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我们的《国歌》
课型或模块
学校
年级
四年级
执教人
性别
女
年龄
职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唱《国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真正了解《国歌》,从而唱好国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用庄重坚定和清晰准确的声音演唱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表达一个中国人的信心和决心。
3、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学习三连音节奏型。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
教学重点
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三连音节奏型
教学难点
如何区分XXX 和 XXX 之间的区别?
教学内容分析
整课分两个课时完成教学。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学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了解作者背景为一课时;学习新的节奏型为第二课时。重点教学在第二课时。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出现的XXX 和 XXX 为第二课时学习的重点。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能准确唱好歌曲以及把所学内容融入到以后的学习当中。
教学策略
1:以审美为核心
2:以教唱为重点
3:以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
教学准备
音频 ,黑板,钢琴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学评价
设计思路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教师提问:1:哪位同学能告诉我星期一升旗时播放的歌曲叫什么歌啊?
学生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用提问式的方法开头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
展开阶段
一
1:音频播放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介绍作者以及歌曲背景。
3:教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先唱谱后唱词。
二
1:学习新的节奏型 XXX 和 XXX 。区分这两个节奏型之间的区别。能用耳朵进行区分。
例(1)2/4:X XXX |X 0|X XXX|X 0 ||
2:找出歌曲中出现有三联音的小段旋律,先用唱谱后唱词的方法熟悉歌曲。
一
1:认真听音频播放的歌曲。
2:认真学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二
1:认真学习新的节奏型。
音频。钢琴
利用音频让学生回忆起升旗时的场景。再投入学习歌曲当中。
拓展阶段
一
1:欣赏军乐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二
1:欣赏《码头工人歌》;并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
一
1:欣赏歌曲
二
2:欣赏歌曲并认真听老师对歌曲的创作背景的简介。
结束阶段
播放运动会时我国运动员获奖的视频。回顾两节课所学内容。
1:认真观看视频。
(采用采访式总结评价)
课后反思
课题
《秋天的联想》(3课时)
课型或模块
学校
年级
四年级
执教人
性别
女
年龄
23
职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在欣赏与歌唱的活动中尽情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了解人声分类的音乐常识,感受人声的美妙音色,激发自己的歌唱兴趣。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体验音色,情绪,速度,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欣赏不同乐器的音色。
教学难点
学生对秋天的自然现象与声音色彩牵引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分析
秋天的季节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有伤感,有欢乐。就如不同的乐器一样,有不同的音乐,带给我们不同的享受。本课借助自然气候引入乐器音色,给课堂制作出一个舒适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的同时也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享受。
教学策略
1以欣赏乐器为核心
2让学生发现音乐的魅力。
教学准备
电脑。钢琴。小提琴。三角铁。秋天的树叶,果实,以及图片。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1,欣赏秋天的景色。学生观看图片。尝试把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用语言描述出来。
认真欣赏图片,积极回答问题。
图片
用大自然的资源吸引学生。
展开阶段
一
1老师带上小提琴和三角铁等乐器,给学生欣赏。
2播放四种不同乐器演奏的乐曲片段,想想用什么词语形容乐器的音色。
嘹亮,柔美,甜美,清脆。
3人声——美妙的音色
人的歌喉是一种特殊的乐器,是最为自然,最富表现力的乐器。人声具有任何乐器也代替不了的美妙音色,它可以直接地表达情感,打动心弦。
4播放无伴奏合唱《牧歌》。
5人声的分类:童声,男声,女声三大类。欣赏歌曲辨别人声的类别。
欣赏《五彩缤纷的大地》
《在那遥远的地方》
《夜莺》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老人河》
1欣赏不同乐器的音色。
2发现自己身边同学的声音美。
3通过欣赏不同的歌曲辨别人声。
小提琴,三角铁,电脑,钢琴,音频。
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
拓展阶段
学吹竖笛。
1学吹竖笛。
拓展学生的音乐器乐的学习。
结束阶段
用优美的动作为歌曲伴舞。
(采用采访式总结评价)
课后反思
课题
《学唱两首秋天的歌》(4课时)
课型或模块
学校
年级
四年级
执教人
性别
女
年龄
23
职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两首秋天的歌曲的学习,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的气息的同时也能学习音乐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体验—探究等音乐活动学唱歌曲《土风舞》和《红叶》。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唱同一景色的歌曲,表现不同情感的音乐特色。
教学重点
教唱歌曲《土风舞》,《红叶》。
教学难点
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尽快教会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教学内容分析
歌曲《土风舞》的旋律简单,一字一音。便于学生的学习。歌曲《红叶》,分为齐唱与合唱部分。齐唱部分的曲式结构为:a+b+a+b1。合唱部分是二声部合唱。整首歌曲一字一音,简单明了。歌词朗朗上口,便于学生的学习。
教学策略
1以审美为核心
2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学准备
电脑,钢琴,黑板,音频。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1回忆上节课所听过的乐器。感受秋天的气息。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黑板
放松心情
展开阶段
一
1学唱新歌——《土风舞》。
(1)欣赏歌曲《土风舞》
(2)提问:它描写了秋天的哪方面内容?
听完音乐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按节奏朗读歌词。
3跟钢琴轻轻哼唱。
4了解什么是土风舞?
土风舞一词是由英文Flok Dance 翻译而来的,源自非洲,是一种富有乡土风味的舞蹈 ,旋律欢乐,节奏较欢快。跳的时候,所有的人围成一圆圈,没有男女老幼之分,表现了人们庆祝劳动收获的愉快心情;流传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各个地方特色的舞蹈。如:夏威夷草裙舞,法国小步舞曲。
5学节奏
XX XX | X X||
X X X | X X||
把歌曲《土风舞》里出现的X X X的节奏型。把简谱再唱一遍。
二
1欣赏曲目《红叶》。
2提问:歌曲《红叶》是属于什么音乐体裁?答:合唱。
3学唱歌曲《红叶》:老师教唱谱,老师教一句,学生跟学一句。熟悉后该唱词。
5分声部学唱:女声唱高音,男声唱低音。
6全部跟音乐演唱。
7对比歌曲《土风舞》和《红叶》。
1学唱歌曲《土风舞》。
2积极回答问题
3了解歌曲背景。
4学唱歌曲《红叶》
电脑,钢琴,音频。
深入了解歌曲的背景,让学生更容易学习。
拓展阶段
识读乐谱:《我和你》。播放视频给学生观看。
认真观看视频。
音频,脑。
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
结束阶段
(采用采访式总结评价)
课后反思
课题
《认识音的时值》(2课时)
课型或模块
学校
年级
四年级
执教人
性别
女
年龄
23
职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这些歌曲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孩子的不同心情及他们不同的生活背景,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的变化,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小白船》、《牧羊女》,体验不同的情绪表达出不同情感。
3、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音符的名称及读法拍法。
教学重点
教唱歌曲《小白船》和《牧羊女》。
教学难点
如何把所学节奏类型运用到实际的音乐知识中。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分两个课时完成教学。通过歌曲《小白船》和《牧羊女》的学习,认知音的时值。歌曲《小白船》讲述的是蓝蓝的天空下在河里有只小白船。歌曲把小白船形容得活灵活现。《牧羊女》表述的是放羊的孩子愉快的在工作。借助歌曲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发现生活的美。
教学策略
1以审美为核心
2以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为动力。
3多鼓励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准备
电脑,钢琴,录音机,录音带。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教师播放音频: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提问:听完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后,你有什么感受?歌曲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音频,黑板。
用问题导入法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展开阶段
一
欣赏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后,我们来学习另一首也是关于船的音乐——《小白船》。
1欣赏歌曲《小白船》。齐唱部分老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要注意第二句和第四局最后的两个小节,加起要共唱够6拍!
2合唱分声部教唱。先学低声部。后学高声部。学习完后,分声部合唱。男生唱低声部,女生唱高声部。或男生唱高声部,女生唱低声部。
3大家讨论,将下列四种不同的力度记号分别写在《小白船》乐谱中适当的地方。
mp mf f < >
4教读节奏型X——,读作:ta a a 。拍手后,顺势将两手分开,手心向上,再随着口读a a,上下晃动两次。
5学拍练习:
X X X |X——|X X X |X——||
X—X| X——|X—XX |X——||
二
老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学生:喜欢
老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国家——捷克。
2欣赏捷克风情图片。捷克是欧洲的中部国家。人们朴实勤劳,能歌善舞。这里森林密布,风景秀丽,有着大片的农场和成群的牛羊。
3播放歌曲《牧羊女》:教师弹钢琴,学生用WU来模唱。一边打拍子一边用WU来模唱。
4把歌曲旋律中相同的乐句找出来。老师唱一句,学生接下一句唱。
5处理歌曲:注意强弱对比。
1认真欣赏歌曲,并学习歌曲《小白船》。
2认真学唱歌曲《牧羊女》
音频,电脑,钢琴。
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
拓展阶段
听辨音名的游戏
1老师按音名的顺序向上或向下弹,同学们边听边在短横线上写出音名来。
2请7名同学分别戴上CDEFGAB的头饰,随着老师的琴声自由走动,当琴声一停,各人立即按音名的顺序排列好。
积极配合老师玩游戏
音频,头饰
娱乐学生。
结束阶段
回顾整节课所学内容。
(采用采访式总结评价)
课后反思
课题
《快乐的人们》
课型或模块
学校
年级
四年级
执教人
性别
女
年龄
23
职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欢乐的情绪演唱歌曲《快乐的铁匠》,了解这首歌曲与钢琴独奏曲《钢琴变奏曲》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体验—探究等音乐活动学习歌曲。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唱歌曲《快乐的农夫》,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拍读方法,能用A,B两种图形表示歌曲中相同与不同的乐句。
教学重点
用准确的音准和节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感知并表现歌曲中相同与不同的乐句。
教学内容分析
歌曲《快乐的铁匠》是根据德国音乐家亨德尔创作的《古钢琴组曲》的最后一曲《变奏曲》填词而成。歌曲由两段组成,歌曲旋律质朴简练,节奏平稳舒缓,使人联想起铁匠打铁丁丁当当的情景,全曲洋溢着人们辛勤劳动时快乐的心情。
教学策略
1以审美为核心
2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
教学准备
电脑,钢琴,录音机,录音带,碰铃,三角铁,沙锤。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游戏导入
1师生模仿劳动声响和动作,体会劳动的乐趣。
洗 菜 哗啦 哗啦哗啦 ||
扫 地 刷刷刷 刷刷 ||
开 车 嘀嘀 嘀答 ||
剪 发 咔嚓嚓 咔嚓 ||
2教师介绍铁匠的职业和劳动特点,学生用语言,动作模仿铁匠的劳动,导入新歌的学习。
例如:铁匠 打铁 丁当 丁当丁当
1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
2小声朗诵带有节奏的句子。
黑板
玩游戏的方法使学生放松心情。
展开阶段
一
1欣赏歌曲《快乐的铁匠》:
提问:这首歌曲描写了怎样的劳动画面?
你对歌曲的情绪,速度节奏等音乐特点有什么感受?
2听听,唱唱
学生跟歌曲录音默唱歌词
学生用拟声词“当”跟着教师的琴范唱,模唱旋律。
教师放慢速度弹琴,学生随琴识谱,唱谱。
3读读,唱唱:
师生跟随歌曲旋律的节奏有表情地朗读歌词。
教师加入力度记号来朗读歌词,学生对比在听觉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跟琴唱。
4用碰铃,三角铁和沙锤为歌曲伴奏。
例如:碰铃: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三角铁: X — — —| X — — —||
沙锤: X X X X |X X X X ||
5唱唱,演演
学生配入小乐器为歌曲《快乐的铁匠》伴奏。
二
1学唱歌曲《快乐的农夫》.
聆听歌曲《快乐的农夫》,提问:这首歌唱了什么内容,以及自己对歌曲感受。
2教师简练介绍作曲家罗伯特·舒曼及其钢琴曲《快乐的农夫》的创作故事。
罗伯特·舒曼,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自幼显露出音乐,诗歌,戏剧等多方面的才华。1830年正式开始了音乐家的生涯,但由于他急于求成,把手指连坏了,因此转而从事音乐创作和评论。
再次完整地聆听歌曲。
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用语言好表情体会农夫们大丰收的喜悦心情。
2听听,读读——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拍读。
3听听,唱唱——感知歌曲乐句的异同。
学生跟琴或教师的范唱用:LU 或LA 分句模唱旋律。
学生用听唱法学唱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1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学唱歌曲
3有感情朗读歌词
4配合老师用乐器击打节奏。
钢琴,录音机,录音带,沙锤,三角铁,碰铃等。
把乐器运用到在节奏上。
拓展阶段
常用的附点音符
附点二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的对比。
学习附点音符,并找出歌曲中出现过的附点音符。
黑白,书本
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
结束阶段
全部齐唱所学歌曲《快乐的铁匠》和《快乐的农夫》。
(采用采访式总结评价)
课后反思
课题
《多彩的乡音(三)》(3课时)
课型或模块
学校
年级
四年级
执教人
性别
女
年龄
23
职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对民歌的学习兴趣,并愿意在课下聆听、学唱不同地区的民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欣赏《新货郎》《回娘家》《黄河船夫曲》,感受并体验不同的音乐风格。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唱《浏阳河》和《小小鲤鱼粉红腮》,初步接触结束音,并能背唱《小小鲤鱼粉红腮》。
教学重点
学唱《浏阳河》《小小鲤鱼粉红腮》两首歌曲。
教学难点
感受不同地域民歌的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
《浏阳河》是一首20世纪50年代唱遍大江南北的湖南民歌。
《小小鲤鱼粉红腮》是一首江苏民歌,曲调活泼,欢快动听,同时也体现出江苏民歌婉转轻盈、含蓄细腻的风格特点,和北方民歌好爽粗犷的风格有着鲜明的对比。
《新郎货》是一首融抒情与叙事为一体的六声羽调式歌曲。
《回娘家》为二段体结构,曲调活泼轻快,旋律优美,歌词诙谐、幽默、描写的是一个年轻的小媳妇回娘家探亲的情景。
《黄河船夫曲》是一首陕西民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
教学策略
欣赏,听唱,体验,听辨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打击乐器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学评价
设计思路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一、
看图导入。上课时给学生观看有关湖南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如张家界、韶山等。
二、
教师播放范唱,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并找出歌曲旋律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一、
学生观赏图片并说说感受。
二、
认真听赏思考并回答问题。
多媒体
吸引学生注意力,专注音乐课堂。
展开阶段
一、
老师播放录音,学生思考歌曲里面唱的是哪条河,哪位伟人?
用lu哼唱歌曲。
二、
1、再次播放歌曲,学生跟唱觉得哪些地方较困难的抽出来用钢琴帮助学唱。
学生听录音回答。
用Lu哼唱。
说出难唱的部分并跟钢琴学唱。
钢琴、多媒体
拓展阶段
一、
逐句学习歌曲,后完整演唱。
其他演唱形式。(分两组或者两名同学进行问答式的对唱)
播放《新货郎》,请同学们说说湖南民歌和东北民歌风格有什么不同?
播放《回娘家》,让同学们感受河北民歌的朴实,清新的特点。
二、
采用接龙的方式师生分段接唱。教师唱1、3句,学生唱2、4句。熟悉后反过来,学生也可选择男生跟女生接唱。
播放《浏阳河》和《小小鲤鱼粉红腮》,分别找出它们的结束音。
播放《黄河船夫曲》,引导学生感知与前面学过的4首民歌在风格上的不同。介绍山西民歌的特点。(豪放、粗犷、高亢、质朴)
学生自行选择形式进行对唱。
东北民歌的曲调生动活泼、诙谐、风趣。
学生选择方式进行接唱。
《浏阳河》结束音是5。
《小鲤鱼粉红腮》的结束音是1。
多媒体、
钢琴
采用对比的形式让学生对不同民歌的风格特点的把握。
增添学生学歌的兴趣,体验趣味性。
结束阶段
一、
老师再次播放录音,学生思考歌曲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湖南民歌风味?找出“啊咿呀咿子哟”的地方,注意这个衬词要唱得细腻、连贯、流畅。
完整跟伴奏唱一遍《浏阳河》。
二、
1、播放《黄河船夫去》,让学生说说对黄河的了解。将自己查找到的有关黄河的图片或文字资料跟同学分享。
学生听赏后进行回答,若回答不出来老师给予提示。
将收集到的资料与同学分享。
多媒体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锻炼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
课后反思
课题
《奇妙的动漫音乐》
课型或模块
学校
年级
四年级
执教人
性别
女
年龄
23
职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动漫的一些常识,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积极参与音乐课堂的学习兴趣,培养音乐故事的感受和表演能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对比欣赏中、美、日3首动漫音乐,能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和故事情境,听辨相应的音乐主题。
教学重点
学生在聆听模唱动漫作品音乐主题的过程中,结合相关的故事情节,理解音乐对影片故事、人物刻画、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在聆听模唱动漫作品音乐主题的过程中,结合相关的故事情节,理解音乐对影片故事、人物刻画、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分析
1、《今夜是否感到恩爱》是美国迪斯尼经典动画电影《狮子王》的配乐主题歌曲,表现了狮子王辛巴和儿时伙伴娜娜的意外重逢后产生恋情的场景。
2、歌曲《快点告诉你》这首富于情趣的儿童歌曲,是青年作曲家张又驰为中央电视台的名牌栏目“动画城”栏目创作的主题曲。
3、歌曲《龙猫》为1988年上映的日本动漫电影《龙猫》的主题歌,童谣风格的旋律明快动听,节奏轻快活泼,受到了广大欢迎。
教学策略
欣赏、对比、听辨、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视频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学评价
设计思路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问题导入:
给学生播放《狮子王》主题曲---《今夜你是否感到恩爱》的无声纯画面视频,请学生边看边思考:这段视频缺少了什么?你觉得动画里的角色在做什么?
2、教师播放《今夜你是否感到恩爱》的音频文件,请学生思考:影片中的声音包括哪些方面?
1、观看并进行回答缺少了音乐。
多媒体
运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知画面与声音配合的重要性。
展开阶段
一、欣赏主题曲《今夜是否感到恩爱》
1.教师播放歌曲《今夜是否感到恩爱》的电影原创视频(音像完整视频)和无声纯画面视频。
提问:哪种方式跟更能打动你?为什么?
2.用Lu哼唱主题曲的旋律。
3.学生用身体语言或舞蹈动作随歌曲感受4/4拍流畅,舒缓的音乐特点。
二、播放《快点告诉你》。
学生随着音乐做律动,感受歌曲快乐活泼的情绪,调动孩子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
1、学生聆听歌曲,说说自己对歌曲的感受。
2、学生跟琴用陈衬词lu模唱旋律,并试着哼唱歌谱。
3、 让学生比较两首歌曲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1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用lu跟老师模 唱旋律。
3.跟随音乐进行律动。
1、说感受。
2、听琴模唱。
3说说两首歌曲不同的地方。
多媒体
钢琴
让学生紧紧与有声和无声相靠,凸显音响的重要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投入到音乐课堂当中。
拓展阶段
播放动漫作品《龙猫》的视频片段,邀请学生走进有趣的动画世界,去和日本传说中的森林精灵“龙猫”对话。
教师简单介绍动画影片《龙猫》的故事,学生观看电影《龙猫》的视频片段,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观看视频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多媒体
钢琴
采用观看视频的方法让学生熟悉主题旋律。
结束阶段
回顾本课的3首音乐作品,对比美、中、日3国动漫音乐的特色,了解音乐在动画影片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对比并得出结果。分别可从音乐类别,演唱形式,节奏旋律等方面去说。
对比总结归纳,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
课后反思
广州市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常用表格
课题
《动物狂欢节》--《引子与狮王进行曲》)
课型或模块
欣赏课
学校
年级
四年级
执教人
性别
女
年龄
职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乐曲《引子与狮王进行曲》的学习,初步感受音乐作品的表现力,理解音乐形象,提高对音乐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体验、模仿、想象、探究等学习方法的运用,使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乐曲,并在理解乐曲的过程中获取欣赏音乐的方法,提升音乐素养。
3、知识与技能目标
欣赏《引子与狮王进行曲》,能拍击引子的节奏并背唱音乐主题。
教学重点
拍击《引子与狮王进行曲》的基本节奏。
教学难点
背唱《引子与狮王进行曲》的主题音乐。
教学内容分析
《引子与狮王进行曲》全曲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子:整个引子只有十二小节,具体情节是描绘狮王威风凛凛的神态,以至使人感受出狮王由静到动的逼真形象。第二部分,狮王进行曲:先由钢琴奏出四小节强烈节奏音型的前奏,然后由弦乐奏出狮王主题,使主题显得更加威严,活现狮王在傲然的走动。
教学策略
欣赏,实践,律动,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学评价
设计思路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情境导入:
老师播放音乐《森林狂想曲》,让学生仔细聆听乐曲中各种动物的声音,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
问:你听见了哪些动物的叫声?你能把它的样子模仿出来吗?
学生听音乐后回答问题,并进行动物动作模仿。
多媒体
采用情景导入,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
展开阶段
欣赏:
听音乐想象。欣赏管弦乐曲《引子与狮王进行曲》,让学生谈谈听了这段音乐的感受,联想到了什么动物?它是怎样出场的?
听音乐模仿.1)学生听音乐,模仿狮子的吼叫声。2)数一数狮子的吼叫声在乐曲中一共出现了几次?(5次)
听音乐,谈感受。
模仿狮子的吼叫声。
多媒体
设定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音乐,锻炼注意力的集中。
拓展阶段
分段欣赏:
欣赏引子。
欣赏A乐段,并学唱主题。
欣赏B乐段。
欣赏第三乐段A’主题再现。
欣赏全曲,分析曲式结构。
分段听赏,根据老师给的提示进行回答问题以及拍节奏与律动。
找到音乐主题并学唱主题。
多媒体
钢琴
通过分段的听赏,分辨乐段与乐段间的相同与不同。
结束阶段
创编活动:
听音乐创编故事。
听音乐创编动作。
分小组讨论创编故事并创编动作。
打击乐器
多媒体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听不同形象的音乐时可基本分辨出来,并能说出不一样的感觉。学生在创编的活动与曲式的分析上显现出迟疑,对创编的活动显现出有明显的困难,现阶段还需老师不断地引导。
广州市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常用表格
课题
《动物狂欢节》----《公鸡和母鸡》《大象》
课型或模块
欣赏课
学校
年级
四年级
执教人
性别
女
年龄
职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欣赏两首形象各异的乐曲,使学生对乐器表现音乐形象有初步的了解,并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分辨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的音色。
2能够根据两首不同乐曲的形象进行模仿律动。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掌握顿音的唱法,唱准两首乐曲的音乐主题。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顿音的唱法,唱准两首乐曲的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
能够分辨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的音色
教学内容分析
《公鸡和母鸡》是用小提琴与钢琴分别演奏主题的,钢琴和小提琴在温厚的中音区,以跳动的音调,模仿母鸡的“咯咯”的叫声。这段短曲在母鸡喋喋不休的饶舌中轻快地结束。
《大象》一开始就出现了一个明朗、优美的圆舞曲音调。在钢琴伴奏下,低音提琴奏出这个圆舞曲音调,抹上了一层厚重深沉的色调。
教学策略
以欣赏,聆听为主要的教学策略,通过不断地听去分辨各种乐器,并感受用不同的乐器代表不一样的音乐形象。
教学准备
1多媒体
2钢琴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学评价
设计思路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1、播放公鸡和母鸡的叫声片段,让学生猜猜这是哪两种动物的叫声。(出示公鸡和母鸡的图片让学生选择)
学生听片段猜叫声并选择。
多媒体
播放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展开阶段
学生聆听母鸡报蛋生的主题,并跟随老师的琴声,哼唱或演奏音乐主题。(选用音条)教唱时注意音符上面的顿音几号。
学生完整欣赏乐曲,数数月曲终出现母鸡报蛋的主题共多少次?(4次)每当该主题音乐出现时,画上一只鸡蛋。
学生再次聆听全曲,讨论这四次主题分别用了哪些乐器演奏?
学生用手模拟母鸡、公鸡。
跟随老师哼唱音乐主题。学习顿音的唱法。
听乐曲回答问题并画鸡蛋。
当听到模仿母鸡报蛋的主题时,五指并拢,随着音乐的节奏,手腕上下抖动。听到公鸡报晓音乐时,另外一个造型。
多媒体
钢琴
通过画鸡蛋吸引学生听乐曲回答问题的注意力。
拓展阶段
播放大象的音乐,让学生听辨出该音乐描写的是什么动物?从乐曲的速度、声音的高低,你感觉这段音乐表现的是体型庞大的动物还是体型小的动物呢?
老师播放《大象》的音乐主题,学生跟着轻轻哼唱。
再次播放乐曲,小组讨论乐曲中演奏旋律的乐器有哪些?(低音大提琴和钢琴)
学生跟随老师听音乐做动作。根据乐曲的结构A+B+A’的曲式来创编动作。
学生听音乐回答问题。
听音乐跟唱主题。
听音乐分辨乐器。
跟随老师听音乐做律动。
多媒体
钢琴
先设置问题,使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听乐曲思考。
结束阶段
1分小组讨论如何在老师编的基础上加以队形的变化或动作的变化。
2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小组讨论做队形的变化。
(采用采访式总结评价)
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上能分辨出钢琴与小提琴的音色,并能很好地跟随老师哼唱主题。在跟随音乐律动中能够看出,四年级的孩子还是很喜欢律动教学,使他们在音乐课堂中动起来,学起来。
广州市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常用表格
课题
《动物狂欢节》----《袋鼠》和《水族馆》
课型或模块
欣赏课
学校
年级
四年级
执教人
性别
女
年龄
职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不同的音乐从音乐因素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形象,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音乐要素(速度、音色、力度等)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
3、知识与技能目标
欣赏《袋鼠》和《水族馆》,从音色、连音及顿音速度、力度等分析。
教学重点
了解音乐要素(速度、音色、力度等)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确定听辨各种不同乐器的音色和如何准确地理解音乐所要表现的动物形象和情绪
教学内容分析
《动物狂欢节》是作曲家圣-桑在51岁时,以天真的童心、奇妙的幻想写成的一部幽默音画。这两首是其中的两首标题乐曲。
教学策略
欣赏、分辨、视听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学评价
设计思路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猜谜语:让学生读谜语,猜猜分别是哪两种动物。
播放两首乐曲,分辨哪一首是《袋鼠》哪一首是《水族馆》。并说说如何分辨。
找一学生读谜语,让同学们猜谜语。
听辨音乐并说感受。
多媒体
引起学生的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展开阶段
听两首歌曲。让学生以线条或者点的形式画出你所感受到的音乐。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为什么这样画?
听乐曲,听辨这两首乐曲分别用了哪些乐器演奏。从给出的乐器中作出选择。
在准备好的纸上用点或线画出感受到的音乐。
2、听辨乐器并选择。
多媒体
此环节结合了视觉艺术,让学生听觉与视觉产生联觉,引导学生大胆展开联想,从多个角度感受艺术的美。
拓展阶段
听《水族馆》,做律动。可原地先做,原地动作熟练后再进行队形变化。
分小组做律动。
多媒体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编能力。发散思维。
结束阶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采用采访式总结评价)
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用点和线表达所感受到的音乐的这个方法发挥到极致,这个方法给学生一个很直观的视觉感受,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感受不同音乐的不同形象。在做律动时,纪律有点乱不好控制。
广州市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常用表格
课题
《动物狂欢节》----《终曲》
课型或模块
欣赏课
学校
年级
四年级
执教人
性别
女
年龄
职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对乐曲的体验与感知更加深刻,提升了音乐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如何用乐器去表现各种动物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唱熟并记住乐曲A部分的旋律。
教学重点
了解如何用乐器去表现各种动物。
教学难点
唱熟并背诵音乐主题。
教学内容分析
《动物狂欢节》是作曲家圣-桑在51岁时,以天真的童心、奇妙的幻想写成的一部幽默音画。由13首标题乐曲和1首终曲组成,《终曲》也是狂欢节的高潮。
教学策略
欣赏、分辨、视听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学评价
设计思路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故事导入。让同学们一起去参加森林举办的盛会。
欣赏乐曲,当听到曾出现的狮子、公鸡、母鸡、袋鼠、大象等音乐时,请学生随着音乐做模仿这些动物特征的动作。
学生随音乐模仿动物特征。
多媒体
情景导入,吸引学生。
展开阶段
1、播放乐曲的音乐主题,让学生说说这段音乐的情绪、速度怎样。然后跟琴哼唱一下的旋律。再次聆听音乐,找出全曲一共出现多少次?当主题音乐出现时请举手或画个标记作出反应。
1、认真听赏并回答问题。
跟琴学唱主题音乐。
多媒体
钢琴
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听音乐的习惯。
拓展阶段
1、分段欣赏,欣赏后回答问题。
引子部分的欣赏。A乐段与A’乐段用了什么乐器演奏。
B乐段欣赏。
尾声部分欣赏。
全曲欣赏,并把不完整的曲式结构补充完整。
欣赏并回答问题。
多媒体
从整体到分段,再由分段到整体地听赏。让学生先有整体的把握。
结束阶段
我们的森林盛会已经快要结束了,你开心吗?收获了什么?
(采用采访式总结评价)
课后反思
通过连续四节课的《动物狂欢节》的欣赏课,学生对欣赏乐曲的能力有了一个初步的提升,在上课的各环节链接得不够自然,还需不断加强,学生在做互动时纪律较乱。
广州市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常用表格
课题
《环球音乐探宝(二)》--剪羊毛
课型或模块
歌唱课
学校
年级
四年级
执教人
性别
女
年龄
23
职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澳大利亚民歌,对大洋洲的音乐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用两个声部的固定节奏型为其伴奏,能分析4个乐句的异同。
3、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用诙谐、欢快的声音演唱《剪羊毛》。
教学重点
能用诙谐、欢快的声音演唱《剪羊毛》。
教学难点
能用两个声部的固定节奏型为其伴奏。
教学内容分析
《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流传甚广的歌曲,歌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剪羊毛这一劳动情景。歌曲4/4拍,大调式,由4个方整的乐句组成,旋律以分解的主和弦进行,使得曲调色彩十分明亮,情绪轻快活跃,展示了剪羊毛的工人熟练、轻捷的动作。
教学策略
奥尔夫教学法、律动法、视听结合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学评价
设计思路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问题导入: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老师也告诉学生自己喜欢羊。
再次提问有一个国家的羊特别多,因此有个美称叫“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你知道这个国家的名字吗?
举手回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问题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
展开阶段
听歌曲范唱,设计一个剪羊毛的动作,在聆听到每两小节结束时的二分音符节奏时,把这个动作加上去。
教师放慢速度用琴弹奏歌曲旋律,学生看着歌谱,先用唱名唱,后用lu跟琴哼唱旋律。
老师找出较难掌握的乐句,加强练习。
在听到二分音符长音时加入老师设计的动作。
学生看谱跟琴唱,后用lu模唱。
多媒体
钢琴
在学唱歌曲时采用跟琴学和自学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歌曲的重难点,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了教和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拓展阶段
让学生看歌词、理解歌词并有节奏地朗读歌词。(采用卡农的方式)
用欢快的声音把歌曲演唱一遍,表现出人们在剪羊毛时愉快劳动的情景。
让学生想象一下澳大利亚的劳动人民在剪羊毛时的劳动情境,设计剪羊毛的动作,会唱边做律动。
为歌曲《剪羊毛》编配器乐伴奏。
欣赏器乐合奏曲《剪羊毛》
分组进行卡农式的朗诵歌词。
根据劳动情境创编动作。
根据老师的器乐伴奏谱用打击乐器为此曲伴奏。
多媒体
钢琴
打击乐器
歌曲教学注意创设意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劳动的场面和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
结束阶段
通过了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什么?
(采用采访式总结评价)
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受学生经过近乎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打击乐器的加入有了一个基础的掌握,对节奏掌握有了一个提升。上课中链接的环节不是很紧凑,在这方面继续加强。
广州市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常用表格
课题
《瓦尔森·马蒂尔德》
课型或模块
歌唱课
学校
年级
四年级
执教人
性别
女
年龄
职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澳大利亚民歌,对澳大利亚有代表性的音乐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用两个声部的固定节奏型为其伴奏。
3、知识与技能目标
用优美的歌声学唱《瓦尔森·马蒂尔德》
教学重点
用优美的歌声学唱《瓦尔森·马蒂尔德》
教学难点
能用两个声部的固定节奏型为其伴奏。
教学内容分析
《瓦尔森·马蒂尔德》这一首歌曲是澳大利亚家喻户晓的歌曲,在27届奥运会开幕时播放的一首歌曲,被人称为“不是国歌的国歌”。
教学策略
奥尔夫教学法、律动法、视听结合法。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学评价
设计思路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故事导入。老师用讲故事的语气向学生复述歌词。
听故事。
故事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
展开阶段
观看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式部分视频。
听范唱,初步感受歌曲情绪,并让学生说说歌词表达的内容,了解歌曲表现了一种积极乐观和向往自由的生活态度。
用听唱、模唱的方法学歌曲。
教师画出3个乐句的旋律线,填写歌曲的曲式结构。
观看视频并说感受。
跟琴学唱歌曲,用Lu和唱名相互交替的方法。
看老师画旋律线,填写结构。
多媒体
钢琴
播放视频不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让学生能够感受歌曲的气氛。
拓展阶段
欣赏歌曲英文演唱版。感受澳大利亚多姿多彩的音乐文化。
设计演唱形式。
为歌曲编配器乐伴奏,分组表演,互相评价。
欣赏音乐并进行小组演唱。最后为歌曲配伴奏。
多媒体
打击乐器
拓宽学生的视野。
结束阶段
通过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采用采访式总结评价)
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感觉到学生偏爱打击乐器的加入,但对多声部的控制还是有点欠缺,需不断地进行练习,直到耳朵习惯了其他声部的存在。后半拍的器乐加入比较困难,学生对后半拍较难掌握,以后加强练习。
广州市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常用表格
课题
《毛利欢迎你》
课型或模块
欣赏课
学校
年级
四年级
执教人
性别
女
年龄
职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新西兰毛利族人的热情洋溢,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模仿毛利族人边歌边舞,了解新西兰的音乐文化。
3、知识与技能目标
欣赏毛利歌曲《毛利欢迎你》,正确拍打3拍子。
教学重点
欣赏毛利歌曲《毛利欢迎你》,正确拍打3拍子。
教学难点
模仿毛利族人边歌边舞。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热情洋溢的新西兰毛利族民歌。歌曲3/4拍。
教学策略
听赏,视听结合,律动。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视频,打击乐器。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学评价
设计思路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复习两首澳大利亚民歌,用语言衔接导入新歌的学习:我们离开了迷人的澳大利亚,来到大洋洲的第2站--新西兰。
复习听赏乐曲。
多媒体
回顾过渡。
展开阶段
听音乐感受新西兰毛利人的热情洋溢。
感受三拍子歌曲的强弱特点,通过拍打身体部位表现三拍子。
听新歌曲,感受热情。
用身体的各部位拍打三拍子。
多媒体
听歌曲律动,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
拓展阶段
观看毛利人载歌载舞的录像视频,感受毛利人的热情好客。
边唱边敲。一部分同学模仿毛利族人边歌边舞,一部分同学边唱歌边敲出三拍子的强弱节拍。
观看录像,感受毛利人的热情好客。
拿笔或准备好的筷子边唱边敲。
多媒体
给学生一个视觉的感受。
结束阶段
通过这节课,你感受到了什么?
(采用采访式总结评价)
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被新西兰毛利人的热情洋溢所感染了,听着歌曲随即就边唱边跳起来了,分两大部分人边唱边敲的时候有些混乱。能够感受到热情的歌曲更能感染学生。
广州市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常用表格
课题
《我们将震撼你》
课型或模块
歌唱课
学校
年级
三年级
执教人
性别
女
年龄
职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能关注重要节日或重大事件中的音乐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用回定节奏型为其伴奏,并鼓励学生创编新的节奏型。
3、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我们将震撼你》的创作背景及其影响,欣赏并学唱。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我们将震撼你》
教学难点
为歌曲创编伴奏
教学内容分析
《我们将震撼你》文名为《We will rock you》,歌曲激昂、热情奔放、被广泛应用于大型的体育盛典和大型音乐会上。该歌曲多处出现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的节奏,使音乐更富有动力,尤其出现连续的前十六后八时,把歌曲情绪推向最高潮。
教学策略
视听结合,奥尔夫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学评价
设计思路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1、播放第1段视频:2012年伦敦奥运会闭幕式《我们将震撼你》表演实况,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
2、播放第2段视频:百事可乐广告视频,简单介绍该歌曲及其社会影响力。
观看视频,感受盛会。
多媒体
观看视频,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吸引注意力。
展开阶段
1、听听、唱唱
由于歌曲学生较为熟悉,所以为了避免学生出现喊唱的现象,在聆听歌曲前老师要求学生初听录音时,默唱对口型。
唱唱、拍拍
学生打着拍子唱唱谱。这首歌曲的前4小节节奏较为复杂,速度较快,并且旋律走向大多上、下行二度,学生较难唱准。老师可以利用达尔文手势调整学生的音准问题,也可以在唱歌前进行二度旋律的节奏变化发声练习。
3、唱唱、动动
学生用固定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听歌曲,跟琴唱。
打拍子,边打边拍划拍。
唱歌谱,可用Lu模唱。
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钢琴、多媒体。
发声练习不一定放在课前,也可以放在课中,针对演唱过程的问题,通过练习,能较好地解决问题。
拓展阶段
1、唱唱、编编
教师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根据老师给的节奏进行创编,根据老师给出的两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1)用什么声音来为歌曲伴奏?
(2)根据老师提供的基本节奏,组合固定节奏型,进而为歌曲伴奏。
分小组创编伴奏节奏。根据老师提供的节奏型进行伴奏。
打击乐器、多媒体
培养学生创编的能力。
结束阶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能否说出一两件音乐大事中所涉及的音乐作品。
(采用采访式总结评价)
课后反思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基本完整演唱歌曲,对唱谱还是不太熟悉,在下学期的教学还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