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做一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3.通过小组合作,不断尝试,寻找让物体站在手指上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4.通过对比,能找出自己的探究与科学家探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5.能将探究的结论运用于日常生活或小制作中。
【教学重点】
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研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教学难点】
找出降低重心使物体平衡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不倒翁。
学生材料:三角形卡纸、夹子、纸龙虾、纸鹦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活动:让三角形“站”起来
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科学家一般是按照一个过程进行工作的: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寻找证据(做实验)——得出结论
那今天我们按照科学家的工作过程,一起学习做个小科学家吧!课题:做一名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个三角形。问题:你怎样让物体站在手指上?3.分小组尝试,如果不能完成想想有什么其他的办法。一定要注意是手指与三角形接触。4.很多小组发现如果只用一个三角形好像很难完成任务,老师准备了一些夹子,看看能不能帮上忙?分发夹子作为辅助材料,进一步探究。
5.小组尝试借助辅助材料能让物体站起来。
6.任务反馈:(1)请成功的小组介绍经验。
(2)请初次未成功,经调整成功的小组介绍方法。
(3)确保每个小组都过关。
7.评价任务设计:鼓励为主,看各小组的纪律,组员参与度和展示的效果,进行表扬和适当加分。
学情预设:
(1)能够正确理解“站在”手上,不是卡在手上。
(2)是否能考虑到借助物体。
8.应对策略:利用图片展示“站”的实例,小组讨论向借助物体方向思考。
二、进一步寻找方法
1.进一步探究,利用上面的方法换一个物体试试,还能让“半圆环”站起来吗?2.分小组尝试,成功的小组展示,未成功的小组可以向其他小组寻求帮助。3.根据两次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呢?可不可以利用刚刚的方法,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展示:纸鹦鹉、小丑、龙虾等,请小组长自己选择要完成的任务。分小组展示,介绍经验。4.根据众多的物品进行总结:当把物体的底部变重,物体就比较稳定。
原理是:当物体的下部比较重(重心偏低)时,物体比较容易站起来稳定性也会比较好。但是对于重心的概念三年级学生难以理解,,就用通俗的语言进行总结,重在发现的过程。
三、拓展
1.通过给底部增重,我们发现很多物体都可以站起来,小朋友有没有想过,加入我在做这些物体的时候,估计把尾部做的很大,很重,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夹夹子了。展示课前做的五彩鹦鹉。希望小朋友回去也可以做一个这样的玩具。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类似的玩具,你有没有发现呢?
2.学生回答。3.视频展示不倒翁。
[设计意图:放飞塑料袋的实验过程简单、现象明显,一下引起了学生的惊叹,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板书设计】
2.做一名小科学家
提出问题:如何让物体站起来?
做出猜想:
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当物体的下部比较重时,物体会比较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