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重点知识〗
1.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里把这样的物质称为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发射回来,遇到多孔和柔软的物体会被吸收。
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3.声速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音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较慢。
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应用示例〗
例1 通常人称月球上是一片“死寂的”空间,它的意思是“无声”,其原因是月球表面附近__ 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声音传播必须依靠媒介物,而月球表面没有传声的媒介物,更无通常使人耳感受的传声介质——空气。因而,对人来讲月球表面上就是无声而“死寂”的。
[解答] 没有空气。
例2 小明同学敲击长铁管的一端,小红在另一端会听到几个声响?为什么?
[分析]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
[解答]会听到二个声响。因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两种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相同,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所以在铁中用的时间短,第一声是铁管传来的,第二声是从空气传来的。
例3汽车沿平直公路匀速驶向一座高山,汽车的速度为10m/s,声速为340m/s,途中司机按一次喇叭,2秒后司机听到回声,司机按喇叭时汽车距山脚的距离是多少?
[分析] 司机按喇叭后,声音传到山崖返回汽车时,汽车以10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2s,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两者行驶的路程之和是按喇叭时汽车与山脚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出两者的路程即可解题。
[解答] 已知v1 = 340m/s V2 = 10m/s t = 2s
求: S
解: S1 = V1t = 10m/s×2s = 20m
S2 = V2t = 340m/s×2s =680m
= = 350m
答:司机按喇叭时汽车距山脚的距离是350m。
〖课堂练习〗
[重点突破]
1.渔民可以利用电子发声器把鱼吸引到网里来,表明__________能传声;“土电话”表明________能传声,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由于___________不能传声。
2.如图4-3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响,悬挂在线上的紧靠在左边音叉的泡沫小球_______弹起(填”会”或”不会”)。这说明右边音叉通过________把振动传给了左边的音叉,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左边音叉_______响,小球_______弹起(填”会”或”不会”),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
3.人说话或唱歌是靠人的____________振动,进而引起周围的__________振动,直至传到我们的耳中,引起鼓膜____________,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_________,引起听觉。
4.你知道吗?蛇是没有耳朵的。不过,如果蛇将头贴在地面上,头中的一块骨头就会接收到正在接近它的动物活动时发出的声音。由此可见,蛇是利用__________去“倾听”敌人和猎物的。
5.小华在钢水管的一头敲一下,小珍在另一头却听到三下声音,这三下声音依次由下述物质传播的顺序是( )
A.钢、空气、水 B.钢、水、空气 C.水、空气、钢 D.空气、水、钢
6.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7.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
物质 空气 氧气 铝 铁 铜
物质的密度(kg/m3) 1.29 1.43 2700 7900 8900
声音传播的速度(m/s) 330 316 5100 5000 3750
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8.人都长有两只耳朵,下列有关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人长两耳是为了左右对称的美
B.若没有两只耳朵人就不能听到声音
C.人长两只耳朵可以辨别声音传来的方位
D.人长两只耳朵可以增大听觉的频率范围
9.关于立体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用一个话筒将舞台上的声音播放出来可能是立体声
B.只用两个话筒放在舞台上不同的地方将声音播放出来才是立体声,其他都不是
C.声源处不同位置放的话筒越多,观众四周对应的扬声器越多,通过扬声器听到的立体声效果越好
D.通过剧院的扬声器听到的立体声效果与话筒多少无关,而是与演员的位置有关
[难点探究〕
10.如图4-4所示,两位同学在一起做“土电话”实验:
(1)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一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__;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距离 较长 长 短 响度 较响 较响 弱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以下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___。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3)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小芸和小刚在鱼缸边玩耍,鱼儿被吓跑了,如图4-5所示,小芸认为是自己的动作吓跑了鱼儿,小刚却提出是他们的声音惊走了鱼儿,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帮助他们作出判断。
[热点跟踪]
13.当我们咀嚼干面包的时候,我们会听到很大的噪音,但是在我们旁边的朋友也正在大嚼同样的干面包时,我们却听不到什么显著的声音。这位朋友是怎样避免发出噪音的呢?
14.潜艇失事时,艇员用硬物连续敲击潜艇钢板,三声短三声长,再三声短(这是国际求救信号SOS的莫尔斯电报码),救援人员如在附近,就可以知道潜艇中还有人在,为什么?
15.打靶时,靶与射击者之间距离为300m。射击后经过1.4s开枪者听到击靶的声音,声速为340m/s。求枪弹的平均飞行速度。
参考答案:
二、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液体 固体 真空 2.会 空气 不会 不会 介质 3.声带 空气 振动 听觉神经 4.骨传导或固体传导 5.B 6.C 7.C 8.C 9.C
10.(1)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好
(2)手捏住线阻碍了声波的传播
(3)松驰的线不易传声。
11.(1)机械闹钟 (2)B (3)泡沫 衣服 锡箔纸
12.分别采用无动作只发声、无声音只做动作的方法来判断到底是什么吓走了鱼儿。
13.当你咀嚼干面包时发出的破裂声是经过头部骨胳直接传到自己的听觉神经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损失小,自己的耳朵听起来就觉得声响较大。而你旁边的朋友嚼干面包时的碎裂声,经过空气传到你的耳朵的过程中,在空气中就会损失一部分,且气体比固体传声效果差,所以你听到的只是轻微的声音。
14.潜艇钢板被敲击后振动发声,海水和空气都能传播声音。救援的船上有仪器可以收集海中声音,根据声音传递过来的信息,就知道潜艇中有人求救。再根据声音传来的方向和大小,就可以判断潜艇和艇员的位置,从而展开营救工作,这种方法还可以用在矿井下的搜救等方面。
15.提示:t = t1 + t2 = S/v1 + S/v2
解得:子弹的平均飞行速度约等于580m/s。
图4-3
图4-4
图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