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磁场单元练习
班级 姓名 座号
1.( )磁场中某点磁感强度的方向是
A.正电荷在该点的受力方向
B.运动电荷在该点的受力方向
C.静止小磁针N极在该点的受力方向
D.一小段通电直导线在该点的受力方向
2.( )在无风的时候,雨滴是竖直下落的。若雨滴带负电,则它的下落方向将是:
A.东方 B.西方 C.南方 D.北方;
3.( )如图,接通电键K的瞬间,用丝线悬挂于一点、
可自由转动的通电直导线AB 将
A.A端向上,B端向下,悬线张力不变
B.A端向下,B端向上,悬线张力不变
C.A端向纸外,B端向纸内,悬线张力变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A端向纸内,B端向纸外,悬线张力变大
4.( )如图所示,铜质导电板置于匀强磁场中,通电时铜板
中电流方向向下,由于磁场的作用,则
A.板左侧聚集较多的电子,使b点电势高于a点
B.板左侧聚集较多的电子,使a点电势高于b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板右侧聚集较多的电子,使a点电势高于b点
D.板右侧聚集较多的电子,使b点电势高于a点
5.( )质量为m的通电细杆置于倾角为θ的导轨上,导轨的宽度为d,杆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有电流通过杆,杆恰好静止于导轨上。如图所示的A、B、C、D四个图中,杆与导轨间的摩擦力一定不为零的是
6.( )如图所示, 一束粒子从左到右射入匀强磁场B1
和匀强电场E共存的区域,发现有些粒子没有偏转,
若将这些粒子引入另一匀强磁场B2中发现它们又分成21世纪教育网
几束,粒子束再次分开的原因一定是它们的
A.质量不同
B.电量不同
C.速度不同
D.电量与质量的比不同
7.( )如图所示,在x轴上方存在着垂直于纸面向里、磁感应
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一个不计重力的带电粒子从坐标原点O
处以速度v进入磁场,粒子进入磁场时的速度方向垂直于磁场
且与x轴正方向成120°角,若粒子穿过y轴正半轴后在磁场中
到x轴的最大距离为a,则该粒子的比荷和所带电荷的正负是
A.,正电荷 B.,正电荷
C.,负电荷 D.,负电荷
8.( )质量为m,电量为q的带正电小物块在磁感强度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沿动摩擦因数为μ的绝缘水平面以初速度υ0开始向左运动,如图所示.物块经时间t移动距离S后停了下来,设此过程中,q不变,则
A.S> B.S<
C.t> D.t<
9.如图所示,直角三角形通电闭合线圈ABC处于匀强磁场中,磁场垂直纸面向里,则线圈所受磁场力的合力为 。
10.磁场具有能量,磁场中单位体积所具有的能量叫作能量密度,其值为B2/2μ,式中B是磁感应强度,μ是磁导率,在空气中μ为一已知常数。为了近似测得条形磁铁磁极端面附近的磁感应强度B,一学生用一根端面面积为A的条形磁铁吸住一相同面积的铁片P,再用力将铁片与磁铁拉开一段微小距离△l,并测出拉力F,如图所示。因为F所做的功等于间隙中磁场的能量,所以由此可得磁感应强度B与F、A之间的关系为B=____ 。
11.如图所示,一束电荷量为e的电子以垂直于磁感应强度B并垂直于磁场边界的速度υ射入宽度为d的匀强磁场中,穿出磁场时速度方向和原来射入方向的夹角为θ=600。则电子穿越磁场的时间为 。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2.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有一根水平方向的通电直导线恰好静止。已知直导线长为l,质量为m,通过的电流为I,整个装置处在匀强磁场中,则(1)匀强磁场的磁感强度的最小值B1是多少?它的方向是什么?(2)如果要使静止在斜面上的通电直导线对斜面无压力,则匀强磁场的磁感强度的最小值B2是多少?它的方向是什么?
13.电视机的显像管中,电子束的偏转是用磁偏转技术实现的。电子束经过电压为U的加速电场后,进入一圆形匀强磁场区,如图所示。磁场方向垂直于圆面。磁场区的中心为O,半径为r。当不加磁场时,电子束将通过O点而打到屏幕的中心M点。为了让电子束射到屏幕边缘P,需要加磁场,使电子束偏转一已知角度θ,此时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应为多少?
21世纪教育网
14.如图a所示的平面坐标系xOy,在整个区域内充满了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坐标平面,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b所示,开始时刻,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内(如图)。t=0时刻,有一带正电的粒子(不计重力)从坐标原点O沿x轴正向进入磁场,初速度为v0=2(103m/s。已知正粒子的比荷为1.0(104C/kg,其它有关数据见图中标示。试求:
(1)t=(10-4s时刻,粒子的坐标。(2)粒子从开始时刻起经多长时间到达y轴。
(3)粒子是否还可以返回原点?如果可以,则经多长时间返回原点?
参考答案
1.C 2.B 3.D 4.A 5.CD 6.D 7.C (提示:粒子进入磁场后的运动如图所示)
8.BC (提示:物块运动是变加速运动,可从平均加速度的角度思考。初,末 ,且运动过程中,加速度一直在减小,则平均加速度<<,根据,即可得到结论) 9、0N 10、F△l=A△l B2/2μ 11、t=T/6=
12、(1),方向为垂直于斜面向上。(2),方向为水平向右
14、(1)x1=2 r x1 =0.2 m
(2)