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六年级下北师大版运算的意义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六年级下北师大版运算的意义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8-09-03 18:1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运算的意义》复习课教学设计
王建梅
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70页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过程与方法:
自己看图的过程中,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解释选择的运算方法,总结和体会四则运算的实际意义,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和联系,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习四则运算的意义,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此环节是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情境提出问题,并解答。在这个环节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1、请同学们打开数学课本70页第一题。主题是什么呢?“庆祝六一”。这个班的同学们在以什么形式庆祝六一呢?我们来看一看。
2、问题:
⑴根据这四副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⑵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⑶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一幅图:
两个同学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
②还要折多少只纸鹤?
求和:39+26=65(只)
120-39-26=55(只) 120-(39+26)=55(只)
求剩余数可以用连减的方法,也可以用减去两数之和的方法。
第二幅图:
一共需要花费多少元?1.5×52=78.5(元)求52个1.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第三幅图:
扎礼品盒用多少米彩带?
②扎蝴蝶结用多少米彩带?
18×1/3=6(米) 18×1/2=9(米)
③一共用去多少米彩带?
剩下多少米彩带?
18×(1/3+1/2)=15(米)
18-18×(1/3+1/2)=3(米)或者18×(1-1/3-1/2)=3(米)
这几种方法基本上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第四幅图:
每个小组有多少人?36÷4=9(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一份是多少?
这幅图上没有要求平均分,但是要想一想做游戏时怎么分最公平?还是平均分最公平。
3、小结: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图提问题并解答,做的非常好。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用这些知识来解决。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一)、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加、减、乘、除这几种运算,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能够用到乘呢?(集体完成)
学生举例后总结:例子省略
1、乘法:①求几个几是多少;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③求长方形面积;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
2、除法: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一份;②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③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3、加法:①求和;②减法逆运算。
4、减法:①求剩余;②比较;③加法逆运算。
(二)、加减法、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1、12+20=32,根据这个算式写出两个减法算式。32-12=20,32-20=12。
根据这3个算式编写有联系的实际问题。例如:校园里有12棵杨树,20棵桐树,这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用加法,而学校里杨树和桐树一共有32棵,其中杨树有12棵,桐树有多少棵?和学校里杨树和桐树一共有32棵,其中桐树有20棵,杨树有多少棵?这两个问题要用减法。
感受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互为逆运算。)
通过追问,加深对“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的认识。
2、那么36个学生可以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多少人?用什么方法计算?(用除法)可是“每个小组有9人,4个小组共有多少人?”用什么方法呢?(用乘法)
乘法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也就是说,加减法之间有逆运算的关系,乘除法也是如此。
(三)、总结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2+20=32,加法算式中各部分叫什么名称呢?我们还可以把这个算式写成:加数+加数=和,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巩固与练习,第70页“巩固与应用”。(课本上的习题设计的已经很不错了,我们就利用这些习题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
1、看第4题: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根据算式来提出问题,是为了鼓励学生找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加深理解各种运算的意义)
2、集体交流。尽可能全面的提出各种运算的例子。
3、独立完成第1—3题。
四、自主检评 完善提高
(1)、31.54÷( )=38 ( ) ×1.3+3.5=13.25
(2)、试着写一写哪些数量关系能用除法运算?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学生一直都比较忙碌,忙着提问题,忙着解决问题,忙着总结和发现。老师在旁边适当的时候引导一下,主动权都在学生手中。因为都是生活中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解决起来都得心应手,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