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过程与方法
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o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o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o教学突破
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会感情。
教学准备
o教师准备
王维眼前热闹的情景和兄弟们登高远眺的幻灯片。
o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歌。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引导解题: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2 “倍”是更加的意思,怎样把它读好呢?
3文中是谁思亲?为什么思亲?结果怎样呢?请学生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自然段。
1齐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练习。“倍”要读出重音。读“思亲” 要充满感情。
3自由读课文。在相应的地方标上记号。
二、理清脉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指导概括意思。
2提问:“佳节”在文中指什么节?有哪些习俗?
3再问:除了文中写到的以外,你还知道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吗?
1个别朗读。概括每个自然段大意,并相互讨论。
王维到长安已经两年了。
重阳节街上很热闹。
想到兄弟在登高。
写下一首诗。
2 回答问题。
3再读课文,画出与重阳节有关的词语:登高、插茱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三、识记解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出示词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思绪万千。
2让学生联系文章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3指导描红,特别指导“插"的笔顺。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 左连“竖”笔。
4指导朗读课文。
1读词。读出词的感情。
2默读课文,理解词语。扶老携幼说明人很多;天各一方指相距遥远;思绪万千比喻想了很多很多。
3描红练习。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除了重阳,我们还有许多的传统节日, 有很多有趣的习俗,课后去搜集一些,下一节课我们来交流一下。
第二课时
一、引发兴趣,了解写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激趣:能说说我国的传统节日和一些节日习俗吗?
2课文是怎样来写重阳节这天的呢?请学生打开课本,轻声朗读第2、3自然段。
3小结:课文不仅写了王维看到的,还写了他想到的。这是把事情写具体的好办法。
1交流。要用通顺的语言,讲述节日里的热闹,并体现出浓浓亲情。
2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思考
(1)第2自然段写了王维看到的热闹景象。
(2)第3自然段写了王维想到家乡兄弟登高的情景。
3听老师小结。
二、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出示:眼前热闹的情景和兄弟们登高远眺的幻灯片
2 能把画面上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下吗?要用上文中有关的词语。
3 着重帮助学生体会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思绪万千等词语所含的感情。
4 眼前热闹的情景和兄弟们登高远眺引发了王维怎样的感情?为什么?
1仔细观察图画,轻声读第2、3自然段课文。图文对照,练习说话。
2小组交流,推荐一人上台交流。
3联系前后文思考。王维离家已经两年了,眼前的热闹引发了他对家乡更深的思念,遥想与兄弟一起登高的情景,更让他内心不能平静。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堂小结
风筝飞得再高,总有一根绳子牵挂着;雄鹰飞得再高,总会在大地上留下它的影子。这就是故乡,这就是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第三课时
一、指导诗意,展开想象
教帅活动
学生活动
1指名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
2看着眼前热闹的情景,想着兄弟们登高远眺的场面。王维做了什么呢?
3王维思绪万千,都想了些什么呢?
4指名朗读诗歌。想想,这首诗与前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1 有感情地朗读。同学间互相评价。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联系前文,展开丰富的想象: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虽然眼前很热闹,但不知家乡亲人如何,身体好吗,生活好吗……
4朗读,读出诗韵。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二、组织活动,朗诵诗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除了这首诗,古今还有许多反映思念家乡的诗歌。请学生来开展一次诗歌朗诵会,把搜集到的读给大家听,体会一下诗人们的思乡之情。
2评比,表扬。
1上台朗读
2听老师评价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朗读得真好,希望家乡、亲人能成为你们永远的牵挂。
本课总结
本文最重要的写作方法是虚实相生,把眼前热闹的情景与遥想兄弟登高的情景相结合,一股离愁顿时涌上心头。这种方法也是学生把文章写具体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板书设计
2每逢佳节倍思亲
离家两年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 眼前:佳节真热闹
遥想:兄弟在登高
写下诗一首
教学探讨与反思
思乡、 思亲之情离孩子们还远, 为他们创设一种情境, 唤起一种回忆, 是帮助他们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最好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