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本课课标要求概述汉字、会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本课就其内容而言,讲述三大内容:汉字与书法艺术、笔墨丹青中国画以及京剧的出现。本单元的主题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教学艺术,由此可见本课在本单元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整个必修三必不可少的内容。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演变过程,能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了解戏曲的起源和发展,概述京剧的发展历程,理解京剧艺术的无限魅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视听媒体以及综合媒体结合起来展示中国的书法之美、绘画之美,戏曲之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2、通过情景设置,问题探究,自主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理解、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我国多姿多彩的艺术,提高欣赏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感受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珍惜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2、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体会“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文化理念。
【教学重点】
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京剧的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教学难点】
理解书画同源;培养学生学习中国艺术的兴趣,加强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课前准备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新课程倡导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为指导思想,根据学情,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三维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和教法、学法;同时教学中紧紧围绕“中国古代书法、绘画、戏曲的艺术之美”这一主线,通过情景设置、角色体验、多媒体技术,学生分组讨论等手段,突破重点、理解难点,最终在轻松、惬意的氛围中实现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法——
多媒体展示“鱼”字字体的演进过程,提出问题:以这两个字的演变谈谈汉字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过渡到新课。这样设计一方面可以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拉近学生生活与本课内容的距离,有利于新课的学习。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书法与绘画都是由简单的线条而来,为新课学习设下铺垫。
【新课讲授】
一、书法之美
(一)文字之美
探究:引入“仓颉造字”的神话故事,分组讨论基础上指导学生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总结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结绳记事→刻竹、木→图画文字→象形字→汉字
发展: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思维拓展:学思之窗
材料 汉字源远流长。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世界上另外几种最古老的文字,如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创造的象形文字,都已经成为死文字,不再使用。汉字从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字,一直到今天的现代文字,尽管在形体上、读音上或字义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性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想一想,汉字为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政治上: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
经济上: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经济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
汉字本身:成熟与完美,也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设置,使学生借助图片材料直观地了解了中国汉字的发展脉络以及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写法之美
展示一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分析,要求按出现的顺序说明上图分别是什么字体?并列表归纳: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字体
特点
代表人物及时间
楷书
草书
行书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欣赏和列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对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有更加直观印象。
二、绘画之美
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时期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画作,感悟不同时期中国绘画的特点,了解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通过分析、欣赏、感悟文人画的特点,从而体会中国画所蕴含的精神:自信、独立、气节等意识和高尚情操。
通过诗画总结、归纳文人画的艺术特点。
特点: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个性,借物抒情,追求神韵。
通过以上内容学习,引导学生归纳我国绘画艺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特点:
远古:起源,彩陶画《鹳鱼石斧图》(展示乡土历史图片—“彩陶王”)。
战国:成熟(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 帛画:《人物龙凤图》 、 《人物驭龙图》。
秦汉:绘画门类丰富 (人物、山水、花鸟),注重线条和色彩,如《夫妇宴饮图》。
魏晋:绘画理论推动绘画发展;个性的人物画,“以形写神”。(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唐:吸收外来风格,题材多样。隋,展子虔《游春图》(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步辇图》、盛唐“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两宋:注重写实的宫廷画、风俗画盛行; 代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明清:文人画(写意画: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艺术为一体)最为突出,强调个性,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代表: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一幅幅优美的画作,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画的基本情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到了中国绘画的艺术魅力,展现绘画之美。
三、京剧之美
探究问题1:清朝以前,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是怎么样的?
结合教材知识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戏曲的发展历程:原始歌舞(傩)→春秋战国优伶→-元杂剧(戏曲艺术走向成熟)→明代昆曲
探究问题2:京剧是怎样形成的?
结合教材知识引导学生探究分析京剧形成的背景和过程
(一)背景:
1、昆曲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昆曲和地方戏曲争雄的局面;
2、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活跃;
3、统治者支持。
(二)形成与发展:
乾隆末年--徽班进京;
道光年间---徽汉合流;
同光年间---走向成熟;
清末民初---全国流行;
民国时期---走向世界(京剧大师:梅兰芳)。
(三)京剧的基本知识
1、角色(四大行当):生(男人)、旦(女人)、净(粗犷威猛的男人)、丑(男、女皆有);
2、四大基本功: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
其他剧种:秦腔、越剧、川剧、粤剧、黄梅戏、赣剧等。(甘肃的陇剧)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探究,使学生了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并且感受到中国戏曲艺术之京剧之美;通过地方剧的展示,体现历史的乡土气息,将历史与现实联系,使历史课堂更加鲜活。
拓展延伸:古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因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分析
(1)政治因素:分析当时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
(2)经济因素:分析当时经济是否发展繁荣;
(3)文化因素:分析统治者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发展;分析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是否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
(4)其他:分析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作用。
略。
课件24张PPT。 结合 “鱼”字的演变谈谈汉字的特点图画--汉字--书法 结绳记事
刻木、竹
图画文字“仓颉造字”一、书法之美(一)文字之美 发展脉络 甲骨文、金文
篆书、秦隶古文字阶段隶楷阶段自发 阶段自觉 阶段实用审美正式:隶、楷
辅助:草、行 思维拓展——想一想,汉字为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政治上: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
经济上:汉字为不同民族、地区的经济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
汉字本身:成熟与完美也为其旺盛的生命力打下坚实基础。 隶书(秦)小篆(秦)大篆(西周)2(二)书法之美 楷书 隶书 行书 草书篆书 思考:说明上图分别是什么字体? 笔画详备
结构严整
实用价值笔画简约
线条流畅
审美价值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魏晋(定鼎):钟、王羲之
唐(盛世):欧、颜、柳东晋:王羲之、王献之
唐:张旭、怀素东晋:王羲之
唐:颜真卿 北宋:苏轼
元:赵孟? 明:文征明 这是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一幅完整的彩陶绘画作品《鹳鱼石斧图》河南临汝出土。
“书画同源”二、绘画之美 《人物龙凤图》 《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
从萌芽走向成熟 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的发展,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注重线条和色彩。代表作有汉代马王堆墓帛画、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壁画《夫妇宴饮图》等。马王堆彩绘帛画 洛神赋图 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它以描绘贵族游春情景为主要表现内容。 《步辇图》画的是1300多年前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重大事件。 吴道子善于把握住传神的法则,注意形象塑造的整体,所画的衣袖有轻盈飘举的动感,人称“吴带当风”,后人将吴道子称之为“画圣” ,这是他的《送子天王图》。 敦煌壁画 宫廷画两宋画学兴起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特点: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个性,借物抒情写意。 远古:起源彩陶画;
战国:成熟(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帛画;
秦汉:绘画门类丰富 (人物、山水、花鸟);
魏晋:绘画理论推动绘画发展;个性的人物画,“以形写神”。
隋唐:吸收外来风格,题材多样;
两宋:注重写实的宫廷画、风俗画盛行;
元明清:文人画(写意画: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艺术为
一体)最为突出,强调个性,借物抒情写意。二、绘画之美 三、京剧之美清朝前,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是怎么样的?春秋战国的优伶元杂剧原始歌舞“傩”明朝昆曲 背景:昆曲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出现昆曲和地方戏曲争雄的局面;
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活;
统治者支持。形成:乾隆末年,徽剧进京,风行一时;
道光年间,“徽汉合流”;
融合兼收,形成新剧种——京剧。
发展: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
清末民初,成为全国流行剧种;
民国以来,走向世界。 京剧大师--梅兰芳思考:京剧是怎样形成的? 生丑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