子弟一般都黝黑,但他身上有一股阳刚之气,显出聪慧的内涵。我心里一直在寻思:如何与他展开“灰色”话题——“偷”书——这个字眼不能随便用,它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声誉,也会在他心灵里埋下阴影。尤其在那混乱时期,为这一个?“偷”字或许就会被打入地狱。 我仍面带微笑地和他聊着:“你喜欢看哪方面的书?初中毕业还打算升高中吗?” 他一口气往下说:“阿姨,我不但喜欢读书,而且很刻苦;我一定要升高中,还要读大学。现在我父母、两个姐姐,四个人在种地,供我一个人读书。可是……现在学校全停课了,我要乘此机会多读点书,为今后考大学打基础。” 我有点吃惊。这个穷乡僻壤里的大男孩,竟有如此强烈的愿望,这令我刮目相看。我拿起那本《我的大学》,顺便问他:“你喜欢这本书是吗?想读懂它,向高尔基学习,对吗?” “我……我……” “你不用说了,我知道你要向高尔基学习。” 我匆匆走到营业大厅后台,买下《我的大学》和《母亲》,回到办公室,找一张牛皮纸,把书包好,交到他手中;又拉着他到边门,准备送他走出书店。 他突然号啕大哭,涕泪满面,手足无措。我从口袋里摸出一方手帕,边帮他擦泪,边劝他快走。免得有人进来,节外生枝。 几个月后,收到他从家乡金寨县寄来的一封信,内附一张半身照。照片上的少年,与我当初见到的,判若两人。他五官端正,略显腼腆,正朝我微笑。我也微笑着放下了心中的沉积。 来信的大意是:首先允许我做他的母亲,如不认他做儿子,也应该是他的“教母”。是我给了他尊严,教会他做人。他实在因为太贫穷,又太想读些名著,口袋空空,才做出傻事。是我给了他第二次精神生命,坚定了他的意志。并告诉我,他的姓名是“于宇”。 我回过一封信鼓励他,后来他又来过一封信。再后来我自己被卷入“文革”旋涡,遭受迫害,下放干校劳动,无心与他沟通。以后我又调往出版社工作,从此也就不再有那孩子的音信了。 如今已过去将近半个世纪,我已进入耄耋之年,却常常牵挂这个孩子。虽然他现在也该60多了,我的思维仍定格在第一眼见到他的形象。不知为什么,我会常在“作家”、“报刊作品作者”的名单中找“于宇”这个人。然而找不到。我祈祷他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能一生过得顺遂。
21、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黝黑 必逛 旋涡 耄耋
22、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写的内容。(3分)
23、本文是按着什么顺序叙述事件的?“我”对男孩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分)
24、本文的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颇具特色。请对下面两组句子进行赏析。(4分)
(1)说完,把一本高尔基的《我的大学》摔在桌上,狠狠地瞧那人一眼,接着忙他的事去了。
(2)我看那孩子最多十四五岁,黝黑的脸庞,蓬乱的头发,惊恐的眼神,鼻尖上沁着汗珠,裹在拖地的军大衣里的身子在颤抖。
25、“是我给了他尊严,教会他做人。”“是我给了他尊严”“教会他做人”是指文章的什么内容而言?(3分)
26、读完全文,你认为文中这位大男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3分)
27、男孩说:是“我”这位“母亲”给了他第二次精神生命,坚定了他的意志,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是谁让你的精神生命得到成长呢?结合具体事件,谈谈你的切身感受。(4分)
(三)名著阅读:(3分)
材料(1)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是篇回忆性,并以 《 》为总题目陆续发于《莽原。半月刊上,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 《 》
28、完成材料(1)填空。(2分)
29、材料(2)《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畅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请你写出他的任何一片回忆性散文的篇名(1分)
得分
评卷人
作文(50分)
30、按要求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家乡的秋天
(2)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欢笑,有感动,当然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一点一滴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经历让你深受触动,难以忘怀?回忆一下,把它写出来。题目自拟。
作文要求:
① 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② 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③ 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0略
11、B;12、C;13、A;14、D;15、D
(1)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花多、鲜、香,风温暖柔和,雨多而细密
斜织
18、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蜜蜂人格化,不仅写出了蜜蜂的声音,而且写出了春天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春风轻柔,温暖的特点。
19、不能颠倒。因为三个比喻分别照应着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以及的面的“桃儿、杏儿、梨儿”。
20、这是侧面描写,烘托了春雨中安静祥和的氛围。
21、给加点的字注音:
黝黑 yǒu 必逛 guàng 旋涡 xuán 耄耋 dié
几十年前,我没有惩罚偷书男孩,反倒送书给他,几十年后仍然牵挂这个有理想的男孩。
23、时间或顺序。“同情怜悯”——“喜爱慎重”——“惊讶敬重”意思贴近即可。
24、围绕“摔、瞧”等动作,生动的刻画了营业员愤怒不满的样子。
通过脸庞、头发等外貌描写,刻画了男孩惊恐无助,慌乱恐惧的心理。
25、“给了他尊严”围绕“没有点破他偷书,反而送他书”;“教会他做人”围绕“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真诚善良”来回答即可。
26、有理想,有志气,爱读书,很刻苦;懂得感恩和回报。
27、结合具体事例来谈自身的感受,注意语言表达要准确。
《旧事重提》,《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等任何一篇即可。
按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即可
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测试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为120分)姓名
题 号
一
二
三
总 分
得 分
亲爱的同学们!请珍惜每一次历练的机会吧!面对锻炼自己,施展才智的测试,请认真阅读,仔细审题,规范书写。相信你一定能按要求去做,在这张试卷上有创意的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得分
评卷人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在下面的田字格中,请端正地书写名句。(1-10题每空一分)
1、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 ,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4、《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 。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 。
曹操的《观沧海》中利用想象,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 ; , 。
《天净沙·秋思》中,直接表现诗人羁旅之愁的的诗句是:
,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 , 。
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通过丰富想象,运用拟人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 , 。
1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枯竭 寥阔 清冽 眼花潦乱
B.安适 轻盈 水藻 繁花嫩叶
C.撩起 澎湃 绽放 花支招展
D.枯竭 梦昧 荡漾 仙露琼浆
1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酝酿(niàng) 卖弄(mòng) 静默(mò)
B.嘹亮(liáo) 婉转(zhuàn) 烘托(hōng)
C.抖擞(sǒu) 肌肤(fū) 澄清(chéng)
D.蜷曲(quán) 偌大(ruò) 模样(mó)
1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C.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D.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1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B.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C.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D.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都要爆炸了。
15、判断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吹面不寒杨柳风”
运用引用、借代,写出了春风的温暖。
B.“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运用比喻、拟人,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C.“呼朋引伴”“卖弄”
运用拟人,写出了鸟儿迎春的欢悦。
D.“盼望着,盼望着”
运用排比句,表达了作者盼春急切的强烈感情。
得分
评卷人
二、阅读(40分)
(一)课内现代文阅读(15分)
桃树、杏数、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选文向我们描述了春天的三幅图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填空。并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3分)
第1段: 图;第2段: 图;第3段: 图。
三段中,哪一个词语能说明在下雨的同时,还有微风在吹拂着?(2分)
18、说说下面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4分)
②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19、一段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分句的语序可否颠倒?为什么?(3分)
20、作者描写雨中的乡村、行为和农民,有什么作用?(3分)
(二)现代文阅读:(22分)
我常常牵挂的男孩
修 玫
1966年深秋,正是全国“红卫兵”大串联的高峰。我所在的书店地处上海南京路、西藏路繁华地带,是外地客必逛的宝地。不开架的书店挤得里三层外三层,营业员应接不暇。 有一天,营业员小范拽着一个身穿军大衣的大男孩的袖子,半推半搡走进我的办公室,气呼呼地说:“这人偷书!交给你处理。”说完,把一本高尔基的《我的大学》摔在桌上,狠狠地瞧那人一眼,接着忙他的事去了。 我看那孩子最多十四五岁,黝黑的脸庞,蓬乱的头发,惊恐的眼神,鼻尖上沁着汗珠,裹在拖地的军大衣里的身子在颤抖。低着头,弯着腰,不敢看我一眼。 我拖了一把椅子对他说:“坐下吧。”他不敢。我再温和些说:“坐吧。”他把前胸的棉衣襟裹紧,坐在椅子边上,显得更瘦小。为了打破僵局,我扯开话题问他:“来上海几天了?是来串联的?” “嗯。来上海三天了。” “北京去过了吗?到过哪些城市了?” “先去了南京,再从南京到北京,然后直接来上海。” “去了哪些学校?有收获吗?住在哪呢?” “各校基本都去了,有点收获;都住在学校,以中小学为主。” “家乡在什么地方?读书吗?” “我家在安徽金寨县农村。我在县中读初三,村里只有我一个人考上县中。我在县中总拿第一名!我喜欢读书,我不怕苦;我特别喜欢看书……可惜我们县穷,图书馆书很少。” 谈到读书,他有了自信,不再拘谨;抬头看着我,很懂礼貌。我端详这孩子:农家子弟一般都黝黑,但他身上有一股阳刚之气,显出聪慧的内涵。我心里一直在寻思:如何与他展开“灰色”话题——“偷”书——这个字眼不能随便用,它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声誉,也会在他心灵里埋下阴影。尤其在那混乱时期,为这一个?“偷”字或许就会被打入地狱。 我仍面带微笑地和他聊着:“你喜欢看哪方面的书?初中毕业还打算升高中吗?” 他一口气往下说:“阿姨,我不但喜欢读书,而且很刻苦;我一定要升高中,还要读大学。现在我父母、两个姐姐,四个人在种地,供我一个人读书。可是……现在学校全停课了,我要乘此机会多读点书,为今后考大学打基础。” 我有点吃惊。这个穷乡僻壤里的大男孩,竟有如此强烈的愿望,这令我刮目相看。我拿起那本《我的大学》,顺便问他:“你喜欢这本书是吗?想读懂它,向高尔基学习,对吗?” “我……我……” “你不用说了,我知道你要向高尔基学习。” 我匆匆走到营业大厅后台,买下《我的大学》和《母亲》,回到办公室,找一张牛皮纸,把书包好,交到他手中;又拉着他到边门,准备送他走出书店。 他突然号啕大哭,涕泪满面,手足无措。我从口袋里摸出一方手帕,边帮他擦泪,边劝他快走。免得有人进来,节外生枝。 几个月后,收到他从家乡金寨县寄来的一封信,内附一张半身照。照片上的少年,与我当初见到的,判若两人。他五官端正,略显腼腆,正朝我微笑。我也微笑着放下了心中的沉积。 来信的大意是:首先允许我做他的母亲,如不认他做儿子,也应该是他的“教母”。是我给了他尊严,教会他做人。他实在因为太贫穷,又太想读些名著,口袋空空,才做出傻事。是我给了他第二次精神生命,坚定了他的意志。并告诉我,他的姓名是“于宇”。 我回过一封信鼓励他,后来他又来过一封信。再后来我自己被卷入“文革”旋涡,遭受迫害,下放干校劳动,无心与他沟通。以后我又调往出版社工作,从此也就不再有那孩子的音信了。 如今已过去将近半个世纪,我已进入耄耋之年,却常常牵挂这个孩子。虽然他现在也该60多了,我的思维仍定格在第一眼见到他的形象。不知为什么,我会常在“作家”、“报刊作品作者”的名单中找“于宇”这个人。然而找不到。我祈祷他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能一生过得顺遂。
21、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黝黑 必逛 旋涡 耄耋
22、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写的内容。(3分)
23、本文是按着什么顺序叙述事件的?“我”对男孩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分)
24、本文的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颇具特色。请对下面两组句子进行赏析。(4分)
(1)说完,把一本高尔基的《我的大学》摔在桌上,狠狠地瞧那人一眼,接着忙他的事去了。
(2)我看那孩子最多十四五岁,黝黑的脸庞,蓬乱的头发,惊恐的眼神,鼻尖上沁着汗珠,裹在拖地的军大衣里的身子在颤抖。
25、“是我给了他尊严,教会他做人。”“是我给了他尊严”“教会他做人”是指文章的什么内容而言?(3分)
26、读完全文,你认为文中这位大男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3分)
27、男孩说:是“我”这位“母亲”给了他第二次精神生命,坚定了他的意志,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是谁让你的精神生命得到成长呢?结合具体事件,谈谈你的切身感受。(4分)
(三)名著阅读:(3分)
材料(1)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是篇回忆性,并以 《 》为总题目陆续发于《莽原。半月刊上,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 《 》
28、完成材料(1)填空。(2分)
29、材料(2)《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畅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请你写出他的任何一片回忆性散文的篇名(1分)
得分
评卷人
作文(50分)
30、按要求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家乡的秋天
(2)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欢笑,有感动,当然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一点一滴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经历让你深受触动,难以忘怀?回忆一下,把它写出来。题目自拟。
作文要求:
① 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② 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③ 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0略
11、B;12、C;13、A;14、D;15、D
(1)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花多、鲜、香,风温暖柔和,雨多而细密
斜织
18、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蜜蜂人格化,不仅写出了蜜蜂的声音,而且写出了春天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春风轻柔,温暖的特点。
19、不能颠倒。因为三个比喻分别照应着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以及的面的“桃儿、杏儿、梨儿”。
20、这是侧面描写,烘托了春雨中安静祥和的氛围。
21、给加点的字注音:
黝黑 yǒu 必逛 guàng 旋涡 xuán 耄耋 dié
几十年前,我没有惩罚偷书男孩,反倒送书给他,几十年后仍然牵挂这个有理想的男孩。
23、时间或顺序。“同情怜悯”——“喜爱慎重”——“惊讶敬重”意思贴近即可。
24、围绕“摔、瞧”等动作,生动的刻画了营业员愤怒不满的样子。
通过脸庞、头发等外貌描写,刻画了男孩惊恐无助,慌乱恐惧的心理。
25、“给了他尊严”围绕“没有点破他偷书,反而送他书”;“教会他做人”围绕“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真诚善良”来回答即可。
26、有理想,有志气,爱读书,很刻苦;懂得感恩和回报。
27、结合具体事例来谈自身的感受,注意语言表达要准确。
《旧事重提》,《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等任何一篇即可。
按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