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第1课时导学案(解析版)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并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4·体会水的三态变化对生命体的重要意义,初步建立节水观念。
【前置作业】
1、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可以称准到 。称量时,托盘上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易潮解的或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 里);左物右码(先加质量大的法码,再加质量小的法码)(物质量= 质量+ 质量)。
2、使用方法:量筒的精确度 。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 。如果仰视:读数 ,实际 ;俯视:读数 ,实际 。
3、装置气密性检验的方法,连接仪器,把导管的一端插入 ,用双手 。若导气管口有 冒出,移开手掌,导管内形成一段 。
4、仪器洗净的标准:内壁附着的水既不 ,也不 ,呈均匀的 。
【学习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有什么特征?为什么它们有时能幻做朵朵白云?有时能化为绵绵细雨?有时又能变成皑皑白雪?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1:水的三态变化
仔细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一、观察与思考?
1、注射器中的水受热后,活塞向哪移动?
体积变大,活塞 。
2、在这个的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子 。
二、仔细观察视频,小组内讨论,完成学案。
分子排列方式
运动特点
冰
水
水蒸气
2、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 和 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 和 。分子本身没改变,这种变化是 。
三、水的状态变化的实例解释(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组间展示)
1、雨后初晴的夏日,路边的斑斑水渍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什么缘故?
水在蒸发的过程中,水分子获得太阳光的 后,运动 ,挣脱分子间的束缚,离开液体表面,变为 逸散到空气中去了。即水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且 运动加快。
2、烧开水时揭开锅盖为什么锅盖上立刻出现许多小水滴呢?
这是水蒸气在锅盖冷凝的结果。烧水时,水分子 向锅盖处运动,遇到冷的锅盖后失去部分能量,运动 ,分子间相互作用而彼此靠近,于是聚集在一起凝结成水滴。
【跟踪练习1】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
1·水结成冰的过程中,关于水分子的能量、运动速率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能量升高,运动减慢
B、能量升高,运动加快
C、能量降低,运动加快
D、能量降低,运动减慢
2·0℃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间隔( )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不能确定
3·蔗糖受热熔化的过程中,蔗糖分子本身______(填“变”或“不变”),只是蔗糖分子______(填“获得”或“失去”)能量,蔗糖分子运动______(填“加快”或“减慢”),因而属于______变化.如果继续加热可能变成黑色,此时,蔗糖分子本身______(填“变”或“不变”),属于______变化(每空1分)
☆知识2:分子
(仔细阅读课本,观看PPT,总结分子定义)
分子定义:分子是由 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 的最小粒子。
(一)阅读材料,并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知道分子有什么性质。
科学家测知: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的数,需要3万多年。
由此可知分子性质1: 。
(二)实验探究:分子运动(仔细观看视频,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学案)
1、实验现象:品红逐渐消失,水变为 ,且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 。
2、实验结论:品红在水中会 ,且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要比在冷水中 。
由以上实验得出分子性质2: 。
3、学以致用:讨论:为什么湿衣服可以晾干?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晾干?
因为 。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能量 ,运动速率 ,因此水受热后蒸发会加快,湿衣服在 下容易晾干。
(三)分子间隔(仔细观看视频,完成下列学案)
1、将100ml的酒精和100ml的蒸馏水混合后,溶液的总体积 200ml。
2、由此得出; 。
3、学以致用:取两支注射器,分别吸入5mL的空气和水,用手指堵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为什么可以压缩?哪一个更容易压缩?
说明分子间 ,气体分子间的间隙 ,液体的分子间隙比气体的 。
(四)分子性质(仔细观看PPT,完成下列学案)
用火柴去点燃水, 燃烧;用火柴去点燃酒精, 燃烧;用火柴去点燃50°的白酒, 燃烧;可以得出:同种分子性质 ,不同种分子性质 。
【跟踪练习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
1·“茶是故乡浓“,梧州六堡茶是与普洱茶齐名的黑茶名品。泡茶时能闻到茶香的原因是( )
A.分子的质量大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可以再分 D.分子在不断运动
2·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隔”的事实是( )
A.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B.空气被压缩后体积缩小
C.2L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然后体积小于2L
D.满架蔷薇一院香
3·“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能够使人心情放松;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能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从微观角度分析,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 )
①分子的质量很小;②分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④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D.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间隔较大,原子之间间隔较小
知识3:水的天然循环
观看视频,阅读课本总结,完成学案。
水的天然循环:水通过 变化,实现自身的 。 为水提供能量。通过水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 ,又完成了 ,不断的为地球上的生物补充 。
【跟踪练习3】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
下列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
②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
③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
④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三、课堂小结
可独立展示,可小组为单位集体展示!
四、课堂检测(独立完成,你一定行!)
1·雪花,被人们称为“冬之精灵”,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的形状完全相同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在雪花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
B.雪花融化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
C.不同雪花中,水分子化学性质不相同
D.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的形状完全相同的.
2·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变大
C.分子在不停她运动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说明温度升高分子会变大
B.公园的桂花开放时满园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通过气味辨别酒精和水﹣﹣分子不断运动,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D.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4·水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气态形式存在
B.给水加热时,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
C.水在发生三态变化时,水分子本身没发生改变
D.自然界中的水都是纯水
5·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水分子 能量,运动速度 ,分子间隔 ;水结成冰,水分子 能量,运动速度 ,分子间隔 。
6·(1)向容积为250ml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
A中的现象是---------------------,说明-----------------------:
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线相切。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2次。静置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为----------,说明----------------。仪器A细颈部分的作用是--------------------。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第1课时导学案(解析版)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并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4·体会水的三态变化对生命体的重要意义,初步建立节水观念。
【前置作业】
1、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可以称准到0.1g。称量时,托盘上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易潮解的或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小烧杯里);左物右码(先加质量大的法码,再加质量小的法码)(物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2、使用方法:量筒的精确度0.1ml。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如果仰视:读数小,实际大;俯视:读数大,实际小。
3、装置气密性检验的方法,连接仪器,把导管的一端插入水中,用双手紧握容器外壁。若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移开手掌,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4、仪器洗净的标准: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呈均匀的水膜。
【学习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有什么特征?为什么它们有时能幻做朵朵白云?有时能化为绵绵细雨?有时又能变成皑皑白雪?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1:水的三态变化
仔细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一、观察与思考?
1、注射器中的水受热后,活塞向哪移动?
体积变大,活塞向外移动。
2、在这个的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二、仔细观察视频,小组内讨论,完成学案。
分子排列方式
运动特点
冰
有序排列
在固定位置上振动
水
无序排列
一定体积内比较自由运动
水蒸气
无序排列
向空间自由扩散
2、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数目和分子大小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分子本身没改变,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
三、水的状态变化的实例解释(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组间展示)
1、雨后初晴的夏日,路边的斑斑水渍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什么缘故?
水在蒸发的过程中,水分子获得太阳光的能量后,运动加快,挣脱分子间的束缚,离开液体表面,变为水蒸气逸散到空气中去了。即水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且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
2、烧开水时揭开锅盖为什么锅盖上立刻出现许多小水滴呢?
这是水蒸气在锅盖冷凝的结果。烧水时,水分子吸热向锅盖处运动,遇到冷的锅盖后失去部分能量,运动减慢,分子间相互作用而彼此靠近,于是聚集在一起凝结成水滴。
【跟踪练习1】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
1·水结成冰的过程中,关于水分子的能量、运动速率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能量升高,运动减慢
B、能量升高,运动加快
C、能量降低,运动加快
D、能量降低,运动减慢
【答案】D
【解析】水结冰时,水失去能量,运动减慢,水由液态变为固态的冰,故选D。
2·0℃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间隔( )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不能确定
【答案】B
【解析】水结冰时,是物理变化,但其体积变大,所有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B。
3·蔗糖受热熔化的过程中,蔗糖分子本身______(填“变”或“不变”),只是蔗糖分子______(填“获得”或“失去”)能量,蔗糖分子运动______(填“加快”或“减慢”),因而属于______变化。如果继续加热可能变成黑色,此时,蔗糖分子本身______(填“变”或“不变”),属于______变化(每空1分)。
【答案】不变。获得;加快;物理。变;化学。
【解析】蔗糖受热熔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故填:不变。
蔗糖受热熔化的过程中,分子获得能量,运动的速率加快。故填:获得;加快;物理。
蔗糖受热变成黑色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变化。故填:变;化学。
☆知识2:分子
(仔细阅读课本,观看PPT,总结分子定义)
分子定义: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一)阅读材料,并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知道分子有什么性质。
科学家测知: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的数,需要3万多年。
由此可知分子性质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二)实验探究:分子运动(仔细观看视频,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学案)
1、实验现象:品红逐渐消失,水变为红色,且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消失的快。
2、实验结论:品红在水中会扩散,且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要比在冷水中扩散的快。
由以上实验得出分子性质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3、学以致用:讨论:为什么湿衣服可以晾干?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晾干?
因为分子的不断运动。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因此水受热后蒸发会加快,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晾干。
(三)分子间隔(仔细观看视频,完成下列学案)
1、将100ml的酒精和100ml的蒸馏水混合后,溶液的总体积小于200ml。
2、由此得出;分子之间有间隔。
3、学以致用:取两支注射器,分别吸入5mL的空气和水,用手指堵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为什么可以压缩?哪一个更容易压缩?
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气体分子间的间隙最大,液体的分子间隙比气体的小。
(四)分子性质(仔细观看PPT,完成下列学案)
用火柴去点燃水,不能燃烧;用火柴去点燃酒精,能燃烧;用火柴去点燃50°的白酒,能燃烧;可以得出: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跟踪练习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
1·“茶是故乡浓“,梧州六堡茶是与普洱茶齐名的黑茶名品。泡茶时能闻到茶香的原因是( )
A.分子的质量大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可以再分 D.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D
【解答】A、泡茶时能闻到茶香,主要原因与分子的质量大小无关,故选项错误;
B、泡茶时能闻到茶香,主要原因与分子之间有间隔无关,故选项错误;
C、泡茶时能闻到茶香,主要原因与分子之间有间隔无关,故选项错误;
D、由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这是造成泡茶时能闻到茶香的主要原因,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隔”的事实是( )
A.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B.空气被压缩后体积缩小
C.2L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然后体积小于2L
D.满架蔷薇一院香
【答案】B
【解答】A、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了分子的体积很小;故A错;
B、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受到压缩后,分子间间隔减小,气体的体积缩小;故B正确;
C、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然属于化学变化,能说明分子可以再分,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故C错;
D、闻到花香主要是香气的分子不断地运动,不能说分子之间有间隔,故D错。
故选B。
3·“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能够使人心情放松;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能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从微观角度分析,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 )
①分子的质量很小;②分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④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答】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能闻到茉莉的香气、檀木的香气,是因为香气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茉莉的香气、檀木的香气。
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香味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
故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③④;故选B。
4·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D.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间隔较大,原子之间间隔较小
【答案】D
【解答】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故A正确;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B正确;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故正确.
D、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的间隔不一定比原子间的间隔大,故D错误;
故选D。
知识3:水的天然循环
观看视频,阅读课本总结,完成学案。
水的天然循环: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自身循环。太阳为水提供能量。通过水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重新分配,不断的为地球上的生物补充淡水资源。
【跟踪练习3】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
下列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
②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
③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
④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下列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①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②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③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④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都正确,故D①②③④组合正确。
三、课堂小结
可独立展示,可小组为单位集体展示!
四、课堂检测(独立完成,你一定行!)
1·雪花,被人们称为“冬之精灵”,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的形状完全相同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在雪花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
B.雪花融化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
C.不同雪花中,水分子化学性质不相同
D.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的形状完全相同的.
【答案】D
【解析】A、由分子的特征可知,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在雪花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也是不断运动的,故A错误;
B、由分子的特征可知,分子之间有间隔,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故B错误;
C、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所以,不同雪花中,水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C错误;
D、由于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同雪花中,水分子数目都是巨大的,故D正确。
故选D。
2·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变大
C.分子在不停她运动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答案】B
【解打】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该选项说法正确;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分子间隔变大,分子的体积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着,该选项说法正确;
D、温度越高,分子获得能量,分子运动速率加快,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3·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说明温度升高分子会变大
B.公园的桂花开放时满园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通过气味辨别酒精和水﹣﹣分子不断运动,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D.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答案】A
【解答】A、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分子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D、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A。
4·水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气态形式存在
B.给水加热时,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
C.水在发生三态变化时,水分子本身没发生改变
D.自然界中的水都是纯水
【答案】D
【解析】选D。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气态形式存在,且不断循环;温度升高,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水在发生三态变化时,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水分子本身没发生改变;自然界中的水都含有一些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都属于混合物。
5·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水分子 能量,运动速度 ,分子间隔 ;水结成冰,水分子 能量,运动速度 ,分子间隔 。
【答案】获得、加快、变大、失去、减慢、变大。
6·(1)向容积为250ml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
A中的现象是---------------------,说明-----------------------:
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线相切。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2次。静置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为----------,说明----------------。仪器A细颈部分的作用是--------------------。
【答案】(1)水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液面下降,低于刻度线。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便于观察。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第1课时课后测评(解析版)
1·湿衣服晾晒后变干,这说明( )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的体积狼小
2·加压或降温可将氧气变成液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氧是一种氧化物
B.液氧中的分子停止了运动
C.加压使分子间间隙减小
D.氧气和液氧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某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结构时,带领学生做游戏,用人群的状态类比物体的状态.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种情景分别对应的是( )
A.固态、液态、气态
B.气态、固态、液态
C.固态、气态、液态
D.液态、气态、固态
4·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某种单质气体受压后体积缩小的原因是( )
A、分子个数减少
B、分子体积减小
C、分子之间的间隔减小
D、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减少
5·将密封良好的袋装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包装袋鼓起,是因为袋内的气体分子( )
A.质量增大 B.间隔增大 C.体积增大 D.个数增多
6·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分子的不断运动
B.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C.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
D.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7·夏天的傍晩,小明和爸爸妈妈去散步前总喜欢往身上喷点花露水,蚊子闻到花露水的气味就不敢靠近他们了,这一现象说明( )
A.分子之间有间隙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由原子构成 D.分子的质量较大
8·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 )
A.水结成冰,是因为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B.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
C.加入糖的水变甜,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D.1L大豆与1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L,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隙
9·某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由固体变为该物质的液态或气态,主要是由于( )
A、分子形状发生变化
B、分子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大小发生变化
D、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10·对水的沸腾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水分子体积增大 B.水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C.水分子质量减轻 D.水分子间隔发生变化
11·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说明温度升高分子会变大
B.公园的桂花开放时满园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通过气味辨别酒精和水﹣﹣分子不断运动,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D.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12·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C.分子是不能再分的
D.冰和水都是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
13·以下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分子不断运动
B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水分子体积变大
C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很小
D
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分子间有间隔
A.A B.B C.C D.D
14·下列是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简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水蒸气云雨、雪流入大海水蒸气
(1)水通过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实现自身循环。
(2)驱动水循环过程的能量来自于 (填序号)。
A.地球 B.太阳 C.海洋
(3)试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循环图中①②这两个转化过程: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将分子特点的序号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①分子不断的运动,温度越高运动得越快;
②分子很小;
③分子间有间隔,且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④分子间有间隔,压强越大,间隔越小。
(1)手放到火炉上烤干的快,说明 。
(2)水受热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说明 。
(3)糖水可以通过滤纸,说明 。
(4)可用打气筒将较多空气压入自行车胎中,说明 。
(5)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 。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第1课时课后测评(解析版)
1·湿衣服晾晒后变干,这说明( )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的体积狼小
【答案】C
【解答】A、湿衣服晾晒后变干,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去了,而不是分子的质量很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B、湿衣服晾晒后变干,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去了,而不是分子间有间隔,故选项解释错误;
C、湿衣服晾晒后变干,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D、湿衣服晾晒后变干,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去了,而不是分子的体积很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2·加压或降温可将氧气变成液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氧是一种氧化物
B.液氧中的分子停止了运动
C.加压使分子间间隙减小
D.氧气和液氧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答案】C
【解答】A.液氧是液态的氧气,属于单质,故错误;
B.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错误;
C.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液氧,是因为加压降温后,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正确;
D.氧气与液氧均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错误。
故选C。
3·某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结构时,带领学生做游戏,用人群的状态类比物体的状态.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种情景分别对应的是( )
A.固态、液态、气态
B.气态、固态、液态
C.固态、气态、液态
D.液态、气态、固态
【答案】C
【解析】物体在气态时间隔最大,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的向空间扩散,体积也最大,乙符合;
在液态时间隔较大,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运动,体积也较大,丙符合。
在固态时间隔较小,分子有序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体积也较小,甲符合。
故选C
4·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某种单质气体受压后体积缩小的原因是( )
A、分子个数减少
B、分子体积减小
C、分子之间的间隔减小
D、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减少
【答案】C
5·将密封良好的袋装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包装袋鼓起,是因为袋内的气体分子( )
A.质量增大 B.间隔增大 C.体积增大 D.个数增多
【答案】B
【解答】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高原地区的气压较低,包装袋内的气体分子间隔会变大,故包装袋鼓起,而袋中分子的体积,质量和个数都不发生变化。
故选B。
6·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分子的不断运动
B.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C.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
D.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物质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微粒之间的间隔在外界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变化,如温度升高,间隔增大;压强增大,间隔变小,以水为例,常温常压下是液态,当温度升高到100度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到一定程度就变成气态了,而当温度降低到0摄氏度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到一定程度就变成固态了。而整个过程中水分子本身的体积和质量大小没有变化,并且水分子始终处于不断运动状态。
故选C。
7·夏天的傍晩,小明和爸爸妈妈去散步前总喜欢往身上喷点花露水,蚊子闻到花露水的气味就不敢靠近他们了,这一现象说明( )
A.分子之间有间隙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由原子构成 D.分子的质量较大
【答案】B
【解答】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花露水气味的分子通过运动运动到小明和爸爸妈妈他们周围的空气中,使蚊子便闻到了气味就不敢靠近他们了.与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的质量较大无关,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8·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 )
A.水结成冰,是因为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B.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
C.加入糖的水变甜,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D.1L大豆与1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L,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隙
【答案】C
【解析】A、水结成冰,是因为降温后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温度升高,分子的间隔变大,体积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加入糖的水变甜,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故选项解释正确;
D、1L大豆与1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L,大豆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9·某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由固体变为该物质的液态或气态,主要是由于( )
A、分子形状发生变化
B、分子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大小发生变化
D、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答案】D
10·对水的沸腾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水分子体积增大 B.水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C.水分子质量减轻 D.水分子间隔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D
水沸腾是物理变化,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变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从微观角度看,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了。
11·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说明温度升高分子会变大
B.公园的桂花开放时满园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通过气味辨别酒精和水﹣﹣分子不断运动,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D.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答案】A
【解答】A、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分子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D、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A。
12·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C.分子是不能再分的
D.冰和水都是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
【答案】D
【解析】A、物质中有些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是由原子、离子构成的,故A错误;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故B错误;
C、分子是能再分的,故C错误;
D、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故D正确。
13·以下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分子不断运动
B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水分子体积变大
C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很小
D
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分子间有间隔
A.A B.B C.C D.D
【答案】B
【解答】A、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是因为稻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稻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D、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14·下列是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简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水蒸气云雨、雪流入大海水蒸气
(1)水通过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实现自身循环。
(2)驱动水循环过程的能量来自于 (填序号)。
A.地球 B.太阳 C.海洋
(3)试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循环图中①②这两个转化过程: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物理 (2)B
【解析】水通过三态变化进行天然循环,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太阳为水分子的运动提供能量,使其运动加快,变成水蒸气,扩散到空气里,在高空遇冷凝结成云,再遇冷又转变成雨和雪,降落到地面。
(3)①水分子在高空遇冷,运动减慢,因相互作用变成小液滴;
②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克服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变成了水蒸气。
15·将分子特点的序号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①分子不断的运动,温度越高运动得越快;
②分子很小;
③分子间有间隔,且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④分子间有间隔,压强越大,间隔越小。
(1)手放到火炉上烤干的快,说明 。
(2)水受热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说明 。
(3)糖水可以通过滤纸,说明 。
(4)可用打气筒将较多空气压入自行车胎中,说明 。
(5)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 。
【答案】(1)① (2)③ (3)② (4)④ (5)②
【解析】(1)湿手放到火炉上烤干的快说明温度高时蒸发加快,微观看,是分子运动随温度升高速率加快的缘故。
水受热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是分子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变大。
糖水可以通过滤纸,说明分子很小。
将空气压入车胎中,需加大压强,车胎内分子之间间隔变小。
(5)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第1课时导学案(解析版)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并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4·体会水的三态变化对生命体的重要意义,初步建立节水观念。
【前置作业】
1、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可以称准到 。称量时,托盘上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易潮解的或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 里);左物右码(先加质量大的法码,再加质量小的法码)(物质量= 质量+ 质量)。
2、使用方法:量筒的精确度 。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 。如果仰视:读数 ,实际 ;俯视:读数 ,实际 。
3、装置气密性检验的方法,连接仪器,把导管的一端插入 ,用双手 。若导气管口有 冒出,移开手掌,导管内形成一段 。
4、仪器洗净的标准:内壁附着的水既不 ,也不 ,呈均匀的 。
【学习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有什么特征?为什么它们有时能幻做朵朵白云?有时能化为绵绵细雨?有时又能变成皑皑白雪?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1:水的三态变化
仔细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一、观察与思考?
1、注射器中的水受热后,活塞向哪移动?
体积变大,活塞 。
2、在这个的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子 。
二、仔细观察视频,小组内讨论,完成学案。
分子排列方式
运动特点
冰
水
水蒸气
2、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 和 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 和 。分子本身没改变,这种变化是 。
三、水的状态变化的实例解释(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组间展示)
1、雨后初晴的夏日,路边的斑斑水渍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什么缘故?
水在蒸发的过程中,水分子获得太阳光的 后,运动 ,挣脱分子间的束缚,离开液体表面,变为 逸散到空气中去了。即水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且 运动加快。
2、烧开水时揭开锅盖为什么锅盖上立刻出现许多小水滴呢?
这是水蒸气在锅盖冷凝的结果。烧水时,水分子 向锅盖处运动,遇到冷的锅盖后失去部分能量,运动 ,分子间相互作用而彼此靠近,于是聚集在一起凝结成水滴。
【跟踪练习1】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
1·水结成冰的过程中,关于水分子的能量、运动速率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能量升高,运动减慢
B、能量升高,运动加快
C、能量降低,运动加快
D、能量降低,运动减慢
2·0℃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间隔( )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不能确定
3·蔗糖受热熔化的过程中,蔗糖分子本身______(填“变”或“不变”),只是蔗糖分子______(填“获得”或“失去”)能量,蔗糖分子运动______(填“加快”或“减慢”),因而属于______变化.如果继续加热可能变成黑色,此时,蔗糖分子本身______(填“变”或“不变”),属于______变化(每空1分)
☆知识2:分子
(仔细阅读课本,观看PPT,总结分子定义)
分子定义:分子是由 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 的最小粒子。
(一)阅读材料,并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知道分子有什么性质。
科学家测知: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的数,需要3万多年。
由此可知分子性质1: 。
(二)实验探究:分子运动(仔细观看视频,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学案)
1、实验现象:品红逐渐消失,水变为 ,且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 。
2、实验结论:品红在水中会 ,且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要比在冷水中 。
由以上实验得出分子性质2: 。
3、学以致用:讨论:为什么湿衣服可以晾干?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晾干?
因为 。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能量 ,运动速率 ,因此水受热后蒸发会加快,湿衣服在 下容易晾干。
(三)分子间隔(仔细观看视频,完成下列学案)
1、将100ml的酒精和100ml的蒸馏水混合后,溶液的总体积 200ml。
2、由此得出; 。
3、学以致用:取两支注射器,分别吸入5mL的空气和水,用手指堵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为什么可以压缩?哪一个更容易压缩?
说明分子间 ,气体分子间的间隙 ,液体的分子间隙比气体的 。
(四)分子性质(仔细观看PPT,完成下列学案)
用火柴去点燃水, 燃烧;用火柴去点燃酒精, 燃烧;用火柴去点燃50°的白酒, 燃烧;可以得出:同种分子性质 ,不同种分子性质 。
【跟踪练习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
1·“茶是故乡浓“,梧州六堡茶是与普洱茶齐名的黑茶名品。泡茶时能闻到茶香的原因是( )
A.分子的质量大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可以再分 D.分子在不断运动
2·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隔”的事实是( )
A.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B.空气被压缩后体积缩小
C.2L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然后体积小于2L
D.满架蔷薇一院香
3·“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能够使人心情放松;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能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从微观角度分析,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 )
①分子的质量很小;②分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④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D.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间隔较大,原子之间间隔较小
知识3:水的天然循环
观看视频,阅读课本总结,完成学案。
水的天然循环:水通过 变化,实现自身的 。 为水提供能量。通过水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 ,又完成了 ,不断的为地球上的生物补充 。
【跟踪练习3】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
下列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
②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
③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
④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三、课堂小结
可独立展示,可小组为单位集体展示!
四、课堂检测(独立完成,你一定行!)
1·雪花,被人们称为“冬之精灵”,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的形状完全相同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在雪花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
B.雪花融化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
C.不同雪花中,水分子化学性质不相同
D.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的形状完全相同的.
2·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变大
C.分子在不停她运动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说明温度升高分子会变大
B.公园的桂花开放时满园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通过气味辨别酒精和水﹣﹣分子不断运动,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D.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4·水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气态形式存在
B.给水加热时,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
C.水在发生三态变化时,水分子本身没发生改变
D.自然界中的水都是纯水
5·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水分子 能量,运动速度 ,分子间隔 ;水结成冰,水分子 能量,运动速度 ,分子间隔 。
6·(1)向容积为250ml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
A中的现象是---------------------,说明-----------------------:
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线相切。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2次。静置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为----------,说明----------------。仪器A细颈部分的作用是--------------------。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第1课时导学案(解析版)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并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4·体会水的三态变化对生命体的重要意义,初步建立节水观念。
【前置作业】
1、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可以称准到0.1g。称量时,托盘上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易潮解的或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小烧杯里);左物右码(先加质量大的法码,再加质量小的法码)(物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2、使用方法:量筒的精确度0.1ml。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如果仰视:读数小,实际大;俯视:读数大,实际小。
3、装置气密性检验的方法,连接仪器,把导管的一端插入水中,用双手紧握容器外壁。若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移开手掌,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4、仪器洗净的标准: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呈均匀的水膜。
【学习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有什么特征?为什么它们有时能幻做朵朵白云?有时能化为绵绵细雨?有时又能变成皑皑白雪?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1:水的三态变化
仔细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一、观察与思考?
1、注射器中的水受热后,活塞向哪移动?
体积变大,活塞向外移动。
2、在这个的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二、仔细观察视频,小组内讨论,完成学案。
分子排列方式
运动特点
冰
有序排列
在固定位置上振动
水
无序排列
一定体积内比较自由运动
水蒸气
无序排列
向空间自由扩散
2、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数目和分子大小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分子本身没改变,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
三、水的状态变化的实例解释(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组间展示)
1、雨后初晴的夏日,路边的斑斑水渍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什么缘故?
水在蒸发的过程中,水分子获得太阳光的能量后,运动加快,挣脱分子间的束缚,离开液体表面,变为水蒸气逸散到空气中去了。即水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且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
2、烧开水时揭开锅盖为什么锅盖上立刻出现许多小水滴呢?
这是水蒸气在锅盖冷凝的结果。烧水时,水分子吸热向锅盖处运动,遇到冷的锅盖后失去部分能量,运动减慢,分子间相互作用而彼此靠近,于是聚集在一起凝结成水滴。
【跟踪练习1】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
1·水结成冰的过程中,关于水分子的能量、运动速率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能量升高,运动减慢
B、能量升高,运动加快
C、能量降低,运动加快
D、能量降低,运动减慢
【答案】D
【解析】水结冰时,水失去能量,运动减慢,水由液态变为固态的冰,故选D。
2·0℃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间隔( )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不能确定
【答案】B
【解析】水结冰时,是物理变化,但其体积变大,所有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B。
3·蔗糖受热熔化的过程中,蔗糖分子本身______(填“变”或“不变”),只是蔗糖分子______(填“获得”或“失去”)能量,蔗糖分子运动______(填“加快”或“减慢”),因而属于______变化。如果继续加热可能变成黑色,此时,蔗糖分子本身______(填“变”或“不变”),属于______变化(每空1分)。
【答案】不变。获得;加快;物理。变;化学。
【解析】蔗糖受热熔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故填:不变。
蔗糖受热熔化的过程中,分子获得能量,运动的速率加快。故填:获得;加快;物理。
蔗糖受热变成黑色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变化。故填:变;化学。
☆知识2:分子
(仔细阅读课本,观看PPT,总结分子定义)
分子定义: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一)阅读材料,并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知道分子有什么性质。
科学家测知: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的数,需要3万多年。
由此可知分子性质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二)实验探究:分子运动(仔细观看视频,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学案)
1、实验现象:品红逐渐消失,水变为红色,且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消失的快。
2、实验结论:品红在水中会扩散,且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要比在冷水中扩散的快。
由以上实验得出分子性质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3、学以致用:讨论:为什么湿衣服可以晾干?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晾干?
因为分子的不断运动。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因此水受热后蒸发会加快,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晾干。
(三)分子间隔(仔细观看视频,完成下列学案)
1、将100ml的酒精和100ml的蒸馏水混合后,溶液的总体积小于200ml。
2、由此得出;分子之间有间隔。
3、学以致用:取两支注射器,分别吸入5mL的空气和水,用手指堵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为什么可以压缩?哪一个更容易压缩?
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气体分子间的间隙最大,液体的分子间隙比气体的小。
(四)分子性质(仔细观看PPT,完成下列学案)
用火柴去点燃水,不能燃烧;用火柴去点燃酒精,能燃烧;用火柴去点燃50°的白酒,能燃烧;可以得出: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跟踪练习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
1·“茶是故乡浓“,梧州六堡茶是与普洱茶齐名的黑茶名品。泡茶时能闻到茶香的原因是( )
A.分子的质量大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可以再分 D.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D
【解答】A、泡茶时能闻到茶香,主要原因与分子的质量大小无关,故选项错误;
B、泡茶时能闻到茶香,主要原因与分子之间有间隔无关,故选项错误;
C、泡茶时能闻到茶香,主要原因与分子之间有间隔无关,故选项错误;
D、由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这是造成泡茶时能闻到茶香的主要原因,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隔”的事实是( )
A.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B.空气被压缩后体积缩小
C.2L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然后体积小于2L
D.满架蔷薇一院香
【答案】B
【解答】A、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了分子的体积很小;故A错;
B、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受到压缩后,分子间间隔减小,气体的体积缩小;故B正确;
C、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然属于化学变化,能说明分子可以再分,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故C错;
D、闻到花香主要是香气的分子不断地运动,不能说分子之间有间隔,故D错。
故选B。
3·“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能够使人心情放松;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能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从微观角度分析,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 )
①分子的质量很小;②分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④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答】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能闻到茉莉的香气、檀木的香气,是因为香气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茉莉的香气、檀木的香气。
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香味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
故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③④;故选B。
4·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D.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间隔较大,原子之间间隔较小
【答案】D
【解答】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故A正确;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B正确;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故正确.
D、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的间隔不一定比原子间的间隔大,故D错误;
故选D。
知识3:水的天然循环
观看视频,阅读课本总结,完成学案。
水的天然循环: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自身循环。太阳为水提供能量。通过水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重新分配,不断的为地球上的生物补充淡水资源。
【跟踪练习3】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
下列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
②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
③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
④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下列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①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②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③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④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都正确,故D①②③④组合正确。
三、课堂小结
可独立展示,可小组为单位集体展示!
四、课堂检测(独立完成,你一定行!)
1·雪花,被人们称为“冬之精灵”,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的形状完全相同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在雪花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
B.雪花融化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
C.不同雪花中,水分子化学性质不相同
D.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的形状完全相同的.
【答案】D
【解析】A、由分子的特征可知,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在雪花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也是不断运动的,故A错误;
B、由分子的特征可知,分子之间有间隔,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故B错误;
C、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所以,不同雪花中,水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C错误;
D、由于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同雪花中,水分子数目都是巨大的,故D正确。
故选D。
2·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变大
C.分子在不停她运动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答案】B
【解打】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该选项说法正确;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分子间隔变大,分子的体积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着,该选项说法正确;
D、温度越高,分子获得能量,分子运动速率加快,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3·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说明温度升高分子会变大
B.公园的桂花开放时满园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通过气味辨别酒精和水﹣﹣分子不断运动,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D.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答案】A
【解答】A、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分子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D、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A。
4·水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气态形式存在
B.给水加热时,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
C.水在发生三态变化时,水分子本身没发生改变
D.自然界中的水都是纯水
【答案】D
【解析】选D。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气态形式存在,且不断循环;温度升高,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水在发生三态变化时,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水分子本身没发生改变;自然界中的水都含有一些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都属于混合物。
5·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水分子 能量,运动速度 ,分子间隔 ;水结成冰,水分子 能量,运动速度 ,分子间隔 。
【答案】获得、加快、变大、失去、减慢、变大。
6·(1)向容积为250ml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
A中的现象是---------------------,说明-----------------------:
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线相切。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2次。静置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为----------,说明----------------。仪器A细颈部分的作用是--------------------。
【答案】(1)水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液面下降,低于刻度线。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便于观察。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第1课时课后测评(解析版)
1·湿衣服晾晒后变干,这说明( )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的体积狼小
2·加压或降温可将氧气变成液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氧是一种氧化物
B.液氧中的分子停止了运动
C.加压使分子间间隙减小
D.氧气和液氧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某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结构时,带领学生做游戏,用人群的状态类比物体的状态.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种情景分别对应的是( )
A.固态、液态、气态
B.气态、固态、液态
C.固态、气态、液态
D.液态、气态、固态
4·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某种单质气体受压后体积缩小的原因是( )
A、分子个数减少
B、分子体积减小
C、分子之间的间隔减小
D、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减少
5·将密封良好的袋装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包装袋鼓起,是因为袋内的气体分子( )
A.质量增大 B.间隔增大 C.体积增大 D.个数增多
6·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分子的不断运动
B.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C.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
D.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7·夏天的傍晩,小明和爸爸妈妈去散步前总喜欢往身上喷点花露水,蚊子闻到花露水的气味就不敢靠近他们了,这一现象说明( )
A.分子之间有间隙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由原子构成 D.分子的质量较大
8·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 )
A.水结成冰,是因为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B.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
C.加入糖的水变甜,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D.1L大豆与1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L,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隙
9·某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由固体变为该物质的液态或气态,主要是由于( )
A、分子形状发生变化
B、分子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大小发生变化
D、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10·对水的沸腾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水分子体积增大 B.水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C.水分子质量减轻 D.水分子间隔发生变化
11·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说明温度升高分子会变大
B.公园的桂花开放时满园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通过气味辨别酒精和水﹣﹣分子不断运动,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D.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12·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C.分子是不能再分的
D.冰和水都是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
13·以下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分子不断运动
B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水分子体积变大
C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很小
D
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分子间有间隔
A.A B.B C.C D.D
14·下列是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简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水蒸气云雨、雪流入大海水蒸气
(1)水通过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实现自身循环。
(2)驱动水循环过程的能量来自于 (填序号)。
A.地球 B.太阳 C.海洋
(3)试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循环图中①②这两个转化过程: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将分子特点的序号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①分子不断的运动,温度越高运动得越快;
②分子很小;
③分子间有间隔,且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④分子间有间隔,压强越大,间隔越小。
(1)手放到火炉上烤干的快,说明 。
(2)水受热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说明 。
(3)糖水可以通过滤纸,说明 。
(4)可用打气筒将较多空气压入自行车胎中,说明 。
(5)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 。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第1课时课后测评(解析版)
1·湿衣服晾晒后变干,这说明( )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的体积狼小
【答案】C
【解答】A、湿衣服晾晒后变干,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去了,而不是分子的质量很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B、湿衣服晾晒后变干,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去了,而不是分子间有间隔,故选项解释错误;
C、湿衣服晾晒后变干,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D、湿衣服晾晒后变干,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去了,而不是分子的体积很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2·加压或降温可将氧气变成液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氧是一种氧化物
B.液氧中的分子停止了运动
C.加压使分子间间隙减小
D.氧气和液氧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答案】C
【解答】A.液氧是液态的氧气,属于单质,故错误;
B.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错误;
C.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液氧,是因为加压降温后,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正确;
D.氧气与液氧均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错误。
故选C。
3·某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结构时,带领学生做游戏,用人群的状态类比物体的状态.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种情景分别对应的是( )
A.固态、液态、气态
B.气态、固态、液态
C.固态、气态、液态
D.液态、气态、固态
【答案】C
【解析】物体在气态时间隔最大,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的向空间扩散,体积也最大,乙符合;
在液态时间隔较大,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运动,体积也较大,丙符合。
在固态时间隔较小,分子有序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体积也较小,甲符合。
故选C
4·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某种单质气体受压后体积缩小的原因是( )
A、分子个数减少
B、分子体积减小
C、分子之间的间隔减小
D、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减少
【答案】C
5·将密封良好的袋装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包装袋鼓起,是因为袋内的气体分子( )
A.质量增大 B.间隔增大 C.体积增大 D.个数增多
【答案】B
【解答】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高原地区的气压较低,包装袋内的气体分子间隔会变大,故包装袋鼓起,而袋中分子的体积,质量和个数都不发生变化。
故选B。
6·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分子的不断运动
B.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C.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
D.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物质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微粒之间的间隔在外界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变化,如温度升高,间隔增大;压强增大,间隔变小,以水为例,常温常压下是液态,当温度升高到100度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到一定程度就变成气态了,而当温度降低到0摄氏度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到一定程度就变成固态了。而整个过程中水分子本身的体积和质量大小没有变化,并且水分子始终处于不断运动状态。
故选C。
7·夏天的傍晩,小明和爸爸妈妈去散步前总喜欢往身上喷点花露水,蚊子闻到花露水的气味就不敢靠近他们了,这一现象说明( )
A.分子之间有间隙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由原子构成 D.分子的质量较大
【答案】B
【解答】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花露水气味的分子通过运动运动到小明和爸爸妈妈他们周围的空气中,使蚊子便闻到了气味就不敢靠近他们了.与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的质量较大无关,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8·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 )
A.水结成冰,是因为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B.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
C.加入糖的水变甜,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D.1L大豆与1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L,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隙
【答案】C
【解析】A、水结成冰,是因为降温后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温度升高,分子的间隔变大,体积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加入糖的水变甜,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故选项解释正确;
D、1L大豆与1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L,大豆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9·某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由固体变为该物质的液态或气态,主要是由于( )
A、分子形状发生变化
B、分子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大小发生变化
D、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答案】D
10·对水的沸腾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水分子体积增大 B.水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C.水分子质量减轻 D.水分子间隔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D
水沸腾是物理变化,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变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从微观角度看,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了。
11·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说明温度升高分子会变大
B.公园的桂花开放时满园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通过气味辨别酒精和水﹣﹣分子不断运动,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D.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答案】A
【解答】A、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分子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D、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A。
12·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C.分子是不能再分的
D.冰和水都是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
【答案】D
【解析】A、物质中有些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是由原子、离子构成的,故A错误;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故B错误;
C、分子是能再分的,故C错误;
D、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故D正确。
13·以下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分子不断运动
B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水分子体积变大
C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很小
D
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分子间有间隔
A.A B.B C.C D.D
【答案】B
【解答】A、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是因为稻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稻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D、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14·下列是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简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水蒸气云雨、雪流入大海水蒸气
(1)水通过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实现自身循环。
(2)驱动水循环过程的能量来自于 (填序号)。
A.地球 B.太阳 C.海洋
(3)试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循环图中①②这两个转化过程: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物理 (2)B
【解析】水通过三态变化进行天然循环,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太阳为水分子的运动提供能量,使其运动加快,变成水蒸气,扩散到空气里,在高空遇冷凝结成云,再遇冷又转变成雨和雪,降落到地面。
(3)①水分子在高空遇冷,运动减慢,因相互作用变成小液滴;
②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克服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变成了水蒸气。
15·将分子特点的序号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①分子不断的运动,温度越高运动得越快;
②分子很小;
③分子间有间隔,且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④分子间有间隔,压强越大,间隔越小。
(1)手放到火炉上烤干的快,说明 。
(2)水受热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说明 。
(3)糖水可以通过滤纸,说明 。
(4)可用打气筒将较多空气压入自行车胎中,说明 。
(5)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 。
【答案】(1)① (2)③ (3)② (4)④ (5)②
【解析】(1)湿手放到火炉上烤干的快说明温度高时蒸发加快,微观看,是分子运动随温度升高速率加快的缘故。
水受热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是分子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变大。
糖水可以通过滤纸,说明分子很小。
将空气压入车胎中,需加大压强,车胎内分子之间间隔变小。
(5)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