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部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9-03 16:2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掌握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过程和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出示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从而得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康有为1899年写下的诗句:

教师分析:诗句体现了作者的心情——悲伤、痛苦。
教师设问:康有为途经日本马关时,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学生回答: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教师过渡: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一步步扩大侵略权益。投影《时局图》及《各国在华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教师强调: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各国在华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

国别
强租海湾及地区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沙俄
旅顺和大连
长城以北及新疆
法国
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教师过渡:新的世纪即将到来,而中国人还没有从甲午中日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一场新的灾难再次降临到了中国人的头上。这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目下面的内容,从中找出有关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信息。
学生回答: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从19世纪末到1900年夏,义和团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其速度是非常快的。
教师引导:从中能否看出引发义和团运动的原因?
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教师总结: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反洋教斗争的基础上兴起的。
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3300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诉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权益,起到了枪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
教师投影介绍:
义和团是在义和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义和拳是民间反清秘密结社的一种。义和拳改称义和团,最早见于山东巡抚张汝梅的奏折。1899年夏天,继任山东巡抚毓贤出示,将义和拳改称义和团。义和拳先在山东冠县一带展开,赵三多领导民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此后不久,义和拳又在茌平、平原、禹城一带活跃起来。毓贤对义和团采取的政策是由“剿”变“抚”。英、法、美等国驻华公使压迫清政府撤换毓贤,改派袁世凯为山东巡抚。袁世凯到山东站稳脚跟之后,大肆镇压义和团。义和团在山东无法立足,开始北上,进入直隶,并且不断向北发展,进入京津地区。
教师过渡:由于义和团势力的发展,帝国主义担心它们的在华利益受到损害,因此于1900年6月组成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二、抗击八国联军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然后回答八国联军是由哪些国家的军队组成的。
学生回答:由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军队组成。统帅是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
教师投影廊坊狙击战的图片,并简单介绍经过:
西摩尔率八国联军从大沽经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义和团奋勇抵抗,侵略军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经过激烈战斗,侵略军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天津。
教师过渡:义和团虽然取得了廊坊狙击战大捷,但仍然没有阻止侵略军攻占天津和北京。下面,我们就来看详细内容。(投影)
集结在大沽口外的各国舰队夺取了大沽炮台,天津门户洞开。八国联军源源登陆,随后攻占天津。八国联军沿运河向北京进犯,8月中旬,攻占北京。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1901年。1901年是旧历辛丑年,所以叫《辛丑条约》。结合复习旧历纪年的事件(甲午中日战争)来进行识记。
2.国家: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国家,除出兵中国的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之外,还有荷兰、比利时、西班牙三国,这三个国家因在东交民巷的使馆遭破坏要求赔偿并借机赚取好处。这再次说明:落后就要挨打!
3.阅读教材了解《辛丑条约》的内容。
4.分析《辛丑条约》的影响(学生分小组相互交流,并逐条分析其影响)
(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影响: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经济受到限制。(指出9.8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十二年的财政收入)
(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影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影响: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列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逃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影响:使馆界实际上是一个“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为“洋人的朝廷”。
教师布置:下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表格,把《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作一下对比,内容应包含条约签订的国家、时间、主要内容、影响等。通过表格,认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条约名称
签订时间
主要内容
影响
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
①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香港岛给英国;③赔款2100万银元;④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日《马关条约》
1895年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中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西、荷《辛丑条约》
1901年
①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本课小结】
投影歌谣让学生巧记:
八国联军侵满清,北京二度被占领。
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
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洋人廷。
【情感升华】
现在,我们的祖国强大了,进入21世纪后,我们取得了一个个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我们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我们应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