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天气与气候
第6节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1. 气候
(1)含义:指某一地区 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 和极端状况。
(2)基本要素: 和降水。
2. 影响气候的因素
(1)太阳辐射:
①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的不均匀,是形成气候差异的 原因。
②我国南北气候不同,表现为温度 。
(2)海陆性质差异:
①海水的比热容比陆地砂石的 ,不容易升温,也不容易降温。
②海洋比陆地水汽充足,空气湿润,因此沿海地区的降水一般比内陆地区更 。
(3)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①气温随地势的升高而 ,一般来说,在对流层,地面高度每上升1000m,气温会下降约 。
②迎风坡:水平运动的湿润气流受山地阻挡而上升,遇冷凝结,导致空气湿润,降水 ,植被茂盛。
背风坡:空气下沉,干燥少雨,植被低等、单调。
③山地的迎风坡比背风坡多雨,向阳坡比背阳坡气温高。
3. 季风
(1)含义:季风是指在大范围区域, 盛行,风向相反或近于相反的风。
(2)形成的原因:季风是由于海洋与陆地的 差异形成的。夏天,海水不易升温,温度比陆地温度低,形成高压区,陆地形成低压区,风从海洋吹向内陆,形成夏季风;冬季相反。
(3)分布:世界上季风区域分布很广,其中以 季风最强盛,范围最广。
在我国,冬季盛行 季风,夏季盛行 季风和西南季风。
A组 基础训练
1. 下列选项中属于气候范畴的是( )
A. 小雨夹雪 B. 晴空万里 C. 四季如春 D. 台风
2. 中国的冬季北方明显比南方寒冷,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 )
A. 纬度位置 B. 距离海洋的远近 C. 离冷锋的远近 D. 地形
3. 海水对气温有调节作用,其原因是( )
A. 海水的比热大 B. 海水的比热小
C. 海水的温度变化不大 D. 海水的蒸发量大
4. 相对于天气而言,气候反映的大气状况是( )
A. 短期而多变 B. 短期而稳定 C. 长期而多变 D. 长期而稳定
5.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陆地上,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月份出现在一年中的( )
A. 1月 7月 B. 7月 1月 C. 2月 8月 D. 8月 2月
6. 下列现象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纬度因素
B. 海南岛是我国著名的避寒胜地——海陆因素
C. 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地形因素
D.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地形因素
7. 在对流层,地面高度平均每上升100米,理论上气温平均下降约( )
A. 0.1℃ B. 0.6℃ C. 1℃ D. 6℃
8. 我国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势影响 B. 海陆比热差异
C. 气压影响 D. 纬度位置的影响
9. 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其原因是( )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地形复杂 D. 洋流作用
10. 下列季风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东南季风的成因是夏季大陆气压低于海洋
B. 西北季风的成因是夏季海洋气压低于陆地气压
C. 季风的特点是风向随季节推移而显著变化
D. 季风是大气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
11. 我国的下列地区,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 )
A. 海南省的西沙群岛 B. 杭州市
C. 北京市 D. 内蒙古的海拉尔
12. 我国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差不多,但是气温却比长江中下游平原低得多,这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 )
A. 地势高 B. 多雪山冰川 C. 离海洋较远 D. 地形起伏大
13. 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常到A、C两地避暑的原因是( )
A. A处地处迎风坡,降水多;C处沿海降水多
B. A处在山顶,海拔高,气温低;C处在海边,海水对气温有调节作用
C. A处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弱;C处空气稠密,太阳辐射强
D. A处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C处空气稠密,太阳辐射弱
14. 读诗《大林寺桃花》,回答下列问题: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山上与山下相比, 气温较高。
(2)当庐山山脚下(海拔50米)气温为18.1℃时,海拔1400米处的山顶气温大约是 ℃。
(3)造成以上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15. 如图是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图,根据此图可知:
近现代全球气温变化呈 趋势。目前,全球气温正处于 的过程中。
B组 自主提高
16. 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匀,使得纬度位置成为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尤其是对温度的影响。下列关于海洋表层平均温度按纬度分布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横坐标表示纬度,纵坐标表示温度)( )
17. 如图所示是我国东部某座大山南北坡的年降水量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 )
A. 这种降水量的变化主要是受纬度位置的影响
B. 在一定高度内,降水量随地势的升高而增加
C. 山的南坡是背风坡,北坡是迎风坡
D. 山的北坡比南坡多雨
18. 如图所示A地海拔2000米,B地海拔3000米,C地海拔1100米,D地海拔100米,此地常年刮东风,回答下列问题:
(1)C、D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米,两地气温相差约 ℃;
(2)A、C两地相比,降水较多的是 ,因为A地处于 ,C地处于 ;
(3)B、C两地气温差异的原因是 。
19. 如图为温度垂直变化和地形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为 风坡,B为 风坡,A处降雨量明显 B处的降雨量。从图中可以看出地面高度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 ℃。
(2)该图形象地说明地形雨的形成机理,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平运动的 受到地形阻挡而在山地的 (填“A坡”或“B坡”)沿山坡 ,由于温度逐渐降低,使空气冷却降温, 凝结,形成 ;越过山顶后,气流在 (填“A坡”或“B坡”)下沉,由于越往下沉 越高, 湿度越来越小,空气很难凝结降水,使背风坡的天气 。
课时参考答案
第6节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课堂笔记】
1. (1)长时间 平均状况 (2)气温
2. (1)①主要 ②南高北低 (2)①大 ②丰富
(3)①降低 6℃ ②多
3. (1)冬夏季 (2)热力性质 (3)亚洲 西北 东南
【课时训练】
1—5. CAADB 6—10. CBBBB
11—13. AAB
14. (1)山下 (2)10 (3)地势高低不同
15. 波动上升 升高
16—17. DB
18. (1)1000 6 (2)C 背风坡 迎风坡 (3)气温随地势上升而下降
19. (1)背 迎 少于 0.6 (2)气流 B坡 爬升
水汽 降水 A坡 温度 相对 晴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