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培优练习
一、选择题
关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吸取秦亡教训B. 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C.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D. 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对文景之治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提倡节俭,发展农业生产 B. 重视“以德化民”C. 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D. 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史记?本纪第十》记载:“(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材料中的“上”是( )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史前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B. 夏商周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二、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 ? ?
材料二:西汉初年,由于秦末的暴政和连年战乱,土地荒芜,经济萧条,皇帝出巡时连四匹同一颜色的马都找不到,将相只能乘坐牛车。 ??????????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材料三汉末到五胡乱华,北方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到一半,或走或死。各种胡人填补了汉人地区减少的人口,同时也因为他们,更多的汉人流亡南方。 ??????
——许倬云《万古江河》
请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显著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的主要原因?
(2)针对材料二的现象,西汉初年的统治者实施了什么政策?出现了哪一治世局面?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汉末起“汉人流亡南方”对南方经济的影响。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你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ABD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是汉武帝统治时期出现的局面,与文景之治无关。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2.【答案】D
【解析】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位时期,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故D表述错误;ABC是正确的表述。故选D。本题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明确汉武帝通过大一统的措施是西汉进入鼎盛时期的原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西汉进入鼎盛时期的原因。
3.【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百金,中民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可知是汉文帝。汉文帝时期,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故选B。本题考查文景之治。本题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难度中等。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在中国历史上,东汉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后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进入了十六国时期,南方则处于东晋的统治下,此后,南北方进入了南北朝并列的时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人的南迁,中国历史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因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为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所以,本题的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是错误的;其它三项都是正确的。故选D。
二、材料题
【答案】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各国的变法改革。
(2)休养生息政策(或“无为而治”政策);文景之治。
(3)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4)生产技术水平(生产工具);统治者的政策;社会环境是否安定等。
【解析】
(1)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另外,各国的变法改革措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本题考查文景之治。针对材料二的现象,西汉初年的统治者实施了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裕,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3)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根据所学知识,汉末起“汉人流亡南方”,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北方人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4)本题考查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平,统治者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是否安定等。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是唐代诗人王琏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期中的高祖是西汉的建立者( )
A. 刘备 B. 刘邦 C. 刘启 D. 刘恒
西汉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的政治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 )
A. 贞观之治 B. 文景之治 C. 光武中兴 D. 开元盛世
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 大兴土木 B. 大兴文治 C. 休养生息 D. 平抑物价
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下列所示年代尺上的括号内分别应该填入( )
A. 秦?汉 B. 西汉?东汉 C. 汉?三国 D. 三国?西晋
汉朝的法律规定,商人禁止穿丝绸和乘车骑马,不许他们及其子孙当官,向他们加倍征税。据以上材料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该政策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B. 汉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 该政策导致更多人弃农经商 D. 该政策导致人们不再经商
汉阳陵南侧的明代石碑碑文,称赞汉景帝“克守先业,致治保民”。以下属于汉景帝“致治保民”的措施是( )
A. 焚书坑儒 B. 派遣王昭君和亲C. 减免田租赋役 D. 派官员西行取经
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出现文景之治 B. 为西汉鼎盛奠定基础C. 百姓税赋加重 D. 生产得到恢复发展
史书记载: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放弃)以利民”。该材料说明了汉文帝( )
A. 注重以农为本 B. 废除严刑峻法 C. 提倡节俭治国 D. 减免徭役赋税
汉朝文帝、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与这一局面形成息息相关的是( )
A.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B. 推恩令的颁布C. 盐铁官营的实施 D. 张骞通西域的成果
西汉王朝“文景之治”的统治局面的出现,与哪两位皇帝直接相关?( )
A. 汉高祖、汉文帝 B. 汉高祖、汉景帝C. 汉高祖、汉武帝 D. 汉文帝、汉景帝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治世局面,如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从这些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有( ) 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 ③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
汉高祖提出:“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怎能还在马上治天下呢?”这句话告诫当时的统治者( )
A. 秦朝的统治被推翻B. 必须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C. 尽快停止战争,注重恢复和发展生产.D. 大力分封同姓人做诸侯王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诗句中的“汉祖”是( )
A. 嬴政 B. 项羽 C. 刘邦 D. 李斯
二、材料题
1、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受众多因素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材料二? “江南……民户繁育……地广野风,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宋史》
材料三?西汉、唐代和北宋南北方人口数量统计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
材料四?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 ——南宋《陆游集》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南方经济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2)依据材料三,总结西汉到北宋,全国人口出现了什么变化趋势?
(3)根据四则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生上述变化的社会原因有哪些?
2、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巩固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阅读以下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节选)
材料二:“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
材料三:“汉承(继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为了巩固统治,刘邦分封诸侯异姓王、同姓王,随着封国的发展,出现“尾大不掉”之势……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王国事实上变成了和中央直接统辖的郡一样的政权。
材料四:疆独势力是指企图分裂新疆的邪恶势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疆独”活动进入有组织的活动时期,分裂政党与团伙组织成员呈现年轻化、知识化和组织统一化,境内外的“东突”恐怖组织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策划和实行的各种爆炸、暗杀等恐怖案件逐年增多,并且获得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这一切表明,反“疆独”斗争的形势日益严峻。
(1)材料一中的秦王指的是谁?这段材料赞赏了他什么历史功绩?
(2)材料二描述的是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朝代为了巩固统治建立了一套怎样的骇人听闻的政治体制?
(3)材料三中“有所损益”主要是指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与前朝有何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什么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4)新疆自古是中国的领土,西汉时它就被纳入了中央政权控制之下,请问其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当前我国政府采取严厉地反“疆独”斗争有何必要?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是现在的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故选B。本题考查了刘邦建立西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邦建立西汉。
2.【答案】B
【解析】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知道文景之治发生在西汉初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理解并识记历史上的治世局面。
3.【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西汉建立初年,由于长期战争破坏,经济萧条,百姓流离失所,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休养生息政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
4.【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称皇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太祖高皇帝。公元9年1月10日,王莽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东汉王朝始建于公元25年存在到公元220年。故选B。本题以年代尺为切入点,考查西汉、东汉的建立。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熟练掌握西汉、东汉的建立的相关知识。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根据题干材料内容可知,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禁止商人穿丝绸和乘车骑马,不许他们及其子孙当官,向他们加倍征税,抑制人们经商;统治者注意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故选B。
6.【答案】C
【解析】汉景帝“致治保民”的措施是减免田租赋役;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的举措;派遣王昭君和亲的是汉元帝;派官员西行取经的是汉明帝。故选C。本题考查的是汉景帝。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汉景帝“致治保民”的措施是减免田租赋役。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让士兵回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为了巩固统治,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的减免徭役和兵役。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是汉初的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为西汉鼎盛奠定基础。C.百姓税赋加重是错误的。故选C。
8.【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内容可知,这句话体现的是汉文帝提倡勤俭节约,为恢复社会生产,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治世。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
9.【答案】A
【解析】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故与这一局面形成息息相关的是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有关。故选A。本题以“文景之治”为切入点,考查文景之治的原因的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史上的盛世景象的相关史实。
10.【答案】D
【解析】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故西汉王朝 “文景之治”的统治局面的出现与汉文帝、汉景帝有关。故选D。本题以“文景之治”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汉文帝与汉景帝的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治世。
11.【答案】C
【解析】从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有,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故选C。本题考查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C
【解析】汉高祖提出“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怎能还在马上治天下呢?”这句话告诫当时的统治者尽快停止战争,注重恢复和发展生产。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百姓失去土地,吃不饱,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死亡人数超过一半。汉高祖时期,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开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故选C。本题考查休养生息政策。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休养生息政策实行的原因。
13.【答案】C
【解析】由材料“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可知,这首诗描述了刘邦推翻暴秦统治,建立汉朝的史实。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故选C。本题以一首诗为切入点,考查西汉建立的相关知识。注意识记西汉建立的相关知识,从诗句中提取有效信息。
二、材料分析题?
1、【答案】
(1)人口增长;农业发展;纺织业(手工业)发展。
(2)全国总人口大幅度增加;到北宋时期,南方人口量远远高于北方人口数量;到北宋时,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达到了62.9%;从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不断增加;北方人口数量在唐朝至北宋有所增加。
(3)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南方战乱较北方少,大量北民南迁;北民南迁丰富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北方的农作物;政治重心的南移,统治者的支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二“江南……民户繁育……地广野风,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与材料一相比,南方经济的变化表现在:人口增长;农业发展;纺织业(手工业)发展等方面。
(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古代全国人口的变化相关知识的掌握。根据材料三中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汉到北宋,全国人口的变化趋势是:全国总人口大幅度增加;到北宋时期,南方人口量远远高于北方人口数量;到北宋时,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达到了62.9%;从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不断增加;北方人口数量在唐朝至北宋有所增加。
(3)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变化相关知识的掌握。综上所述,根据四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经济发生的变化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其社会原因是: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了北方,从而导致了中国古代经济的重心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了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候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2、【答案】
(1)嬴政;结束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3)从郡县制到郡国并行;地方王国势大,威胁中央统治;颁布“推恩令”。
(4)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疆独势力策划和实行的恐怖案件逐年增多,我国反疆独斗争的形势日益严峻。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统一全国的相关内容。结合材料一的信息,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以得出,材料一中的秦王指的是秦始皇嬴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陆续灭掉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混战割据局面,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结合材料二的信息,“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根据教材所学得知,指的是秦朝。秦朝为了巩固统治建立了一套骇人听闻的政治体制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即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政和监察。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3)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和汉武帝大一统的政治措施。结合材料三的信息,“汉承(继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为了巩固统治,刘邦分封诸侯异姓王、同姓王,随着封国的发展,出现“尾大不掉”之势……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王国事实上变成了和中央直接统辖的郡一样的政权。根据教材所学得知,材料三中“有所损益”主要是指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从郡县制到郡国并行,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大,威胁中央统治。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削弱了诸侯的势力。
(4)本题主要考查了新疆的相关内容。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得知,张骞通西域后,内地和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它的设置表明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用史实说明了从汉代开始中国就开始对新疆进行统治和管理,证明了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前疆独势力策划和实行的恐怖案件逐年增多,我国反疆独斗争的形势日益严峻。我们要坚决打击“疆独”势力,反对分裂国家的任何行为。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提高练习
一、选择题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有( )①实行科举取士??②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③提倡节俭??④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以下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是( )①汉高祖?②汉武帝③汉景帝??④汉文帝。
A. ①④③② B. ①④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④③②①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西汉初年,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
A. 打败项羽,统一全国 B. 恢复和发展生产C. 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 D. 加强中央集权
学习历史首先要掌握历史年代与世纪的计算方法,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王朝,应属于( )
A. 公元前2世纪 B. 公元2世纪 C. 公元前3世纪 D. 公元3世纪
归纳法是历史学科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其中空格中填写最准确的应该是( )
夏→商→西周→口→口→西汉→东汉……
A. 春秋?战国 B. 春秋 秦 C. 东周 秦 D. 战国 秦
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 ?汉武帝
A. 社会十分贫困 B. 秦朝灭亡的教训C. 大臣陆贾的建议 D. 统治者的远见卓识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材料二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意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材料三 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线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状况?
(2)依据材料二,请概括汉初统治者为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3)文帝和景帝两位皇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统治局面被称作什么?
(4)有了前几代皇帝的奠基,西汉终于在哪位皇帝时进入了鼎盛?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仁者,爱人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材料二 “及至始皇……弱天下之民……然陈涉(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材料三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如何发展孔子思想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陈胜起义在历史上有何地位?
(3)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西汉前期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共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而文景之治则发生于西汉时期。汉武帝、汉景帝和唐太宗都曾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都曾采取提倡节俭,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故选D。本题考查的是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知识点,应把握“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出现原因的共同点。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2.【答案】A
【解析】①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之后汉初的统治者依次是③汉文帝和④汉景帝,他们在位时,出现了文景之治;②文帝、景帝之后,汉朝的统治者②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西汉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由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是开国皇帝,依次为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本题以汉初统治者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汉初统治者的作为。
3.【答案】C
【解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西汉汉武帝推进了大一统格局,秦汉时期阶段特征是统一国家的建立。故选C。本题考查秦汉时期阶段特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文景之治”,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汉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文帝、景帝还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他们还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文景之治的知识点,应把握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本题考查的文景之治出现原因的把握。
5.【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由于连年战争,西汉初年,经济衰落,人民流离失所,为此统治者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恢复和发展生产。故选B。本题考查西汉建立,知道西汉初年,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恢复和发展生产。本题以西汉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和计算年代。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全国,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由年代换为世纪,百位上加1,公元前202年应属于公元前3世纪。故选C。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夏朝至汉朝时期我国朝代更替的顺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段历史朝代顺序先后为夏、商、周、秦、汉。周又分为西周和东周;汉分为西汉和东汉。经分析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原因。BCD三项都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主观原因;A项属于客观方面的原因,由于秦朝的暴政以及秦末的战乱,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社会十分贫困,民生凋敝。这使得汉初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所以A符合题意。故选A。
二、材料题??
1、【答案】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
(2)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重视农业;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3)文景之治
(4)汉武帝
【解析】本题以西汉的发展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分析和对西汉史实的掌握。
(1)本题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为切入点,考查西汉建立之初经济状况。
(2)本题以“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为切入点,考查汉初统治者为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采取的措施。
(3)本题以“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线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为切入点,考查文景之治。
(4)本题考查汉武帝的相关知识。
2、【答案】
(1)孔子:“仁”。孟子:“仁政”(或:民贵君轻)。
(2)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变化:由西汉初年的残破荒凉到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国家富足。政策:休养生息。
(4)统治者要关注民生(或:要以人为本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了孔子和孟子的相关内容。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战国时期,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或民贵君轻的思想。
(2)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灭亡的原因以及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内容。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得知,秦朝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主要体现在: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与赵高狼狈为奸,政治更加黑暗。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首举义旗,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其“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义精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造反思想,“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的斗争气魄,鼓舞着后来千千万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
(3)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汉的相关内容。材料三的信息,“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体现了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残破荒凉的景象。材料四的信息,“……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体现了经过汉高祖和文景两位皇帝的治理,到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国家富足。所以从材料三到材料四的变化是由西汉初年的残破荒凉到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国家富足。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发展生产等。
(4)本题主要考查综合上述材料信息得到的认识。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从孔孟思想,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经济的发展可以得知,要以民为本,保护人民的利益,统治者要关注民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